陳萬青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 2016,10(04): 249-252. 惡性腫瘤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慢性病,是21世紀中國乃至全球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腫瘤控制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的衛生戰略重點。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癥研究署(IARC)發布的2014年全球癌癥報告估計,中國癌癥發病數約占全球癌癥發病數的22%,在184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癌癥發病率位居第68位,居中等偏上水平[1]。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城市化、老齡化進程的加劇,以及人口增長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居民惡性腫瘤癌譜構成發生顯著變化,總體發病水平呈上升趨勢。腫瘤高發地區的防治工作實踐已經證明,通過健康教育、危險因素干預以及有效的早診早治等綜合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死亡率,提高生存率。 通過制定國家腫瘤防治政策、增加投入、采取有效措施系統地開展腫瘤防控工作,可以預防40%的惡性腫瘤發生,并使1/3的腫瘤發現于早期階段并得到治愈[2],臨床的規范化診療可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國家衛生經濟負擔,對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民健康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的意義。 我國腫瘤監測工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距今已經60年。江蘇啟東于1958年開展腫瘤的死亡監測,河南林縣(現林州市)于1959年開始登記食管癌病例,上海于1963年開展人群的腫瘤登記工作[3]。全國3次以腫瘤為重點的全死因調查促進了腫瘤登記工作的發展[4]。 2002年,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成立,標志著我國腫瘤監測工作進入一個嶄新階段。2008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原衛生部)設立中央轉移支付項目[5],對腫瘤登記給予財政支持,在全國31個省區市逐步開展人群為基礎的癌癥發病、死亡和病例隨訪的信息收集工作,腫瘤登記處數量逐年增加,數據質量也在逐步提高,截至2016年,全國上報腫瘤登記數據的市、縣達416個,覆蓋人群3.4億。腫瘤登記數據已逐漸成為制定腫瘤防治策略、開展基礎和臨床研究、評價防治效果的重要基礎信息。 一、我國癌癥發病流行現狀 根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最新數據,2012年,全國每年癌癥發病約358.6萬例,合計發病率264.85/10萬,中國2000年人口標化率191.89/10萬,世界標化率187.83/10萬,累積發病率(0~74歲)為21.82%。其中男性癌癥發病約200.8萬例,發病率為289.30/10萬,中國人口標化率216.17/10萬,女性發病約157.9萬例,發病率239.15/10萬,中國人口標化率170.08/10萬;城市地區發病約197.3萬例,發病率277.17/10萬,中國人口標化率195.56/10萬,農村地區發病約161.3萬例,發病率251.20/10萬,中國人口標化率187.10/10萬[6]。 全國惡性腫瘤發病位居第1位的是肺癌,每年新發病例約70.5萬,其次為胃癌、肝癌、結直腸癌和食管癌,男性發病第1位為肺癌,每年新發病例約47.0萬,其次為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結直腸癌;女性發病第1位的為乳腺癌,每年新發病例約27.3萬,其次為肺癌、結直腸癌、胃癌和子宮頸癌[6]。 年齡是癌癥發病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總體而言,癌癥的發病率會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但每個癌種在人群中發病的年齡分布不完全相同,如:淋巴瘤、白血病的年齡分布主要是嬰幼兒期,而肺癌、乳腺癌則主要在成年之后,前列腺癌的發病大多在60歲之后。除小年齡組因為發病率低而有波動外,人群中癌癥的發病率約在75~79歲組達到高峰,在80歲后開始下降,各年齡組中男性發病率均高于女性。 不同年齡段的癌癥發病譜有差異,女性乳腺癌的發病主要集中在45歲以上年齡段,且在60歲之后有逐漸下降的趨勢;男性前列腺癌的發病年齡分布比較靠后,主要集中在65歲以上年齡組,低年齡組的發病率相對較低。 從不同年齡段的發病情況看,在嬰幼兒、兒童期,癌癥發病以白血病、腦瘤、淋巴瘤為主,其中白血病所占比例很高,且男女性的癌譜分布都比較接近;在成年人中,男性人群肝癌發病所占比例較高,而女性人群乳腺癌上升到第1位,占此年齡段女性癌癥發病的35%以上;到45歲之后,男女癌癥發病率均急劇上升,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女性乳腺癌等癌種在此年齡段中高發,且癌種之間的發病差異降低,和嬰幼兒期以白血病、腦瘤為主的癌譜形成明顯差異。在65歲以上年齡組中,癌癥發病率上升到較高水平,男性人群前列腺癌上升比較明顯,約占男性發病的5%,而女性人群乳腺癌發病率下降,肺癌上升到第1位[6]。 我國城市地區癌癥發病率比農村地區稍高,城市地區的新發病例數197.3萬例,占54.98%,農村地區161.3萬例,占45.02%。2012年城市地區惡性腫瘤發病率為277.17/10萬(男性292.13/10萬,女性261.39/10萬),中國標化率195.56/10萬,世界標化率190.88/10萬,累積發病率(0~74歲)為21.91%;農村地區發病率為251.20/10萬(男性286.00/10萬,女性214.28/10萬),中國標化率187.10/10萬,世界標化率183.91/10萬,累積發病率(0~74歲)為21.67%[6],城市地區癌癥發病率、中國標化率、世界標化率、累積發病率均高于農村。我國城市地區癌癥發病率高于農村地區,調整年齡結構后,城鄉差距縮小。此外,城市與農村地區的癌譜也不相同。 據歷年腫瘤登記年報數據顯示,中國常見癌癥發病順位譜在逐漸發生變化。目前最常見癌癥為肺癌,其次為胃癌、結直腸癌、肝癌和乳腺癌,其中男、女性常見惡性腫瘤的發病譜有差異,男性中常見的惡性腫瘤是肺癌,其次是胃癌、肝癌、結直腸癌和食管癌,其前十位惡性腫瘤發病占全部發病的80%以上,而在女性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是乳腺癌,其次為肺癌、結直腸癌、胃癌和肝癌,女性前十位惡性腫瘤發病占全部發病的75%左右。 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對10年的發病數據分析顯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在不同地區、不同性別中均呈上升趨勢,合計年變化率為4%,其中城市3.8%,農村4.4%;男性3.5%,女性4.6%,年齡調整后保持平穩,每年平均上升僅1.1%。2000—2011年期間,男性合計標化發病率較為穩定(平均每年上升0.2%),而女性顯著上升(平均每年上升2.2%)。 對男性最常見的10類癌癥分析發現,胰腺癌、結直腸癌、腦和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前列腺癌、膀胱癌和白血病6類癌癥的標化發病率在2000-2011期間均有上升(分別上升1.3%、2.9%、2.1%、8.1%、1.8%和2.5%),而胃癌、食管癌及肝癌呈下降趨勢(分別下降2.5%、3.2%和1.8%),肺癌較為穩定; 女性10類最常見的癌癥中,結直腸癌、肺癌、乳腺癌、宮頸癌、子宮癌、甲狀腺癌和卵巢癌7類癌癥的標化發病率顯著上升(分別上升1.9%、0.9%、3.9%、11.9%、3.7%、16.8%和2.2%),與男性相同,胃癌、食管癌及肝癌呈現下降趨勢(分別下降2.7%,5.5%和2.1%)[7]。 二、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特點 1.我國惡性腫瘤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和年輕化趨勢: 近年來我國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呈持續上升趨勢,但調整年齡后變化不大,表明人口老齡化是我國腫瘤發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7]。此外,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收集的數據顯示,不同年齡段發病的構成比呈現前移的趨勢,即表明我國惡性腫瘤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 2.惡性腫瘤分布突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癌譜共存局面: 20世紀70到90年代,我國癌譜主要以發展中國家常見的上消化道惡性腫瘤為主,如食管癌、胃癌、肝癌。進入21世紀,肺癌、乳腺癌已分別成為男、女性最常見的腫瘤,下消化道的結直腸癌也成為前5位的常見腫瘤。 目前,城市地區,尤其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已呈現出發達國家的癌譜特點,而農村地區,雖然乳腺癌、結直腸癌等發病率在上升,上消化道癌的發病率在逐年下降,但仍然具有發展中國家的癌譜特點[8],處于發展中國家高發癌譜向發達國家高發癌譜過渡時期,形成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癌譜共存局面,增加了防治的難度。 3.我國惡性腫瘤性別分布特點: 惡性腫瘤在人群中的分布,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其性別之比是1.68∶1,高于一些歐美國家(美國1.19∶1,英國1.15∶1,俄羅斯1.41∶1,日本1.57∶1,新加坡1.42∶1)。在各年齡組中,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男女之比在兒童時期是1.2∶1,而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增高,60歲后基本上是2∶1左右,說明癌癥對男性老年人的威脅比女性更大。 4.城鄉居民惡性腫瘤發病率差異逐年縮小: 城市癌癥發病率高于農村,2012年發病率分別為277.17/10萬和251.20/10萬,但年齡標準化率城鄉差別不大,分別為195.56/10萬和187.10/10萬,主要是由于城市地區的老齡化程度較農村地區高的緣故[9]。 城市居民的食管癌(12.71/10萬)、胃癌(27.77/10萬)、肝癌(24.15/10萬)的發病率均明顯低于農村(分別為30.55/10萬、35.17/10萬、30.23/10萬),可能與城市在經濟、衛生、生活條件等方面優于農村地區有關。而城市肺癌(53.13/10萬)、乳腺癌(51.82/10萬)、胰腺癌(7.32/10萬)、結直腸癌(29.61/10萬)等的發病率均高于農村(分別為50.86/10萬、29.56/10萬、5.27/10萬、18.76/10萬),可能與受環境、生活方式和其他方面因素的影響有關。 近年來,城鄉癌癥發病差距逐年縮小,預測在不久的將來農村發病率將反超,究其原因,與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相關,原農村人口正在向城鎮人口轉變。農村居民的健康意識,防癌意識不及城市居民,而農村部分危險因素暴露程度接近甚至高于城市。因此,農村腫瘤防控應重點關注。 5.中國癌癥的地理分布特點: 依據20世紀70年代的調查,腫瘤的地理分布有一定的特征,例如我國胃癌高發區主要集中在西北和沿海各省,尤以甘肅、青海、寧夏、上海、江蘇、浙江、福建,以及遼東半島等地區突出。食管癌高發區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等地區,由高到低水平常形成明顯的梯度,大多數高發地區呈現不規則的同心圓分布。肝癌高發區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各省和東北吉林,以廣西、江蘇等沿海地區最為突出,形成一個圍繞我國東南部海疆、由沿海向內陸的鑲邊帶狀分布。宮頸癌高發地區連接成片,由內蒙古、山西、陜西經湖北、湖南到江西。 肺癌高發地區主要集中在京、津、滬及東北三省、浙江沿海地區。結直腸癌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蘇、上海等長江下游地區,和血吸蟲病的分布呈正相關的關系。鼻咽癌主要集中在華南各省,包括廣東、廣西兩省,其次是湖南、福建和江西等省區。 隨著我國人群危險因素的變化,腫瘤在人群的分布也發生很大變化,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正在開展惡性腫瘤地圖的研究,通過地理的分布掌握癌癥分布特征,為病因的研究以及有的放矢地開展人群腫瘤防治提供基礎信息。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惡性腫瘤發病情況不斷發生變化,給人群的防治帶來巨大的挑戰。 針對高發地區和高危人群開展主要腫瘤的篩查,提高癌前病變和早期癌癥的檢出率,是有效的二級預防措施,可以顯著降低晚期腫瘤的發生,以達到降低腫瘤死亡率,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質量的目標。同時,加強健康宣傳,針對明確的危險因素開展人群干預,降低致癌因素的作用,從而降低人群的惡性腫瘤發病率。 此外,人群腫瘤監測在腫瘤防治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監測,可以動態掌握腫瘤流行特點,確定優先策略,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及時評估預防和控制及干預措施的效果,不斷改進和完善防治政策。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癌情監測體系不斷完善,覆蓋面逐漸擴大,2015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腫瘤登記管理辦法》,為腫瘤登記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創造了政策環境,我國已經邁進腫瘤大數據時代,在不遠的將來,全人群腫瘤的發病死亡和生存數據,以及診療數據的分析利用勢必在腫瘤防控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注:參考文獻未單獨列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原文獻! 如有興趣加入【羅輯醫療】社群學習,可以看這入群申請|羅輯醫療社群火熱搭建中 |
|
來自: rodneyzhang > 《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