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失眠定義: 不寐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類病癥,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深度以及消除疲勞作用的不足,輕者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徹夜不寐,常影響人的正常生活、學習和健康。 神經官能癥、更年期綜合征、慢性消化不良、貧血、動脈粥樣硬化癥等均可導致不寐,應結合原發疾病辨證論治。中西醫結合治療不寐,可以減少西藥的副作用;依賴性、次日感覺昏沉。 二、失眠的類型與診斷: 1、起點失眠,又稱入睡障礙性失眠;輾轉反覆,入睡困難。是最常見的失眠癥。辨證多屬心肝火旺,或心腎不交。 2、間斷失眠,又稱保持睡眠障礙性失眠;淺睡易醒,時醒時睡。辨證多屬食積痰熱,或肝胃不和,或心腎兩虛。 3、終點失眠,又稱終末性失眠;清晨早醒,難再入睡。從腦電圖分析,患者的實際睡眠時間總是比主訴的為多。辨證多屬肝脾不調,或心脾兩虛,或腎虛肝旺。 三、失眠的病因: 1、飲食不節:暴飲暴食,宿食停滯,釀生痰熱,上擾心神。 2、精神刺激: 1)郁怒傷肝,肝氣郁結,化火擾動心神; 2)長期壓力,情志過激,耗損心氣心陰; 3)驚恐傷腎,心虛膽怯,神魂惕惕不安; 3、勞逸失調:勞倦太過或過逸少動,思慮過度,脾虛失運,氣血乏源,心神失養。 4、病后體虛:久病年邁,氣血虛弱,陰陽虧乏,心失所養,心神不安。 5、素體陰虛,房勞過度:腎陰耗傷,水火不濟,心火獨亢,火盛神動,心腎不交而神志不寧。 四、失眠的病機: 1、失眠總屬心神失調,病位主要在心肝、與脾、腎密切相關。 2、心主神明。由水谷之精微所化之陰陽氣血,上奉于心,則心神得養;受藏于肝,則肝體柔和;統攝于脾,則生化不息;化而為精,內藏于腎,腎精上承于心,心氣下交于腎,則神志安寧。 3、肝氣郁結,久郁化火,或痰熱內擾,神不安宅,或肝胃不和,夜臥不安,以實證為主;心脾兩虛,心膽氣虛,心腎不交,多屬虛癥;但久病可表現為虛實兼夾,或兼夾瘀血。 五、安神重在疏肝: 1、心神失調多由母病及子,所以調神重在疏肝。心主血脈,主神明;肝主疏泄及藏血,肝臟體陰用陽,通過調達氣機,和暢氣血,人的精神活動的正常,有賴于心肝兩臟相互資生,相互協同。 2、肝氣郁結,疏泄失常,氣血運行失暢,進而傷及心脈; 3、心屬火,肝郁氣滯,日久極易化熱,母病及子,心肝火旺,心神不安; 4、肝失疏泄,耗傷陰血,肝失所藏,必致心失所主,心脈失養; 5、肝氣郁滯,氣血運行失暢,氣滯血瘀,絡脈瘀滯,心脈失暢; 6、肝郁氣滯,肝木乘脾,脾失健運,生血無源,進而可致心肝血虛;肝胃不和,則臥不得安; 7、肝陽上亢,化火動風,下灼腎陰,可致腎陰虛損。 所以,心神失調應在辨證基礎上重視調肝,調節肝臟疏泄功能,以改善氣血運化失調,堵其痰、火、瘀、虛之源,以安心神,阻其發展。 六、失眠的辨證: 首分虛實。 虛癥,多屬陰血不足,心肝失養;實證多為氣郁痰火,內擾心肝。 神志不安的臨床辨證特點: 1、心火亢盛,擾亂心神;心悸失眠,煩熱懊惱; 2、氣陰兩虛,心虛肝郁;憂郁焦慮,恍惚哭泣; 3、肝胃不和,心神被擾;拂郁滿悶,淺睡易醒; 4、肝郁化火,上擾心神;急躁易怒,難以入寐; 5、膽虛氣怯,心氣亦虛;觸事易驚,焦慮不安; 6、脾虛不運,心神失養;心悸食少,乏力嗜眠; 7、胃腑宿食,膽經痰熱;胃脘滿悶,苔膩不寐; 8、胃陰虧損,心火亢旺;頭暈耳鳴,失眠健忘; 七、失眠治則: 以補虛瀉實,調整臟腑陰陽為治療原則。 實證瀉其有余,如疏肝瀉火,清化痰熱,消導和中; 虛證補其不足,如益氣養血,健脾補肝益腎。 在此基礎上安神定志,虛證應用養心安神藥,實證應用清心安神,鎮靜安神藥。 無論虛實,嚴重失眠必加重重鎮安神之品。 八、方藥介紹: 心肝火旺:肝火為主,用龍膽瀉肝湯,常用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車前子、木通、當歸、生地、柴胡、甘草、夜交藤、生龍骨、生牡蠣、磁石、石菖蒲、郁金等。 肝郁脾虛化火,用加味逍遙散,常用丹皮、梔子、柴胡、當歸、白芍、茯神、白術、薄荷、夜交藤、酸棗仁、合歡皮、遠志、石菖蒲、郁金、甘草等; 上擾清陽者,加天麻、白蒺藜、菊花、夏枯草、珍珠母、龍骨、牡蠣等平肝潛陽。 心火為主,煩躁口瘡,小便短赤,舌紅,舌尖尤甚,用導赤散,藥用生地黃、木通、生甘草梢、淡竹葉、燈芯草、蓮子心、連翹、梔子、知母、黃連、麥門冬、;小便澀痛,加車前子、赤茯苓;大便干結,合大黃黃連瀉心湯。 肝郁脾虛,氣血虧損,虛多實少,憂郁乏力,月經不調,用逍遙散。氣陰兩虛者加黃精、麥冬、生地、五味子;心悸重者加龍骨、牡蠣、遠志、柏子仁、珍珠母重鎮安神。 肝胃不和,氣滯為主,實多虛少,主訴脘腹脹痛,用柴胡疏肝散。氣郁化火吞酸,加左金丸、山梔;氣滯甚者加木香、沉香;兼胸悶口粘欲吐者,加半夏、竹茹、砂仁化痰降逆。兼陰虛者,去青皮、陳皮、加佛手、綠梅花、麥門冬。 焦慮不安,難以入睡
實證苔厚白膩,脈弦滑,用溫膽湯; 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用黃連溫膽湯; 心膽氣虛痰郁,用十味溫膽湯。 虛證舌淡苔白,屬心膽氣虛,用安神定志丸。 舌紅苔少,屬心虛肝郁,用甘麥大棗湯合百合地黃湯; 惶恐不安,心悸惕動,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心脾氣血兩虛,用歸脾湯; 心肝陰血兩虛,用酸棗仁湯。 心腎不交,心悸失眠;心火旺為主,用朱砂安神丸;腎陰虛為主,用天王補心丹;陰虛火旺并重者,用黃連阿膠湯;腎陰陽兩虛于下,心火旺于上,用交泰丸合二仙湯;心腎氣虛,恍惚眩暈,心悸尿頻,用桑螵蛸散。 甲亢,失眠煩躁,食欲亢進,手抖消瘦,用滋水清肝飲;更年期腎虛肝旺,月事量多,失眠煩躁,潮熱盜汗,用滋水清肝飲合固經丸。 瘀血內擾,心神不安,多為頑固性失眠,用血府逐瘀湯,《內經》:“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平和”;王清任稱“夜不能睡用安神養血藥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瘀熱互結,上擾心神,用桃核承氣湯或桃仁承氣湯。 痰食阻滯,胃失和降,用保和丸合半夏秫米湯;食積較重,加雞內金、谷芽、麥芽,脘腹脹滿甚劇,加枳實、厚樸、檳榔;食積化熱,大便秘結,加大黃、枳實;脾虛便溏,加白術、茯苓、扁豆。 陰陽失調,營衛不和,心悸失眠,多夢,甚至男子夢遺,女子夢交,少腹急,陰部冷,目眩發落,身不發熱而自汗出,或時發熱而自汗出,不發熱則無汗,或半身出汗,或肢體麻木、蟻行感,舌淡苔白,脈浮緩或浮弱,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合當歸補血湯,再加夜交藤、雞血藤等。若腎虛者,加制首烏、補骨脂;遺精明顯,加山萸肉、蓮子。 收聽完整版課程,請下載明醫APP,收聽明醫微課丨張季:失眠的辨證施治 · · 版權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