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長江口陸地、島嶼變遷與沙地人遷徙史

     海陵子 2017-05-24

    一、長江三角洲的演變
    長江三角洲是長江和東海長期相互作用下的產(chǎn)
    物。
    冰期后海侵,三角洲又漸被海水覆蓋,海岸線大致相當于今天海拔4~5 米的位置。
    距今約6000~5000 年,三角洲大部分地區(qū)成為淺海、潟湖、沼澤和濱海低地。長江口在鎮(zhèn)江、揚州以下呈喇叭狀,口外一片汪洋,以后在波浪作用下,逐漸堆積了江北的古沙嘴和江南的古沙堤,形成三角灣。
    長江口陸地與島嶼變遷與沙地人遷徙史 - 司馬東方 - 東方時事評論精選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長江口形勢
    1、長江口北岸
    公元前1 世紀長江三角灣北側沙嘴的南緣,約在揚州、泰興以南江岸, 折東北至如皋、李堡一線。沙嘴前端在如皋以東。其東有一古沙洲(扶海洲)將長江主泓分為南北二道。由于主泓流向逐漸偏南,接近北岸的沙洲與沙嘴之間的夾江淤積,沙洲并岸,形成了沙嘴的延伸。如扶海洲并岸后,形成了凹入濱海三角洲平原的馬蹄形海灣(即新川港前身)。
    六朝時期北側岸線大致在今泰興、如皋以南至白蒲以東一線上,沙嘴前端推至如東(掘港),稱廖(料)角嘴。南通尚在大海之中。岸外在今南通與海門間漲出東西長40 公里,南北寬17.5 公里的胡逗洲,唐末胡逗洲并岸,又形成今川腰港馬蹄形海灣。廖角嘴推展至今佘西附近。
    唐時岸外又漲出東洲和布洲,后合為東布洲。北宋前期相繼并岸,廖角嘴延伸至呂四。南宋時岸線大致在泰興、狼山、刀刃山、江家鎮(zhèn)一線。今海門縣東南部和啟東縣尚未成陸。
    14、15 世紀開始,長江主流移向北泓,海門縣(今啟東縣北)境土地大片坍沒。元至正中~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門縣治三次向內(nèi)陸遷徙。最后除呂四一角外全部坍入江中,終于廢縣為鄉(xiāng),并入通州。
    清雍正以后又開始沉積,形成海門群沙。乾隆年間海門群沙靠岸,形成今海門縣。道光年間,海門以東又出現(xiàn)啟東群沙。光緒年間啟東群沙并岸,廖角嘴移至今寅陽附近。今日北部三角洲面貌基本形成。
    長江口北岸沙嘴的伸展,基本上是自西北向東南逐個合并沙洲而形成的。
    長江口陸地與島嶼變遷與沙地人遷徙史 - 司馬東方 - 東方時事評論精選
    長江口變遷與沙地人遷徙史 - 司馬東方 - 東方時事評論精選
    長江口北岸成陸圖

    清朝初期以來海門地方變遷示意圖
    2、崇明島
    唐朝初年(618年),長江口位于現(xiàn)在的揚州、鎮(zhèn)江一帶,當時長江口門外(即揚州、鎮(zhèn)江以東)出現(xiàn)了兩個小沙洲,稱為東沙和西沙,面積亦甚小,約數(shù)十平方公里。島上先民從附近江蘇丹陽、句容等地遷來,以打漁為生。到了唐神龍元年(705年),始建立崇明鎮(zhèn)于西沙,大概這是最早“崇明”兩字的出現(xiàn)。在這以后,隨著長江口的東移,崇明島也不斷順江下移,下漲上坍,于11世紀宋朝已在西沙西北面張出了姚劉沙,東北面堆積而成了三沙,而原來的東沙和西沙則漸漸被崩塌沖走。1277 年建立崇明州。元朝時期,又漲出10多個沙洲。
    十四世紀,姚劉沙及三沙島北面土地也大量坍失,面積縮小,明洪武二年(1369年)崇明降州為縣后完全坍沒。在其下游先后堆積形成了馬家浜、平洋沙,長沙等沙洲,其中的長沙即是現(xiàn)在崇明島的前身。崇明縣也依次先后于嘉靖八年(1529年)遷徙于馬家濱,二十九年(1550年)再遷于平洋沙,最后于萬歷十四年(1586年)遷至長沙——今崇明縣治所在,距今不到500年。清乾隆(1736至1796年)時長沙與周圍南沙、平洋沙合并為一沙洲,今崇明島基本輪廓形成。
    崇明島經(jīng)歷了多次滄桑之變和遷移。十六世紀末以前,崇明縣城就搬遷了5次。直到現(xiàn)代,崇明島也是不穩(wěn)定的,并呈現(xiàn)逐漸向西北方向發(fā)展的趨勢,長江口北支水道逐漸變窄變淺,至于崇明島的南岸,兩百年來則處于不斷的崩坍中。最初縣城離南岸約二十公里,到1949年僅剩下半公里了。解放以來,由于修筑了兩百多公里的環(huán)島大堤與一千多條丁字壩,才使南岸的崩坍基本上得到了控制。由于南岸坍塌得到控制,而北岸不斷向西北擴展,崇明島的面積已由1954年的六百多平方公里增加到現(xiàn)在的一千多平方公里。
    目前的崇明島北靠的趨勢已十分明顯,北支水道最寬處僅1.5公里左右,且水深甚淺,江底已日益淤死,估計不久的將來,隨著北支的淤死,崇明島將與啟東、海門連接成為陸地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島嶼了。也許到那時候,今日的長興、橫沙兩島要成為新的崇明島了。
    3、長江口南岸
    長江口南岸,在長期波浪作用下,自常熟福山起,經(jīng)太倉、嘉定方泰、上海馬橋、奉賢新寺,直至金山漕涇一線及其以東,形成數(shù)條西北—東南走向的沙堤,俗稱岡身。岡身在吳淞江以北有五條,最東一條相當于婁塘、嘉定、馬陸、南翔一線。吳淞江以南有三條,最東一條相當于諸翟、新市、柘林一線。
    20 世紀50 年代以來,在岡身地帶馬橋鎮(zhèn)發(fā)現(xiàn)了新石器時代遺址,說明距今5000 年前岡身已經(jīng)形成。但最東一條岡身以東的陸地,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魏晉以前的文化遺址,表明其成陸不會太早,大約在公元1 世紀或3 世紀以后??傊?,這條岡身地帶,堆積時間竟長達3000 年左右。
    4 世紀以后,海岸向前推移。8 世紀初,岡身以東約20 公里地帶已經(jīng)成陸。10 世紀初時海岸線已達月浦、江灣、北蔡、周浦、下砂、奉城一線下砂捍海塘。200 年間推進了約10 公里。11 世紀50 年代的海岸線,北起老寶山,中經(jīng)橫沔,在奉城和大團之間,折而西南。150 年間又向東推進7~8 公里。
    12 世紀70 年代海岸已抵里護塘,即川沙、南匯、大團一線,海岸又向東推進6~7 公里。明清以來長江口南岸岸線伸展緩慢。萬歷年間修了外捍海塘,清雍正十一年(1733)南匯知縣欽連重修,故稱欽公塘,大致即今岸線。個別岸段還在今岸線之外2~4 公里。明中期至雍正年間發(fā)生崩坍,乾隆以后逐漸穩(wěn)定,唯南匯嘴繼續(xù)向海伸展。
    長江口陸地與島嶼變遷與沙地人遷徙史 - 司馬東方 - 東方時事評論精選
    二、長江流域開發(fā)加快了三角洲地區(qū)的發(fā)育
    長江三角洲是在長江和東海水流作用下泥沙長期淤積的結果,長江流域人口急劇增加、大規(guī)模的耕地開發(fā)導致水土流失加劇,產(chǎn)生的大量泥沙進入江道加快了這個過程。
    1、歷代我國人口變化
    據(jù)現(xiàn)代人推測,夏代人口約為135萬,商代人口約為196萬,西周人口約為285萬,春秋時期達到1000萬左右,戰(zhàn)國時期為2000至3000萬。 秦朝人口達到3000萬以上,但到西漢初大約只剩下1500萬至1800萬,至西漢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萬以上。王莽時到東漢初,總人口下降到3500萬。到東漢后期的永壽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萬。 從184年黃巾起義爆發(fā)到220年三國鼎立形成這個期間,人口損失估計達60%,僅存約2300萬。4世紀初的西晉約有3500萬。此后南北分裂,北方進入十六國時代,人口多次出現(xiàn)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統(tǒng)一后的大業(yè)五年(609年),才恢復到6000萬左右。
    隋末的戰(zhàn)亂,造成人口降幅超過50%,到唐初僅有2500萬。至安史之亂前夕的755年,人口增至約9000萬,達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戰(zhàn)亂導致人口銳減,到960年宋朝初建時估計只有4000萬,其境內(nèi)僅3000萬左右,北宋時期人口持續(xù)增長,大觀四年(1100年)境內(nèi)人口超過1億,遼(金)、西夏、大理等政權的人口合計也在1000萬以上。兩宋之際的戰(zhàn)亂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長,至13世紀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人口合計已超過1.2億。蒙古滅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損失高達80%,僅剩1000余萬。元統(tǒng)一時實際人口約7000萬。到14世紀中期增加到8500萬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萬。但到17世紀初,全國人口已突破2億。但明末的天災人禍和清初的殘酷戰(zhàn)爭,又使人口降幅達40%,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估計已降至1.2億。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復至1.5億,以后很快破2億大關,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國人口創(chuàng)造了4.3億的新紀錄。這便是所謂的“清代人口奇跡”。 太平天國起義和清朝的鎮(zhèn)壓,導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區(qū)的巨大損失,人口下降超過1億(最保守估計也有五六千萬),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復到1850年的水平。
    2、我國人口遷移與分布變化
    中國歷史人口遷移流向呈現(xiàn)四個特征:
    第一,游牧民族向中原內(nèi)遷。東漢初,匈奴分裂,南匈奴遷到河套和陜西、山西一帶;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羯、氐、羌等族大量內(nèi)遷,居住在今甘肅、陜西、山西以至河北、遼寧等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qū)。十六國和北朝時期,少數(shù)民族政權滲透到黃河流域。遼宋夏金元時期,尤其是元朝時期,邊疆各族大量內(nèi)遷中原,甚至江南地區(qū)。
    第二,漢族人口由北向南和由西趨東遷移。中原廣大人民由于黃河流域戰(zhàn)亂和少數(shù)民族入侵大量向長江流域遷移。中原人口南遷出現(xiàn)了三次高潮,分別是:兩晉之際、唐代安史之亂以后和兩宋之際,靖康之亂后。
    第三,中原人口由內(nèi)陸向邊疆遷徙。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由于封建中央政府為開發(fā)邊疆,充實邊防,不斷遷徙內(nèi)陸人民到邊疆地區(qū),如秦朝對匈奴作戰(zhàn)奪取河套地區(qū)后遷徙內(nèi)陸居民到這里發(fā)展生產(chǎn),政府越族后遷徙內(nèi)陸居民到這里,促進了河套地區(qū)和越族地區(qū)的發(fā)展。另一種情況是人民自發(fā)的向邊疆地區(qū)遷徙,如唐朝末年,許多中原人民來到契丹境內(nèi)促進了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
    第四,中國人逐漸向海外遷移,從唐朝開始,我國就有很多人到南洋謀生,鄭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中國人向南洋地區(qū)遷移并為那里的開發(fā)做出了巨大貢獻。
    不同朝代南北方人口比例:
      年代        北方籍戶口比例        南方籍戶口比例
      西漢元始二年       81%              19%
      唐貞觀十八年       45.4%             54.6%
      天寶元年         55.5%             44.5%
      北宋初年         40%              60%
      元代           10%              90%
      明嘉靖年間        29%              71%
    安史之亂(唐天寶十五年)是重要的界限。安史之亂結束后,人口分布格局發(fā)生重大變化。期間原遭受戰(zhàn)禍地區(qū)的人口大量南移。位于長江流域的襄州人口增加了120%,鄂州增加了100%,蘇州增加了30%,戰(zhàn)亂前北方地區(qū)保持了過半數(shù)的人口優(yōu)勢,戰(zhàn)亂后南方地區(qū)人口開始超過北方,北宋初年已經(jīng)占60%左右,至元代,南方人口已經(jīng)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90%。而北方地區(qū)4700萬最高人口規(guī)模從漢初一直保持到清朝中期,期間全國人口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qū),可見,同一時期南方地區(qū)相應也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開荒造田,耕地面積也得到急劇增加。從漕糧看,唐安史之亂前,漕糧主要來自北方,亂后則主要來自南方,如北宋開封年需550萬石,來自南方的比例為72%,末期更是高達90%。
    中國由黃河文明進入長江文明,正是從唐宋年間開始。長江流域農(nóng)業(yè)文明的發(fā)展,水土流失也大量增加,長江泥沙也大量增加,為河口沙洲的成長奠定了物質條件。也正是從唐宋年間以后,長江口島嶼得到了極大的發(fā)育,并呈加快趨勢。
    三、長江口沙地人的遷移史
    沙地人以吃苦耐勞著稱。他們特別善于圍墾造田,鍬和鐵搭是他們特有的勞動工具。憑著這么兩件簡單的工具。他們在沿江沿海一帶大顯身手,在崇明、海門、啟東、南通、如東、海安、東臺、大豐、阜寧、濱海等縣,乃至黃河口,開創(chuàng)了大片沙地人聚居區(qū)。從海門廳建立200多年后的今天,沙地人的子子孫孫大約已有500萬人之眾。
    1、啟海、通州沙地人來源
    沙地人(音索地寧)的祖先是誰?他們是什么時候從什么地方遷移到海門、啟東、南通這塊富饒的土地上的?
    海門、啟東,由長江泥沙逐漸堆積而成。經(jīng)800多年,至唐朝中期,長江口逐漸形成東洲和布洲兩個大沙洲,以及大量的小沙洲,其后東洲、布洲淤合,合稱東布洲。 唐朝末年,一批北方居民為避戰(zhàn)亂,來到東布洲,開墾定居,成為首批居民。元末明初,部分江南人也遷到這里。
    五代后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始設海門縣,在這以后的700多年時間里,海門不時遭到江逼海侵,坍塌無常,縣治屢次遷移。1672年,海門【坍海】嚴重,陸地大批沒入水中,居民最少時只剩下4200余人,轉移至通東沿江地區(qū),這些人以后被后來的沙地人稱為“江北人”。海門不得不撤縣縮成海門鄉(xiāng)(后改稱靜海鄉(xiāng))并入南通縣。
    清康熙年間,海水南泓,崇明島北側海門舊地開始漲出大批沙洲,十八世紀初期,崇明島開始有大量人口遷入新沙墾殖,這些江南沙民在新沙地爭奪中戰(zhàn)勝了來自北部的江淮方言區(qū)移民,在新沙地定居下來,并完整地保持了崇明的方言和風俗。相傳最早來海門開墾沙田的是陳朝玉??滴跛氖迥辏?705年),祖居崇明的陳朝玉攜妻涉江來海門拓荒墾殖,此后,在崇明形成了前往海門開墾沙地的熱潮,一時間崇海之間江面上到處是張著布帆的沙船,崇明人浩浩蕩蕩殺向海門,海門土著人驚呼“崇明人篷攬風(常說薄亂瘋)”,數(shù)十年間,海門人口急劇增加到30多萬,是時,海門“群姓益眾,皆造房屋,炊煙起如海云,為江海之大聚”(龔自珍語)。
    太平天國時期,為躲避戰(zhàn)亂,崇明人及蘇州沿江一帶再一次出現(xiàn)向南通、啟海地區(qū)的移民潮,清代晚期約咸豐、同治年間,崇明島時常發(fā)大水,沖毀大堤,于是大量崇明人又前往南通海門市、通州區(qū)、崇川區(qū)、蘇州張家港市、泰州靖江市避難,躲避水災。在清末,光緒年間開始,大量的崇明地主派遣農(nóng)民工前往啟東開墾。勤勞的崇明人向啟海、南通等北岸地區(qū)的遷移陸續(xù)不斷,直至新中國成立后由于戶口的管制才告結束。
    現(xiàn)在講沙地話的啟海、南通沙地人,絕大部分是十八世紀以后從崇明島遷移至啟海、南通地區(qū)定居的崇明人,最早的距今也只有300年的歷史。1768年(乾隆33年),設江蘇海門直隸廳。1912年(民國元年),復稱海門縣。因沙地不斷向東推進,1928年3月,將海門東部一帶加上屬于崇明縣的外沙(從光緒年間到1928年,崇明將長江北支入??诒泵娴娜荷撤Q作“外沙”。這個“外沙”在今啟東南部,當時屬崇明,由永太、永昌、西慶升、永旺、永豐、北連升、南連升、永隆、永阜、楊家、惠安、永興、日盈、連珠等構成,如今,崇明習慣將海門、啟東統(tǒng)稱為“外沙”,稱自身為“內(nèi)沙”)開設啟東縣。1994年,海門縣改為海門市。
    【注】坍海,這是江口海邊的一種特有現(xiàn)象,因長江流沙堆積成沙洲、陸地,初期尚未厚實,易受海潮影響。沙地有時漲了,有時沉了,有時此漲彼消。嚴重時,大片陸地,突然沒于海水之中,生活在上面的人們,甚是危險。
    2、崇明人來自何方
    啟海人的祖先來自崇明,那么崇明人又來自何方?有人說太倉遷崇明,崇明遷海門,崇明人應來自太倉,然依據(jù)尚嫌不足。有人認為崇明人“根”在句容,根據(jù)是崇明人的小腳趾頭與句容人長得一模一樣。有人否定此說,認為那不過是“須”,而不是“根”,理由是一些崇明人在明洪武年間,因遭潮災遷移至句容,明末清初崇明島開始復漲,一部分客居在句容的崇明人又回到了崇明,這是崇明人自身的遷移。
    也有說,崇明人的根在浙江吳興一代。據(jù)史料記載,后周滅唐后,姚氏率1萬余吳興人逃到崇明避難,因北周駐軍不能過江,吳興人便在崇明定居下來。崇明早期有過一個小沙叫“姚劉沙”,據(jù)考證,其本意應是“姚留沙”。此為歷史的遺跡。其次,從當時的生產(chǎn)水平、交通條件、地理位置等因素看,句容移民無必要也不可能到荒沙洲上來。再從方言的角度考慮,崇明方言與吳興方言同屬吳語系,因此,崇明人的祖先來自吳興完全是可能的。不過也有人考證說沙地人來自古代南沙縣(包括今張家港全市和常熟、江陰的一部分)。
    司馬東方綜合各方面的資料,認為沙地移民來自常熟、江陰(古代南沙縣及附近)等江南地區(qū),并經(jīng)太倉、寶山到達崇明和啟海地區(qū)。這是因為:
    第一,從常熟沿江向東走,經(jīng)過太倉,便是上海的寶山,這一帶方言和風俗,越是往東,與沙地人的差別越小,筆者推想常熟等地的沿江農(nóng)民與沙地人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尤其“點心”兩字的特殊含義,幾乎使我茅塞頓開。在中國,點心有兩層意思,一指糕點一類的食品,一指三頓正餐外吃少量食品充饑解餓,所以不少地方將早餐叫“早點心”。唯獨常熟、太倉、寶山沿江農(nóng)民和沙地人一樣,完全顛倒過來用,早點叫“早飯”,吃干飯,還要象模象樣炒幾個菜,一如其它地方的中飯,解放初還基本如此,現(xiàn)在遺風尚存;卻將吃中飯叫“吃點心”,甚至將中午時分叫作“點心快”(快接近中午的意思,中午叫“點向浪”,“點心快特”意指快到中午了,司馬東方注)。經(jīng)過反復思量,筆者認為這與沙地人治沙墾殖的方式有關。
    原來治沙的過程比較漫長,先筑堤圩田防斷海水倒灌,然后種植蘆葦,開溝排水,待鹽堿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方可整地種莊稼,可還不能一步到位,因為河浜(沙地人叫溝)里的水依然鹵咸不能飲用,而淡化過程往往需要好幾年時間,一般中小地主或農(nóng)戶自己開墾的,都以原來的住地或靠近荒灘、有飲用水的地方搭建臨時住房作為“根據(jù)地”,一步一步向前推進,先“走田”(俗稱走腳田),早出晚歸,待解決了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才能舉家搬遷。所謂“走田”,是指走上十來里路或擺渡過江,才能在租來或買來或自己開墾的田地勞作,因中飯不能回家用餐,要求早飯必須吃得多,而多吃就得有下飯的菜,使一天勞動中的能量消耗和營養(yǎng)補充盡可能在早晨多解決一點;而中午只能在田頭用現(xiàn)成的蘆葦搭個小窩,俗稱“環(huán)洞舍”,吃些點心充饑。語言產(chǎn)生于勞動,吃中飯自然就叫“吃點心”了,而把早、晚餐分別叫做“吃早飯”和“吃夜飯”。
    第二,早在公元341年,在今天的張家港東南部、常熟西北部地區(qū)曾建立南沙縣,縣治南沙城(今常熟福山鎮(zhèn)),公元540年南沙縣更名常熟縣,“南沙”這個地名的出現(xiàn),不僅說明福山一帶已形成大片沙地,而且極有可能江北狼山一帶也有相應沙地出現(xiàn)。聯(lián)系到今天海門、啟東、南通、通州不少沙地人自稱“南沙”人(古有南沙縣),而稱通東一帶為“北沙”人,不客氣的稱他們?yōu)椤敖比恕保ㄒ簟案鄄▽帯保?;世居江北老土的原住民客氣一點稱沙地人為“南沙”人,不客氣的便稱“沙蠻”人。從這些民間稱謂中,明顯帶有當年的歷史痕跡,不能視為偶然巧合。
    第三,從長江口以南海岸的演變過程看,公園4世紀后,長江口南岸海岸線呈向東不斷推移的過程,常熟、太倉最早作為靠近海岸線的地區(qū),當?shù)厣趁褡匀浑S著海岸線的不斷東移而不斷向東開墾新的沙地,十四十五世紀馬家浜、平洋沙、長沙漲升后,他們陸續(xù)通過太倉、寶山來到這里(就是現(xiàn)在崇明島的雛形,不是古代位于鎮(zhèn)江、揚州下游附近的東西沙),并形成特有的沙地文化。十八世紀初期后,北部海門、啟東、通州等沙地陸續(xù)漲升成陸,勤勞的崇明沙地人開始向北移民,并在與江淮移民爭奪新沙地的戰(zhàn)斗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同時也給這些新漲升的沙地帶來了完整的沙地文化和習俗。
    據(jù)崇明縣志記載及各方資料,公元696年(唐朝萬歲通天元年)初,崇明島開始有人居住,不過此時的崇明島是指西沙和東沙,位于今鎮(zhèn)江、揚州以東附近,居民主要來自丹徒、句容一帶,這是古崇明島的第一次人口遷徙。公元705年(唐朝神龍元年),在西沙設鎮(zhèn),取名為崇明(“崇”為高,“明”為海闊天空,“崇明”意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寬闊的明凈平地)。至十一世紀宋朝時期,東西兩沙坍塌嚴重,在西沙西北面漲出了姚劉沙,東北面漲出了三沙。公元1222年(南宋嘉定十五年)在三沙設天賜鹽場,隸通州。1277年(元至元二十四年),升場為州,始筑州城于姚劉沙、隸揚州路。至元末明初,東沙已經(jīng)基本坍沒,西沙也所剩無幾,姚劉沙南坍北漲,漸與三沙連壤。
    十四世紀,姚劉沙及三沙島北土地大量坍失,面積縮小,公元1396年(明朝洪武二年)崇明由州降格為縣,先隸揚州路,后隸蘇州府,兼隸太倉州。期間在姚劉沙、三沙下游先后堆積形成了馬家浜、平洋沙、長沙等沙洲,崇明縣也依次先后于嘉靖八年(1529年)遷徙于馬家浜,二十九年(1550年)再遷于平洋沙,最后于萬歷十四年(1586年)遷至長沙——今崇明縣治所在。清乾隆時長沙與周圍南沙、平洋沙合并為一沙洲,今崇明島基本輪廓形成,考慮到崇明島總體上不斷下移的特點,當時崇明的大致位置應該在常熟、張家港附近,為這一地區(qū)人民移居沙島提供了方便條件,這也為崇明人來自常熟等地這個說法提供了一個證據(jù)??梢?,現(xiàn)在的崇明人主要是在十四、十五世紀以來的移民,與當年來自丹徒、句容的東、西沙時期居民并無多大關系,與姚劉沙、三沙居民也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來自姚劉沙、三沙的移民可能占有一部分)。
    民國時期,崇明先后隸屬江蘇南通專區(qū)和松江專區(qū)。抗戰(zhàn)時期,隸屬于上海特別市??箲?zhàn)結束,前后隸屬于江蘇蘇州,南通。解放后,隸屬江蘇南通專區(qū)。1958年12月1日,崇明縣隨同其余當時9個縣(嘉定、寶山、上海、松江、奉賢、南匯、青浦、川沙、金山)重劃歸上海市管轄。
    如果把來自句容、丹徒的東西沙居民算起,江南人來到崇明島(不是現(xiàn)在的崇明島)居住已有1300年的歷史。今天崇明島露出水面那是十四世紀以后的事情,可見今日崇明沙地人來到崇明島也就是五、六百年的歷史。
    3、沙地人北上興墾
    1901年,清末狀元、海門籍實業(yè)家張謇(1853-1926)建通海墾牧公司,大批海門人和崇明人(上海人稱其為北沙人)來到今通州市東北三余地區(qū)和如東縣東南參加沿海灘涂的圍墾并在那里定居。他們將海門方言帶到那里,最后形成了今天的三余灣崇啟海方言飛地。范圍包括通州市東北部三余鎮(zhèn)、海宴鎮(zhèn)、東余鄉(xiāng)、北興橋鎮(zhèn)、恒興鄉(xiāng),及如東縣掘東地區(qū)(兵房、大豫)。
    在今海安縣東北角斜鎮(zhèn)(原角斜鎮(zhèn)、沿口鎮(zhèn))和舊場鎮(zhèn)一帶(舊屬東臺縣),亦有一批海門人于20世紀初移民于此,在那里形成了角斜――舊場啟崇海方言島。
    1917年,清末狀元、著名實業(yè)家張謇(海門人)與張察創(chuàng)辦“淮南草堰場大豐鹽墾股份有限公司”,并率大量海門、南通的百姓,來大豐廢社興墾,開辟了大豐縣東部的廣大地區(qū),種棉花,辦紗廠,興水利。這些移民的后代,至今仍然自稱是“海門人”,說海門話,有時還稱當?shù)厝耍ū緢鋈耍椤敖比恕?。不過已經(jīng)逐步被本場話同化,目前僅在南陽、通商、裕華等地農(nóng)村仍使用沙地話。那么為什么啟東移民也自稱“海門人”呢? 因為當時向大豐移民時,啟東尚未成立,其大部分地區(qū)當時仍屬于海門縣。1928年由海門部分鄉(xiāng)鎮(zhèn),加上祟明外沙成立啟東縣,北部呂四地區(qū)1942年并入啟東(1912-1942年間屬南通縣)。
    由于同樣的原因,崇啟海方言隨著沙地人的腳步,也踏上東臺、鹽城、射陽、灌云、濱海等蘇北縣、市的沿海地區(qū),在那里形成零散的崇啟海方言點。
    沙地人北上興墾的歷史不足百年。
    3、部分沙地人回江南故鄉(xiāng)
    雖然有沙地人來自張家港等地一說,不過現(xiàn)在的張家港常陰沙沙地人,主要是來因長江江道的演變由江北南通回到江南他們曾經(jīng)的故鄉(xiāng)。
    張家港沙地人過去主要集中在常陰沙,常陰沙原是長江中的一個沙洲島,并靠近長江北岸,原屬位于江北的南通縣(今通州市)管轄,由于長江北汊江道沖刷,南汊江道不斷淤積,使其與南岸相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被劃歸位于江南的常熟縣管轄,1961年拆常熟縣和江陰縣部分地區(qū)設置沙洲縣,常陰沙成為沙洲縣屬地,1986年沙洲縣改張家港市,常陰沙改屬張家港市管轄。從此,常陰沙沙地人從江北又回到了他們的故鄉(xiāng)江南。
    4、古南沙縣人來自何方
    初步考證,古南沙人主要來自浙江嘉興、湖州一帶。自吳越國隱后,吳越故都杭州附近的吳越世家子弟被迫遷離故土,同時隨之遷移還有一部分吳越遺民。其中最著名的一支是以錢迪為首的杭嘉湖地區(qū)吳越世家及遺民,他們西繞太湖北上至今無錫、蘇州等長江沿岸地區(qū)。他們是沙地人更早的先民。
    因此,從嘉興、湖州,至蘇州的常熟、張家港、太倉和上海的寶山,至崇明島、長興島、橫沙島,至南通的通州、海門、啟東,都有著大致相似的民俗習慣和方言,而且越靠近的兩地,相互越相似。這個遷徙路線是吳語區(qū)人口流動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長江三角洲沙地人分布現(xiàn)狀及遷徙史初探
    一、沙地人的分布
    在北起江蘇射陽北部、南至上海奉賢南端,綿延一千多里的沿海地區(qū)和長江口兩岸的16個縣市(尚有南通市崇川區(qū)、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未按縣市數(shù)列入)中,都有講“沙地話”的聚居人群,他們習慣上被稱為“沙地人”。啟東、張家港的沙地人也自稱“沙上人”(音“索朗寧”),在崇明用“沙上人”稱呼有貶義,故一般不用于自稱,有時貶稱外沙人為“沙上人”,往往自稱“本沙人”、“大沙人”、“南沙人”或者“內(nèi)沙人”,而稱北岸的啟東、海門、通州、如東等地的沙地人為“北沙人”、“外沙人”(真正的崇明外沙實際上是指今啟東南部曾屬于崇明縣的群沙,現(xiàn)已經(jīng)與北岸并接,1928年啟東成立時被劃入啟東縣管轄)。而啟海沙地人往往自稱“南沙人”,稱通東方言區(qū)的人為“北沙人”或“江北人”。上海的奉賢、南匯等地的沙地人還被稱為“沙幫人”。而如東、大豐、東臺、射陽等地的沙地人都是在二十世紀初跟隨張謇墾荒種棉來到這里的,他們主要來自海門(當時啟東尚未成立),因此至今自稱海門人,如“大豐海門人”、“如東海門人”等。受行政區(qū)域影響,沙地人也分別被稱為或自稱啟海人、啟東人、海門人、崇明人、兵房人、常陰沙人、三余人等。不過“沙地人”這個稱謂在沙地人族群中是比較通用的(浙江蕭山人也自稱沙地人,那是指錢塘江沙地人,與長江口沙地人并非一個族群)。長江口沙地人分布情況大致如下:
    (一)江蘇省
    1、南通市(地級)
    (1)啟東市(縣級)
    啟東市境內(nèi),沙地人分布于除呂四鎮(zhèn)、天汾鎮(zhèn)、秦潭鎮(zhèn)以外的大部分地區(qū),約100萬人說沙地話。只有一小部分人說呂四話(通東話),雖然大部分沙地人不懂通東話,但沙地話卻在通東方言區(qū)通行。
    (2)海門市(縣級)
    在海門市,沙地人主要分布于海界河以南地區(qū)。在海界河之北,也有一片沙地人分布區(qū)。包括海門鎮(zhèn)、三星鎮(zhèn)、天補鎮(zhèn)、三和鎮(zhèn)、德勝鎮(zhèn)、三廠鎮(zhèn)、常樂鎮(zhèn)、麒麟鎮(zhèn)、悅來鎮(zhèn)、三陽鎮(zhèn)、臨江鎮(zhèn)、海永鄉(xiāng)、萬年鎮(zhèn)南部地區(qū)和國強、四甲、樹勛、余東、包場、劉浩等鄉(xiāng)(鎮(zhèn))的小部分地區(qū),沙地人人口約60--70萬。
    海門境內(nèi)北部地區(qū)通行四甲話(通東話),分布于老運鹽河之北及河之南老通呂公路兩側地區(qū),包括貨隆、王浩、正余、東灶等鄉(xiāng)(鎮(zhèn))和國強、四甲、樹勛、余東、包場、劉浩等鄉(xiāng)(鎮(zhèn))大部分地區(qū),以及萬年鎮(zhèn)北部地區(qū)。歷史上,這些地區(qū)多系古海門縣(958-1672)屬地。早在公元7世紀初,這一帶人的先民即已來到這里從事鹽業(yè)生產(chǎn)。五代時,其地屬浙西晉陵郡。古代晉陵屬地,即今江南常州及其附近地區(qū)。四甲話(通東話)當來源于古常州一帶吳語。
    (3)通州區(qū)(原通州市、南通縣,縣級)
    通州區(qū)沙地人主要分布于南部靠海門的沿江通海地區(qū)(張芝山鎮(zhèn))和東北部的三余灣啟海方言飛地,人口約25-30萬。
    1901年,清末狀元、海門籍實業(yè)家張謇(1853-1926)建通海墾牧公司,大批海門人和崇明人(上海人稱其為北沙人)來到今通州市東北三余地區(qū)和如東縣東南參加沿海灘涂的圍墾并在那里定居。他們將海門方言帶到那里,最后形成了今天的三余灣海啟方言飛地。范圍包括通州市東北部三余鎮(zhèn)、海宴鎮(zhèn)、東余鄉(xiāng)、北興橋鎮(zhèn)、恒興鄉(xiāng)。三余灣啟海方言飛地還包括如東縣掘東地區(qū)(大豫、兵房等地)。
    (4)南通市區(qū)(開發(fā)區(qū)、崇川區(qū),縣級)
    包括南通技術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崇川區(qū)新開鎮(zhèn)、小海鎮(zhèn)、竹行鎮(zhèn)以及南通農(nóng)場、種畜場、東方紅農(nóng)場,人口約10萬。
    (5)如東縣
    如東東部新兵房鎮(zhèn)(原兵房和丁店)、新大豫鎮(zhèn)(南坎和東凌)、新長沙鎮(zhèn)(北坎)、新掘港鎮(zhèn)(華豐、掘郊、原掘港鎮(zhèn)) 大約20萬人(屬于三余灣啟崇海沙地方言飛地)。
    (6)海安縣
    在今海安縣東北部角斜鎮(zhèn)(原角斜鎮(zhèn)、沿口鎮(zhèn))和舊場鎮(zhèn)一帶(舊屬東臺縣),亦有一批海門人于20世紀初移民于此,在那里形成了角斜――舊場海門方言島,人口約10萬。
    2、鹽城市(地級)
    (7)大豐市
    大豐東部新南陽鎮(zhèn)(原南陽鎮(zhèn)與通商鎮(zhèn),不含原王港鄉(xiāng))、新裕華鎮(zhèn)、新豐鎮(zhèn)的18個村,約8萬人,不過目前除南陽、通商、裕華外,已普遍說本場話,公共交際已很少說海門話,老年人之間和農(nóng)村還有海門話的存在,但已日見衰微了。不管在城鎮(zhèn)還是在農(nóng)村,在沙地人聚居區(qū)都有本場話、沙地話雙語并用現(xiàn)象,其間有各種過渡詞語和說法。
    (8)射陽縣
    射陽東部新合德鎮(zhèn)(原合德鎮(zhèn)與大興鄉(xiāng)與合興鄉(xiāng))大部、新臨海鎮(zhèn)(原臨海鎮(zhèn)一部分)、新陳洋鎮(zhèn)(原陳洋鎮(zhèn)一部分)、新耦耕鎮(zhèn)(原耦耕鎮(zhèn)一部分)、新海通鎮(zhèn)(原海通鎮(zhèn)一部分)、新千秋鎮(zhèn)(不含原鮑墩鄉(xiāng)),大約20萬人。
    (9)東臺縣
    東臺東部新三倉鎮(zhèn)一部分及一直往東到黃海的村落人數(shù)少量,介于一萬人左右(沙地話處于弱勢地位,使用人數(shù)日趨衰落不久必然被當?shù)胤窖越y(tǒng)一)。
    (10)濱海縣
    濱??h新五汛鎮(zhèn)(原北坍鄉(xiāng)莫灣村一帶)及一直東到黃海的村落,人數(shù)少量,介于一萬人左右(沙地話處于弱勢地位,使用人數(shù)日趨衰落不久必然被當?shù)胤窖越y(tǒng)一)
    3、蘇州市
    (11)張家港市
     蘇州張家港市新樂余鎮(zhèn)(原樂余鎮(zhèn)和兆豐鎮(zhèn))、新錦豐鎮(zhèn)(原錦豐鎮(zhèn)和三興鎮(zhèn))、常陰沙農(nóng)場、新南豐鎮(zhèn)北部,約20萬人
    4、泰州市
    (12)靖江市
    靖江市約1.5萬人(占當?shù)厝丝诘?.5%)
    (二)上海市
    (13)崇明縣
    除去農(nóng)場上海知青外,崇明全島沙地人約70萬。
    (14)寶山區(qū)
    寶山東部 約10萬
    (15)南匯區(qū)
    南匯東南部,包括老港鎮(zhèn)、書院鎮(zhèn)、泥城鎮(zhèn)、彭鎮(zhèn)鎮(zhèn)、蘆潮港鎮(zhèn)、新港鎮(zhèn)、東海鎮(zhèn)、果園鄉(xiāng)等沿東海沿岸約10萬人。
    (16)奉賢區(qū)
    奉賢區(qū)的平安、奉城、塘外等沿海村鎮(zhèn)約2萬
    綜合上述各聚居地的沙上人,總數(shù)估計有近400多萬人,然而語言、風俗、生產(chǎn)勞動乃至生活習慣等都大致相同,這在“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吳方言中非常特別。還有許多有趣的現(xiàn)象也值得我們探究,比如各地沙上人,在歷史上,治沙植棉、紡紗織布都非常杰出優(yōu)秀;而在今天,至少在教育領域、建筑領域中,各地沙上人的整體素質、水平在江蘇乃至全國,都比較突出,他們不同于生存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相同的城市,散布在幾萬平方公里的不同地區(qū)為什么有如此相同的表現(xiàn)?那么在沙上人的骨子里肯定存在著相同的元素,挖掘這些相同的元素對振奮精神開發(fā)沿海經(jīng)濟、推動長江三角洲飛躍發(fā)展應有積極的作用。司馬東方編纂
    二、沙地人遷徙史初探
    本文先就沙地人的來源問題作一點膚淺論述。
    一. 沙地人源自句容說當可否定
    今天的沙地人如何演變發(fā)展而來?目前較為流行的說法,沙地人來自江蘇句容。新編《崇明地方志》(見上海地方志網(wǎng))中有這樣一段論述:
    “據(jù)明正德《崇明縣志》載,696年(唐萬歲通天元年)最早前來東、西兩沙定居者為黃、顧、董、施、陸、宋六姓,大多來自江蘇句容一帶,也有來自江北的。1025年(宋天圣三年)東沙東北新漲的沙洲因姚、劉兩姓前來居住,故名姚劉沙。1101年(宋建中靖國元年),漲三沙,句容人朱、陳、張三姓來此定居。北宋末年,汴京(今河南開封)魯惠公后裔第六十二世施天瑞任宋大夫總轄,為避靖康之難遷居崇明。其弟天壽先遷句容,后于明洪武、永樂年間亦遷崇。
    明正德年間編纂的《崇明縣志》是沙地人地方志中較早的一種,沙地人源自“句容說”的文獻依據(jù)大概就是此志。于是乎,崇明文史學者多持此觀點,而啟東海門的沙地人原本就是崇明沙地人,不僅贊同接受,有的還發(fā)揚光大一番,如有位海門文史作者這樣寫道:“沙地文化這是一個很專業(yè)又很具區(qū)域特色的群體文化現(xiàn)象。它特指句容、崇明、啟東、海門一帶的沙地,他們有著相類似的傳統(tǒng)習俗。”他還借用文學家、詩人卞之琳的話,說太平天國時期,不少人避戰(zhàn)亂從江南各地(包括句容)前來海門定居。以此證明源遠流長的沙地文化來自句容。
    筆者不能茍同這種觀點。古代所有文獻都是封建地主文人寫的,尤其是家譜,歷來就是士族地主作為辨別門第高低,標榜身份的依據(jù),如果依此認定他們是崇明島的奠基者,等于否定了開發(fā)崇明的真正主人---沒有家譜一字不識的大量農(nóng)民的歷史作用。
    首先從時間和地域上看,崇明西沙、東沙大約在唐武德年間(618--626年)露出水面,那時西沙的位置大約在鎮(zhèn)江揚州東部附近,距離句容很近,島上居民多數(shù)來自句容、丹徒一帶是完全可能的,不過那時西沙、東沙面積不過幾十平方公里,人口也不會太多,至十一世紀宋朝時期,東西兩沙坍塌嚴重,期間在西沙西北面水域漲出了姚劉沙,東北面水域堆積成了三沙,至元末明初,東沙已經(jīng)基本坍沒,西沙也所剩無幾,姚劉沙南坍北漲,漸與三沙連壤。至十四世紀,姚劉沙及三沙島北面土地也大量坍失,面積縮小,明洪武二年(1369年)崇明降州為縣后完全坍沒。
    而現(xiàn)在崇明島是在十四世紀開始漲升起來的,早期地理位置與常熟接近(由于水流的沖刷作用,長江三角洲沙島往往上沖下淤,目前的崇明島位置已經(jīng)下移至南通以東),常熟等地居住著已有數(shù)百年開荒墾殖沙洲經(jīng)驗的沙民,而且從東晉以來,僑居這一帶的士族地主就一直利用政治特權瘋狂掠奪土地,可能迫使沙民移居附近新漲沙洲。因此可以肯定,東、西沙時期和姚劉沙、三沙島時期的居民人數(shù)不多,而且與現(xiàn)在的崇明島地理位置相差較遠,不會成為當今崇明沙地移民的主體。而句容本土東連鎮(zhèn)江,西接南京,為典型的丘陵地貌。這些習慣山地生活的居民為什么遠距離大規(guī)模遷徙崇明?而且,常熟、南通以下新漲沙洲無一例外受海潮影響,沙島上均無淡水供人飲用,必須得依靠當?shù)厣趁?,才能開荒種地,否則將寸步難行??梢娋淙萑耍ň淙?、丹徒)可能是第一代崇明島(東西沙、姚劉沙、三沙)的主人,這是導致誤解的一個原因,以致以訛傳訛,得出錯誤的結論。
    其次,任何群體語言,如果沒有強勢干擾,生命力都很頑強。比如,客家話的源頭就是東晉南下的北方話,與當?shù)卦S多原住民的土話至今沒有合到一起。同住海門的沙地話和通東話經(jīng)過二百多年歷史的并存局面,于今猶然,并未改變。因此最早前來崇明定居的句容姓氏,如果是一個龐大的群體,那么今天的沙地話應和句容話一樣歸入江淮官話體系。這也印證了崇明沙地人的主體并不是來自句容的。句容來的幾個姓氏的人數(shù)不多,猶如一桶水倒進長江里,縱然飛起幾朵浪花,終究改變不了江水的本來味道和顏色,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句容來的子子孫孫,雖有家譜一類的東西證明他們的老祖宗來自句容,但他們自己早已成為新沙地人了。
    至于傳統(tǒng)習俗,除漢民族共有的外,可以肯定,沙地人的傳統(tǒng)習俗大都類同常熟、太倉等地的吳地習俗,與句容相去甚遠。是故可以肯定,沙地人源自句容說是沒有可靠的歷史依據(jù)的。
    二、追根溯源,沙地人來自古代南沙(今常熟)佃客
    如果沿著長江走一走,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從常熟沿江向東走,經(jīng)過太倉,便是上海的寶山,這一帶方言和風俗,越是往東,與沙地人的差別越小,尤其“點心”兩字的特殊含義,幾乎使我茅塞頓開。
    在中國,點心有兩層意思,一指糕點一類的食品,一指三頓正餐外吃少量食品充饑解餓,所以不少地方將早餐叫“早點心”。唯獨常熟、太倉、寶山沿江農(nóng)民和沙上人一樣,完全顛倒過來用,早點叫“早飯”,吃干飯,還要象模象樣炒幾個菜,一如其它地方的中飯,解放初還基本如此,現(xiàn)在遺風尚存;卻將吃中飯叫“吃點心”,甚至將中午時分叫作“點心快”(快接近中午)(中午叫“點向浪”,“點心跨特”意指快到中午了,司馬東方注)。經(jīng)過反復思量,筆者認為這與沙上人治沙墾殖的方式有關。
    原來治沙的過程比較漫長,先筑堤圩田防斷海水倒灌,然后種植蘆葦,開溝排水,待鹽堿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方可整地種莊稼,可還不能一步到位,因為河浜(沙上人叫溝)里的水依然鹵咸不能飲用,而淡化過程往往需要好幾年時間,即以張謇的同仁泰墾牧公司為例,1903年圩田13000畝,到1935年已墾7380畝,其中能種棉花的只有3600畝。而一般中小地主或農(nóng)戶自己開墾的,都以原來的住地或靠近荒灘、有飲用水的地方搭建臨時住房作為“根據(jù)地”,一步一步向前推進,先“走田”(俗稱走腳田),早出晚歸,待解決了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才能舉家搬遷。所謂“走田”,是指走上十來里路或擺渡過江,才能在租來或買來或自己開墾的田地勞作,因中飯不能回家用餐,要求早飯必須吃得多,而多吃就得有下飯的菜,使一天勞動中的能量消耗和營養(yǎng)補充盡可能在早晨多解決一點;而中午只能在田頭用現(xiàn)成的蘆葦搭個小窩,俗稱“環(huán)洞舍”,吃些點心充饑。筆者小時候常看到那些走田的農(nóng)民,肩挑泥籮擔,一頭掛著農(nóng)具,一頭掛著飯籮和一陶罐茶水,中午就在環(huán)洞舍里吃點心,很晚才收工回家,除大雪紛飛的寒冬臘月和下雨天外,基本天天如此。語言產(chǎn)生于勞動,吃中飯自然就叫“吃點心”了,而把早、晚餐分別叫做“吃早飯”和“吃夜飯”。因此筆者推想常熟等地的沿江農(nóng)民與沙上人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否則這些沿江農(nóng)民應和生活在其它地區(qū)的蘇南人一樣,將吃早飯叫吃早點或吃粥,將吃中飯叫吃飯。
    今年春,筆者在兒子家過年,偶然打開常熟政府網(wǎng),在歷史大事中看到這樣一個材料:
    太康二年 (281年),毗陵郡置暨陽縣,境內(nèi)南沙鄉(xiāng)割屬暨陽縣。
    成帝咸康七年(341年),以南沙鄉(xiāng)建立南沙縣,隸于晉陵郡。
    梁大同六年(540年),南沙縣地置常熟縣,縣治設南沙城(今福山鎮(zhèn)),隸于信義郡。是為常熟縣名之始。
    原來早在公元三世紀的時候,常熟福山一帶隸屬毗陵郡(今常州)的暨陽縣(今江陰、張家港一帶),即以“南沙”為地名,西晉永嘉之亂后,有大量的北方士族地主南逃至南沙,故在341年,建立南沙縣(位于今張家港東南部、常熟西北部地區(qū)),縣治南沙城(今常熟福山鎮(zhèn)),北方僑遷的士族地主掌控了南沙一切政治經(jīng)濟大權和絕大部分土地,尤其長江口南側新漲沙洲(今常熟東部和太倉北部的所謂“高鄉(xiāng)”地區(qū),大都由此類沙洲演變而來),無一例外地全被他們掠奪去了,故新建的南沙縣為僑縣,是蘇州地區(qū)唯一的僑縣。頗有意思的是公元540年將南沙縣更名常熟縣,取其“原隰異壤,雖大水大旱,不能概之為災,則歲得常稔”之意??山裉斓某J烊顺7Q外地人為“野人”,孰料自己的老祖宗也是北方來的“野人”。但遙想當年,中原經(jīng)濟文化確實比南方發(fā)達,在中國古代經(jīng)濟重心沒有完成南移之前,“南沙”猶如今天的“江北”,在中原士族的眼里可能是落后的代稱,其所以后來以“常熟”替代“南沙”、“南沙城”改為“福山鎮(zhèn)”,都隱含著這層意思。
    “南沙”這個地名的出現(xiàn),不僅說明福山一帶已形成大片沙地,而且極有可能江北狼山一帶也有相應沙地出現(xiàn)。聯(lián)系到今天海門啟東不少沙上人自稱“南沙”人,而稱通東一帶為“北沙”人,不客氣的稱他們“江北”人;世居江北老土的原住民客氣一點稱沙上人為“南沙”人,不客氣的便稱“沙蠻”人。從這些民間稱謂中,明顯帶有當年的歷史痕跡,不能視為偶然巧合。
    開墾長江中新漲沙洲的,在東晉南朝時,是士族地主田莊中“注于家籍”的部曲、佃客;北魏到隋唐實行均田制后,自耕農(nóng)數(shù)量有所增加;中唐均田制瓦解后,確立了租佃經(jīng)濟為主要形式的大土地私有制,此后開辟沙洲的勞動者主要就是租種地主田地的佃農(nóng),還有部分自耕農(nóng)。這一基本形式一直延續(xù)到解放前。筆者小時候看見父親在板凳背面都寫有“潁川陳惠夫”,父親只讀過四年書,不會知道潁川(今河南鄭州南)這個地方,很可能我的祖先也許是西晉永嘉之亂或北宋靖康之變時逃難到江南的中原農(nóng)民,最多是個無名分的庶族地主,否則就該有家譜傳世。
    最有意思的是今天的常熟福山和張家港市塘橋一帶(即古代南沙縣)的稻區(qū)居民,多不稱中飯為“點心”,而隔壁相鄰的棉區(qū)正好相反,多稱“點心”。這又為何?如前所述,當年南沙城,即今福山鎮(zhèn),原先不僅是晉陵(今常州)的郡城,還是信義郡(今常熟、江陰、張家港、無錫一帶)的郡城,東晉時的郡城相當于今天的省市一級政府所在地,可見南沙縣是士族地主最集中的地方,人數(shù)相當多,他們之間一直用晉語交流。張籍(766—830年)是蘇州人,貞元進士,他在《永嘉行》一詩中這樣寫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這里的“南人”是指西晉永嘉之亂南徙落戶江南的北方士族的后代,在五百多年后的唐后期,依然保留了晉語。他們是世族地主,不用上沙洲勞動,當然不會將中飯說成“點心”??梢姟包c心”一詞的應用,是區(qū)分當?shù)厥雷宓刂骷捌浜蟠c開荒佃客及其后代的標志性語言。
    在常熟徐市的《黃氏家乘》中,能體味到宋元以后的常熟、崇明、海門之間的鄉(xiāng)土聯(lián)系。這部家譜是黃姓第25代孫黃漢榮在前人六次修訂《黃氏家乘》基礎上,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完成續(xù)輯。在南宋建炎(1127—1130年)中黃氏祖先隨眾南渡,卜居建康(今南京)附近句曲(山名,今句容),元末群雄四起,黃元一預料句容必遭兵災,便舉家遷居崇明西沙。自此《黃氏家乘》的世系連貫,至今未斷。家譜只記男性,第一代只有黃元一1人,至第5代為5 人,至18代,子孫便有546人,如果平均20年為一代,此時約在明末清初時期??滴跞迥辏?696年)夏,崇明水災,沉沒四十多個沙洲,第19代孫黃汝圭率長子黃金榜遷居常熟。后來人口增加很快,23代孫黃鏡壽考中光緒進士,24代黃氏子孫為3381人,是家族人丁最興旺的時期。隨著人口的增多和活動范圍的擴大,不少黃氏子孫從崇明外遷。在封建社會里,除社會大動蕩(如農(nóng)民大起義、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等)、戍邊屯田等特殊情況外,一般百姓自己遷徙的范圍都不大,而且多遷移到有親戚、朋友、熟人好關照的地方,從黃氏子孫散居在今通州、海門、寶山、太倉、常熟等方言風俗相同或相近的地方,但沒有一個黃氏子孫回句容的情況看,沙上人十分看重地緣關系?!饵S氏家乘》對研究明清時期沙上人的歷史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徐市位于常熟東境約30公里,《徐市鎮(zhèn)志》中有這樣的記載:
    “元麥曾是棉區(qū)農(nóng)民的主要口糧。棉農(nóng)吃麥粞飯至少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清乾隆年間,里人顧彬的七律詩《過李將軍墓次東溆韻》中有‘寒食招魂無麥飯,黃昏吊影有磷燈’之句”。
    這里描寫明清時期的生活情景和特殊方言--麥粞飯,又叫麥飯,與沙上人毫厘無差。順便說明一下,“粞”是原糧加工后的糟糠部分,而元麥粉碎加工后都可食用,所以“麥粞”當用“麥饎”比較貼切?!胞滒劇保ㄉ车厝斯茺溍娼宣滒劊r候常吃的類麥是否就是元麥,尚不清楚,不過這種麥磨成面后顆粒較粗,與小麥面差異很大,司馬東方注)、“麥飯”等詞可能只流通于講吳語的棉麥地區(qū),蘇北的江淮方言和通東人都稱麥饎或玉米饎為“糝兒”,而江南稻區(qū)居民只吃稻米,不知麥饎為何物。
    《徐市鎮(zhèn)志》中還有幾幅紡紗車和織布機的照片,更與沙上人使用的一模一樣。可見,無論古代還是近代,海門、崇明與常熟東北部居民以及太倉北部居民原出一體,根脈相同。
    常熟縣的前身是南沙縣,而南沙縣的根,可以上溯到東漢設置的南沙鄉(xiāng),尤其在東晉咸康七年(341年),將南沙鄉(xiāng)提升為南沙僑縣,至唐,“南沙”之名已沿用了三百多年了。唐以前常熟縣境內(nèi)的長江口已有淤漲的沙洲,有的沙洲開荒墾殖后可以生活,因為環(huán)境十分惡劣,落戶居住的自然是地主莊園內(nèi)從事生產(chǎn)的佃客,為區(qū)別南沙本土人,將這些為地主墾荒的佃客稱為“沙上人”。雖然現(xiàn)在的常熟人中沒有叫“沙上人”的,但并非一點影子都沒有,虞山鎮(zhèn)(今市府所長地)的虞山腳下、尚湖湖畔至今還有一個叫“沙上村”的村莊,顧名思義,可能原來某個江中沙洲塌沒后沙上人遷居于此,故名“沙上”村。尤其在太倉東北部的浮橋鎮(zhèn)一帶,今天仍有稱沙上人的,但“沙上人”三字的方言讀音稍有不同,太倉人讀如sǒ-lāng-nīng,可能受昆山一帶方言的影響;崇明、海門沙上人讀如sō-lāng-nīng,同常熟方言一樣,而其它方言,總體上沙上話與太倉話更接近,由此又證明了“沙上人”稱謂的源頭是更古老的南沙縣。
    似可得出這樣的結論:沙上人源自東晉南朝時的南沙縣。因為這些“沙上人”本來就是士族地主的佃客,所以“沙上人”成了貧窮、落后、地位低下的代稱或蔑稱。由于歷史上長期受封建文化心理的影響,常熟沿江和太倉北部一帶的沙民,在歷史的漸進過程中,尤其在明清時期的數(shù)百年中隨著棉麥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并遠遠超過稻麥經(jīng)濟,讀書做官的人明顯多了起來,遠比水稻區(qū)多得多,摘了落后帽,便不再稱“沙上人”了。只有張家港北部和太倉的浮橋一帶,成陸時間較晚,又與崇明、海門有姻親關系,還保留了沙上人這個稱謂。因此推斷,常熟、太倉、寶山和張家港等地,大凡種棉花的沙民,在歷史上不僅都是南沙佃客的后裔,而且還有可能曾經(jīng)以“沙上人”作稱謂。
    三、“沙上人”稱謂出現(xiàn)在唐詩中
    如今各地沙上人稱謂,除出門在外多冠以所在地籍貫外,平時常用稱謂卻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帶有輕蔑之意。比如崇明是古代沙上人的大本營,海門啟東的沙上人祖先90%以上來自崇明,其中又以崇明地主的佃戶居多,因此崇明人頗有優(yōu)越感,自稱“本沙人”或“大沙人”,而將原來的“沙上人”稱謂轉移給同一先民后代的啟東、海門沙上人,甚至稱他們?yōu)椤氨鄙橙恕被颉敖比恕?,而他們自己又被上海人依然叫作“沙上人”或“江北人”。這個“北”字,在這里不僅僅表示方位,若按江南眾生的觀點,猶如古代中原人蔑稱北方少數(shù)民族為“胡”、“狄”,南方少數(shù)民族為“蠻”等一樣意思,是落后、貧窮乃至野蠻的代稱,“江北人”也因此成為吳方言中罵人話之一。
    海門明明地處長江北岸,卻偏偏要稱“南沙人”以抗爭,或自稱“沙里人”以示區(qū)別。移居在蘇北射陽等地和蘇南張家港的沙上人,大都來自海門,也有來自崇明的,以前因此而稱“海門人”或“崇明”人,現(xiàn)在也通行稱“啟?!比?;而蘇北原住民直呼他們?yōu)椤靶U子”,蘇南原住民卻稱他們“江北人”。唯有啟東的沙上人,一如既往地自稱“沙上人”而毫無愧色。
    語言是在共同勞動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各種不同稱謂,用黑格爾的名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便可一筆帶過。但是如果提到文化層面上討論各地沙上人的不同稱謂,其背后一定蘊含著相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歷史背景。“沙”的本義指“沙洲”,延伸一點可作“沙地”解。但許多人常按字面理解為“沙土”,這樣“沙里人”豈不成了“沙土里面的人”?在吳方言中,“地”與“里”的讀音相近,可能將“沙地”誤為“沙里”了。
    平心而論,啟東等地 “沙上人”繼承傳統(tǒng)稱謂最合理,也最恰當巧妙。絕大多數(shù)啟東沙上人原來不是崇明地主的佃農(nóng),便是海門地主的佃農(nóng),他們在世人歧視的目光中不是甘當二等公民,而是挺胸昂首做人做事,最終贏來崇明人羨慕的目光,有位崇明的文史作者如是說: 1990年代啟東的發(fā)展遠快于崇明,如今按人均GDP計算,都已領先崇明20%以上。十年前有次還聽人說了句新的順口溜:“橋廟堡浜(崇明四大鎮(zhèn)),不及匯龍鎮(zhèn)(啟東市區(qū))坑棚(方言廁所)”,這自然是夸張的說法,但反映了解放后啟東的巨大變化卻是不爭的事實。據(jù)筆者所知,五十至六十年代,啟東棉產(chǎn)量連續(xù)八九年穩(wěn)居全國榜首,那時候啟東棉農(nóng)十分風光,全國各地棉區(qū)大都留有他們的智慧和汗水,常熟高鄉(xiāng)(棉區(qū))的白墻上隨處可見“學啟東、趕啟東、超啟東”的紅色大標語,九十年代初我在常熟鄉(xiāng)下的墻頭上還見過這樣的歷史遺存。啟東七十年代的建筑業(yè)占全縣總產(chǎn)值的70%,其GDP恐怕比崇明更高。
    拙文所以統(tǒng)一用沙上人這個稱謂,倒不是因為自己是啟東沙上人就褒己貶彼而強加于人,一方面為了表述方便,另一方面因其稱謂的歷史最長且富有詩情畫意。
    唐朝詩人劉長卿的五言詩《江中對月》這樣寫道:
    空洲夕煙斂,望月秋江里。歷歷沙上人,月中孤渡水。
    有人這樣解釋:“在一片澄明而迷蒙的月光中、秋江里,‘沙上人’靜消消地獨自渡江”(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這里不討論該詩的文學性,但將詩里的“沙上人”理解為“獨自”,恐有偏頗。因為“歷歷沙上人”,既不是數(shù)不勝數(shù)一大片沙上人,也不是寥寥一二個沙上人,其意思與“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凄凄鸚鵡洲”中的“歷歷”一樣,是指一群歷歷在目分明可數(shù)的沙上人。
    當然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認定詩中的“沙上人”與今天的沙上人有直接的傳承關系?這里不妨先解剖一下《江中對月》一詩里的風物特點:
    其一,詩中所描述的生活在江中沙洲上的沙上人,都是早上來、晚上要回去的,這樣才可能出現(xiàn)“空洲夕煙斂”、“月中孤渡水”的場景,而且這樣的場景,只有在開墾江海交會處的沙洲或海邊沙洲之初才存在,如前所說,因為受海潮影響,沙洲上的溝水未經(jīng)長期降堿是不能飲用的,而一般拓荒者都沒有專用的貯水設備解決生活飲水問題,只能每天“早出晚歸”,這是區(qū)別長江中其它地方沙洲的關鍵特點;這個特點沒有生活體驗過的人是不大可能捕捉到的,說明劉長卿曾經(jīng)深入過這樣的沙洲。
    其二,就唐朝的地形而言,江北的狼山和江南的福山是長江出口處的兩個天然標志。自兩晉或更早,狼山和福山四周已形成沙地,且有人居住,只是江南從事以稻麥為主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而江北則以臨海煮鹽為主的鹽業(yè)經(jīng)濟。劉長卿在蘇州長洲縣擔任過縣尉,還旅居過揚州、鎮(zhèn)江、常州、無錫、蘇州、松江等沿江地區(qū),且留下不少詩作。從劉長卿《江中對月》所描寫的場景看,在江海交會處淤漲而成的江中沙洲(沙島)應在江南一側。
    其三,“望月秋江里”所點明的時間是某年秋季的一個望月(農(nóng)歷十五夜),能在江水里看到月上東山,說明作者所在的那條江岸是南北走向的。而在長江口南岸,當時只有蘇州常熟縣治南沙城(今福山鎮(zhèn))一帶是南北走向的。然而有關文獻中沒有明確顯示劉長卿到過南沙城,盡管這個地方最符合上述三個特點。
    劉長卿(709-780年),字文房,河間(今河北)人。學術界對其生平的意見并不一致,從其詩作分析,他任長洲縣尉時已四十開外了,按唐朝有關規(guī)定,縣尉相當于今天的縣級財務、稅務局長,是最為低檔的從九品小官,可見他官場上并不得意。唐代長洲縣,在今蘇州市西南、太湖以北的木瀆、胥口、光福一帶的低矮丘陵,由蘇州管轄。劉長卿在長洲縣尉的任上時間不長,因事獲罪貶為嶺南的南巴尉。上元二年(761)從南巴返回長洲縣,并在蘇州、揚州、鎮(zhèn)江、常州等地旅游居住過,留下較多詩作。此時的江南剛經(jīng)歷過劉展之亂(760-761年),本來繁華富庶的吳郡一帶變得破敗蕭條,故劉長卿在江南的詩作中描寫自然景物多有社會離亂之敗象,或將政治失意的情感寓于山水之中,如《松江獨宿》:
    洞庭初下葉,孤客不勝愁。明月天涯夜,青山江上秋。
    一官成白首,萬里寄滄洲。久被浮名系,能無愧海鷗。
    若比照《江中對月》,覺得其風格、旨意、心境等有相似之處。筆者手頭缺少相關資料,不能進一步稽核考實,只好先“大膽假設”,再慢慢“小心求證”。
    劉長卿回到長洲,其實并無官職,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緣由,他想在蘇南尋找購置一個別業(yè)(即別墅),因此足跡遍及蘇南各地。常熟隸屬蘇州,沿江地區(qū)又有沙洲不斷涌現(xiàn),離蘇州不足百里,無論水路航船,還是陸路騎馬,都要不了一天,因而劉長卿極有可能來常熟實地調查過,不僅領略了長江與東海交會處浩瀚壯麗的特有風光,而且很有可能深入過沙洲,對沙上人的生活有相當?shù)牧私?,我們從詩中所描述的沙上人生活勞動情境,幾乎同后來的沙上人墾荒早出晚歸的情形如同一轍,如果劉長卿沒有到過南沙城,就不可能將江中沙洲的位置和特有風物把握得如此正確貼切。
    但劉長卿最終未能在常熟實現(xiàn)愿望,原因在于,常熟縣乃是北方士族在西晉永嘉之亂時南逃江南后設立的僑縣,士族勢力特別強大。唐武德七年(624年),常熟縣治從南沙城移至海虞城(今虞山東,海虞又名海隅)?!白笥椅娂掖笞?,疇接壤制,動涉千頃'(唐.劉允文《蘇州新開常熟塘碑銘》),可見唐朝時的士族勢力依然十分強大。劉長卿雖然在蘇州做過官,但官階太低,時間又很短,社會根基不深,所以沒有在蘇州地區(qū)買到別墅,后來依借了“同志”之力—— 滁州刺史李幼卿的幫助,在常州宜興購置了別墅。他在《酬滁州李十六使君見贈》詩序中說:'李公與予,俱于陽羨山中新營別墅,以其同志,因有此作。'這里的李十六、李公即滁州刺史李幼卿,陽羨即今天的宜興。唐時別墅除休閑外,還是田莊,小則幾畝,大則幾百頃,大概劉長卿買的別墅不大,或許購置過程中經(jīng)歷了太多的世態(tài)炎涼,所以詩中流露出來的情感基調依然惆悵失意:“滿鏡悲華發(fā),空山寄此身。白云家自有,黃卷業(yè)長貧。
    綜上所述,筆者推測劉長卿在蘇州期間很有可能來過常熟。《江中對月》很可能是作者在常熟南沙城看到沙上人收工回家的情境而有感而作。
    詩中“沙上人”,在當時或許已是一個應用歷史相當久遠的專用稱謂了。常熟縣的前身是南沙縣,而南沙縣的根,可以上溯到東漢設置的南沙鄉(xiāng),尤其在東晉咸康七年(341年),將南沙鄉(xiāng)提升為南沙僑縣,至唐,“南沙”之名已沿用了三百多年了。唐以前常熟縣境內(nèi)的長江口已有淤漲的沙洲,有的沙洲開荒墾殖后可以生活,因為環(huán)境十分惡劣,落戶居住的自然是地主莊園內(nèi)從事生產(chǎn)的佃客,為區(qū)別南沙本土人, 將這些為地主墾荒的佃客稱為“沙上人”。雖然現(xiàn)在的常熟人中沒有叫“沙上人”的,但并非一點影子都沒有,虞山鎮(zhèn)(今市府所長地)的虞山腳下、尚湖湖畔至今還有一個叫“沙上村”的村莊,顧名思義,可能原來某個江中沙洲塌沒后沙上人遷居于此,故名“沙上”村。尤其在太倉東北部的浮橋鎮(zhèn)一帶,今天仍有稱沙上人的,但“沙上人”三字的方言讀音稍有不同,太倉人讀如sǒ-lāng-nīng,可能受昆山一帶方言的影響;崇明、海門沙上人讀如sō-lāng-nīng,同常熟方言一樣,而其它方言,總體上沙上話與太倉話更接近,由此又證明了“沙上人”稱謂的源頭是更古老的南沙縣。
    而且,鑒于“唐詩宋詞”在一般封建文人中的影響力,似乎“沙上人”這個稱謂與“歷歷沙上人 ”之間也可能存在關聯(lián) 。即便純屬偶然巧合,細品“沙上人”稱謂,也很有旨趣。沙上人,方言讀如“沙浪寧”(sō-lāng-nīng),不僅原意把握正確,---生活在沙洲上面的人,而且自己講,輕揚氣暢,朗朗上口;別人聽,干脆利落,鏗鏘有力!很符合沙上人拼搏進取、不畏艱巨的樂觀精神和坦直率真的性格。
    綜上所述,我們似可得出這樣的結論:沙上人源自東晉南朝時的南沙縣。因為這些“沙上人”本來就是士族地主的佃客,所以“沙上人”成了貧窮、落后、地位低下的代稱或蔑稱。由于歷史上長期受封建文化心理的影響,常熟東北部和太倉北部一帶的沙民,在歷史的漸進過程中,尤其在明清時期的數(shù)百年中隨著棉麥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并遠遠超過稻麥經(jīng)濟,讀書做官的人明顯多了起來,比如徐市一個鎮(zhèn),光進士就有17個,明經(jīng)12個,舉人2名,生員161名,遠比水稻區(qū)多得多,摘了落后帽,便不再稱“沙上人”了。只有太倉的浮橋一帶,成陸時間較晚,又與崇明、海門有姻親關系,還保留了沙上人這個稱謂。因此筆者推斷,常熟、太倉、寶山等地,大凡種棉花的沙民,在歷史上不僅都是南沙佃客的后裔,而且還有可能曾經(jīng)以“沙上人”作稱謂。
    【后記】
    我是啟東沙上人,在小學讀書的時候就有一個問號:既然同住江北,為什么“江北人”說話和我們沙上人不一樣?1964年,我利用暑假時間走進了南京圖書館古籍部,想解決我心中積貯許久的問號,差不多翻遍了海門、崇明、通州等地方志的各種版本,大概根脈相同的緣故,覺得挺有意思,且打算以此作學年論文。可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甚至連論題都未確定,我們便去海安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即四清)去了。當知道聞名天下的海安角斜紅旗民兵團是沙上人,又聽說名聲很響的東臺新五大隊也是沙上人時,我心里還是癢癢的?;匦:笳郎蕚鋵⒃瓕W年論文改為畢業(yè)論文,我們又去溧陽果園進行半耕半讀,好不容易盼到1966年6月有一個月時間寫論文??砂宓蕸]有坐熱, 6月2號早晨,廣播里傳來了北大聶元梓的大字報,文化大革命由此開始,原本打算寫的畢業(yè)論文也就煙飛灰滅了。以后先在農(nóng)村掄鋤三年,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后在蘇州地區(qū)師范當了一名“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人”。最后連卡片都丟到爪哇國去了,便斷了寫作沙上人的念頭。退休以后,在蘇州東山置地半畝,陋室三間,平時種菜植樹,呼雞喚狗,過著十足的田園生活。倒是今年(2007)去兒子家過年,隨便打開了啟東老家和海門的政府網(wǎng),看了沿革史,便激起點點漣漪,似乎“有話要說”,后來又打開了射陽、大豐、東臺、如東、海安、通州、常熟、太倉等縣市的政府網(wǎng)以及已全部進入互聯(lián)網(wǎng)的上海崇明地方志,里面有些觀點,感覺有探討一番的必要,本已消去四十多年的念頭又死灰復燃起來。時年六十有七,已近古稀,趁夕陽尚未西沉之機,再操拙筆,以酬多年未了夙愿。然而往事如煙,手頭資料又少,還不能去實地看看,記憶的差錯、理解的片面都是不可避免的。同時還需要說明的,文中很多資料轉手互聯(lián)網(wǎng),亦屬無奈之舉 。且作引玉之磚,敬祈斧正。
    2007-5-9初稿于東山農(nóng)家小院,2007-9-15定稿 作者:陳亞昌
    2009年司馬東方補充修改
    啟海方言(崇明話)研究
    俗語
    1、形象、動作
    消地光      賴在地上耍潑       
    板面孔      放臉
    騰騰轉      團團轉
    惹鬧騷      故意惹是生非、尋開心
    舞拉癡      故意打鬧、調笑
    調路頭      在路上遇見不相識的人故意開玩笑、戲鬧、或作弄調笑女人
    煞腳跟      緊急著,指追。他~追來了
    煞屁股      緊急著,指跟。他~跟來了
    翹辮子      死的諱稱,貶義
    勿爽氣      呑呑吐吐
    虎拉勢      臉露兇色
    小孩(音喊)點   小時候
    軋鬧稝      湊熱鬧
    軋結足      擠得緊緊的
    吃生活      挨打
    吃夾檔      兩頭受氣
    勿登樣      不象樣、不好看
    精光條蕭     不穿褲子,光屁股
    精赤骨離     赤膊
    赤腳仆倒     光著腳掌
    磕頭仆跌     跌跌撞撞,因驚嚇或危急時的行為
    蔫黃癟倒     面黃肌瘦
    精絲無力     筋疲力盡
    對繃拉嘴     頂嘴
    斧牙拉嘴     齜牙咧嘴
    牽腳舞手     手舞足蹈
    篤屄拉牽     說話吃力費勁,又結巴
    鵝嘈鴨嘴     七嘴八舌
    蹺拳捋(音勒)臂  顯示力量,準備大干一場
    骨頭冷棚    ?、偈莸霉穷^凸起,②話中帶刺
    仄頭仄頸     斜伸著頭和頸
    餓喝圇呑     餓得囫圇呑咽
    眼脫愣愣     因憤怒或羨慕而睜大眼睛定定地看
    哭作烏拉     一臉哭相
    拉哭拉笑     一會哭,一會笑,哭笑無常
    四丫仰腳     四腳朝天,指人
    柏肢拉腳     兩腳呈岔開狀,指人
    東厾(音篤)西摜  衣、物隨便亂扔、亂放
    作姿作夠     做作
    捏骨捏髓     不停地捏弄皮肉戲嘻
    扭結裹結     形影不離,抱成一團
    瘦節(jié)伶伶     人很瘦
    汗珠白蒲     滿臉汗珠
    烏吃灶雞     亂吃一通
    蕩發(fā)蕩發(fā)     不緊不慢,悠悠然走
    扳眉頭勿開    心里不開心,整天皺著眉頭
    喉神發(fā)拉極    著急起來
    搲(音水)握厾(音篤)爛泥  頑皮,耍無賴
    眼睛白樣樣    心里不服氣,白眼相對
    一對搭拉蘇    一對活寶
    精光剝扭扭    身上一絲不掛
    無乾(音鞏)托落濕 全身濕透了
    眼睛不不眨    一眼不眨
    卵(音亂)子篤搖搖   行動慢慢呑呑
    合撲拉一跤    跌個豬啃地
    掯搜摸壁甏    亂掯亂摸
    2、個性、氣質
    死促掐      暗里刻薄人,陷害人
    死奸毒      對人十分奸刁、惡毒
    好姿客      態(tài)度和善、逆來忍受的老實人
    地勃楞      地痞,當?shù)赝涟酝?br> 殺撲命      狠命、狠勁
    當頭呆      勿吃場,人前一時發(fā)呆,無言以對
    洋帶帶      言行不是正兒八經(jīng)的
    和樂癡      言行隨和,無架子,易跟人打成一片
    顛新鮮      翻花樣,換花式
    顏色精      神色嚴厲、威武,力感強烈
    隨隨和      很是隨便
    老孛相      不務正業(yè)的人
    來頭丑      不識相,不識事務
    瞎嘍嗖      不該講而講個不停
    勃勿轉      不開竅,想不通
    嚼白蛆      閑聊個沒完
    嵌眼厾(音篤)珠    含沙射影
    爽爽氣氣     直截了當
    噱風拐騙     用花言巧語騙人
    話奈是奈     說一不二
    插虛亂講     沒有根據(jù)亂說一通
    嘸搨嘸煞     半途而廢
    花兒馬屁     花言巧語奉承話
    三撬四裂     意見不一致
    狗屄倒爪     說話辦事沒個準,出爾反爾
    奸刁挖拉     陰險奸詐
    烏氣同送     傻里傻氣
    嘸心嘮叨     說話無心,隨便,不加思考
    斤估較價     斤斤計較
    得神放屁     說話辦事勁頭十足,貶義
    陰觸陽開     說話陰陽怪氣
    怩弄搭弄     不干脆利索
    脫頭籃襻     馬虎草率
    橫橫綽綽     馬馬虎虎,不細致
    亂話天通     胡說八道
    烏勿出頭年    笨透了
    板板六十四    呆板,不靈活
    魕(音幾)觸羅卜絲   做神弄鬼
    犟頭勃耳朵    倔強,不聽話
    急煞人性命    急得不得了
    直心直肚腸    說話爽快,不轉彎
    脫頭爛肚皮    不認真,不把事情辦好
    狗面親家公    友情時好時壞,可以翻臉不認帳
    橫勿罷豎不休   橫豎不肯罷休
    扁塌塌滑扭扭   油腔滑調,捉摸不定
    3、顏色、光澤
    青齊齊       青色
    青蹦蹦       青色
    白塌塌       白色
    白了了       白色
    黑赤赤       黑色
    紅兮兮       紅色
    黃綿綿       黃色
    紫吼吼       紫色
    赤烏滴黑      很黑
    赤黑烏油      很黑
    緋紅赤拉      很紅
    臘扎金黃      很黃
    花離斑爛      顏色很雜、很亂
    金赤銀亮      很亮
    灰色堂堂      灰色
    暗洞摸癡      很暗
    鮮眉潔眼      顏色很鮮艷
    滴光滴滑      光亮又平滑
    白潔革邋遢     從原色中泛出白色
    黑漆八邋遢     黑而不整潔
    烏里烏,黑里黑   夜色很黑
    4、神情、心態(tài)
    老勿起      不老練
    單心浪      一心想           返回
    輕骨頭      輕浮
    一門滾      執(zhí)意、執(zhí)著
    麥門罩      突如其來
    熱脫脫      躍躍欲試;很熱
    昏頭雞      昏頭昏腦
    投轉魂      一會東,一會西,往返不定,若有所失
    眼向向      可望不可及,無可奈何的樣子
    定寡寡      呆呆地
    茄門相      不感興趣
    纏陌頭      故意打岔
    假花樣      耍花招
    偷死乖      乘人不備時干一下子
    急急活      差點兒
    打疙楞      突然停頓下來
    叫快活      幸災樂禍,叫笑
    篤拈拈      慢慢地
    急兜兜      急急忙忙
    做觸落      假裝
    發(fā)披頭      跑得飛快的樣子
    人來瘋      客人來了就瘋瘋癲癲
    放野火      背后散布言論,造輿論
    叫回頭      認輸
    逐逐發(fā)起     情緒不穩(wěn)定,有時干得很出色
    癡聾蠻話     裝做聽而不聞,我行我素
    詐癡詐聾     裝聾作啞
    惑疑惑得     拿不定主意,左右為難
    一勃醪(音牢)糟    氣話一下子通通說出來
    神智糊智     沒有主見,糊涂
    火出火焰     十分惱火
    脫虛約酌     憑空臆想,與實際相差甚遠
    茄五茄六     松松垮垮
    頭勃攏寵     昏頭昏腦
    藤皮塌臉     死皮賴臉
    尋頭湊腦     故意引起事端
    穿神抖火     挑撥離間
    喔求苦腦     苦苦哀求
    敲牢著實     敲定
    癡頭騷腦     瘋瘋癲癲
    有有心相     精力集中,很有耐心
    心心掛念     一心想念
    勿零勿落     言行考慮不周密,東一鎯頭西一把
    脫脫仰仰     似干非干,缺少責任心的行為
    挽枝挽襻     轉彎抹角
    絞屄烈卵(音亂)      怪里怪氣
    假癡三顏     真真假假,真假難辨
    象心適意     乘心如意
    搲(音握)心拉命     一心想要
    嚇癡落急      事態(tài)十分緊急或危急時神情
    集章程八補     力量夠不上,十分勉強地
    嘸章程落卵(音亂)子   慌了手腳,沒有辦法
    脫脫五潮水     沒有把握,碰碰巧
    勿相勿認得     素不相識
    要緊三不慢     關鍵時刻
    身廂節(jié)骨眼     內(nèi)心底里
    額角頭高進進    碰上運氣了
    5、狀物、形容
    一攤排       雜亂無章
    大圖樣       大概輪廓
    對直龍       一直
    筆立直       筆直
    直弄(音攏)光    門窗大開,室內(nèi)空無一人
    初光生       初步完成
    湊好起       可能
    一式樣       一樣
    相鼻頭       兩車車頭相撞
    一把連       一起
    做手腳       暗里改變事物原狀
    做人家       節(jié)儉
    落腳瓤       篩選下來的劣貨、次品
    出角方       很方正
    滴粒圓       很圓
    屁泡撈       沒有
    尖拈頭       尖尖頭
    高楞墩       高墩
    半天落把      大半天
    壘山滾石      經(jīng)過千百磨練
    骨節(jié)骨眼      全身關節(jié)
    一天世界      雜亂無章,到處都是
    碎碎醪糟      零零碎碎,沒有一個完整的
    囫圇點點      整個兒
    熱吹潽(音鋪)燙   剛出鍋熱氣騰騰
    熱天熱色      天氣很熱
    輪班落班      輪班替換
    細細甲甲      詳詳細細
    平潽(音鋪)拍滿   裝得很滿
    仄邊仄沿      只差一點點
    精干必剝      很干
    刮拉風脆      很脆
    扭扭篤篤      還未干透,仍有濕感
    焦勃爛哈      很焦
    浮浮拍拍      不穩(wěn)固
    泛烏百老      很多很多
    蟹毛無氣      一點動靜都沒有
    接葛連牽      接一接二
    焊吃博賭      勉強支撐,勉強完成
    烏屄千年      多笨的女人,罵人話
    出響頭里      突然間
    現(xiàn)成篤篤      坐享其成
    失零乒乓      零碎,雜亂
    薄衣篤篤      很薄
    影七八遠      很遠很遠
    滑脂扭扭      很滑
    烏眉搨眼      又臟又亂,眉目不清
    亨白冷打      總共
    行盡行是      很多很多
    石白鐵硬      很硬
    彎里曲六      很是彎曲
    筆描線直      很直
    滴滾賞圓      很圓
    滴角斬方      很方
    膨之膨脝(音亨)   體積很大,不便便攜帶
    老末結煞      結果、最后一個
    小節(jié)伶伶      很小,小巧玲瓏
    陰投活投      默默尋找的樣子
    夠厘恰數(shù)      差一點不到這個數(shù)字
    中中常常      不好也不壞,中等水平
    牽牽勻勻      諸如忙與閑兩極的中間狀態(tài)
    觸眼進骨      難看極了
    挨一坒(音被)二   很有秩序地一個接一個堆疊好
    頂?shù)关Q立      倒立
    后半三汛      接近尾聲
    鮮甜咪漿      很甜
    刷拉打清      很清爽
    直疙落托      很直
    大大落落      很大
    好好定定      認認真真
    毛枝帶牽      很粗糙,不光滑
    三長六式短     長短不一
    軟東刮拉西     很軟
    跌熟老番瓜     很熟練
    四滾滴粒圓     很圓
    半搨五潮水     事情做了一半就完了
    起頭末結煞     從頭到尾
    夠數(shù)一眼眼     很少一點點
    幺(音腰)貳角落頭  偏僻的角落里
    觸屄心頭子     生氣、賭氣時的口頭語
    角落落轉一圈    四面走一圈、看一遍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精品自拍自在线|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爽黄69天堂A| 久久乐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5发布| 吃奶呻吟打开双腿做受动态图| 国内极度色诱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蜜臀| 曰韩亚洲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去Q| 日韩精品有码中文字幕| 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人妻丝袜AV中文系列先锋影音|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亚洲精品中文av在线|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桃色| 婷婷久久香蕉五月综合加勒比| 成人无码特黄特黄AV片在线| 草草浮力影院|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国产MV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国产成人8X人网站视频| 内射毛片内射国产夫妻| 熟妇人妻不卡中文字幕| 亚州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日鲁鲁鲁夜夜爽爽狠狠视频97| 韩国三级在线 中文字幕 无码| 麻豆一二三区精品蜜桃| 精品熟女少妇AV免费观看|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 亚洲成人四虎在线播放| 色欲色香天天天综合网WWW| 韩国午夜理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AV电影院之毛片|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中文 | 日本公与熄乱理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