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飼養萬只雞 5分鐘完成喂食 一排排干凈整齊的雞籠,一只只羽毛豐滿的蛋雞,一枚枚晶瑩圓潤的雞蛋,自動喂料機正在均勻地把飼料和水送到食槽里,每隔1個小時,刮糞機就會自動清理一次雞糞,然后定期利用農用機械將其送出養雞場。這是近日筆者在豐都縣社壇鎮地壩嘴村余曉鋒的養雞場看到的情景。 2003年,余曉鋒在電視、報紙上看到別人靠養殖蛋雞走上了增收致富路,讓他萌生了養殖蛋雞的想法。于是,當年3月,他拿出自己在外打工多年積攢的4多萬元,在地壩嘴村修建簡易養殖產房,走上了蛋雞養殖之路。經過10年的打拼,如今他已有面積達15000平米的養雞場。 近兩年,余曉鋒又投資近50萬元,購入了自動喂料機、自動清糞機、自動飲水機等一整套自動化養雞設備。有了這些設備,除了撿雞蛋外,給雞喂食、供水、清理雞糞等原來由人工完成的工作,現在全部由機械來完成。 余曉鋒告訴筆者,在未采用機械化飼養前,他的養雞場有13個工人,其中每喂食一次需10多人干2小時。現在不一樣了,一個工人就能飼養上萬只蛋雞,5分鐘便能完成喂食。所以,現在他把工人減少到了8人,每年減少工資支出10多萬元。“這些自動化設備的引進,使養雞變得既方便又高效,同時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目前,余曉鋒的養雞場存欄蛋雞6萬多只,有3萬只進入產蛋期,每天產蛋100余斤,日銷售收入500多元。“由于有了這些自動設備,人也不像以前那么累了,我準備在今年底,再購進3000只雞苗,使存欄規模達到7萬只,加上賣老雞,這樣,年銷售額達到200萬元就不成問題了。”余曉鋒說。 四川梓潼:一人管理7萬只蛋雞 養雞生蛋是最傳統的農業項目之一,但引入現代生產技術后,蛋品生產成了一個科技密集型產業。讓我們走進四川省梓潼縣圣迪樂村生產基地,探訪一枚雞蛋背后的“隱形科技”。 自動設備將雞與外界隔離 經過兩道消毒程序,就進入了生產基地,空氣中聞不到一點兒養殖業特有的異味兒。雞舍不對外開放,只能通過專門的玻璃墻觀察到雞舍的部分內容。雞舍內,飼料、雞蛋與糞便通過不同的傳送帶在移動;雞蛋被傳送帶運至雞籠側面的集蛋格內,達到一定數量后再運往檢驗清洗設備。 據圣迪樂村集團生產中心總經理徐文龍介紹,從飼料的投遞、雞糞的風干,再到雞蛋的收集與清洗檢驗,全部實現自動化。整個基地共60萬只雞,只有9個人負責巡查照看。“傳統的養殖方式,一個人只能照看5000只雞。”徐文龍說。 徐文龍解釋,雞蛋的安全主要在于養殖過程中的防疫。如果雞生病吃藥,藥性就會傳遞到雞蛋當中。為此,雞舍實現全封閉,將蚊蟲等潛在傳染源隔離在外。通過取代人工喂食、收集雞蛋、清理糞便等勞動,1棟雞舍6.3萬只雞僅需一名飼養員照看,從而最大限度降低了風險。 封閉帶來另一個問題:雞糞會產生氨氣,通風系統要完成過濾與風干糞便雙重功能。在每層雞舍的下面,都有專門的集糞層。橫向吹來的風只通過集糞層,將水分帶走,而不經過雞籠。“通風口的大小、角度都非常有講究,這些技術不起眼,但卻非常關鍵。”徐文龍說。 研究人員比一線工人多 圣迪樂村下轄一個蛋雞研究院,包括80多位研究人員,比一座生產基地內的一線工人還要多。他們研究的主要方向不是雞,而是飼料配方。 “飼料是決定雞蛋品質的關鍵。”在徐文龍眼里,一枚雞蛋的好壞取決于給雞吃了什么。因此,研發新的飼料組合配方,意味著開發新的雞蛋產品。 “最佳的配料比例是玉米、豆粕和雜糧為6∶2∶2,而添加不同的配料,也會為蛋品帶來不同的營養成分和口感。”圣迪樂村蛋雞研究院副院長齊莎日娜說。 飼料還關系著產品安全問題。近年來,由于在飼料中違規添加色素等行為,迫使雞蛋企業也在向上游挺進。2013年起,圣迪樂村嘗試自己種植玉米。 研究人員另一個任務是整合雞舍的自動化設備。整套設備包括進料、通風環控、清糞、飲水、加熱、中央控制、集蛋、清洗檢驗共8大部分,分別來自幾十家公司,如因集蛋與清洗檢驗系統之間的接口不一致,經常造成蛋殼破裂。“類似的問題很多,這就是研究人員為什么比工人還多的原因。”圣迪樂村四川養殖基地副總經理徐剛說。 鮮雞蛋冷鏈快遞直達 以往,受限于保鮮和運輸條件限制,雞蛋企業一般在市場周邊布置生產基地,其中大部分產品要通過超市銷售。但這也帶來一些問題,除了不菲的進場費等銷售支出,最大的問題在于周期較長,往往在一周以上,從而導致顧客購買的雞蛋不夠新鮮。 為了滿足部分對品質要求較高的客戶需求,圣迪樂村即將啟用網店模式,試水網絡銷售。特點是全冷鏈配送,節省運輸中轉環節。“結合特定的雞蛋產品,網絡直銷可以開拓出一塊新的市場,進一步對市場進行細化。” 目前,通過專用設備掃描雞蛋上的條碼,可以查出該雞蛋是某棟雞舍某一天某一批次。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這一技術還將得到細化,甚至可以推出手機查詢系統,將查詢權交到顧客手上。 規模化的勐省蛋雞養殖場 滄源縣宏豐牧業有限公司蛋雞養殖場位于滄源縣勐省農場,占地40畝,雞舍建筑面積5226平方米。2009年,公司存欄蛋雞7萬只,5萬只產蛋,每天產蛋2噸,單是雞糞一年可以增加30萬元收入。該養殖場是勐省農場一隊蛋雞養殖戶羅洪投資400萬元,花4年時間,發展成為滄源最大的蛋雞養殖場。 進入勐省蛋雞養殖場,首先要經過專門的紫外線殺菌室,還需在鞋子上噴灑殺菌劑。走進雞棚,飼養員正在給雞喂食,蓄雞糞的凹槽處都安裝著刮板。技術員告訴大家:“由于整個養雞場的存欄蛋雞為7萬只,清理雞糞成了大問題,為此設計了這個電動刮板。” 在養殖過程中,通過多方考察求教,羅洪主要引進的是抗病能力強,產蛋率高,適宜本地的優良品種進行養殖。在管理方面,聘請了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實行科學化、專業化的管理。俗話說:“防重于養,防重于治”。蛋雞上欄之初,羅洪積極與勐省畜牧站聯系,尋求防疫滅病指導幫助,雞舍做到了通風良好、定期打掃、定期消毒,雞場嚴格按照蛋雞的免疫程序進行適時免疫,做好疫病防控,保障了雞場的健康發展。 養殖場圍繞著蛋雞養殖,每個環節都做出了文章。飼料是關系出蛋率的關鍵一環,養殖場每天的飼料采用的全都是自配料,用玉米和濃縮料,自行配方和粉碎加工。蛋雞吃了自配飼料后,不但長個快,產蛋也勤,5萬只產蛋的蛋雞每天可以出產2噸雞蛋。無公害飼料喂養的蛋雞產出的雞蛋,主要銷往滄源、雙江、耿馬的農貿市場和超市,供不應求。 羅洪告訴記者,2004年,他開始從事蛋雞養殖。剛開始的第一年,他的存欄蛋雞數目只有2000只。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要么不干,要干就得像樣點。”4年來,憑著踏實苦干和“勤腦”致富,羅洪摸索出了一整套竅門,蛋雞養殖如雪球越滾越大,目前存欄數達7萬只。去年,蛋雞產蛋量達360噸,羅洪走上了生產和銷售相結合的路子,在銷售過程中,他信奉以管理求發展,以信譽求生存,做到服務熱情周到,將雞蛋直接送到銷售商手中,保證了雞蛋的質量,贏得了銷售商的信賴。 2008年,公司產蛋量達800噸,銷售收入480萬元。成為全市規模最大的蛋雞養殖場,對保障市場供給,穩定市場物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自動化蛋雞育雛 一人能養5萬只 作者:四川農村日報 中國有機農業網 日期:2011.08.22 來源:有機農業 順慶區在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中,堅持走規模化、集約化道路,該區綠科禽業引進多層層疊式全自動蛋雞育雛設備,建成了西南地區首家自動化蛋雞育雛基地——□陳鈞先李邦華 6月26日,筆者在順慶區共興鎮綠科禽業養殖基地的蛋雞育雛房看到,一套多層層疊式蛋雞育雛設備取代了傳統的雞籠。打開電源開關,喂料系統就自動給每一層的雞苗添加飼料。除了自動喂料以外,多層層疊式蛋雞育雛自動化設備還具有自動飲水、機械通風功能。 “這是過濾器,一般的水經過濾后就能達到標準。”技術人員張斌指著設備告訴筆者,雞舍里面安裝有飲水自動控制系統,以及自動加藥器,不僅可以將藥液自動添加到雞舍里,就連藥液的濃度也可以達到“一鍵調節”。 “有了這些自動化的喂料、飲水等功能,養殖場工作人員只需要到處巡視,節省了大量人力。”據工作人員何川容介紹,以前該企業沒安新的設備,養5萬只雞至少就要10多個人,現在一人就行。 由于自動化設備的層高可增可減,養殖園達到了占地面積小,空間利用率高的目的,實現了集約化和規模化養殖。 在另一間小房子里,筆者看到了這套設備的“大腦”——中央控制系統。“我們把程序編好,整個雞舍的運行就按程序進行,不需要人工控制。”技術人員張斌說,這套控制系統相當于一臺電腦,它能控制雞舍里面溫度、濕度以及空氣的壓力,燈光的啟動等。 據了解,目前綠科禽業共引了2套多層層疊式蛋雞育雛自動化設備,共投入近300萬元。該套設備的引進,加快了蛋雞產業升級步伐,可達到品種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處理無害化的目的。該養殖園采用多層層疊式自動化設備進行蛋雞育雛,目前在西南地區還屬首家。 雞場引進全自動化養雞設備 一人可輕松管理2萬只蛋雞 2012-07-06 21:28 來源: 手機看新聞 “雞蛋價格蹭蹭地漲,批發價都漲到3塊9了!”雞蛋漲價,樂了化龍鎮養雞戶紀軍亭。“你看看,雞蛋一漲價,訂單電話也多了,今天一天接了十多個,一個電話就得要1000多斤。”6月27日,紀軍亭笑著對記者說。記者趕到紀軍亭的養雞場時,正遇上一位市民來采購雞蛋,這位市民喜得貴子,一下子購買雞蛋400多斤。他說:“這兒的雞蛋個頭勻稱,品質好。” 雞蛋品質好有啥秘密?記者走進紀軍亭的雞舍一探究竟。雞舍內空氣流通好,與記者印象中雞舍臟亂的情況相差甚遠。更讓記者納悶的是,整個雞舍里看不到一個人影,喂料機自動來回走動,雞蛋不在籠龕里,而是在白色履帶上,順著履帶滑動自動滾落出來,雞糞隨時自動清除……看了半天,記者也沒發現,蛋雞是如何飲水的。當記者正納悶時,紀軍亭指著雞籠內一個小小的金屬探頭說:“這是雞飲水的地方,只要雞啄這個金屬探頭,清水自然流出,這雞打小就會這樣喝水,你說奇怪不奇怪。” 原來,紀軍亭引進了全自動化養雞設備,實現了喂料車、自動食槽、拾蛋傳送帶、飲水噴頭、刮糞桿清掃等全部一體化。“這一排雞舍1萬只雞,光設備就耗資23萬元,但養雞效率有了很大提高。”紀軍亭。“以前,養雞可是個力氣活。”紀軍亭表示,最初,要“伺候”上萬只的雞,推車喂料、拉車拾蛋、人工刮糞等繁瑣流程,都需要巨大的人力和精力,至少也得需要10個人。“以前光撿蛋就要耗用大半天時間,每天彎上萬次腰,最后總是腰酸背痛。”紀軍亭回憶說。 但現在的場景是,紀軍亭每天只需坐在雞舍內,抬手按幾個按鈕,一個人便輕松地完成當初十多個人才能完成的勞動,一人可管理2萬只蛋雞。 引入自動化養雞設備的新養殖場與老養殖場相比,環境要干凈多了,分布更為合理。尤其是雞舍內,地面整潔,從飼喂雞料到裝蛋入箱,一切井井有條。如此一來,不僅節省了大量人力和時間,而且操作起來也更加方便、簡單、程序化。當今雞蛋價格走俏,訂單繁多,紀軍亭的養雞場也因引進全自動化養雞設備而減少了大量流程時間,提高了雞蛋向市場的輸出效率。 記者 高洪崗 王 靜 實習生 夏曉敏 通訊員 崔金霞 梅山一養殖場投11萬購買一套自動化設備 僅需一人操作 可管5000只蛋雞吃喝拉撒 本報記者 傅少濱 一排排干凈整齊的雞籠,一只只羽毛豐滿的蛋雞,一枚枚晶瑩圓潤的雞蛋,自動喂料機正在均勻地把飼料和水送到食槽里,刮糞機將雞糞自動清理后由農用機械送出養雞場。這一幕發生在梅山鎮埔仔村的忠遠蛋雞養殖場。 人工成本提高促自動化進程 2003年,戴忠遠在村里建起了一家蛋雞養殖場,經過多年的發展,養雞場從最初的2000多只蛋雞起步,發展到目前擁有占地1.38萬平方米、存欄12萬只蛋雞,年產蛋1600噸的大型養殖場。隨著規模的逐漸擴大,一個新的問題出現:養的雞越多,需要雇傭的工人就越多,人工成本太高。 為了減少人工成本,2011年,戴忠遠花了11萬元購買了自動喂料機、自動飲水機、自動清糞機、風機、濕簾、排氣扇等一整套自動化養雞設備,打造了一間自動化雞舍,飼養約5000只蛋雞。 昨日,在養雞場一間600多平方米的自動化雞舍內,記者看到,里面分成4列,上面放置滿了雞籠。在雞舍的頂部有透氣的通道,每一列都安上了水簾和大風扇,以便夏天為雞舍降溫。 “飼料用打料機打碎后,從這里直接進入提料機,再由上料機撒到雞槽內。”在雞舍外面,養雞場負責人戴怡吟指著一個漏斗型的機械說。 “雞渴了怎么辦?”記者問道。“這里有個水箱,能自動上水,還可以往里面加點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戴怡吟告訴記者,只要有電,其他事情根本不用操心,每天除了收雞蛋外,其他事情都由機器代勞了。 “以前一間雞舍的喂料、飲水都要2-3人花一天的時間去操作,最頭疼的是清理雞糞,又臟又累。”戴怡吟說,現在給雞喂食、供水、清理雞糞等工作全部由1名工人操作機械完成,10分鐘就能搞定。 “現在我們只改造了一間雞舍,如果效益良好,接下來我們還會讓所有的產蛋雞舍都引進自動化機械。”戴怡吟說。 音樂養雞提高雞蛋產量質量 29日,記者在養雞場見到了其合作多年的經銷商張老板。張老板介紹,每隔一兩天自己就要過來運走1噸多的雞蛋。“之所以和他們合作,是因為這里的雞蛋質量很好,運出去不怕沒人要。”張老板稱贊道。 蛋雞要健康成長,就要多運動,為了讓雞“動”起來,戴怡吟絞盡腦汁。有一日,戴怡然在偶然間聽別人說,給雞聽音樂可以增加雞蛋的產量和質量。于是,他在雞舍里安裝了一套音響設備,每天堅持給雞放3到4小時的音樂。 “給雞聽音樂后,雛雞會經常走動鍛煉,整體健康程度有所提高。”戴怡吟說,放音樂還能給母雞產蛋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雞蛋質量更佳。 “蛋雞不一定每天都能產蛋。”戴怡然說,如今,養雞場內剛好處于蛋雞淘汰換批階段,蛋雞數量有所減少。但由于養殖技術經驗豐富,輔以音樂,每天產量仍達到4噸多,高峰期時,每只蛋雞每天都能產蛋,時間可穩定維持幾個月。由于雞蛋質量好,每天都銷售一空,基本沒有囤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