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黃帝外經(31

     舍得齋主 2017-05-24

    黃帝外經(31-60)

    (2014-03-03 10:50:39)

    三焦火篇第三十一


    少師曰:三焦無形,其火安生乎?

    岐伯曰:三焦稱腑,虛腑也。無腑而稱腑,有隨寓為家之義。故逢木則生、逢火則旺。

            即逢金,逢土亦不相仇而相得??傆`各臟腑之氣以自旺也。

     

    少師曰:三焦耗臟腑之氣,宜為各臟腑之所絕矣,何以反親之也?

    岐伯曰:各臟腑之氣非三焦不能通達上下,故樂其來親而益之以氣,

            即有偷竊亦安焉而不問也。

     

    少師曰:各臟腑樂與三焦相親,然三焦樂與何臟腑為更親乎?

    岐伯曰:最親者,膽木也。膽與肝為表里,是肝膽為三焦之母,即三焦之家也。

            無家而寄生于母家,不無府而有府乎。然而三焦之性喜動惡靜,

            上下同流,不樂安居于母宅,又不可謂肝膽之宮竟是三焦之府也。

     

    少師曰:三焦火也,火必畏水,何故與水親乎?

    岐伯曰:三焦之火最善制水,非親水而喜入于水也,蓋水無火氣之溫則水成寒水矣。

            寒水何以化物。故腎中之水,得三焦之火而生;膀胱之水,得三焦之火而化。

            火與水合實有既濟之歡也。但恐火過于熱,制水太甚,水不得益而得損,

            必有干燥之苦也。

     

    少師曰:然則何以治之?

    岐伯曰:瀉火而水自流也。

     

    少師曰:三焦無腑,瀉三焦之火,何從而瀉之?

    岐伯曰:視助火之臟腑以瀉之,即所以瀉三焦也。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三焦之火附于臟腑,臟腑旺而三焦旺,臟腑衰而三焦衰,

              故助三焦在于助各臟腑也,瀉三焦火可置臟腑于不問乎。

              然則三焦盛衰全在視腑也。

     

     

     

    膽木篇第三十二

     


    少師曰:膽寄于肝,而木必生于水。腎水之生肝即是生膽矣,豈另來生膽乎?

    岐伯曰:腎水生木必先生肝,肝即分其水以生膽。然肝與膽皆腎子也,

            腎豈有疏于膽者乎。惟膽與肝為表里,實手足相親,無彼此之分也。

            故腎水旺而肝膽同旺,腎水衰而肝膽同衰。非僅肝血旺而膽汁盈,

            肝血衰而膽汁衰也。

     

    少師曰:然亦有腎水不衰,膽氣自病者何也?

    岐伯曰:膽之汁主藏,膽之氣主泄,故喜通不喜塞也。

            而膽氣又最易塞,一遇外寒,膽氣不通矣;一遇內郁,膽氣不通矣。

            單補腎水不舒膽木,則木中之火不能外泄,勢必下克脾胃之土,

            木土交戰多致膽氣不平,非助火以刑肺,必耗水以虧肝,于是膽郁肝亦郁矣。

            肝膽交郁,其塞益甚。故必以解郁為先,不可徒補腎水也。

     

    少師曰:肝膽同郁,將獨鮮膽木之塞乎?

    岐伯曰:郁同而解郁,烏可異哉。膽郁而肝亦郁,肝舒而膽亦舒。

            舒膽之后濟之補水,則水蔭木以敷榮,木得水而調達,既不絕肝之血,

            有不生心之液者乎。自此三焦得木氣以為根,即包絡亦得膽氣以為助,

            十二經無不取決于膽也。何憂匱乏哉!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肝膽同為表里,肝盛則膽盛,肝衰則膽衰,所以治膽以治肝為先。

              肝易于郁,而膽之易郁,又寧與肝膽殊乎,故治膽必治肝也。

     

     

     

    膀胱水篇第三十三

     


    少師曰:水屬陰,膀胱之水謂之陽水,何也?

    岐伯曰:膀胱之水,水中藏火也。膀胱無火,水不化,故以陽水名之。

            膀胱腑中本無火也。恃心腎二臟之火相通化水,水始可藏而亦可泄。

            夫火屬陽,膀胱既通火氣,則陰變為陽矣。

     

    少師曰:膀胱通心腎之火,然親于腎而疏于心也。

            心火眉陽,膀胱亦屬陽,陽不與陽親,何也?

    岐伯曰:膀胱與腎為表里最為關切,故腎親于膀胱。而膀胱亦不能疏于腎也。

            心不與膀胱相合,毋怪膀胱之疏心矣。然心雖不合于膀胱,

            而心實與小腸為表里,小腸與膀胱正相通也。心合小腸,不得不合膀胱矣。

            是心與膀胱其跡若遠而實近也。

     

    少師曰:然則膀胱親于心而疏于腎乎?

    岐伯曰:膀胱陽水也,喜通陰火而不喜通陽火,似心火來親未必得之化水。

            然而腎火不通心火,則陰陽不交,膀胱之陽火正難化也。

     

    少師曰:此又何故歟?

    岐伯曰:心火下交于腎,則心包三焦之火齊來相濟,助胃以化膀胱之水。倘心不交腎,

            心包三焦之火各奉心火以上炎,何敢下降以私通于腎。

            既不下降,敢代君以化水乎。

     

    少師曰:君火無為,相火有為,君火不下降,包絡相火正可代君出治。

            何以心火不交,相火亦不降乎?

    岐伯曰:君臣一德而天下治。君火交而相火降,則膀胱得火而水化。

            君火離而相火降,則膀胱得火而水干。

            雖君火恃相火而行,亦相火必藉君火而治。

            腎得心火之交,又得包絡之降,陰陽臺為一性,竟不能分腎為陰、心為陽矣。

     

    少師曰:心腎之離合,膀胱之得失如此乎?

    岐伯曰:膀胱,可寒而不可過寒,可熱而不可過熱。

            過寒則遺,過熱則閉,皆心腎不交之故也。此水火所以重既濟耳。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膀胱本為水腑。然水中藏火,無水不交,無火亦不交也。故心腎二臟皆通于膀胱之腑。膀胱不通,又何交乎!交心腎,正藏水火也。

     

     

     

    大腸金篇第三十四

     


    少師曰:金能生水,大腸屬金,亦能生水乎?

    岐伯曰:大腸之金,陽金也。不能生水,且藉水以相生。

     

    少師曰:水何能生金哉?

    岐伯曰:水不生金而能養金,養即生也。

     

    少師曰:人身火多于水,安得水以養大腸乎?

    岐伯曰:大腸離水實無以養,而水苦無多。所異者,脾土生金,轉輸精液庶無干燥之虞。

            而后以腎水潤之,便慶濡澤耳。是水土俱為大腸之父母也。

     

    少師曰:土生金,而大腸益燥何也?

    岐伯曰:土柔而大腸潤,土剛而大腸燥矣。

     

    少師曰:土剛何以燥也?

    岐伯曰:土剛者,因火旺而剛也。土剛而生金甚,然未免同火俱生,

            金喜土而畏火,雖生而實克矣。安得不燥哉。

     

    少師曰:水潤金也,又善蕩金者,何故歟?

    岐伯曰:大腸得真水而養,得邪水而蕩也。邪正不兩立,勢必相遇而相爭。

            邪旺而正不能敵,則沖激澎湃傾腸而瀉矣。故大腸尤宜防水。

            防水者,防外來之水非防內存之水也。

     

    少師曰:人非水火不生,人日飲水何,以防之?

    岐伯曰:防水何若培土乎。土旺足以制水,土旺自能生金。制水,不害邪水之侵。

            生金,無愁真水之涸,自必火靜而金安可傳導而變化也。

     

    少師曰:大腸無火,往往有傳導變化而不能者,又何故歟?

    岐伯曰:大腸惡火又最喜火也。惡火者,惡陽火也。喜火者,喜陰火也。

            陰火不同,而腎中之陰火尤其所喜。喜火者,喜其火中之有水也。

     

    少師曰:腎火雖水中之火,然而克金,何以喜之?

    岐伯曰:肺腎子母也。氣無時不通,肺與大腸為表里,腎氣生肺,即生大腸也。

            大腸得腎中水火之氣,始得司其開闔也。

            倘水火不入于大腸,開闔無權,何以傳導變化乎!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大腸無水火何以開闔。開闔既難以傳導變化乎??晌虼竽c必須于水火也。大腸無水火之真,即邪來犯之,故防邪仍宜潤正耳。

     

     

     

    小腸火篇第三十五

     


    少師曰:小腸屬火乎?屬水乎?

    岐伯曰:小腸與心為表里,與心同氣,屬火無疑。其體則為水之路,故小腸又屬水也。

     

    少師曰:然則小腸居水火之間,乃不陰不陽之腑乎。

    岐伯曰:小腸屬陽,不屬陰也。兼屬之水者,以其能導水也。水無火不化,小腸有火,

            故能化水。水不化火,而火且化水,是小腸屬火明矣。

            惟小腸之火代心君以變化,心即分其火氣以與小腸,始得導水以滲入于膀胱。

            然有心之火氣、無腎之水氣則心腎不交水火不合,水不能遽滲于膀胱矣。

     

    少師曰:斯又何故乎?

    岐伯曰:膀胱,水腑也,得火而化,亦必得水而親。

            小腸之火欲,通膀胱,必得腎中真水之氣以相引,

            而后心腎會而水火濟,可滲入亦可傳出也。

     

    少師曰:腸為受盛之官,既容水谷,安在腸內無水,必藉腎水之通膀胱乎?

    岐伯曰:真水則存而不泄,邪水則走而不守也。

            小腸得腎之真水,故能化水谷而分清濁,不隨水谷俱出也。

            此小腸所以必資于腎氣耳。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小腸之火,有水以濟之。故火不上焚,而水始下降也。

              火不上焚者,有水以引之也,水不下降者,有火以升之也,

              有升有引,皆既濟之道也。

     

     

     

    命門真火篇第三十六

     


    少師曰:命門居水火中,屬水乎?屬火乎?

    岐伯曰:命門,火也。無形有氣,居兩腎之間,能生水而亦藏于水也。

     

    少師曰:藏于水以生水,何也?

    岐伯曰:火非水不藏,無水則火沸矣。水非火不生,無火則水絕矣。

            水與火蓋兩相生而兩相藏也。

     

    少師曰:命門之火,既與兩腎相親宜與各臟腑疏矣。

    岐伯曰:命門為十二經之主。不止腎恃之為根,各臟腑無不相合也。

     

    少師曰:十二經皆有火也,何藉命門之生乎?

    岐伯曰:十二經之火,皆后天之火也。后天之火非先天之火不化。

            十二經之火得命門先天之火則生生不息,而后可轉輸運動變化于無窮,

            此十二經所以皆仰望于命門,各倚之為根也。

     

    少師曰:命門之火氣甚微,十二經皆來取資,盡為分給,不虞匱乏乎?

    岐伯曰:命門居水火中,水火相濟,取之正無窮也。

     

    少師曰:水火非出于腎乎?岐伯曰:命門水火雖不全屬于腎,亦不全離乎腎也。

            蓋各經之水火均屬后天,獨腎中水火則屬先天也。后天火易旺,先天火易衰。

            故命門火微,必須補火,而補火必須補腎,又必兼水火。

            補之正,以命門之火可旺,而不可過旺也?;鹬^旺,水之過衰也。

            水衰不能濟火,則火無所制,必焚沸于十二經,不受益而受損矣。

            故補火必須于水中補之。

            水中補火則命門與兩腎有既濟之歡,分布于十二經亦無未濟之害也。

     

    少師曰:命門之系人生死甚重,《內經》何以遺之?

    岐伯曰:未嘗遺也。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所謂主者,正指命門也。七節之旁有小心。

            小心者,亦指命門也。人特未悟耳。

     

    少師曰:命門為主,前人未言何也?

    岐伯曰:廣成子云:竊窈冥冥,其中有神?;谢秀便保渲杏袣?。亦指命門也。

            誰謂前人勿道哉。且命門居于腎,通于任督,與丹田神室相接。

            存神于丹田,所以溫命門也。守氣于神室,所以養命門也。

            修仙之道無非溫養命門耳。命門旺而十二經皆旺,命門衰而十二經皆衰也。

            命門生而氣生,命門絕而氣絕矣。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命門為十二經之主。《素問》不明言者,以主之難識耳。

              然不明言者,未嘗不顯言之也。無如世人不悟耳。

              經天師指示而命門絕而不絕矣。

              秦火未焚之前,何故修命門者少,總由于不善讀《內經》也。

     

     黃帝外經-第五卷

    [清代]陳士擇遠公  述義  

    命門經主篇第三十


    雷公問于岐伯曰:十二經各有一主,主在何經?

    岐伯曰:腎中之命門為十二經之主也。

    雷公曰:十二經最神者,心也。宜心為主,不宜以腎中之命門為主也。

    岐伯曰:以心為主,此主之所以不明也。主在腎之中,不在心之內。

            然而離心非主,離腎亦非主也。命門殆通心腎以為主乎。

            豈惟通心腎哉。五臟七腑無不共相貫通也。

    雷公曰:其共相貫通者,何也?

    岐伯曰:人非火不生,命門屬火,先天之火也。

            十二經得命門之火始能生化,雖十二經來通于命門,亦命門之火原能通之也。

     

    雷公曰:命門屬火,宜與火相親,何偏居于腎以親水氣耶?

    岐伯曰:腎火,無形之火也;腎水,無形之水也。

            有形之火,水能克之,無形之火,水能生之。

            火克于水者,有形之水也.火生于水者,無形之水也。

            然而無形之火偏能生無形之水,故火不藏于火,轉藏于水。

            所謂一陽陷于二陰之間也。人身先生命門而后生心。

            心生肺,肺生脾,脾生肝,肝生腎,相合而相生,亦相克而相生也。

            十二經非命門不生,正不可以生克而拘視之也。故心得命門,而神明應物也;

            肝得命門,而謀慮也;膽得命門,而決斷也;胃得命門,而受納也;

            脾得命門,而轉輸也;肺得命門,而治節也;大腸得命門,而傳導也;

            小腸得命門,而布化也;腎得命門,而作強也;三焦得命門,而決瀆也;

            膀胱得命門,而畜泄也。是十二經為主之官,而命門為十二官之主。

            有此主則十二官治。無此主則十二官亡矣。命門為主,供十二官之取資。

            其火易衰,其火亦易旺,然衰乃真衰,旺乃假旺。

            先天之火非先天之水不生,水中補火,則真衰者不衰矣。

            火中補水,則假旺者不旺矣。見其衰,補火而不濟之以水則火益微;

            見其旺,瀉火而不濟之以水則火益熾.

    雷公曰:何遭之渺乎,非天師又孰能知之.

    陳士鐸曰:命門在心腎之中,又何說之有無。如世人隸知也。

              此篇講得暢快,非無主之文。

     

    五行生克篇第三十八

     


    雷公問于岐伯曰:余讀《內經》載五行甚詳,其旨盡之乎?

    岐伯曰:五行之理,又何易窮哉。

    雷公曰:盍不盡言之?

    岐伯曰;談天乎,談地乎,談人乎。

    雷公曰,請言人之五行。

    岐伯曰:心、肝。脾,肺、腎配火、木,土、金、水,非人身之五行乎。

    雷公曰:請言其變。

    岐伯曰:變則又何能盡哉。試言其生克。生克之變者,生中克也,克中生也。

            生不全生也,克不全克也,生畏克而不敢生也,克畏生而不敢克也。

    雷公曰:何以見生中之克乎?

    岐伯曰:腎生肝,腎中無水,水涸而火騰矣,肝木受焚,腎何生乎?

            肝生心,肝中無水,水燥而木焦矣,心火無煙,肝何生乎?

            心君火也,包絡相火也,二火無水將自炎也,土不得火之生,反得火之害矣.

            脾生肺金也,土中無水,于土何以生物,鑠石流金,不生金反克金矣。

            肺生腎水也,金中無水,死金何以出泉。崩壚飛汞,不生水反克水矣。

            蓋五行多水則不生,五行無水亦不生也。

    雷公曰:何以見克中之生乎?

    岐伯曰:肝克土,土得木以疏通則土有生氣矣。脾克水,水得土而畜積則土有生基矣。

            腎克火,火得水以相濟,則火有神光矣。心克金,然肺金必得心火以煅煉也。

            肺克木,然肝術必得肺金以斫削也。非皆克以生之乎。

    雷公曰:請言生不全生。

    岐伯曰:生不全生者,專言腎水也.各臟腑無不取資于腎。心得腎水而神明煥發也;

            脾得腎水而精微化導也;肺得腎水而清肅下行也;肝得腎水而謀慮決斷也。

            七腑亦無不得腎水而布化也。然而取資多者分給必少矣。

            親于此者疏于彼,厚于上者薄于下。此生之所以難全也。

    雷公曰:請言克不全克。

    岐伯曰:克不全克者,專言腎火也。腎火易動難靜,易逆難順,易上難下,

            故一動則無不動矣,一逆則無不逆矣,一上則無不上矣。騰于心躁煩矣。

            入于脾干涸矣,于肺喘嗽矣,流于肝焚燒矣,沖擊于七腑燥渴矣。

            雖然腎火乃雷火也,亦龍火也。龍雷之火其性雖猛,

            然聚則力專,分則勢散,無乎不克反無乎全克矣。

    雷公曰:生畏克而不敢生者若何?

    岐伯曰:肝木生心火也,而肺金太旺,肝畏肺克不敢生心則心氣轉弱,金克肝木矣。

            心火生胃土也,而腎火太旺不敢生胃則胃氣虛,水侵胃土矣。

            心包之火生脾土也,而腎水過泛不敢生脾,則脾氣加困,水欺脾土矣。

            脾胃之土生肺金也,而肝木過剛,脾胃畏肝不敢生肺,則肺氣愈損,

            木侮脾胃矣。肺金生腎水也,而心火過炎,肺畏心克,不敢生腎,

            則腎氣益枯,火刑肺金矣。腎水生肝木也,而脾胃過燥,

            腎畏脾胃之土,不敢生肝,則肝氣更凋,土制腎水矣。

    雷公曰:何法以制之乎?

    岐伯曰:制克以遂其生,則生不畏克。助生而忘其克,則克即為生。

    雷公曰:善??宋飞桓铱苏撸秩艉??

    岐伯曰:肝木之盛由于腎水之旺也,木旺而肺氣自衰,柔金安能克剛木乎。

            脾胃土盛由于心火之旺也,土旺而肝氣自弱,僵木能克焦土乎。

            腎水之盛由肺金之旺也,水旺而脾土自微淺,土能克湍水乎。

            心火之盛由于肝木乏旺也,火旺而腎氣必虛,勻水能克烈火乎。

            肺金之盛由于脾土之旺也,金盛而心氣自怯,寒火能克頑金乎。

    雷公曰:何法以制之?

    岐伯曰:救其生不必制其克,則弱多為強。因其克反更培其生則衰轉為盛。

    雷公曰:善。

    陳士鐸曰:五行生克本不可顛倒。不可顛倒而顛倒者,言生克之變也。

              篇中專言其變,而變不可窮矣。 當細細觀之。

     

    小心真主篇第三十九

     


    為當問于岐伯曰:物之生也,生于陽。物之成也,成于陰。陽,火也;陰,水也。

                    二者在身藏干何物乎?

    岐伯曰:大哉,問也。陰陽有先后天之殊也,后天之陰陽藏于各臟腑。

            先天之陰陽藏于命門。

    為當曰:命門何物也?

    岐伯曰:命門者,水火之源。水者,陰中之水也;火者,陰中之火也。

    為當曰:水火均屬陰,是命門藏陰不藏陽也。其藏陽又何所乎?

    岐伯曰:命門,藏陰即藏陽也。

    為當曰:其藏陰即藏陽之義何居?

    岐伯曰:陰中之水者,真水也;陰中之火者,真火也。真火者,真水之所生;

            真水者,真火之所生也。水生于火者,火中有陽也。

            火生于水者,水中有陽也。故命門之火,謂之原氣。命門之水,謂之原精。

            精旺則體強,氣旺則形壯。命門水火實藏陰陽,所以為十二經之主也。

            主者,即十二官之化源也。

            命門之精氣盡,則水火兩亡,陰陽間隔,真息不調,人病輒死矣。

    為當曰:陰陽有偏勝,何也?

    岐伯曰:陰勝者,非陰盛也,命門火微也。陽勝者,非陽盛也,命門水竭也。

    為當曰:陰勝在下陽勝在上者,何也?

    岐伯曰:陰勝于下者,水竭其源則陰不歸陽矣。陽勝于上者,火衰其本則陽不歸陰矣。

            陽不歸陰,則火炎于上而不降。陰不歸陽,則水沉于下而不升。

            可見命門為水火之府也,陰陽之宅也,精氣之根也,死生之竇也。

    為當曰:命門為十二官之主寄于何臟?

    岐伯曰:七節之旁中有小心,小心即命門也。

    為當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非小心之謂歟。

    岐伯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者,言三焦包絡也,非言小心也。

            小心在心之下,腎之中。

    陳士鐸曰:小心在心腎之中,乃陰陽之中也。陰無陽氣則火不生,陽無陰氣則水不長。

              世人錯認小心在鬲肓之上,此命門。真主不明也,誰知小心即命門哉。

     

     

    水不克火篇第四十


    大封司馬問于岐伯曰:水克火者也,人有飲水而火不解者,豈火不能制水乎?

    岐伯曰:人生于火,養于水。水養火者,先天之真水也。水克火者,后天之邪水也。

            飲水而火熱不解者,外水不能救內火也。

    大封司馬曰:余終不解其義,幸明示之。

    岐伯曰:天開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寅實有火也。

            天地以陽氣為生,以陰氣為殺。陽即火,陰即水也。

            然而火不同,有形之火,離火也。無形之火,干火也。有形之火,水之所克。

            無形之火,水之所生。飲水而火不解者,無形之火得有形之水而不相入也。

            豈惟不能解,且有激之而火熾者。

    大封司馬曰:然則水不可飲乎?

    岐伯曰:水可少飲以解燥。不可暢飲以解氛。

    大封司馬曰:此何故乎?

    岐伯曰:無形之火旺,則有形之火微。無形之火衰則有形之火盛。

            火得水反熾,必多飲水也,水多則無形之火因之益微矣。

            無形之火微,而有形之火愈增酷烈之勢,此外水之所以不能救內火,

            非水之不克火也。

    大封司馬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補先天無形之水,則無形之火自息矣,不可見其火熱飲水不解,

            勸多飲以速亡也。

    陳士鐸曰:水分有形無形,何疑于水哉。

          水克有形之火,難克無形之火,故水不可飲也。說得端然實理,非泛然而論也。

     

    三關升降篇第四十一


    巫咸問曰:人身三關在何經乎?

    岐伯曰:三關者,河車之關也。上玉枕,中腎脊、下尾間。

    巫咸曰:三關何故關人生死乎?

    岐伯曰:關人生死,故名曰關。

    巫咸曰:請問生死之義。

    岐伯曰:命門者,水中火也。水火之中實藏先天之氣,脾胃之氣后天之氣也。

            先天之氣不交于后天,則先天之氣不長。

            后天之氣不交于先天,則后天之氣不化。二氣必晝夜交,而后生生不息也。

            然而后天之氣必得先天之氣先交而后生。

            而先天之氣必由下而上,升降諸脾胃,以分散于各臟腑。

            三關者,先天之氣所行之徑道也。氣旺則升降無礙,氣衰則阻,阻則人病矣。

    巫咸曰:氣衰安旺乎?

    岐伯曰: 助命門之火,益腎陰之水,則氣自旺矣。

    巫咸曰:善。

    陳士鐸曰:人有三關,故可生可死。然生死實在先天,不在后天也。

            篇中講后天者返死而生,非愛生而惡死。人能長守先天,何惡先天之能死乎。

     

    表微篇第四十二


    奚仲問于岐伯曰:天師《陰陽別論》中有陰結,陽結之言。結在臟乎?抑結在腑乎?

    岐伯曰:合臟腑言之也。

    奚仲曰:臟陰腑陽,陰結在臟,陽結在腑乎?

    岐伯曰:陰結陽結者,言陰陽之氣結也。合臟腑言之,非陽結而陰不結,

            陰結而陽不結也。陰陽之道,彼此相根,獨陽不結,獨陰亦不結也。

    奚仲曰:《陰陽別論》中,又有剛與剛之言。言臟乎?言腑乎?

    岐伯曰:專言臟腑也,陽陰氣不和,臟腑有過剛之失,兩剛相遇,陽過旺陰不相接也。

    奚仲曰:臟之剛乎?抑腑之剛乎?

    岐伯曰:臟剛傳腑,則剛在臟也。腑剛傳臟,則剛在腑也.

    奚仲曰:《陰陽別論》中又有陰摶陽摶之言,亦言臟腑乎?

    岐伯曰:陰摶陽摶者言十二經之脈,非言臟腑也。雖然十二臟腑之陰陽不和,

            而后十二經脈始現陰陽之摶,否則摶之象不現于脈也。

            然則陰摶陽摶言脈面即言臟腑也。

    奚仲曰:善。

    陳士鐸曰:陽結、陰結、陰摶、陽摶、俱講得微妙。

     

    呼吸篇第四十三


    雷公問于岐伯曰:人氣之呼吸應天地之呼吸乎?

    岐伯曰:天地人同之。

    雷公曰:心肺主呼,腎肝主吸,是呼出乃心肺也,吸入乃腎肝也。

            何有時呼出不屬心肺而屬腎肝,吸入不屬腎肝而屬心肺乎?

    岐伯曰:一呼不再呼,一吸不再吸,故呼中有吸,吸中有呼也。

    雷公曰:請悉言之。

    岐伯曰:呼出者,陽氣之出也。吸入者,陰氣之入也。 故呼應天,而吸應地。

            呼不再呼,呼中有吸也。吸不再吸,吸中有呼也。

            故呼應天而亦應地,吸應地而亦應天。所以呼出心也、肺也,從天言之也;

            吸入腎也、肝也,從地言之也。呼出腎也、肝也,從地言之也;

            吸入心也、肺也,從天言之也。蓋獨陽不生,呼中有吸者,陽中有陰也;

            獨陰不長,吸中有呼者,陰中有陽也。天之氣不降則地之氣不升。

            地之氣不升則天之氣不降。天之氣下降者,即天之氣呼出也。

            地之氣上升者,即地之氣吸入也。

            故呼出心肺,陽氣也,而腎肝陰氣輒隨陽而俱出矣。

            吸入腎肝,陰氣也,而心肺陽氣輒隨陰而俱入矣。

            所以陰陽之氣,雖有呼吸而陰陽之根無間隔也。

            呼吸之間雖有出入而陰陽之本無兩歧也。

    雷公曰:善。

    陳士鐸曰:呼中有吸,吸中有呼,是一是二,人可參天地也。

     

    脈動篇第四十四


    雷公問于岐伯曰:手太陰肺、足陽明胃、足少陰腎,三經之脈常動不休者何也?

    岐伯曰:脈之常動不休者,不止肺、胃、腎也。

    雷公曰:何以見之?

    岐伯曰:四末陰陽之會者,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曲徑也。周流一身,晝夜環轉,

            氣無一息之止,脈無一晷之停也。肺、胃、腎脈獨動者,勝于各臟腑耳。

            非三經之氣獨動不休也。夫氣之在脈也,邪氣中之也,有清氣中之,

            有濁氣中之。邪氣中之也,清氣中在上,濁氣中在下,此皆客氣也。

            見于脈中,決于氣口。氣口虛,補而實之,氣口盛,瀉而泄之。

    雷公曰:十二經動脈之穴可悉舉之乎?

    岐伯曰:手厥陰心包經,動脈在手之勞宮也。手太陰肺經,動脈在手之太淵也。

            手少陰心經,動脈在手之陰郄也。足太陰脾經,動脈在腹沖門也。

            足厥陰肝經,動脈在足之太沖也。足少陰腎經,動脈在足之太溪也。

            手少陽三焦經,動脈在面之和髎也。手太陽小腸經,動脈在項之天窗也。

            手陽明大腸經,動脈在手之陽溪也。足太陽膀胱經,動脈在足之委中也。

            足少陽膽經,動脈在足之懸鐘也。足陽明胃經,動脈在足之沖陽也。

            各經時動時止,不若胃為六腑之原,肺為五臟之主,

            腎為十二經之海,各常動不休也。

    陳士鐸曰:講脈之動處,俱有條理,非無因之文也。

     

    瞳子散大篇第四十五


    云師問于岐伯曰:目病,瞳子散大者伺也?

    岐伯曰:必得之內熱多飲也。

    云師曰:世人好飲亦常耳,未見瞳子皆散大也。

    岐伯曰:內熱者,氣血之虛也。氣血虛,則精耗矣。

            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瞳子尤精之所注也。精注瞳子,而目明,

            精不注瞳子,而目暗。今瞳子散大則視物必無準矣。

    云師曰:然往往視小為大也。

    歧伯曰:瞳子之系通于腦。腦熱則瞳子亦熱,熱極而瞳子散大矣。夫瞳子之精,

            神水也。得腦氣之熱,則水中無非火氣,火欲爆而光不收,安得不散大乎。

    云師曰:何火之虐乎?

    岐伯曰:必飲火酒兼食辛熱之味也?;鹁拼鬅?,得辛熱之味以助之則益熱矣。

            且辛之氣散,而火酒者,氣酒也,亦主散。況火酒至陽之味,

            陽之昧必升于頭面,火熱之毒真歸于腦中矣。腦中之精,最惡散而最易散也。

            得火酒辛熱之氣,有隨入隨散者腦氣既散于中,而瞳子散大應于外矣。

            彼氣血未虛者,腦氣尚不至盡散也,故瞳子亦無散大之象。

            然目則未有不昏者也。

    云師曰:善。

    陳士鐸曰:瞳子散大,不止于酒。大約腎水不足,亦能散大。

              然水之不足,乃火之有余也。益其陰而火降,火降而散大者不散大也。

              不可悟火之虐乎。必認作火酒之一者,尚非至理。

     

    黃帝外經-第六卷

    [清代]陳士擇遠公  述義

     

    診原篇第四十六

     


    雷公曰問于岐伯曰:五臟六腑各有原穴,診之可以知病,何也?

    岐伯曰:診脈不若診原也。

     

    雷公曰:何謂也?

    岐伯曰:原者,脈氣之所注也。切脈之法繁而難知,切腧之法約而易識。

     

    雷公曰:請言切腧之法。

    岐伯曰:切腧之法,不外陰陽。氣來清者,陽也。氣來濁者,陰也。氣來浮者,陽也。

            氣來沉者,陰也,浮而無者,陽將絕也。沉而無者,陰將絕也。

            浮而清者,陽氣之生也。沉而清者,陰氣之生也。浮而濁者,陰血之長也。

            浮而清者,陽血之長也。以此診腧,則生死淺深如見矣。

     

    陳士鐸曰:診原法,不傳久矣。天師之論,真得其要也。

     

     

     

     

    精氣引血篇第四十七

     


    力牧問于岐伯曰:九竅出血何也?

    岐伯曰:血不歸經耳。

     

    力牧曰:病可療乎?

    岐伯曰:療非難也,引其血之歸經,則瘥安。

     

    力牧曰:九竅出血,臟腑之血皆出矣。難療而曰易療者,何也?

    岐伯曰:血失一經者重,血失眾經者輕。失一經者,傷臟腑也。失眾經者,傷經絡也。

     

    力牧曰:血已出矣,何引而歸之?

    岐伯曰:補氣以引之,補精以引之也。

     

    力牧曰:氣虛則血難攝,補氣攝血則余已知之矣。補精引血余實未知也。

    岐伯曰:血之妄行,由腎;火之亂動也。腎火亂動,由腎水之大衰也。

            血得腎火而有所歸,亦必得腎水以濟之也。

            夫腎水、腎火如夫婦之不可離也。腎水旺而腎火自歸。

            腎火安,而各經之血自息。猶婦在家而招其夫,夫既歸宅,外侮輒散。

            此補精之能引血也。

     

    力牧曰:兼治之乎抑單治之乎?

    岐伯曰:先補氣后補精。氣虛不能攝血,血攝而精可生也。

            精虛不能藏血,血藏而氣益旺也。故補氣必須補精耳。

     

    力牧曰:善。雖然血之妄出,疑火之祟耳。不清火而補氣,母乃助火乎。

    岐伯曰:血至九竅之出:是火盡外泄矣,熱變為寒,烏可再泄火乎。清火則血愈多矣。

     

    力牧曰:善。

     

    陳士鐸曰:失血,補氣本是妙理。誰知補精即補氣乎。

              補氣寓于補精之中,補精富于補血之內,豈是泛然作論者。

              寒變熱,熱變寒,參得個中趣,才是大羅仙。

     

     

     

    天人一氣篇第四十八


    大撓問于岐伯曰:天有轉移,人氣隨天而轉移,其故何也?

    岐伯曰:天之轉移,陰陽之氣也。人之氣亦陰陽之氣也。安得不隨天氣為轉移乎。

     

    大撓曰:天之氣分春夏秋冬,人之氣惡能分四序哉?

            天之氣配日月支干,人之氣惡能配兩曜一旬十二時哉?

    岐伯曰:公泥于甲子以論天也。天不可測,而可測。人亦不可測,而可測也。

            天之氣有春、夏、秋、冬,人之氣有喜、怒、哀、樂,未嘗無四序也。

            天之氣有日、月,人之氣有水、火,未嘗無兩曜也。

            天之氣,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人之氣,有陽;蹺、陰蹺、帶、沖、任、督、陽維、陰維、命門、胞絡、

            未嘗無一旬也。

            天之氣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人之氣,有心、肝、脾、肺、腎、心包、膽、胃、膀胱、三焦、大小腸,

            未嘗無十二時也。

            天有氣,人即有氣以應之。天人何殊乎。

     

    大撓曰:天之氣萬古如斯,人之氣何故多變動乎?

    岐伯曰:人氣之變動,因乎人,亦因乎天也.春宜溫而寒,則春行冬令矣。

            春宜溫而熱,則春行夏令矣。春宜溫而涼,則春行秋令矣。

            夏宜熱而溫,則夏行春令也。夏宜熱而涼,則夏行秋令也。

            夏宜熱而寒,則夏行冬令也。秋宜涼而熱,非秋行夏令乎?

            秋宜涼而溫,非秋行春令乎?秋宜涼而寒,非秋行冬令乎?

            冬宜寒而溫,是冬行春令矣。冬宜寒而熱,是冬行夏令矣。

            冬宜寒而涼,是冬行秋令矣。倒行逆施,在天既變動若此,

           欲人臟腑中不隨天變動必不得之數矣。

     

    大撓曰:天氣變動人氣隨天而轉移,宜盡人皆如是矣。何以有變,有不變也?

    岐伯曰:人氣隨天而變者,常也。人氣不隨天而變者,非常也。

     

    大撓曰:人氣不隨天氣而變,此正人守其常也。

            天師謂非常者,予不得其旨,請言其變。

    岐伯曰:宜變而不變,常也。而余謂非常者,以其異于常人也。

            斯人也必平日固守元陽,未喪其真陰者也。

            陰陽不調,隨天氣之變動,彼自行其陰陽之正令,故能不變耳。

     

    大撓曰:彼變動者何以治之?

    岐伯曰:有余者瀉之,不足者補之,郁則達之,熱則寒之,寒則溫之,如此而已。

     

    陳士鐸曰:天人合一,安能變乎。說得合一之旨。

     

     

     

    地氣合人篇第四十九

     


    大撓問曰:天人同氣,不識地氣亦同于人乎?

    岐伯曰:地氣之合于人氣,《素問》、《靈樞》已詳哉言之。何公又問也?

     

    大橈曰:《內經》言地氣統天氣而并論也,未嘗分言地氣。

    岐伯曰:三才并立,天氣即合于地氣,地氣即合于人氣,原不必分言之也,

     

    大撓曰:地氣有獨合于人氣之時,請言其所以合也?

    岐伯曰:言其合則合,言其分則分。

     

    大撓曰:請言人之獨合于地氣。

    岐伯曰:地有九州島,入有九竅,此人之獨合于地也。

     

    大撓曰:《內經》言之矣。

    岐伯曰:雖言之未嘗分晰之也。

     

    大撓曰:請言其分。

    岐伯曰:左目合冀,右目合雍,鼻合豫,左耳合揚,右耳合兗,口合徐,

            臍合荊,前陰合營,后陰合幽也。

     

    大撓曰:其病何以應之?

    岐伯曰:冀之地氣逆,而人之左目病焉。雍之地氣逆,而人之右目病焉。

            豫之地氣逆,而人之鼻病焉。揚之地氣逆,而人之左耳病焉。

            兗之地氣逆,而入之右耳病焉。徐之地氣逆,而人之口病焉。

            荊之地氣逆,而人之臍病焉。營之地氣逆,而人之前陰病焉。

            幽之地氣逆,而人之后陰病焉。此地氣之合病氣也。

     

    大撓曰:有驗,有不驗何也?

    岐伯曰:驗者,人氣之漓也。不驗者,人氣之固也。固者多,漓者少,故驗者亦少。

            似地氣之不盡合人氣也,然而合者理也。

     

    大撓曰:既有不驗,恐非定理。

    岐伯曰:醫統天地人以言道,烏可缺而不全乎。寧言地氣聽其驗不驗也。

     

    大撓曰:善。

     

    陳士鐸曰:地氣實合于天,何分于人乎。

              地氣有驗不驗者,非分于地氣已,說其合,胡必求其合哉。

     

     

     

    三才并論篇第五十


    鬼臾區間曰:五運之會,以司六氣。六氣之變,以害五臟。

                是五運之陰陽,即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也。

                夫子何以教區乎?

    岐伯曰:子言是也。

     

    臾區退而作《天元紀》各論,以廣五運六氣之義。

    岐伯曰:臾區之言大而肆乎,雖然執臾區之論,概治五臟之病,是得一而矣一也。

     

    臾區曰:何謂乎?

    岐伯曰:五運者,五行也。談五運即闡五行也。然五行止有五,五運變成六,

            明者視六猶五也。昧者眩六為千矣。

     

    臾區曰:弟子之言非歟?

    岐伯曰:子言是也。

     

    臾區曰:弟子言是夫子有后言,請亟焚之。

    岐伯曰:醫道之大也,得子言大乃顯然。而醫道又微也,執子言微乃隱。

            余所以有后言也。雖然余之后言,正顯子言之大也。

     

    臾區曰:請悉言之。

    岐伯曰:五運乘陰陽而變遷,五臟因陰陽而變動。

            執五運以治病未必有合也,舍五運以治病未必相離也。

            遺五運以立言,則醫理缺其半。統五運以立言,則醫道該其全。

            予故稱子言之大而肆也。

     

    鬼臾區曰:請言缺半之理。

    岐伯曰:陰陽之氣,有盈有虛。男女之形,有強有弱,盈者,虛之兆。虛者,盈之機。

            蓋兩相伏也。強者弱之媒,弱者強之福。蓋兩相倚也。

            合天地人以治邪,不可止執五運以治邪也。

            合天地人以扶正,不可止執五運以扶正也。

     

    鬼臾區曰:醫道合天地人者,始無弊乎?

    岐伯曰:人之陰陽與天地相合也。陽極生陰,陰極生陽,未嘗異也。

            世疑陰多于陽,陰有群陰,陽無二陽。誰知陽有二陽乎。

            有陽之陽,有陰之陽,君火為陽之陽,相火為陰之陽,

            人有君火、相火而天地亦有之,始成其為天,成其為地也,

            使天地無君火萬物何以昭蘇,天地無相火萬物何以震動。

            天地之君火,日之氣也。天地之相火,雷之氣也。

            雷出于地而轟于天,日臨于.天而照于地。蓋上下相合,人亦何獨不然。

            合天地人以治病則得其全,執五運以治病則缺其半矣。

     

    鬼臾區稽首而嘆曰:大哉!圣人之言乎,區無以測師矣。

     

    陳士鐸曰:六氣即五行之論,知五行即知六氣矣。世不知五運即不知五行也。不知五行,即不知六氣矣。

     

     

    五運六氣離合篇第五十一

     


    鬼臾區間曰:五運與六氣并講,人以為異,奈何?

    岐伯曰:五運非六氣,則陰陽難化。六氣非五運,則疾病不成。二者合而不離也,

            夫寒、暑、濕、燥、風、火,此六氣也。金、木、水、火、土,此五運也。

            六氣分為六、五運分為五,何不可者,詎知六氣可分,而五運不可分也。

            蓋病成于六氣,可指為寒、暑、濕、燥、風、火,病成于五運,

            不可指為金、木、水、火、土。以金病必兼水,水病必兼木,木病必兼火,

            火病必兼土,土病必兼金也。且有金病而木亦病,木病而土亦病,

            土病而水亦病,水病而火亦病,火病而金亦病也。

            故六氣可分門以論癥,五運終難拘歲以分門。

            誠以六氣隨五運以為轉移,五臟因六氣為變亂,此分之不可分也。

     

    鬼臾區曰:然則何以治六氣乎?

    岐伯曰:五運之盛衰隨五臟之盛衰為強弱,五臟盛麗六氣不能衰,五臟強而六氣不能弱。

            逢司天、在泉之年寒、暑,濕、燥、燥、風、火有病、

            有不病者,正五臟強而不弱也。所以五臟盛者,何畏運氣之侵哉。

     

    鬼臾區曰:善。

     

    陳士鐸曰:六氣之病,因五臟之不調也。五臟之不調即五行之不正也,調五行即調六氣矣。

     

     

    六氣分門篇第五十二

     


    雷公問于岐伯曰:五運六氣合而不離,統言之可也。何鬼臾區分言之多乎?

    岐伯曰:五運不可分,六氣不可合。

     

    雷公曰:其不可合者,何也?

    岐伯曰:六氣之中有暑火之異也。

     

    雷公曰:暑火皆火也,何分乎?

    岐伯曰;火,不一也。暑外火,火內火也。

     

    雷公曰:等火耳。火與火相合,而相應也。奈何異視之?

    岐伯曰:內火之動,必得外火之引。外火之侵,必得內火之召也。

            似可合以立論,而終不可合。以分門者,內火與外火異也。蓋外火,君火也。

            內火,相火也。君火即暑,相火即火,暑乃陽火,火乃陰火。

            火性不同烏可不區而別乎。六氣分陰陽,分三陰三陽也,

            三陰三陽中分陽火陰火者,分君相之二火也。五行概言火,而不分君相。

            六氣分言火,而各配支干。二火分配,而暑與火各司其權,各成其病矣。

            故必宜分言之也。臾區之說,非私言也。實聞予論,而推廣之。

     

    雷公曰:予昧矣,請示世之不知二火者。

     

    陳士鐸曰:五行止有一火,六氣乃有二火。

              有二火乃分配支干矣,支干雖分,而君相二火實因六氣而異。

             言之于不可異而異者,異之于陰陽之二火也。

     

     

     

     

    六氣獨勝篇第五十三


    雍父問曰:天地之氣,陰陽盡之乎?

    岐伯曰:陰陽足以包天地之氣也。雖然,陰陽之中,變化錯雜,未可以一言盡也。

     

    雍父曰:請言其變。

    岐伯曰:六氣盡之矣。

     

    雍父曰:六氣是公之已言也,請言所未言.

    岐伯曰:六氣之中有余不足,勝復去留,臾區言之矣。尚有一端未言也。

            遇司天在泉之年,不隨天地之氣轉移,實有其故,不可不論也.

     

    雍父曰;請悉論之。

    岐伯曰:辰戌之歲,太陽司天而天柱不能窒抑之,此肝氣之勝也。

            己亥之歲,厥陰司天而天蓬不能窒抑之,此心氣之勝也。

            丑未之歲,太陰司天而天蓬不能窒抑之,此包絡之氣勝也。

            子午之歲,少陰司天而天沖不能窒抑之,此脾氣之勝也。

            寅申之歲,少陽司天而天英不能窒抑之,此肺氣之勝也。

            卯酉之歲,陽明司天而天內不能窒抑之,此腎氣之勝也。

     

    雍父曰:司天之勝,予知之矣。請言在泉之勝。

    岐伯曰:丑未之歲,太陽在泉而地晶不能窒抑之,此肝膽之氣勝也。

            寅申之歲,厥陰在泉而地玄不能窒抑之,此心與小腸之氣勝也。

            辰戌之歲,太陰在泉而地玄不能窒抑之,此包絡三焦之氣勝也。

            卯酉之歲,少陰在泉而地蒼不能窒抑之,此脾胃之氣勝也。

            巳亥之歲,少陽在泉而地彤不能窒抑之,此肺與大腸之氣勝也。

            子午之歲,陽明在泉而地阜不能窒抑之,此腎與膀胱之氣勝也。

     

    雍父曰:子聞順天地之氣者昌,逆天地之氣者亡。

            今不為天地所窒抑,是逆天地矣,不天而獨存何也?

     

    岐伯曰:順之昌者,順天地之正氣也。逆之亡者,逆天地之邪氣也。

            順可逆而逆可順乎。雍父曰:同是人也,何以能獨勝乎?

    岐伯曰:人之強弱不同,縱欲與節欲異也。

     

    雍父曰:善。

     

    陳士鐸曰:天蓬地玄,獨有二者,正分其陰陽也。陰陽同而神亦同者,正顯其順逆也??梢娨隧槻灰四嬉?。

     

     

    三合篇第五十四


    雷公問曰:寒暑燥濕風火,此六氣也。天地之運化何合于人而生???

    岐伯曰:五行之生化也。

     

    雷公曰:人之五臟,分金木水火土,彼此有勝負而人病,

            此臟腑之自病也,何關于六氣乎?

    岐伯曰:臟腑之五行,即天之五行,地之五行也。天地人三合而生化出矣。

     

    雷公曰:請問三合之生化。

    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在天為風,

            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氣為柔,在臟為肝,其性為瞚,其德為和,

            其用為動,其色為蒼,其化為榮,其蟲毛,其政為散,其令宣發,

            其變摧拉,其眚隕落,其味為酸,其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

            風傷肝,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此天地之合人肝也。南方生熱,熱生火,

            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

            在氣為炎,在臟為心,其性為暑,其德為顯,其用為燥,其色為赤,

            其化為茂,其蟲羽,其政為明,其令郁蒸,其變炎爍,其眚燔(火+瞞-目),

            其味為苦,其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

            此天地之合人心也。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氣為克,在臟為脾,其性靜堅,

            其德為濡,其用為化,其色為黃,其化為盈,其蟲倮,其政為謐,其令云雨,

            其變動注,其眚淫潰,其味為甘,其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

            風勝濕,甘傷脾,酸勝甘,此天地之合人脾也。西方生燥,燥主金,金生卒,

            辛生肺,肺生皮毛,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氣為成,

            在臟為肺,其性為涼,其德為清,其用為固,其色為白,其化為斂,其蟲介,

            其政為勁,其令霧露,其變肅殺,其眚蒼落,其味為辛,其志為憂,憂傷肺,

            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此天地之合人肺也。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在天為寒,

            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氣為堅,在臟為腎,其性為凜,其德為寒,

            其用為藏,其色為黑,其化為肅,其蟲鱗,其政為靜,其令為寒,其變凝冽,

            其眚冰雹,其、味為咸,其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

            咸傷血,甘勝咸,此天地之合人腎也,五臟合金木水火土,

            斯化生之所以出也。天地不外五行,安得不合哉。

    雷公曰:五行止五,不應與六氣合也。

    岐伯曰:六氣即五行也。

    雷公曰:五行五而六氣六,何以相合乎?

    岐伯曰:使五行止五,則五行不奇矣。五行得六氣,則五行之變化無窮。

             余所以授六氣之論,而臾區乃肆言之也。

    雷公曰:六氣之中,各配五行,獨火有二,此又何故?

    岐伯曰:火有君相之分耳:人身火多于水,五臟之中,無臟非火也,

            是以天地之火亦多于金木水土也,正顯天地之合于入耳,

    雷公曰;大哉盲乎,釋蒙解惑,非天師之謂歟。請載登六氣之篇。

    陳士鐸曰:五行不外五臟,五臟即六氣之論也。因五行止有五,惟火為二,

               故六氣合二火而論之,其實合五臟而言之也。

     

    黃帝外經-第七卷

    [清代]陳士擇遠公  述義

    四時六氣異同篇第五十五

     
    問曰:五臟合五時,六經應六氣,然《診要經終篇》以六氣應五臟而終于六經,

          《四時剌逆從論》以六經應四時而終于五臟,

          《診要篇》以經脈之生于五臟而外合于六經,

          《四時剌逆從論》以經脈本于六氣而外連于五臟何也?

    岐伯曰:人身之脈氣,上通天,下合地,未可一言盡也,故彼此錯言之耳。

    天老曰:章句同而意旨異,不善讀之,吾恐執而不通也。

    岐伯曰:醫統天地人以立論,不知天何知地,不知地何知人。

            脈氣循于皮肉筋骨之間,內合五行,外合六氣,安得一言而盡乎。

            不得不分之以歸于一也。

    天老曰:請問歸一之旨。

    岐伯曰:五時之合五臟也,即六氣之合五臟也。六氣之應六經也即五時之應六經也。

            知其同何難知異哉。

    天老曰:善。

    陳士鐸曰:何嘗異,何必求同;何嘗同,不妨言異。人惟善求之可耳。

     

     

     

    司天在泉分合篇第五十六

     


    問曰:司天在泉,二氣相合,主歲何分?

    岐伯曰:歲半以上,天氣主之。歲半以下,地氣主之。

    天老曰:司天之氣主上半歲乎?在泉之氣主下半歲乎?

    岐伯曰:然。

    天老曰:司天之氣何以主上半歲也?

    岐伯曰:春夏者,天之陰陽也,陽生陰長,天之氣也,故上半歲主之。

    天老曰:在泉之氣何以主下歲也?

    岐伯曰:秋冬者,地之陰陽也。陰殺陽藏,地之氣也,故下半歲主之。

    天老曰:一歲之中,天地之氣截然分乎?

    岐伯曰:天地之氣,無日不交.司天之氣始于地之左,在泉之氣奉乎天之右。

           一歲之中,互相感召,雖分而實不分也。

    天老曰:然則司天在泉,何必分之乎?

    岐伯曰:不分言之則陰陽不明,奚以得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義乎。

            司天之氣始于地而終于天,在泉之氣始于天而終于地。

            天地升降,環轉不息,實有如此,所以可合而亦可分之也。

    天老曰:司天之氣何以始于地?在泉之氣何以始于天乎?

    岐伯曰:司天之氣始于地之左,地中有天也;在泉之氣始于天之右,天中有地也。

    天老曰:善。

    陳士鐸曰:司天在泉,合天地以論之,才是善言天地者。

     

     

    從化篇第五十七

     


    天老問曰:燥從熱發,風從燥起,埃從風生,雨從濕注,熱從寒來,其故何歟?

    岐伯曰:五行各有勝,亦各有制也。制之太過則受制者應之,反從其化也。

            所以熱之極者,燥必隨之,此金之從火也。燥之極者,風必隨之,

            此木之從金也。風之極者,塵霾隨之,此土之從木也。

            濕蒸之極者,霖雨隨之,此水之從土也。陰寒之極者,雷電隨之,

            此火之從水也。乃承制相從之理,何足異乎。

    天老曰:何道而使之不從乎?

    岐伯曰:從火者潤其金乎;從金者抒其木乎;從木者培其土乎;從土者導其水乎;

            從水者助其火乎。毋不足、毋有余,得其平而不從矣。

    天老曰:潤其金而金仍從火,抒其木而木仍從金,培其土而土仍從木,

            導其水而水仍從土,助其火而火仍從水,奈何?

    歧伯曰:此陰陽之己變,水火之已漓,非藥石針灸之可療也。

    陳士鐸曰:言淺而論深。

     

     

    冬夏火熱篇第五十八


    胡孔甲問于岐伯曰:冬令嚴冷凜冽之氣,逼人肌膚,人宜畏寒,反生熱癥,何也?

    岐伯曰:外寒則內益熱也。

    胡孔甲曰:外寒內熱,人宜同病,何故獨熱?

    岐伯曰:腎中水虛,不能制火,因外寒相激而火發也,人生五臟非火,無腑非火也,

            無不藉腎水相養。腎水盛則火藏,腎水涸則火動,內無水養則內熱已極,

            又得外寒束之,則火之郁氣一發,多不可救。

    胡孔甲曰:火必有所助而后盛,火發于外,外無火助,宜火之少衰,

              乃熱病發于夏轉輕,發于冬反重,何也?

    岐伯曰:此正顯火郁之氣也。暑日氣散而火難居,冬日氣藏而火難泄,

            難泄而泄之,則郁怒之氣所以難犯而轉重也。

    胡孔甲曰:可以治夏者治冬乎?

    岐伯曰:辨其火熱之真假耳,毋論冬夏也。

    胡孔甲曰:善。

    陳士鐸曰:治郁無他治之法,人亦治郁而已矣。

     

     

    暑火二氣篇第五十九


    祝融問于岐伯曰:暑與火皆熱癥也,何六氣分為二乎?

    岐伯曰:暑病成于夏,火病四時皆有,故分為二也。

     

    祝融問曰:火病雖四時有之,然多成于夏,熱蘊于夏而發于四時,宜暑包之矣。

    岐伯曰:火不止成于夏,四時可成也,火宜藏不宜發,火發于夏日者,火以引火也,

            其在四時,雖無火之可發,而火蘊結于臟腑之中,每能自發,

            其酷烈之勢較外火引之者更橫,安可談暑而不談火乎。

    祝融曰:火不可發也,發則多不可救。與暑熱之相犯有異乎?

    岐伯曰:暑與火熱同而實異也。惟其不同,故夏日之火不可與春秋冬之火共論。

            惟其各異,即夏日之暑不可與夏日之火并舉也。

            蓋火病乃臟腑自生之熱,非夏令暑熱所成之火。

            故火癥生于夏,仍是火癥,不可謂火是暑、暑即是火也。

    祝融曰:暑火非一也,分二氣宜矣。

    陳士鐸曰:暑與火不可并論,獨吐至理。

     

    陰陽上下篇第六十


    常伯問于岐伯曰:陽在上、陰在下,陽氣亦下行乎?

    岐伯曰:陰陽之氣,上下相同。陽之氣未嘗不行于下也,

    常伯曰:寒厥到膝不到巔,頭痛到巔不到膝,非陰氣在下,陽氣在上之明驗乎?

    岐伯曰:陰氣生于陽,陽氣生于陰。蓋上下相通,無彼此之離也。

            陽氣從陰,出于經脈之外;陰氣從陽,入于經脈之中,

            始得氣血貫通而五臟七腑無不周遍也。寒厥到膝,陽不能達也,

            非陽氣專在上而不在下也。頭痛到巔,陰不能降也,非陰氣專在下而不在上也。

            天地不外陰陽,天地之陰陽不交,則寒暑往來,收藏生長,咸無準實,

            人何獨異哉。

    陳士鐸日:陽宜達,陰宜降也。二者相反,則達者不達,降者不降矣。

              論理陽之達有降之勢,陰之降有達之機,總貴陰陽之不可反也。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色最新高清AV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国产小受被做到哭咬床单GV|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精品综合| 亚洲男人第一无码av网站| 亚洲图片自拍偷图区| 亚洲国产成人影院播放| 日韩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97人人超碰CAO蜜芽PROM| 久久777国产线看观看精品| 成人啪精品视频网站午夜| 性无码专区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一二三区| 亚洲另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澡日日澡狠狠欧美老妇| 国产男女性潮高清免费网站| 2019久久久高清日本道| 久久亚洲男人第一AV网站| 高清破外女出血AV毛片| 天天夜碰日日摸日日澡|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最新亚洲av日韩av二区| 日日婷婷夜日日天干|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 亚洲中文在线精品国产 | 亚洲午夜爱爱香蕉片|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APP| 女性高爱潮视频| 成人特黄A级毛片免费视频| 男女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85| jizzjizz少妇亚洲水多|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洲98|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频|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明星精品无码AV换脸|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永久软件|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