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將眼睛外觀按五行(木、火、土、金、水)歸類,分為五輪:風輪(黑睛)、血輪(兩眥)、肉輪(眼胞眼瞼)、氣輪(白睛)和水輪(瞳子)。風輪(黑睛)即為虹膜;血輪(兩眥)還包括視網膜動靜脈血管網;肉輪(眼胞眼瞼)還包括眼外六條肌肉;氣輪(白睛)包括鞏膜與角膜;水輪(瞳子)包括瞳孔、水晶體與視網膜。
中醫將人體視為一個小宇宙,眼睛又是另一小小宇宙,黑睛、兩眥、胞瞼、白睛、瞳神分別內應于肝心脾肺腎五臟,命名為風輪、血輪、肉輪、氣輪、水輪,總稱為五輪,傳統上就是用「風輪肝木為烏睛、血輪心火為兩眥、肉輪脾土上下胞、氣輪肺金為白睛、水輪腎水為瞳神」來歸類描述。
中醫的五輪學說獨樹一格,有別于西醫的生理解剖,它是基于眼與臟腑關系的原理,將眼從外向內分為肉輪、血輪、氣輪、風輪、水輪五個部分,而分屬于脾、心、肺、肝、賢五臟,借以說明眼的部位,生理和病理的一種理論方法。
五輪學說源于《靈樞·大惑論》,即“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五輪之名最早出現于晚唐《劉皓眼論準的歌》,現存醫籍中,以《太平圣惠方·眼論》記載為最早,經后世醫家逐漸發展形成“五輪學說”。
《太平圣惠方·眼論》記載:“ 肝臟病者,應于風輪,心臟病者,應于血輪,脾臟病者,應于肉輪,肺臟病者,應于氣輪,腎臟病者,應于水輪 ”,對于五輪的名稱,五輪與五臟的對應關系,各輪的主要癥狀等均有一定的論述。但是此時五輪在眼中分部僅瞳神屬水與白睛屬氣較為明確,其余各輪均有缺失。
考成書于北宋的《秘傳眼科龍木論·龍木總論》當中也有關于五輪的記載,但“ 黑睛屬腎”與“肝應風輪在內無形 ”的說法,又與后世相左,說明至此時五輪的眼部分屬尚未完全定型。
南宋末年,楊士瀛的《仁齋直指方論》始將五輪的眼部分屬明確為:“眼屬五臟,首尾赤皆屬心,滿眼白睛屬肺,其上下肉胞屬脾,兩中間黑瞳一點如漆者,腎實主之 ”。此說得到后世眼科醫家的認同,將五輪學說的主要內容基本固定下來。
所謂輪,是比喻眼珠如車輪回轉靈活之意。如《審視瑤函》中說:“五輪者,皆五臟之精華所發,名之曰輪,其像如車輪,運動之意也。”《銀海精微·五輪八廓總論》說:“肝屬木,曰風輪,在眼為烏睛;心屬火,曰血輪,在眼為二眥;脾屬土,曰肉輪,在眼為上下胞瞼;肺屬金,曰氣輪,在眼為白仁;腎屬水,曰水輪,在眼為瞳人。”再如《異授眼科·看眼法》中記載:“夫天地之五行,配人身之五臟,身之五臟,合目之五經也。”

1、肉輪:指上下胞臉,就眼瞼部分,分別屬脾胃。因脾胃主肌肉,所以叫做肉輪。其主要功能是保護眼球。脾與胃相表里,故肉輪疾病多與脾胃病變有關。如眼臉炎癥用清理脾胃濕熱之劑,可獲得一定的疾療效。
2、血輪:指內外眥的血絡,即兩眥部的血管并包括內眥部的淚阜和淚點,是排泄淚液的通道。兩眥血絡在臟屬心,心主血,故叫血輪。血絡的作用是輸送血液精氣以濡養其分布部分之組織,心與小腸相表里,故血輪疾病多與心或小腸的病變有關。如兩眥部的實熱性病變,用清心瀉火之劑治療,即可獲良好的效果。
3、氣輪:指球結膜與鞏膜的白晴部份,白晴在臟屬肺,肺主氣,所以叫氣輪。其作用在以保護眼球內部的精細組織。肺與大腸相表里,故氣輪疾病多與肺或大腸的病變有關。如肺熱引起白精病變,用瀉肺清熱之劑治療,就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4、風輪:指黑睛(包括角膜和虹膜),角膜呈球面而透明,有透光和曲光作用,虹膜呈棕黃色或棕黑色,古稱黃仁。由于虹膜的展縮作用,使進入眼內部的光線適當,視物得以清晰。黑睛在臟屬肝,肝主風,所以叫風輪。它有透光、集光和調節光線的作用。肝與膽相表里,故風輪疾病多與肝膽病變有關。如角膜炎癥,用瀉肝之劑多能奏效。
5、水輪:指瞳人,也就是瞳孔部分,但其實際范圍,包括眼內組織,如神水(房水)、眼珠(晶狀體)、神膏(玻璃體)、睛膜(脈絡膜)、視衣(視網膜)、目系(視神經)等。瞳人在臟屬腎,腎主水,所以叫水輪。其功能特別重要;房水是充滿于前后房內的透明液體,供給營養晶狀體及玻璃體等組織;晶狀體是活動的屈光組織,它能使物體在視網膜上成象清晰;玻璃體除有屈光作用外,還起著維特眼內壓的作用;葡萄膜因含有禮富的色素,使眼球后部形成暗箱,它又有禮富的血管,以營養視網膜等組織;視網膜則是唯一的感光組織,視神經的功能是將光、形、色覺傳入大腦。所以與膀胱相表里,故水輪疾病多與腎或膀胱病變有關。如腎虛這些組織的病變,均可發生不同程度的視力障礙所致的青盲病,用補腎之劑就能奏效。
通過觀察五輪的形色變化,可以診察相應臟腑的病變。中醫認為"輪屬標,臟屬本,輪之有病,多由臟失調所致",臟腑的病變能相應地在眼部出現某些特征,可以作為診斷的參考。如心火旺,就會反映在兩眼眥赤色,腎氣虛就會雙目糊涂。內臟的活動不論在生理、病理等方面,都可以反映于眼部的變化。
《審視瑤函》為中醫眼科專著,1644年明代傅仁宇著,其對「輪」有專門的論述:「夫目有五輪,屬乎五臟。五輪者,皆五臟之精華所發,名之曰『輪』,其像如車輪圓轉運動之意也。」《黃帝內經》中已可見五輪之雛形:「岐伯對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內經已將五臟與眼部相關連系描述出來。
五輪學說在臨床上應用非常的方便,如視網膜退化,可見為血輪與水輪出問題,可與通血、活血、補血、補腎養陰的方法;再則如結膜炎,為氣輪血輪的問題,西醫常應用抗生素消炎殺菌,中醫就可以給予清心肺之火的藥物,如桑白皮、連翹、黃芩等,結膜炎自會消退。
《審視瑤函》:「上下眼胞,屬乎脾土,應中央,戊己辰戌丑未也,脾主肉,故曰:『肉輪』。脾土主乎運動,磨化水谷;外應目之兩胞,動靜相應,開則萬用,如陽動之發生,閉則萬寂,如陰靜之收斂,象土能藏萬物而主靜,故脾一合,則萬有寂然而思睡,藏納歸靜之應也。」象土能藏萬物而主靜,臨床上如遇過勞熬夜、睡眠不足,疲倦思困,眼胞腫脹目欲閉,就要請其多休息,眼胞自會消腫。
《審視瑤函》:「五輪之中,四輪不能視物,惟水輪普照無遺,神妙莫測,乃先天之精液,肇始之元靈,人身之至寶,猶夫天之日月也,是以人之瞳神損者,不能治矣。」古人早知水輪方能視物,其他四輪則不能,對應現代醫學則是視網膜是視覺接受感應器。中醫臨床常用的明目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等明目方劑,皆補肝補腎行血之品也。子曰:「吾道一以貫之。」
八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