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團隊張嵚 明末亡國之君崇禎帝朱由檢,執政生涯各種悲催,唯獨一大優良品質,公認可與明太祖朱元璋媲美——刻苦努力! 明太祖朱元璋的刻苦努力,史上無比出名,從打天下到坐天下,都是起早貪黑忙,三個世紀后的崇禎帝,卻也不遑多讓,一生累死累活,扛到穿補丁龍袍上吊,死對頭李自成,都看的嘆息連連,后世奮斗青年,更是情懷泛濫:明明像崇禎一樣刻苦努力,為什么就不能成功? 但如果泛起情懷之前,沒弄明白一個物理學區別,人生妥妥就坑了:有用功和無用功。 人生努力,正如這物理學含義,起效果的有用功,正如工作狂人朱元璋,狂飆突進每一步,都是江山偉業一大步。原地踏步的無用功,乍一看態度樣貌,與激情澎湃的有用功,簡直各種像,但累死累活到最后,就是筋疲力盡后上了吊。不信就瞧崇禎帝,人生里好些極像朱元璋的光輝事跡,何止原地踏步?簡直把大明江山坑太苦。 嘆息崇禎的命運,不如警惕他的坑。 一 如何批奏折 要論崇禎帝最像明太祖的事兒,首當其沖,就是批奏折。 這個歷代帝王們的常規工作,兩位大明天子,都是開啟瘋狂模式。以《明實錄》的統計,朱元璋自從登基后,平均每天要批閱二百多件奏折,處理近五百件國事,以至于有時每天四更天就起床,有時候忙到抓狂,好些事來不及處理,只能寫成小紙條貼袖子里。以至于講話時不留神,小紙片都在袖子里飛出來。恐怖工作強度,堪稱明清兩朝帝王標桿! 而崇禎帝在這個行業的工作量,卻堪稱明代最追近朱元璋的一位,同樣是每天凌晨起床,哪怕每篇奏折,全是水深火熱的糟心國事,照樣甩開膀子加班加點,再苦再難也狠命拼。別管奏折上是八旗軍破關南下,還是李自成戰旗漫天,多么恐怖的場面,都是冷靜下指示。勤勞加扛壓的能力,歷代帝王里,都是絕對高水準! 但同是如此勤勞刻苦,為何朱元璋可以把開國滿目瘡痍的大明朝,在瘋狂工作中治得加速運轉,煥然一片洪武盛世的場面,反觀崇禎帝,卻是越淡定忙碌,越是糟爛加速度,直到爛得不可救藥。朱元璋的一樁小事,就是生動答案! 話說朱元璋批閱奏折時,一次批到大臣茹太素的奏疏,明明五百字可以說清的事,茹太素大人足足說了五萬字,氣的朱元璋拍案大怒,直接把茹太素拖來一通暴打,打完后又好生撫慰:你說的事情照辦,但是你寫這么多字,朕如何受得了?一番打頓板子揉三揉,徹底奠定了大明官場好風氣:說話辦事有一說一,絕不扯閑篇。 其實同樣的煩惱,崇禎也遇到過,晚明的官場政風,早已到人浮于事的階段,奏折上浮夸糊弄成了常事,鬧的崇禎也有抓狂的時候,可比起朱元璋的大動靜,抓狂的崇禎卻耍小聰明,經常批奏折時,故意選幾個大臣奏折里的錯別字,然后借題發揮,把寫錯字的大臣一頓批。得意的崇禎認為,如此一來,大臣們連錯字都不敢寫,必然小心翼翼做事。 可崇禎哪里想的到,如此一來的后果,就是大臣們的奏折,越發的務虛,以前是云山霧罩,這以后只求四平八穩,甚至各種報喜不報憂,每天只求自己讀的舒服的崇禎,也就好比被蒙上了眼睛,越忙活越抓瞎,等到北京城破后上了吊,李自成翻一堆遺留奏折,還是忍不住大罵:成天批閱這種東西,不亡國才怪!這道理,崇禎都不如沒文化的李自成懂。 乍一看,這是個技術問題,但根上說,朱元璋打茹太素,為的是說事,崇禎挑錯別字,先是為了自己讀著舒服,說到底,還是個態度問題! 二 上課學什么 朱元璋能夠從草根變皇帝,一大成功經驗,就是愛學習。別看從小家里窮,也沒讀幾天書,但從踏上元末戰場起,學業就從沒落下,除了逮著機會就讀書,甚至還專門開辦“日講”課堂,邀請李善長劉基宋濂等謀士,每天到點給自己講課,各種歷史經驗全都如饑似渴學,他從一方軍閥到統一天下的人生路,就是這么學出來的。 而比起苦出身的朱元璋,崇禎皇帝從小的教育條件,就是無比優越,身為錦衣玉食的皇子,從小就治學認真,學問水平十分高,他在位期間寫的相關詩詞,后世都公認高水準。學習態度也是無比旺盛,對朱元璋的這條成功經驗,從登基起就堅決繼承,別看每天批奏折批到抓狂,課業也絕不落。特意重啟了荒廢多年的“日講”,在位的十七年,天天都要聽講,學習熱情無比高漲! 但兩者的差別,就在一事:學習內容。 朱元璋的“日講”,每天內容千差萬別,但目標卻從來一致:得天下。以劉基的評價,朱元璋擁有和劉邦相似的悟性,哪怕一條看似不相關的歷史講課,他都能立刻從中悟出道理,迅速做出決斷并執行,每一次隆重的“日講”課,經常在朱元璋的突然發令中打斷,大明王朝的事業,卻因此不斷被打強心針。 而到了明朝開國以后,朱元璋的“日講”,又多了一個重要內容:研討!大明開國千頭萬緒,國家殘破的掉渣,和北元的戰爭也在打,多如牛毛的國務,正是在日講中消化,朝會上難以決斷的問題,經過“日講”時的觀點碰撞,經常豁然開朗。 但放在崇禎面前,情況卻恰恰掉個,比起朱元璋選拔的能力卓越的講官,崇禎選來日講的,卻多是飽讀詩書的老學究,或是功于心計的政客,每次的日講,早期是務虛扯皮,后期更成了拍馬屁,明明外面水深火熱,日講上一群官員,卻在爭相歌功頌德。如果說朱元璋時代的日講,是前行的指示燈,對于崇禎來說,這早變成了避風港。 可是此時大明朝,豈是逃避的時候?逃避的崇禎,也就把表面的勤政,變成別樣的偷懶,直到明朝滅亡! 三 眼光的差距 在后人眼里,朱元璋和崇禎最像的一條,莫過于鐵腕作風! 朱元璋在這件事上,出名的血雨腥風,登基的早期,面對的是一個“往往蹈胡元之弊”的腐敗官場,卻是厚積薄發,先不慌不忙編律令,時機成熟后就出重拳,一下把整個官場砸的血雨腥風,在位三十年間,先后四次血雨腥風大案,成千上萬官員落馬,以舉國貪官污吏的哀嚎,換來“吏治澄清者百余年”的大明盛世強國!壯士斷腕的豪氣,引來無數神往! 崇禎皇帝也格外神往,在登基早期狠治魏忠賢時,就曾下果斷重手,一番軟硬兼施,把權傾天下的魏忠賢輕松送上上吊路,然后在位十七年,隔三差五下狠手,六部尚書和內閣大臣,常見一茬茬換,地方的巡撫論罪處死的更有好些位,恨不得使盡渾身解數,把大明滿朝貪官污吏全整光。但一番狠拼硬打,卻落得官員們集體吃里扒外,臨終留下“諸臣誤我”的遺言悲戚戚上吊,尸骨還沒下葬,北京城里的大小高官,更是組團跑到李自成處求叛變! 如此狀況,后世好些仁人志士,說起來就搖頭嘆氣,大罵明朝官員無恥,但最值得搖頭嘆氣的,卻是崇禎皇帝的眼光。再強的整頓手腕,眼光跑了偏,一切都是空談! 崇禎臨終的時候,一直哀嘆“諸臣誤我”,仿佛滿朝就沒有好人,可這滿朝誤他的臣子,絕大多數不是他自己提拔的?比如被他引為股肱大臣的內閣大學士陳演和魏藻德,都是他破格提拔任用,最后他蹬腿上吊,二人就慌不迭的跑去找李自成投降,尤其無恥的魏藻德,當著李自成的面大罵崇禎,氣的李自成都聽不下去,叫劉宗敏結結實實給他幾個耳刮子! 但是崇禎更不知道的是,一直以來,他總認為在“誤”他的臣子,比如絞殺農民軍有功的盧象昇,被他瞎指揮抽空了兵馬,壯烈戰死在巨鹿。等于是崇禎帝親手幫助李自成,滅掉了戰場上最強勁的對手。還有活捉了高迎祥的孫傳庭,剛活捉完孫傳庭,就被崇禎氣的耳朵都聾了,還以莫須有的罪名下牢獄,好不容易重新出來帶兵,又被崇禎瞎指揮,硬逼著提前出戰,落得全軍覆沒。 如果說朱元璋殺功臣,還被吐槽為卸磨殺驢,那么崇禎就開啟了一種最傻的模式:磨還沒拉完,驢殺了! 這種傻事辦過后,沒人拉磨的大明朝,當然也就徹底歇菜,江山白白送人。 |
|
來自: 瀟瀟雨ekg9m5f4 > 《中國史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