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麻雞是烏魯木齊人從小吃到大的美味,它最早是菜市場流動攤販售賣的一道涼菜:將白煮雞稱好斬件,澆入事先熬好的雞湯和椒麻油,拌勻即可帶走。這個地攤貨被搬進餐廳后,持續走紅。由于其制作過程中并沒有太高的技術門檻,從連鎖快餐到星級酒店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只是口味不一、品質有別:選用冰鮮雞做主料者,口感發綿、缺少嚼勁,選用麻椒精、雞肉膏來調湯者,異香撲鼻卻并無回味…… 誰為產品提供標準,誰就是領導品牌,而在“椒麻雞”這個領域,伊邦人餐飲管理公司旗下的“胖老漢”就穩坐烏魯木齊的頭把交椅,每年銷售量在15萬只以上。作為這家老牌餐飲機構的運營總監,張彥龍壓力很大,他既要確保二十二多年的品牌屹立不倒,又要不斷為“胖老漢”的新老門店注入發展動力,持續控制成本、增加人效,以免被其他品牌超越。在運營中,他一直強調四個字:“優化流程”。 掰碎中央廚房 塞進三家門店 “胖老漢”最早是有中央廚房的,但在運作三年后被張彥龍撤掉。他認為,所有中央配送都有兩個弊端:一是及時性差,二是新鮮程度低。當天在這里加工的產品是到不了門店的,一般都經冷藏后隔天送達,所以會有24-36小時的積壓;另外,中央廚房是工廠化運作,會傾向于多加工、多備貨,以便安排倒班、休息,這樣的機構設置不可能以“食材新鮮”作為行動目標。 在把中央廚房關閉后,張彥龍實行了“店對店配送”的方式,即每家店都給其他分店配送不同的原料或半成品,互相成為彼此的“中央廚房”。例如,幸福路店給其他分店配送面點,如荷葉餅、大饅頭等,河南路店向外輸送的是牛尾、鹵味、湯料,北京南路店向外配送的是椒麻雞……在分配具體加工任務時,張彥龍會綜合兩個參考指標,一是看哪家店的技術力量更強,二是測算哪家店的工作量不夠飽和,分到的任務就會相對多一些。將產品分散到門店預制后,規避了中央廚房“不及時”“不新鮮”這兩個短板,例如河南路店的夜班人員,當晚就會按照申購總量制作“夾沙”,第二天早上即可發往各門店。 堅持使用一年半左右的土雞,佐以“中華名椒”陜西大紅袍、福建辣椒王,一只雞的成本高達40元,售價88元,單店日售一百多只。 主料: 選用綠色喂養、不放添加劑的老雞來制作,其生長期為16-18個月,每只凈重1.2-1.5千克,這是雞的黃金年齡,肉質彈牙且香度較濃。原材料必須凌晨現宰、當日上桌,成品標準是雞肉筋道、耐嚼。成本約比市面上售賣的同類產品高出20%。 輔料: 辣椒選用福建辣椒王朝天椒,市場價約35元/千克;由于四川產的花椒麻味太重,“胖老漢”經多次比對后選用了陜西大紅袍,麻味略淺但香氣更重,價格為150元/千克,這兩種輔料的價格都要比市面上常見的同類品種高出約30%。 煮雞: 一桶煮50只,每天煮6-8桶(供兩家店使用),從早上7點開工,一煮就接近一天。桶內放清水60千克,加入鹽800-1000克、蔥姜蒜、白蔻各適量,放入燎凈絨毛的凈土雞50只,大火燒開后撇凈浮沫,小火煮50-75分鐘。自50分鐘開始,用筷子逐只插入雞身檢驗成熟度,能插透的則撈出控水、晾涼,邊挑邊煮,至75分鐘時基本全部煮透。 一桶湯煮50只雞。 煮好的雞撈出控水、晾涼。 走菜流程: 大蔥20克斜刀切絲,青紅椒各15克切條。土雞一只取凈肉約800克撕成小塊盛入不銹鋼碗,舀入一勺保溫的椒麻雞湯燙一下潷出湯汁,如此重復兩次將雞肉燙至溫熱,倒入盤中,放入蔥絲、青紅椒條,澆入椒麻雞湯120克、椒麻油80克拌勻即成。 雞肉中澆入一勺熱湯。 將湯潷掉,再重復兩次至雞肉燙透。 盛入盤中,點綴蔥絲、青紅椒條,澆入一碗熱湯,淋80克椒麻油即成。 原創如對同類美食感興趣請關注頭條號餐創中國 公眾號 餐創視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