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苗人谷,便來到了苗族傳統村寨:早崗。 兩個溶洞讓巨大的山體相通,暗河在腳下流淌,空中落下的水珠讓游客驚嘆不已。 游客在瀑布前留影。 鳳凰苗人谷是湘西風景名勝的一個盆景。 鬼斧神工的山,秀氣靈動的水,星羅棋布的傳統寨子,湘西風景名勝的精華――奇山、秀水、民族風情,皆在苗人谷有美好的呈現。 從鳳凰古城出發,車行半個小時,就到了山江苗族博物館,聽導游介紹一段“苗王”龍云飛的往事,再看看巫師小屋和繡女之家。此時,剛剛對苗族有了一點點了解,那么就帶著好奇心再向苗人谷進發吧。 約數分鐘,便見峽谷之間,有飛檐落瀑,苗人谷便到了。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風雨長廊下的一條水壩,壩上長亭古色古香;壩內,是綠瑩瑩、幽深清冷的湖面,從壩上亭間望去,湖水在太陽光下清清泠泠,兩岸懸崖陡壁,峭石林立,天地之間只余壩下潺潺水聲,間或夾著一兩聲山鳥的啼鳴。這水,當真是四面青山,一泓碧水,風光旖旎,乃山水風景杰作也。 太陽能小船緩行在湖面上,輕微的水波聲把山谷襯得更靜,天是藍的,水是平的,一葉小舟游蕩于高峽平湖,像一下子從紛雜的人間來到仙境,靜得腦海不生雜念,只由山花爛漫,百鳥爭鳴,和著涼風來將肉身包裹。 十來分鐘后,棄舟登岸,遠遠望見一處山洞,便進入另外一個世界。 此洞約數丈高,百余米深,豐水期,在這洞中竟有二三十米寬的大瀑布,堪稱奇景。洞稱苗王洞,據傳苗王龍云飛曾在此居住。清朝乾嘉苗民起義軍被打敗后藏到這里,利用苗人谷獨特的山川形勢割據一方,因地制宜設計易守難攻之布局,宛若迷宮,清軍圍剿數月仍無法攻下,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好收兵回鳳凰城。百年后,土匪們也是利用這里獨特的山川形勢和城堡獨霸一方。 順小道向洞內走去,只看到遠遠的有一隙亮光,望去卻是有一種穿越時空之感,漸漸的,離那處光隙近了,卻似乎前面大石阻塞,已經到了末路,然而,順著小路繞過大石,竟是眼前一亮,我們又處在了另一處谷底。 當真是“洞中有谷,谷中有洞”,人間奇觀是也! 此處山谷四周皆是峭壁,間或有大小瀑布隨山勢而下,抬眼望天,天被山遮得只剩下數百米長、數十米寬,坐井觀天應是如此。 轉過瀑布,又入一山洞,里面黑魆魆,目力所及只有蜿蜒向上的棧道。憑著感覺向前,途徑一小橋,向下仔細一看,嚇!下面石壁近乎垂直,遠遠的一汪黑黝黝的潭水,幽渺而絕望。未幾,登上一小臺,憑欄四望,旁邊是一地下暗流,水甚急湍,洶涌著沖向黑暗中。 我想起導游的介紹,苗王洞的洞口將會刻上一幅苗族遷徙圖。不知主事者是出于何種考慮,于我而言,真是恰到好處。 苗族是一個多災多難而又十分頑強的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歲月中,她的繁衍生息一直與戰爭相聯系,總有與封建統治王朝相對立的時期,結果是苗族人民被鎮壓,被迫遷徙。歷史的反復演繹,使苗族從湖江之畔的千里沃野逃徙到蠻荒野地。苗族的遷徙史,就是血淚史。 讀這樣的歷史,不會有似水的溫情,只有冷冽。讀這樣的歷史,像進入一個黑洞,寒風陣陣。 出得苗王洞,別有洞天。山谷中一處開闊的平地,周圍數十棟木屋,前面仍是湖,游湖玩水,到達下一站———早崗苗寨。 早崗苗寨是個建在山岡上的苗家寨子。下部石磚、上部土磚砌成的房子隱藏分布在半山,踏著石板臺階一級級向上,時而左時而右,兜兜轉轉,沿山而上。 這里不僅保留著最古老的建筑,也保留著鳳凰苗族最原始淳樸的風俗習慣。當歡迎貴客來臨,鮮麗奪目的苗族服飾,情調別致的攔門酒,風格獨特的卡鼓、攔路歌都會呈現在客人面前;若是機遇好,趕上邊邊場,“四月八”、“六月六”,場面更是盛大熱烈,苗族兒女的能歌善舞和熱情奔放一覽無遺。 苗人谷,不止是湘西勝景,更是湘西的文化遺址公園。 誰都不知道洞里的陰河有多遠,有多深。溶洞中的鐘乳石五彩繽紛、千姿百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