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辰 #墨西哥篇-5# 親愛的小伙伴們,感謝您一路支持、跟隨微信公眾號“走遍世界博物館”從文明古國系列的埃及、印度一直走到亞洲系列的新加坡、韓國、印度尼西亞。現在,2017重頭戲“文明古國系列(三)——墨西哥篇(瑪雅文明)正在進行中。小伙伴們,大戲已開場,速搬小板凳…… (本文作者:M·辰。) 瑪雅文明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明之一。其發源地包括了今天的墨西哥、危地馬拉、伯利茲以及中美洲走廊上的洪都拉斯與薩爾瓦多地區。瑪雅文明的發源地自然地理環境復雜多樣,為孕育、創造、發展出一個不同凡響、多姿多彩的文明提供了自然的生態條件。 實際上,“瑪雅文明”一詞并不是歷史沿襲而來。在上述“瑪雅文明”的發源地,先民們在這一地區曾創造了早期的“奧爾梅克文明”;之后,“奧爾梅克文明”被“瑪雅文明”與“阿茲特克文明”接續;再后來,“瑪雅文明”神秘消失,“阿茲特克文明”被西班牙殖民者中斷,因此,嚴格地說瑪雅文明并不能代表瑪雅地區曾經所產生過的文明。 【圖為墨西哥境內的阿茲特克文明遺址——特奧蒂瓦坎(Teotihuacan)古城】 “瑪雅”一詞源于西班牙人入侵墨西哥后,將12—14世紀時這一地區最具政治影響力的重要城邦之一——“瑪雅潘”之名冠以整個瑪雅地區的命名。由此,“瑪雅”一詞被推廣到有關這一地區的文化、文明、區域等概念中,比如:瑪雅地區,瑪雅文明,瑪雅文化等。也即,我們現在所說的“瑪雅文明”包括了“奧爾梅克文明”、“瑪雅文明”、“托爾特克文明”以及“阿茲特克文明”等。 今天,我們要去參觀的是阿茲特克文明的重要遺址——距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50公里(東北)處的“特奧蒂瓦坎”古城。 “特奧蒂瓦坎”意為“眾神誕生之地”。傳說當初阿茲特克人來到這里,看到這樣一座雄偉、壯麗的城池,情不自禁地感嘆道“只有神靈才能夠建造出如此氣勢雄偉的圣城啊!”于是,他們為此城取名為“眾神誕生之地”。 特奧蒂瓦坎古城繁盛時期是一個擁有約20萬人口的大城市。城市主干道也被稱做“亡靈大道”(圖中以黃線標示),長約2公里,兩側建有眾多祭壇,最為著名的是道路右側的龐大建筑——太陽金字塔,以及道路盡頭的規模略小、但更精致優雅的月亮金字塔(兩處金字塔標以紅箭頭)。另外,亡靈大道起點處的“羽蛇神”金字塔也是古城重要的建筑遺跡之一。 (圖為特奧蒂瓦坎古城模型) 這是實地拍攝的“亡靈大道”。 之所以稱之為“亡靈大道”是因為古瑪雅人有以活人獻祭的祭祀傳統。他們剜出活人的心臟獻給太陽神以取悅神靈,因此,每次的祭祀活動都會伴以大量的活人死亡。這條主干道兩側的祭臺上常常掛滿了亡者的頭顱,故名“亡靈大道”。 這是位于亡靈大道起點的一座城堡廣場,是城市最高統治者的府邸。只可惜滄海桑田、星轉斗移,曾經恢宏的城堡現在只剩得幾層石砌的臺階。 翻過上圖的臺階,一座刻有精美浮雕的金字塔——羽蛇神金字塔迎面展現在眼前。傳說每年春分與秋分日落時,塔身的臺階與塔底的蛇頭浮雕在光影的映照下宛若一條巨蛇從塔頂游向大地,象征著羽蛇神在這一時刻蘇醒。這一“光影”現象充分展示了古瑪雅人對天文、建筑以及幾何學的精確掌握與運用。 沿亡靈大道繼續向北走大約1公里處,右手邊就是特奧蒂瓦坎古城最龐大、最高聳的建筑——太陽金字塔。 一些資料上說該“太陽金字塔”是世界第三大金字塔(第一大為埃及胡夫金字塔),我有點不太確信。因為當我站在胡夫金字塔下面時,我是無論如何沒有勇氣去攀爬它的——可以肯定地說即使我把小命兒搭上也是爬不上去滴。可是,太陽金字塔不僅爬上去了,而且用時也絕沒超過半個小時。呃歐!(目測在埃及吉薩看到的金字塔都比太陽金字塔高得多) 從另一個角度說,埃及的金字塔與瑪雅的金字塔因建造的功用不同,所以在高度上它們也應該是有較大差異的。埃及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它不希望被打擾,因此高不可攀。而瑪雅金字塔被用于祭祀,它不可能高得誰都上不去。 (圖中遠處的“山”為太陽金字塔,高63米) 在亡靈大道的兩側,建有很多神廟(現在只剩下神廟的石階)。遙想當年在這條寬廣的大道上,每逢祭祀日,各處神廟熏香點草、祈天求神,石斧剜心、驚心動魄,路旁的祭臺上掛滿了鮮血淋淋的頭顱,真是不寒而栗。若不是旅游勝地,怕是沒人敢走在這條不知涂炭了多少生靈的“亡靈大道”上。 亡靈大道兩側除神廟祭壇外,也有很多建筑的殘垣斷壁。我注意到它們中石與石之間都是以一些小石子兒進行點綴,看上去很像是美洲豹的豹紋。或許這是古瑪雅人在建筑裝飾中融進了他們所崇拜的美洲豹圖騰? 亡靈大道路旁某遺址內壁上的美洲豹彩繪 遙望亡靈大道的終點——月亮金字塔 亡靈大道的終點月亮金字塔前有一個小廣場,廣場兩側整齊地排列著12座祭壇的塔狀基座。據考證這些祭壇的布局與天文星象、宇宙運行軌跡有著驚人的巧合與呼應,瑪雅人的數學與天文學智慧在此又一次震驚了世界…… 登頂月亮金字塔可以俯瞰亡靈大道以及月亮金字塔小廣場。 1987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特奧蒂瓦坎古城”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走遍世界博物館”。謝謝! |
|
來自: DONGBENXIZOU > 《地理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