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江(約1671—1746后),字文濤,號岫泉,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宮廷畫家。畫擅山水、樓閣,尤長于界畫。山水早年師法仇英,中年“得無名氏所臨古人畫稿,技遂大進”,山石多作鬼面皴,設色承趙伯駒、劉松年等青綠山水一脈,亭臺樓閣之法學郭忠恕。后期多以大幅巨制畫古代宮苑圖,有時將十幾幅聯在一起,稱為“通景”或“聯屏”。作品構景有奇想,章法曲折,丘壑險奇,將結構精嚴的殿宇樓臺點綴于崇巖曲澗、巉崖海隅等佳山勝水之間,恍如仙山瓊閣,令人悠然神往。 界畫是中國畫中很有特色的一門畫科。它在東晉時代已同人物、山水并存,發展到宋代達到高峰,而從元代開始一直受到文人畫的排擠。袁江所畫界畫,在傳統基礎上創出了自己的新路,作品工整嚴密,精湛絢麗,場景壯觀而又富有意境,大大提高了界畫的表現能力。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樓閣山水以袁江最為有名。他的傳世作品較多,有《驪山避暑圖》《海上三山圖》《蓬萊仙島圖》《阿房宮圖》等。 袁江筆下反復描繪的界畫題材,多為古代歷史上著名的宮闕殿宇和民間傳說中的閬苑瓊樓。此幅《阿房宮圖》即以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興建的阿房宮為題。他憑借自己精深的界畫知識和豐富的想象力使一組組已經逝去的帶有神秘色彩的建筑群得以再現。此圖使用12條通景屏的表現手法,充分利用畫面的寬度與廣度,以繁復的構圖和宏大的場面,以及精微的刻畫,再現了阿房宮當年的恢宏氣勢,將山水樓閣華貴綺麗的畫風發展到了極致。 來源:《中國書畫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