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啊,真是替你們擔心! 不少人都有這種感覺,去看中醫時,舌頭伸出來,總被說:“有濕氣。”特別是南方的小伙伴們,中招幾率更高。什么是濕氣?有濕氣怎么辦?映入腦海的就是祛濕,說起祛濕,馬上就有人說吃薏米紅豆,天啊,真為你們擔心! 濕氣,為水液代謝的產物,在中醫上,分為水、濕、飲、痰。濕氣有什么特質?性屬陰寒,易傷陽氣,其性粘滯,阻滯氣機,纏綿難去。 簡單來說,濕氣分為外濕和內濕。 外濕主要來源于外界,因此沿海城市多濕重者,是由于居住外界環境所致。 內濕主要來源于脾虛,當脾胃虛弱之后,無法運化吃進去的食物,這些食物,就會堆積體內,生成內濕。 脾虛生濕,濕氣反過來又會加重脾虛,惡性循環。 在物理學中,我們了解的關于水汽蒸發速度的決定因素有三個:氣溫,氣流和面積。相同的,祛濕也一樣的,在中醫基礎理論里,“氣溫”是對應“溫法”,“氣流”是對應“理氣法”,“面積”則對應“發汗法”。 【溫法】濕氣性屬陰寒。古文《內經》說:寒者溫之;另外,《傷寒雜病論》說:痰飲當以溫藥和之。所以,溫法是治療濕氣的最根本大法。 【理氣法】如果體內之氣走得不順,也容易生濕氣。濕氣會阻礙氣的運行,久坐不動之人易生濕。因此祛濕,要理氣,就是要讓全身氣血通暢。 【發汗法】我們人體的皮膚是面積最大的器官。所以濕氣也可以通過出汗的方式,從體表的每一個毛孔散布出去,進而也就擴大濕氣去除的通路和面積。 祛濕要用溫法,紅豆和薏米都屬微寒性; 祛濕要用理氣法,紅豆薏米都屬寒性,會影響氣的運行; 祛濕要用發汗法,紅豆和薏米都不能助人體發汗; 另外,祛濕還需健脾,只有炒過的薏米才能健脾,經過熱炒用,寒性就會消除,另外,紅豆沒有健脾的功效。 有些人看完之后不服氣了,“我一直喝薏米紅豆,祛濕效果感覺挺好的”。 當然,如果是濕熱,喝了寒涼的薏米紅豆,就會把濕熱壓下去,感官上癥狀減輕了,但實際上,卻把脾給傷了,要知道,脾胃如果正常運作,運化食物,是需要調動陽氣的,而那些寒涼的食物以及藥物,只會損傷陽氣,這樣我們對抗濕氣的能力會越來越弱。 不過,如果我們巧搭配,也能改善薏米紅豆祛濕健脾功能的不足。 紅豆和薏米,確切的說,本身是有祛濕之功效,倘若真要祛濕,則必須要跟健脾益氣溫中理氣的藥,搭配起來才可以,搭配什么呢?芡實! 芡實屬性平,具有益腎固精,補脾止瀉以及除濕止帶之功效,臨床常用于遺精滑精,遺尿尿頻,脾虛久瀉,白濁,帶下等。 當然,除了搭配芡實外,也要將紅豆換成赤小豆,市面上關于薏米紅豆祛濕這個方子是來自中醫,但是中醫的“紅豆”主要指的是赤小豆,赤小豆能夠健脾利濕,消腫解毒,功效相對較強,而紅豆主要供食用。 芡實、赤小豆、炒熟的薏米三者搭配,既健脾又祛濕。. 中醫專家指出,按摩是一種很好的祛濕方法,常灸身體4大祛濕穴位,具有很好的祛濕效果。 1、豐隆穴 功效:通調脾胃氣機、祛濕化痰。 2、足三里 功效:足三里除具有調理脾胃、疏風化濕功能,還能補中益氣、扶正祛邪,有利于增強機體免疫力。 3、中脘穴 功效: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效,適用于濕滯、胃脘飽脹、噯氣者。 4、曲池穴 功效:可泄大腸濕熱,用于肛門灼熱、大便黃爛、排不盡者,亦可治療濕疹等皮膚病癥。 |
|
來自: 昵稱43673223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