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誒,怎么這新眼鏡我戴上去頭暈暈的呢?” “沒事噠,戴一個月等眼睛適應了就好啰!” 如果你是一個“資深”的近視患者,或許對以上對話并不陌生,聽起來好像是那么一回事,但這種情況實際上違背了驗光配鏡的三大原則—清晰、舒適、持久!如今各種屈光不正的問題越發凸顯,我們對眼視光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眼睛看不清的時候,該去醫院呢還是眼鏡店?
5月18日,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原院長王勤美教授作客名醫講堂,和群里的粉絲朋友們共同探討眼視光的標準問題。作為國內頂級的眼視光專家,王勤美教授指出,驗光配鏡無論是在醫院還是眼鏡店,都需要有標準的驗光房間、標準的視力表等基本的驗光設備,特別是綜合驗光儀,驗配人員還要掌握標準操作流程,得到準確的配鏡處方后方可配鏡。在醫院里診斷眼病,驗光這一步不可或缺,如果戴眼鏡后視力還上不去,眼鏡店就該建議顧客到醫院去進一步看看有無其他影響視力的眼病。
驗光配鏡非小事,只能由合格的驗光師、視光師或者經過視光學訓練的眼科醫生來完成。 點擊下方綠色小喇叭,收聽名醫講堂上集,點擊最下方“閱讀原文”收聽下集哦! (上)名醫講堂王勤美專場 來自眼健康管家 00:00 18:03 不是所有眼鏡店都能稱為“視光中心”
為了增強患者的信任度和品牌吸引力,傳統眼鏡店亟需“升級換代”,于是有各種“視光中心”、“醫學驗光配鏡中心”如雨后春筍,真正的視光中心應具備怎樣的功能?
王勤美教授指出,視光中心的業務范圍主要有對屈光不正、老花、斜弱視患者等問題的矯治,除驗光配鏡外,還包括視覺訓練、青少年近視預防檢測、緩解視疲勞等眼保健,能通過有效的光學手段、訓練方法來解決病人問題。醫學驗光是一個概念,是指驗配人員給患者配鏡時能從雙眼的角度出發,考慮到以下細節:主視眼、輻輳調節、雙眼平衡、鏡片中心點等,最終做到鏡片度數匹配、協調,只有做到以上幾點,才能稱為“醫學驗光配鏡”。
“人眼是一個醫學器官也是光學器官,驗配人員必須了解眼睛的解剖結構、生理光學,知識結構應該符合這一要求:能通過健康檢查看患者有沒有其他影響視力的疾病,為患者出謀劃策,讓他選擇光學矯正、藥物治療或手術手段來解決自身的視光問題,”王勤美教授指出,“要特別注意的是,兒童檢查有復雜性,其準確表達有一定困難,加上兒童處在生長期,屈光的變化比較快,視力不好的孩子除了近視、遠視、散光之外,還可能是弱視,弱視只能是眼科醫生來診治,眼鏡店如果缺乏相關資質的人員,可能做不到這一點,所以在眼鏡店驗光配鏡后矯正視力上不來,應到醫院做進一步診治。” 王勤美教授提到推廣眼視光“溫州模式”的必要性 視光和眼病并非割裂狀態
眼睛紅腫痛或是看不見,大部分病人先去眼科醫院或是綜合性醫院的眼科,而還有一部分病人沒有紅腫熱痛的癥狀但是看不清,就會覺得不是大問題,去配個眼鏡就好了。
王勤美教授表示,這種情況和我國當下眼視光的發展現狀有關,但其實視光和眼病并不是一種分離狀態,視光從業者除了通過綜合驗光儀、檢影驗光等方法測出患者的屈光狀態數據外,還要結合病人以前的病歷,做綜合驗光檢測,患者只有戴鏡后覺得清晰、舒適、持久,才達到了光學矯正的最終目的。如果患者有進一步的需求,視光從業者還應該能給患者提建議,看是否能通過藥物手段或手術方式來解決問題。
這就需要視光從業人員具備較高的素質,不僅掌握視光知識,也有眼科醫療教育的基礎。雖然視光行業的門檻較低,但從業人員應該加強培訓,碎片化的學習是不夠的。 據王勤美教授介紹,溫州醫科大學眼視光學院現有三年、四年、五年、八年等不同年制的高等教育 ,還有繼續教育、短期的培訓班,致力于培養具有眼視光教育背景的專業人才,既具備眼科醫療知識,又有視光基礎,如果在醫院,有需要時還能開展手術,水平很高,適應性很強。這就是聞名世界的眼視光“溫州模式”。王勤美教授強調,不僅應推廣這種教育模式,國家還需要有一部《驗光配鏡法》來規范驗光配鏡的人員、環境、設備等要求,視光行業門檻逐漸提高,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整個視光行業才有會更好的發展前景。 文/ 余伊玲 梁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