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薦讀】 本書建立在廣泛的調查、研究基礎之上,參與人員超過3000人,是一份來自西雅圖人際關系研究所的心理學報告。 通過真實的數據、卓有成效的練習工具,全面幫你改善身邊的人際關系。 薦讀者:小王子,不聽亂世耳語,只看想要之景。 10分鐘看完《人的七張面孔:人際關系背后的心理奧秘》 本文已獲授權,來源微信公眾號:一本簡書 有時候我們會被人際交往所困擾,其實人的每一種行為背后都能找到對應的動機,戈特曼的這本書,將帶領我們對人的心理進行探秘,如何觀察別人、分析自己,人際交往背后的奧秘不過如此。 看完本書,能讓你認識到以往人際交往中的失誤,提升我們未來的溝通能力。 《人的七張面孔》 約翰·戈特曼 / 瓊·德克萊爾 著 首版時間為2003年 簡寫 | 溱洧 編輯 | 十六 為為 AURORA 作者簡介 約翰·戈特曼,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西雅圖人際關系研究所所長,從事家庭關系方面研究長達40年。 1992年,戈特曼“愛情實驗室”在一項涉及3000個美國家庭的縱向研究中,他可以在5分鐘內判斷一對夫婦未來一年的婚姻狀況,準確率高達91%。 隨后其愛情實驗室被媒體競相報道, 2007年美國權威性刊物《美國心理治療網絡》及《美國心理學家》雜志評出,戈特曼為在20世紀最后25年美國心理治療師眼中最具有影響力的10位心理治療大師。 書的目錄 第一部分 建立關系,從溝通開始 溝通邀請——完美人際關系的起點 3種溝通回應——測測你的溝通邀請能力 溝通中的6只黑手——阻礙人際關系發展的癥結 第二部分 人際關系背后的七張面孔 7張情緒面孔——人際關系背后的心理秘密 隱秘的過去——影響人際關系建立的情感歷史 不經意的線索——人際溝通細節的技巧 第三部分 建立完美的人際關系 尋找共同意義——建立信任和支持的基石 無處不在的溝通——學以致用的人際關系法則 后記 書的簡寫 第一部分 建立關系,從溝通開始 溝通邀請——完美人際關系的起點 在生活中,你可能會遇到難溝通的上司、親人之間因溝通問題造成的疏離、夫妻二人間冷漠的日常。通過語言或具體行動進行情感溝通,表達自己的關心與理解,對人際關系至關重要,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卻可能遭受冷遇。 溝通出現問題的原因或許是其中一方缺少“溝通邀請”的能力。溝通邀請指任何希望同對方進行情感溝通的行為,可能是一個問題、一個手勢或是輕輕的身體接觸。而回應溝通也至關重要,積極地回應可以帶來好的結果,哪怕處在爭吵中,最后也可以修復受傷的感情,建立對彼此的正面認識。 反過來,一旦養成忽略或拒絕他人的溝通邀請的習慣,容易使對方陷入孤獨和壓抑中,對雙方關系會不斷惡化。但這種忽視或拒絕不都是蓄意的,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沒有意識到對方需要我們的關注。 對溝通邀請的積極回應通常能帶來進一步的深入溝通,例如下面這段雙方你來我往的對話: “今天午餐打算怎么吃?” “我帶了一個三明治。想和我一起到外面吃嗎?” “好啊,不過我想先去食品店買點東西。要帶點什么嗎?” “好,給我帶罐可樂吧。我把上次聚會的照片也帶上。” “好,正想看呢!還有,我們得商量一下為佩格辦聚會的事了。” “對對,是該商量這事了。” …… 而對溝通邀請的消極回應會終止溝通,下面是一個消極溝通的例子: “今天午餐打算怎么吃?” “午餐?誰有時間吃午餐啊!” “那以后再說吧。” “嗯,以后再說。” 研究表明“以后再說”幾乎不會“再說”,一旦首次溝通邀請被拒絕,人們幾乎不會繼續嘗試。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要接受所有的邀請,只是人們可以在拒絕別人的同時,仍然接受對方情感溝通的邀請,例如: “今天午餐打算怎么吃?” “真希望我能有時間吃午餐,只是我必須完成這個報告。你呢,怎么吃?” “我帶了個三明治,想坐外面吃。我還要去食品店買罐可樂,需要給你帶點什么嗎?” “太好了。能給我帶個黑麥漢堡和一罐可樂嗎?啊還有,你在外面時,別忘了也替我曬曬太陽。” “沒問題。” 看到了嗎,沒有簡單地拒絕,也不是“以后再說”,就是當下雙方彼此關注,互相回應邀請。 隨著溝通雙方關系的不斷深入,溝通邀請的強度不斷加強,頻率也會增加,今天是邀請共進午餐,明天分享一個笑話,后天開始共同吐槽老板,再然后每天晚上都約著一起去健身房,就這樣,而雙方的關系也會越來越親密。每次溝通,你們的關系都會前進一步。雙方不斷提出溝通邀請,并積極地回應對方的每次溝通邀請,你們的關系便得以順利發展。 這樣看來,建立完美的人際關系似乎很簡單,但生活中因提出或回應溝通邀請的方式不恰當而導致關系疏遠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一次溝通失敗后并非會一直失敗,可以改進溝通邀請,讓雙方關系好轉。 生活中會有一些溝通的小竅門:情感上我們要保持對對方的關注,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關心和理解,例如父母和青春期的孩子總是很難溝通,導火索基本都是拒絕孩子的一些要求(這總是難免的),但只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生活真的很關心,還很理解孩子,就可以做到好的情感溝通。 不過要注意,在與非家庭成員溝通時,這種關注是要符合當時的雙方關系的,過度的關注可能會引起反效果;其次,我們在提出溝通邀請,詢問對方問題時,要多問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但不能太泛泛而談,而是有選擇性地縮小范圍,例如“準備放假了,要去外地玩兒嗎”、“中午去公司食堂吃飯還是叫外賣呢”等等,讓別人有機會接住你發來的球。 最后如果發生矛盾或爭吵,理解爭吵發生的根源,給予對方尊重,同時巧妙地運用幽默來化解。生活中的吵吵鬧鬧其實是調味劑,充滿樂趣,善于溝通的人即使在爭吵中,也不會為了維護自我而傷害對方,反而將愛、關心和尊重灑向眼前的爭執。爭吵過后,他們不但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還加深了彼此的了解。 2 3種溝通回應——測測你的溝通邀請能力 我們再來看看三種溝通回應方式:回應、回避、拒絕,三種不同的回應方式對人際關系的影響截然不同: 回應 這里指的是積極回應,釋放的信息是——我聽見(理解、支持)你說的話,并樂意幫助你(即使沒有能力)。這些回饋滿足了邀請的情感需求,使得他能擁有對方的好感,如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講的笑話捧腹大笑。 但積極回應不等于認同對方所言,就算是那些幸福的夫妻,雙方也不一定總能針對話題達成一致意見。幸福的關鍵在于,雙方幾乎每刻都彼此關注,例如丈夫正在念一則新聞,妻子并不感興趣,但仍然抬起頭來微笑回應,以示關切。 拒絕 拒絕他人的溝通邀請往往伴隨著諷刺和嘲弄,如一個人正幻想著能擁有剛剛疾馳而過的豪華跑車,他的朋友可能會說:“就你那點工資?做夢吧!” 如果一方總是習慣性拒絕另一方的溝通邀請,那么被拒絕的一方往往選擇沉默并封閉自己。當溝通邀請被拒絕或被忽視,我們總以為得不到積極回應的人會堅持再次發出溝通邀請,但這種情況極少發生。 回避 總是回避他人溝通邀請的人要么直接忽視對方的邀請,要么用其他事情做擋箭牌。當一個人十分羨慕疾馳而過的豪華跑車并對其表達了贊美之詞時,他的朋友可能連頭都不抬,即使抬頭,也可能會說些風馬牛不相及的話,如“幾點了”,這種回應不利于人際關系的確立,因為這樣的回應傳遞的訊息是:我不在意(想忽視、不關心)你說的。 長期被忽視的一方會情緒低落,容易對別人的溝通邀請作出“消極詮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過于敏感”。因而,我們需要學會采用合理的方式,積極回應別人的溝通邀請,良好人際關系能讓你獲得滿足感,并且會讓你無論面對什么困境,總會有人陪你共同面對。 但人們發出的溝通邀請錯綜復雜,有時清晰,有時卻晦澀難懂,而且多數情況下會晦澀難懂,這是為什么呢?原因之一是為了避免感情受挫,有時直白的溝通會有讓我們的感情和自尊心受傷害的風險,而模糊不清的溝通邀請則可能減少受傷的概率——萬一對方沒有作出任何回應,我們也不至于顏面盡失。 另外,晦澀難懂的邀請也是由于交際能力欠佳,用別人無法理解或接受的消極方式溝通,或者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真正需求,這些都是溝通邀請模糊的原因。了解提出溝通邀請的不同方式可以幫助我們發現人們的真正需求。 3 溝通中的6只黑手—— 阻礙人際關系發展的癥結 溝通黑手:心不在焉 “心不在焉”往往并不是蓄意而為,有時只是因為人們當時太專注其他事情,忽略了身邊人的情感訴求,但會帶來溝通失敗,進一步觸發爭吵、互相指責和日益疏離。 如果你看重你們之間的感情,那么本書中提到的溝通技巧可以幫到你。你可以嘗試“收集情緒”,從關注他人的情感溝通邀請開始,如果你聽到他的話、注意到他的情緒變化,請讓他知道你在關注他。 溝通黑手:刀子嘴,豆腐心 你希望同對方溝通,但可能你選擇開始對話的方式卻充滿了責備和批評,結果自然事與愿違。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心平氣和地開始對話。如果“惡果”已經造成,可以事后再同對方溝通,你可以這樣說:“很抱歉,昨天是我不好,我很想處理好我們之間的關系。”當然,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措辭。 事實上,如果父母敢于承認自己犯了錯,對孩子的成長尤其有利,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為犯錯而對自己感到失望。如果這樣的失誤發生在同事之間,則要注意分情況:若你與同事之間已經建立了很好的信任關系,失誤發生后及時地修補很必要。但如果你與同事的關系并不是很密切,請小心,因為也許他會認為你“亡羊補牢”的做法并不恰當,需要采用其他更謹慎的方法處理。 溝通黑手:口無遮攔 這里指的是口無遮攔地批評和抱怨,在矛盾沖突中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體現了你的人際溝通能力。必要時可以抱怨(complain),但絕對不要批判(judge)。抱怨與批判的區別在于抱怨只針對具體的事評價一個人的行為,不涉及評論個人的性格缺點,而批判通常會用到“你總是……”或“你從不……”這樣的用語攻擊他人的性格特點,從整體上否定他人。 溝通黑手:宣泄不當 雙方激烈的爭論可能讓你處于崩潰邊緣,這時的你根本聽不進去任何話,也很容易說出一些我們本不愿說出口的很傷人的話,即使對方想道歉或安慰你也無濟于事。處于崩潰狀態的你,該怎么做呢? 建議暫時不要考慮眼前的矛盾,去做點能讓你平靜的事情,至少20分鐘。研究表明,人體需要20分鐘才能從激烈的情緒變化中平復。20分鐘后,如果你覺得放松了,可以繼續同對方解決問題,或者找其他時間再解決也可以。 溝通黑手:執拗暴躁 如果你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中總能找到讓你生氣的事情,并且動不動就發脾氣,那就是執拗暴躁了。這樣的人往往只關注他人的錯誤,并試圖改正他人。 如何改變這種狀態呢?每天都過“感恩節”。拋棄以往批判的眼光,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世界。適時的贊美和表揚可以改變你的世界,包括家庭氛圍和工作環境等各種環境。當然,如果你對彼此的關系有信心,也可以適當批評,畢竟我們信賴的是能和我們同甘也能共苦,能接受我們的優點也能接受缺點的人。 溝通黑手:避而不談 很多時候我們該說卻避而不說的話會影響雙方關系,累積的不滿和互相不理解終將爆發,最終導致雙方彼此充滿敵意。 你該可以審視下你們之間那些從沒有被聊過的話題,也許對方一直在嘗試同你討論某件事,可是你卻無意中選擇了回避,總是得不到積極回應會導致雙方產生敵意。 也許你們都在刻意回避一件事,因為你們知道談論這件事可能會導致更多的問題,但是即使避而不談,你們仍然受到這件事的困擾,將來也仍會受到它的影響。如果你們試著談論它,也許能摧毀阻礙雙方關系發展的障礙,你可以將自己的感想同對方溝通,達成共識。即使你們無法完美地解決問題,至少你們在情感上變得更親密了。 在人際溝通時,可以表達我們當下的心理狀態,不過要注意,你要做到只“說”不“做”,例如你可以說:“氣死我了,我真想對你大吼大叫。”不過你不會真的大吼大叫,你只是讓對方知道你現在很生氣。 你不攻擊也不回避,通過展示自己真實的“心理狀態”獲得對方的理解。如果對方理解你的感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你們可以彼此扶持,你再也不會覺得孤單。 第二部分 人際關系背后的隱藏秘密 7張情緒面孔—— 人際關系背后的心理秘密 博林格林州立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雅克·潘克塞普最早提出了“情緒指令系統”的概念,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由這些指令系統的活躍程度不同決定的。了解這一理論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的情緒指令系統同他人的差異。 為了幫助大家理解,我們用更形象的“司令”“探險者”“哨兵”“能源總管”“好色之徒”“開心果”和“筑巢鳥”來命名7種不同的情緒指令系統,它們各有分工,控制著我們的行為活動和情緒狀態。下面讓我們簡單認識每種指令系統:
——掌管一切與統治和權力相關的事務。我們的身體感受到威脅或受到不公正待遇、受到阻撓時,都會刺激“司令”指令系統。
——掌管與學習、探求和滿足好奇心相關的事務,促使我們完成提問、加工、計劃、學習以及設定目標等各種活動。
——掌管同性愛相關的方方面面,協調我們的性欲需求和繁衍生息。
——保護人的身體健康,確保人體獲得足夠的能量和休息。連續工作時間過長后,“能源總管”指令系統向我們的身體發出信號,提示我們需要休息,一般的信號包括疲勞和厭倦。
——掌管很多廣受歡迎卻常被忽視的事務:玩耍、娛樂和消遣。 “開心果”指令系統在我們的童年時代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保證人類生存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情況下,“哨兵”指令系統讓我們對可能發生的危險做到提前預警,它促使我們選擇任何能保護自己的方式。有時,為了保護自己,“哨兵”還會與“司令”一起協作。
——掌管一切同教育、培養、人際交往相關的事務。它在父母子女關系、婚姻關系、朋友關系和同事關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促使我們幫助他人,滿足他人需求,讓我們對彼此表達情感。 當這些指令系統過度活躍或過度低迷的時候,都會給我們造成身心上的不適甚至是嚴重的疾病。盡管我們分別描述了7種不同的情緒指令系統,但是這7種指令系統往往同時發揮功能,如母親面對威脅自己孩子的壞蛋時,她的“司令”指令系統和“筑巢鳥”指令系統同時發揮作用。“筑巢鳥”指令系統確保她決定對孩子實施保護,“司令”指令系統則給她反擊的力量。 影響一個人情緒指令系統的因素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父母的基因遺傳和天生的性別,都會影響不同情緒系統的活躍程度。后天的個人經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情緒指令系統的發展。更有甚者,人的某一經歷可能會改變人的情緒指令系統,不過這種情況并不多見,一般是那些遭受創傷后精神失調折磨的人經歷過生死攸關或極其恐怖的事情的人。 深入了解我們的情緒指令系統以及影響它們的因素后,我們能意識到眼前爭端的根源是由于雙方情緒指令系統的不同造成的,但關鍵是此后能學會接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并在溝通過程中努力尋找平衡點,尋找共同之處,這樣就可以及時解決因差異而帶來的分歧,不但溝通可以順利進行,我們的人際關系也會在彼此尊重中得到深化。 皮克斯動畫電影《頭腦特工隊》,講述了人頭腦中五種情緒對人的控制:歡樂、憂傷、憤怒、害怕、厭惡。 2 隱秘的過去—— 影響人際關系建立的情感歷史 情感歷史 我們常常會問受訪者:你的父母通過何種方式讓你感受到他們的愛?這是因為我們的“過去”會影響我們的人際交往能力。 在探求“過去”的時候,我們需要逐一分析情感歷史、家庭情緒觀和持續傷害。重溫情感歷史的意義在于,可以了解一個人的情感歷史是如何影響他的情緒指令系統,從而影響他的情緒了解和表達。此外,還會通過影響我們提出溝通邀請的能力來影響我們的人際交往能力。 我們過去的情感經歷決定了我們今天傾向于何種情緒感受,例如一個人的父母在他小時候就不善表達愛意,也不經常夸贊他,那么他的內心其實是極度自卑和不安的,作為他身邊的人就非常有必要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讓他知道,我們很欣賞他。 但很多人看不到探究情感歷史的重要性,并刻意回避過去。如果你是這樣的人,請正視自己的過去;如果你身邊有這樣與你關系親密的人,請幫助他解開心結。只要你期待在“明天”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就請從“今天”開始學會審視“昨天”吧。 情緒觀 我們在情緒管理方面還受“情緒觀”的影響。有些人會認為不應該表達悲傷,而有些人會直接痛苦表達悲傷,造成他們情感表達差異的是 “情緒觀”不同。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家庭文化和情緒觀。 研究發現,家庭情緒觀可大致分4種:情緒管理訓練型、忽視型、放任型和壓抑型。
可以坦然接受各種情緒表達,家庭成員相互扶持,共同努力渡過各種情緒難關。但同時這種情緒表達是有限制的,例如,生氣的時候可以跺腳,但不可以摔東西。這種家庭里的成員,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緒,同時也很擅長發現別人的情緒問題,并給予幫助。
隱藏各自的情感,尤其是消極情緒。家庭成員間從不袒露情感問題,面對各種情感問題,他們從不互相依賴。大多“忽視型”家庭的產生,是由于家庭中占有強勢地位的家庭成員,害怕消極情緒(如憤怒、恐懼和悲傷)會影響整個家庭,會動搖自己的地位。正因如此,當任何家庭成員表現出絲毫的消極情緒時,他們立刻毫不猶豫地選擇逃避。逃避其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這只會導致錯過最佳的引導孩子解決問題的時機。
可以接受各種情緒表達,但是面對家庭成員的消極情緒,他們不會互相幫助,而是讓它們放任自流。“放任型”父母并非刻意忽視孩子的不當行為,他們只是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恰當地釋放自己的情緒,并無條件地接受孩子的所有情緒表達,這種放任無形中助長了孩子的不當行為。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由于得不到如何處理復雜情緒的指導,所以他們的情緒管理能力不高。他們的憤怒往往充滿強烈的挑釁,悲傷往往最終演變為抑郁。
同樣認為應該隱藏各自的情感,不過“壓抑型”家庭比“忽視型”家庭更為強硬,他們批評甚至責罵表達消極情緒的家庭成員,這種家庭的成員對有悲傷、難過或恐懼情緒的人懷有敵意。這種情緒觀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點:接受他人的情感表達和體會他們的酸甜苦辣,并不說明我們贊同他們的所作所為。 當然,每種家庭情緒觀的分類并不是絕對的,不同的家庭會有不同的情緒觀。還有些家庭,內部成員持有截然不同的情緒觀。一般說來,如果孩子對父母雙方中的某一方依賴較強,那么他的情緒觀對孩子產生的影響也比較強。 “情緒管理訓練型”情緒觀最為更積極、有效,由于這一家庭的父母注重如何教育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這些孩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互相接受、彼此尊重,因而往往取得更大的成就。 很多專家認為的所謂一個人的情緒智力(即情商)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緒,用積極情緒替代消極情緒的能力,但基于以上的研究,對這個觀點我不敢茍同。我認為只有全面體會各種情緒,并利用這些體會達到預定目標的人,才是完整的人。 斯坦福大學所做的關于“延遲滿足”的實驗(觀察一群4歲兒童是否能忍住誘惑不吃眼前的第一顆糖,等待第二顆糖的出現),其實也是對情緒智力的一個誤讀。后續研究表明,一口將糖吞下的孩子到了高中后,羞澀、固執、意志力不堅定、對自我的認知也比較消極,他們的學術能力評估測試(SAT)成績明顯低于那些耐心等到第二顆糖的孩子。 那么促使孩子們耐心等待的原因是什么?丹尼爾·戈爾曼認為那些耐心等待的孩子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但我認為,那些耐心等待的孩子有控制自己對第二顆糖的渴望,并把這種渴望作為促使自己耐心等待的動力的能力,這才是全部原因。 這些孩子并不是簡單地扼殺自己的欲望,他們能預知自己最終得到第二顆糖時的快樂心情。對自己情緒的成功管理絕不是簡單的否定消極情緒,而是接受所有情緒,包括夢想甚至幻想,然后將渴望夢想成真的力量轉化成促使我們成功的動力,能接受自己各種情緒的人更成功也更具責任感。 戈爾曼的結論其實和我們所倡導的鼓勵情緒獨立、否定消極情緒的文化有關。風靡全球的耐克廣告“想做就做”(Just do it)暗示我們不要顧忌,想做什么就放手去做,但反過來“想不做就不做”,這樣的想法卻極少被倡導。 人們總認為,“不做”是你內心的消極情緒在作祟,必須用積極情緒取代它,但我認為這是一種很不正確的自我壓抑,我們應該做的是,認識負面情緒、接受它、找出背后的原因,再做出正確的選擇。如果你的內心真的不想去做,也許你就不應該去做。 如果你認為自己必須時刻保持情緒高昂、笑臉迎人,你將很難和別人親近,展現最真實的自我。生活中一方面充滿了幸福,但同時也充斥著煩躁、淚水和不幸。我們的基因中寫滿了喜怒哀樂各種不同情感的密碼,這些多姿多彩的密碼讓我們成為真正完整的人。逃避消極情緒的人只是在體驗自己不完整的一半人生,并在自己和他人之間修筑起了一條深不可越的鴻溝,這才是最大的隱患。不真正袒露自己的人永遠也交不到貼心朋友。 持續傷害 如果每個人都能夠毫無顧忌地袒露心扉,我們就會發現過去的痛苦經歷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持續傷害”。造成持續傷害的原因很多,如親人離世、背叛、虐待或各種精神傷害等。 這些看似早已過去的經歷依然會影響我們的人際交往,盡管我們確信自己已經完全從過去的傷痛中痊愈,但是某些會觸及這些痛苦回憶的事件一旦發生,我們很可能立刻一反常態,無法控制自己。這些傷痛帶來的持續傷害使我們無法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別人,這將直接影響人際交往的過程。 因而,自我剖析和審視過去,并和信任的人分享過去,往往能幫人們解決問題。我們可以和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持續傷害,而且需要毫無保留,坦誠相待。不過,同別人分享自己的過去需要足夠的勇氣。 雖然認識了持續傷害不能根除它對我們的影響,但是一旦我們認識到它,當它再一次影響我們時,我們就可以對自己說:“天啊,又來了!可是現在的情況和過去有什么關系嗎?”答案往往是“基本沒關系”。這樣我們就可以擺脫過去的影響,采用合適的方式處理眼前的問題。 3 留心不經意的線索——非語言信號 面部表情 情感溝通的形式包括各種言語和非言語信號:面部表情、動作、姿勢、觸摸、語調、描述性詞語、隱喻。研究表明,比起語言,大多數的人更愿意相信非言語信號。通過面部表情、語調、姿勢、詞語選擇等方式,我們不斷向對方傳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因而在溝通中,要善于觀察并留意自己和他人行為中所發出的細微的溝通信號。 不過在關注他人的時候,你應該先密切地關注自己的情感,仔細分析它們,然后找人聊聊你的感覺。一個不會關注自己的人,不了解自己的人,再如何關注他人,也無法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際關系。 身體的所有部位之中,面部是最適合表達情感的部位。而19世紀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的研究表明,世界各地的人們使用相同的面部表情表達特定的情感。例如,大多數人在吃驚時都會瞪大雙眼,這一動作會讓你收到盡可能多的視覺信息。只是許多世紀以來,表情已經變得更加儀式化,不過有些面部表情是我們基因遺傳的一部分,它們具有普遍性和先天性。 但這不代表否定文化差異的存在。弗里森和埃克曼做過一個關于文化差異的實驗,實驗中,研究人員要求一些美國人和日本人觀看恐怖電影,并將觀看者的面部表情拍攝下來。在有研究人員在場的時候,日本人的情緒表達確實比美國人更收斂,但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情緒表達和面部表情與美國人無異。因此他們得出結論:即使某種文化對在公眾場合的情緒表達有著嚴格的限制,此種文化中的人們在私底下仍然使用相同的基本面部表情。 對于這一觀點,盡管仍然有著極大的爭議,但是現在大多數社會學家都認為,悲傷、憤怒、恐懼、高興、驚奇、輕蔑和厭惡這7種表情是所有文化中的基礎表情,而且驚人地相似。 通過面部表情“閱讀”他人情感的時候,需要記住以下三點:
下面的三個信號能幫你判斷人們的微笑是否真的源自快樂:
如果這些特征都不存在,那么你所看到的笑容極有可能是刻意擺出的表情或毫無感情的假笑,就像是拍照喊“茄子”時露出的笑容一樣。 肢體語言 有些社會學家指出,如果面部能表露出人的情感,那么身體則揭示了這些情感的強烈程度。 研究者發現緊張的人會坐立不安,常常變換位置,觸摸自己的鼻子、下巴或嘴巴,一些心理學家認為,這種自我觸摸與父母或戀人的撫慰如出一轍。
有時,人們則通過手勢來表達對對方毫無興趣,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分析人們心不在焉時的一系列行為后發現,他們會用雙手觸摸面部,通常是掩住嘴巴,玩弄自己的頭發、胡子、眼鏡或鋼筆,咬著嘴唇或是面頰內側,這些漫不經心的行為傳遞出這樣的信息:不管周圍的人在說什么或做什么,都與他們毫不相關。
談話中,雙手環抱在胸前表示對于所發生的事情非常不滿或持有反對意見;交叉雙腿或雙膝緊挨在一起則傳遞出你不愿意加入或凡事與你無關的信息;開放式的坐姿,比如雙臂放松,雙腿略微分開,身體略微傾向談話對象,這些動作包含的信息是:你非常尊重對方,對他全神貫注,而且愿意與其進行互動。 而模仿對方的姿勢也是一種用來表達與對方的親密關系的信號,當你和一位好友坐在沙發的兩端聊天時,你會發現你們的姿勢幾乎完全一樣,這種鏡面姿勢通常是無意識的。
當你對對方頗有好感或是被對方深深吸引時,身體上的親密接觸通常會讓人身心愉悅。但是如果未經允許,便進入對方的私人領地,則會引起對方的反感。 私人空間的概念在不同文化里也各不相同。來自中東地區的人代表了一種極端。在阿拉伯國家里,人們在公共場合總會看到小販們在做生意時,鼻子幾乎貼在一起。來自北美和英國的人們更喜歡較大的私人空間,陌生人之間是1.2米左右,朋友之間是0.6米左右。 一般說來,人們之間保持的距離因關系親密程度、環境以及雙方的心情而各不相同。當人們感到放松的時候,他們一般會接受更近的距離;當人們感到生氣或緊張時,他們需要更大的空間。 此外,要試著讓自己的眼睛與對方的雙眼保持一致的高度,所以跟孩子說話時,你需要蹲下或跪在地上;假如對方坐在椅子上,條件允許的話,你也可以拉過一張椅子坐下來。
除了表達愛意或安慰,觸摸也是力量和權力的象征,例如人們更樂意觸碰他們的下級而不是上級。老板輕拍助手的肩膀,助手對于老板的這一動作很可能有多種解釋,由于權利不對等造成的壓迫感,助手可能認為老板的輕拍暗含警告甚至是不滿,希望他收斂自己,但也許老板只是表達一下關心或是鼓勵。此外,由于觸摸會引起強烈的情感,因此需要關注不同國家、宗教的文化規范。 聲音 聲音(包括語調、語速和音量的變化)也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情感信息;聲音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表達感受,并能抓住聽者興趣。我們還可以學會在他人的聲音中聽出情感線索,例如聲調揚高可能代表忽然地激動、興奮,或者憤怒;忽然的口吃和前言不搭后語,可能代表恐懼和緊張。 隱喻 有時會我們在日常對話中會使用一些隱喻,這些隱喻是在相處過程中積累下來的一些共同的認識,在群組之外的人可能無法理解,例如“藍瘦香菇”。通過理解對方的隱喻,我們可以使用這些隱喻提出溝通邀請,能夠更好地促進溝通。 信奉不同的隱喻,也反映不同人的觀念。在嬰兒時期,我們無法理解抽象概念,便用具體的事物去隱喻一些抽象概念,而我們接受了的隱喻也與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一致。比如信奉“時間就是金錢”與信奉 “時間就是河流”的人的時間觀念會很不同,兩人即使合作也會產生沖突。假如兩人能討論各自信奉的“隱喻”,他們就能理解雙方的差異所在。 記憶也是一種特殊的隱喻,如果每當你糾結于某個問題時,某種記憶會突然出現,那么這個記憶很有可能在你的生命中有著某種隱喻含義,代表著往事對現在的你的影響。 建立完美的人際關系 對他人感興趣,而不是讓別人對你感興趣 “對他人感興趣,而不是讓別人對你感興趣“這是卡耐基在1937年出版的經典作品《人性的弱點》一書中提出的忠告,這確實是一條非常好的建議。以下是幾條詳細的建議 : 以問題開始對話。不要問那些用一個詞就可以簡單回答的問題,好問題通常給對方詳細闡述觀點的機會。比如“你為什么希望……”或“你怎么想的……”。不過,也要注意避免過于開放的問題,如“最近怎么樣”或“還順利嗎”,人們對于這樣的詢問往往會給出一些敷衍了事的回答,因為他們不太確定你是否真的想知道答案。 但是如果你問更詳細一些的問題,你肯定會得到更確切的答案,比如“你的新項目(或學校、公寓、房子)怎么樣”或“你暑假過的如何,有什么度假安排嗎”。雖然詳細的問題對于我們建立完美的人際關系很有益處,但最好不要太過刨根問底,也不要迫使對方說出他們不愿講述的內容。另外,提出問題時讓對方居于主導地位也很重要,問題要以對方為中心,而非為了讓自己能滔滔不絕。 詢問他人的目標及對未來的看法,這種問題很容易溝通。 尋找共同點,人們常常被與他們相似的人吸引,因而溝通過程中,讓對方知道你們有一些相似的觀點或背景非常重要。如果你想獲得他人的信息,可以首先講講自己的生活細節,不過要注意找準平衡點,過早地分享個人信息有可能不利于關系的正常發展。對方可能對你分享的過多信息應接不暇,或是對你過于親密的表現感到壓力重重。 同時,不要讓自己成為談話的焦點,應當多談論雙方的共同點。尤其是與青少年或孩子們分享自己過去的經歷時,無論是他們求助,還是我們主動分享,都要有所保留。談話的焦點如果一直在孩子身上,那么孩子就會明白大人理解她的感受。 如果在溝通過程中發現存在矛盾之處,不要回避矛盾的存在,也不要試圖改造他人,矛盾沖突往往發源于人們的理想主義,這種理想主義體現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處理事情的理想方案和生活的最佳狀態。如果能夠在矛盾沖突中洞察對方的個人理想,我們就可以找到共同意義。發現對方的夢想之后,還要及時溝通各自的夢想與抱負,養成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習慣。另外,還可以經常一起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來培養共同意義的形成。 偶爾點頭或用聲音進行回應,這表示你對對方的話非常關注。諸如“嗯”、“是的”這樣的回答,甚至是簡單地哼一聲,也有相似的作用。 不時地改述對方的話,這樣做能讓對方知道你一直對他的談話內容很感興趣。重述談話中的重要部分也表明你完全理解對方的話。改述的最佳時間是當你引入一個問題的時候:“剛才你說你很想去非洲,這是為什么呢?” 保持一定的目光接觸,不過要注意避免直視,直視是充滿敵意或具有侵略性的表現,而完全避免目光接觸會讓人覺得你漠不關心、緊張焦慮或者缺乏自信。 放棄自己的控制。當你努力試圖引導談話的結果時,你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傾聽者。傾聽要求你放棄對談話的控制欲,更不要試圖強加自己的解決方案給他人,因為耐心地傾聽已經是在幫別人解決問題。 關上電視,電視常常會阻礙人們傾聽對方。在婚姻實驗室中,我們多次觀察到很多人提出溝通邀請的目的非常簡單,就是為了吸引沉迷于電視節目中的人的注意力。所以為了你的家庭和睦,一定要對看電視加以限制。如果你確實非常喜歡看電視,請選擇適合大家一起觀看的電視節目,然后與家人一起討論。也就是說,你可以把電視作為與家人溝通的工具,而不是因為電視而相互疏遠。 2 建立關系中的“常規活動” 常規活動是維系社會關系的紐帶,例如和同學一起吃飯、和家人一起過春節都屬于常規活動。在這些常規活動中,人們彼此溝通和回應的機會增加了,這能讓人們更好地了解彼此。不過要記住,如果你想創建能夠建立情感聯系的常規活動,最好考慮一下大家不同的情緒指令系統。 如果要改變已經確定好的常規活動,需要事先和其他成員討論,并謹記你的目的是通過常規活動密切大家的情感聯系。如果你擅自做一些改變卻沒有得到其他人的支持,這將違背你的初衷。 這里列舉一些各種類型的常規活動:起床時把和自己同住的人一起叫醒;享用早餐;享用午餐;享用晚餐;享用零食;睡前活動;分別前的儀式;重逢時的儀式;共同管理賬目;在自己家中請客;一些特殊的日子(社會傳統習俗、生日聚會、紀念日、慶祝活動);在別人生病時悉心照料;一起度假;約會或者其他充滿浪漫氣息的夜晚;常規的宗教儀式,等等。
綜上六種方法,我們發現人際溝通并不是這么神秘和復雜,只要你能正確認識動機(情緒指令系統與情感歷史),在溝通中留意細微的語言符號與非語言符號,并做到時刻關心別人,與別人建立聯系、積極溝通、積極回應,你將獲得長期穩固的人際關系。
↓有問題,請查《成長詞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