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蘇市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北邊緣、塔里木河上游,因水得名,維吾爾語意為“白水城”,古為秦漢之際西域三十六國的姑墨、溫宿兩國屬地,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也是龜茲文化和多浪文化的發源地,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譽。
歷代詠阿克蘇詩詞選
安西館中思長安 唐·岑參 家在日出處,朝來起東風。 風從帝鄉來,不異家信通。 絕域地欲盡,孤城天遂窮。 彌年但走馬,終日隨飄蓬。 寂寞不得意,辛勤方在公。 胡塵凈古塞,兵氣屯邊空。 鄉路眇天外,歸期如夢中。 遙憑長房術,為縮天山東。
阿克蘇守歲呈朗公 清·施補華 四十六年風電走,一昔勾留亦何有? 坐憑越酒發朱顏,起對胡天搔白首。 小時空作英物期,老去誰憐賤士丑。 命宮磨蝎如韓蘇,閃閃箕星壓牛斗。 議論猶堪千載前,功名竟落萬夫后。 長勞吊客慰虞翻,哪復封侯詢許負。 咄哉投筆老西陲,已矣扶鋤隱難畝。 知己公偏愛惜深,歸期我為低徊久。 虎符龍節更臨邊,甌脫華離還設守。 扣囊愿出策二三,不獲報君終報友。 昆侖插漢青巉巉,銘功大字書蝌蚪。 迎年簫鼓獨愁聽,送喜兒童聊笑受。 我家老同知我心,自洗癭瓢重酌酒。 鬧紅丙夜簇華燈,生翠辛盤煎春韭。 志業不逮文章工,造化依然在君手。 試攜長笛譜新詩,吹綠天涯萬楊柳。
阿克蘇城被水馳往勾當記事 清·鐵保 我昔建節吳江邊,日與陽侯為比肩。 經年襆被駐袁浦,黃水未退湖水連。 今茲遠謫疏勒地,萬三千里馳風煙。 黃沙白草半戈壁,幸無水患遭迍邅。 不圖五月雪水漲,極天駭浪奔巨川。 阿克蘇城被淹浸,哀哉回戶家無椽。 城垣倉庫盡圮倒,游商戍卒愁顛連。 我聞郵報束裝去,銅鉦火傘相熬煎。 兼程十日到尚早,災黎如望云霓懸。 先散金錢作撫恤,后蠲租稅拯市廛。 官衙兵舍工畢舉,更筑堤岸籌防宣。 以工代賑良法在,稍喜編戶得安全。 飛章馳騎報天子,如傷懷抱慰乾乾。 嗟余每與誰作難,捍御無術成播遷。 一城鴻雁得安堵,聊藉此役彌前愆。 長歌再拜陽侯去,莫更與我同周旋。
阿克蘇有花,葉似淡竹,花似菊而小,五色均備而無香,中華所未有也。纏回以種,自俄國來,即名俄羅斯花。余以其名不雅,易之曰‘邊城菊’,以詩紀之 清·施補華 塞外幽花云錦色,佳種遠傳羅剎國。 秋來偶傍野庭開,應為羈人慰蕭瑟。 任是無香也有情,懷風抱露態橫生。 從余喚作邊城菊,頗似孤寒始得名。
朗公節帥為余營室阿城之旁筑圃數畝以資種菜作此奉謝 清·施補華 我生四十載,賃屋苕溪皋。 寸土非我有,愧彼墻上蒿。 蝎來走秦隴,旅舍悲寂寥。 安知萬里外,享此堂宇高。 暖日輝重檐,微風通疏寮。 白翻一渠水,翠拂千柳條。 誰為經營之,大將擁節旄。 高牙羅壯士,廣廈留吾曹。 平生九九術,寧足虛席招。 正當自隗始,適館多英髦。 公家西子湖,百頃堆煙濤。 樓臺亦未起,惜哉戎馬勞。 側想功成歸,岸幘湖上橋。 訪公話西事,一系苕溪橈。 阿城富蔬果,薄采堪盈筐。 手足勞有獲,食之尤味長。 我既居此屋,堂戶生輝光。 還乞數畝地,樹藝屋之旁。 引水別筑渠,壘土旋成墻。 帳下貔虎士,畚鍤十日忙。 默計斯圃成,耒耜我手將。 人莧紫成列,兔葵青分行。 豆棚接瓜架,絡緯鳴宵涼。 在昔英雄人,閉戶時晦藏。 辛苦學種菜,猛志仍飛揚。 我固非其徒,聊辟蓁蕪荒。 力耕無寄托,實事求充腸。 賦命況窮薄,福澤宜自量。 終朝飽魚肉,無乃天所殃。 我郡勤育蠶,亦復識其方。 父老倘顧問,尚能言種桑。
阿爾蘇 清·褚廷璋 題注:舊溫宿地,今名阿克蘇。回語阿克為白,蘇謂河。 天邊冰雪郁嵯峨,木素①峰高朔氣多。 壕上射生城落雁,軍前饗士帳鳴鼉。 東縈姑墨②千年磧,南走于闐一線河③。 待把方言垂竹筆④,阿蘇溫宿浸承訛。 按:① 城北有木素爾嶺,多冰雪。回語木素爾,冰也。 ② 古西域國名,指今新疆阿克蘇一帶 ③ 和闐河北流至此,入塔里木河 ④ 回人用竹筆
阿克蘇 清·王曾翼 鎖鑰兩城連,佳哉望郁然。 巖疆望烏什,間道走和田。 地扼襟喉要,人夸貿易便。 商多三晉客,貨溢百間廛。
阿克蘇渾巴什河 清·和瑛 題注:城西五十里源出穆素爾達巴罕,乃冰 山也,水自北來,西南折東南流入蒲昌海。 地坼長虹渚,天開冷玉峰。 穆素融向日,羅卜暗朝宗。 一水今如席,三軍昔若龍。 鑿冰千萬仞,懸度正嚴冬①。 按:① 將軍自伊犁度冰山
至阿克蘇晚宿渡旁 近現代·鄧纘先 馬嘶三兩聲,柳外大河橫。 渡遠沙連岸,風寒水繞城。 黑山看獵火,烏磊問征程。 冷月過前浦,凄凄笛韻清。
阿克蘇桑椹因成八韻詠事 清·弘歷 嫩條阿克蘇初移,結實仍當五月時。 食椹殊方遷獻椹,曰梔爾雅詎為梔。 只傳烏白原恒有,訝見丹紅實出奇。 詭異寧同尺以計,碩魁真比寸猶欺。 迎眸磊落誠軒意,可口甘芳孰朵頤。 鮮進鳳圍欣遠奠,熟頒鷺序沐恩滋。 銜殘漫擬櫻桃誚,解熱奚勞甘蔗隨。 分賜莫將容易看,洸洸曾用濟王師。
浣溪沙·塔里木戈壁中憶阿克蘇溫宿之游 近現代·于右任 何代何王剩地牢?龜茲霸業已蕭條。西風吹雨過平橋。 高柳陰中馳駿馬,巴依園里選葡萄。別開舞派女兒腰。
人月圓·迪化至阿克蘇機中作 近現代·于右任 題注:1946年作 人生難得新機會。天上看天山。人間天上,人間天上,天上人間。 盧生(盧生指冀野)作曲,韓生(韓生指樂然)作畫,我捋銀髯。昆侖在左,白龍堆①上,孔雀河②邊。 按:① 白龍堆:在天山南麓,亦名龍堆。 ② 孔雀河: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東北部。
庫車 庫車縣,隸屬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西部,屬阿克蘇地區東端,古稱龜茲。漢神爵二年(60年),漢朝置西域都護,治烏壘城,龜茲國歸其統轄,部分官職由漢朝政府設置,龜茲王及下屬官員皆佩漢印綬。東漢永元三年(91年),班超定西域,設都護府于龜茲,治它乾城。魏黃初三年(222年),在西域置戊己校尉,龜茲受其節制。晉太寧二年(324年),龜茲受前涼統治。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呂光率兵西征,龜茲臣于前秦。晉太元十一年(386年),呂光建后涼政權,以其子為西域大都護,龜茲為其管轄。北魏神瑞元年(414年),柔然大檀繼承可汗位,向西域發展,龜茲屬于柔然。北魏常泰七年(422年),北涼主沮渠蒙遜滅西涼,西域36國皆轄屬貢獻,龜茲受其統治。北魏太平真君十年(449年),萬度歸討龜茲,龜茲等天山南路諸國重新歸屬北魏。北魏皇興四年(470年),柔然收于田,龜茲屬柔然。北魏正始四年(507年),吠噠控制天山南路,龜茲受其統治。 北周天和二年(567年),突厥與波斯聯合滅吠噠,龜茲臣于突厥。隋開皇三年(583年),突厥汗分裂為東西兩個汗國,龜茲受西突厥統治。唐貞觀十四年(640年),唐朝置安西都護府于交河城。顯慶三年(658年),治所移至龜茲,龜茲仍為西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唐高宗時,設龜茲都督府,以龜茲王為都督。唐開成五年(840年),漠北回鶻諸部紛紛遷徙,龐特勤率部遷至安西稱可汗,為龜茲回鶻可汗之始。宋朝時,回鶻龜茲國依舊維持王權體制。遼保大四年(1124年),契丹貴族耶律大石西征,建立西遼國,龜茲為其附庸。蒙古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年),成吉思汗破西遼,龜茲歸蒙古汗國管轄。成吉思汗二十年(1225年),庫車屬察合臺汗封地。察合臺汗將東起庫車,西至費爾干邊疆的地方賜給其總管烏兒禿布。元至元五年(1268年),察合臺汗國附屬于窩闊臺汗之孫海都,庫車為海都的勢力范圍。元大德十年(1306年),察合臺后裔盡收海都生前所占察合臺汗國賜地,庫車受察合臺汗國的統治。禿黑魯帖木兒為察合臺汗時,車為其總管播魯只家族的封邑。明成化四年(1468年),庫車受東察合臺羽奴思汗統治。明嘉慶十二年(1533年),葉爾羌國脫離東察合臺汗國而獨立,庫車轄屬葉爾羌汗國。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準噶爾部深入南疆,庫車受準噶爾汗國控制。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清朝設庫車辦事大臣,統管地方軍政,并沿襲舊制,續行伯克制,轄理回部事務。光緒九年(1883年),設庫車直隸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改廳為直隸州,析28莊建沙雅縣。民國二年(1913年),庫車建縣,隸屬新疆省第四行政區。民國十一年(1922年),設托克蘇縣佐。民國十九年(1930年),析12莊建托克蘇縣。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庫車縣隸屬于阿克蘇專員公署。
歷代詠庫車詩詞選
庫車偶成 清·國柱 野渚煙消廢壘空,閑園荒草泣秋蛩。 憑高直望行人少,一片寒山萬馬風。
庫車 清·易壽崧 其一 由來此地號龜茲,大漢曾驅十萬師。 遠戍不聞前日鼓,披荊重覓古時碑。 垂柳夾道斜遮戶,野水無聲曲抱池。 已見車書遵異俗,笑人猶作虎頭癡。
其二 舊樂爭傳齋篥聲,翻來新曲太凄清。 殊方盡可尊官長,蠻性終難識舅甥。 安得綱常歸雅化,誰將禮義及時明。 我來又起流年感,漸覺霜華兩鬢生。
其三 山頭炎日化冰堅,塞外風光四月天。 半角荒畦鋤吉貝,一渠活水種麻煙。 乘槎有路凌霄漢,分野無星識度躔。 我欲銷愁謀一醉,行囊只有數紅錢。
其四 戍樓幾處掛斜陽,蕭颯風生夏月涼。 數點牛羊歸欲暮,兩三戶口即成莊。 遠山忽起邊云黑,中夜愁看塞月黃。 倦客猶然興不淺,殘書細讀倚胡床。
龜茲古城 龜茲古城位于庫車縣城西約兩公里的皮朗村。古城周長近八千米,北墻2000米,南墻1806米,東墻1646米,西墻約2200米。除東、南、北三面城墻尚可辨認外,西墻已蕩然無存。全城成不規則正方形,城墻高約2--7米,為夯土筑成,每隔40米左右有城垛一個。龜茲國,古西域國之一,居民擅長音樂。我國漢唐時期,中央政府都以龜茲為政治中心,設立政權機構,管理西域地區,為唐代安西四鎮之一。又稱丘慈、邱茲、丘茲。古代居民屬印歐種。回鶻人到來后,人種和語言均逐漸回鶻化。大概在11世紀末,龜茲脫離西州回鶻,歸附喀什噶爾汗,皈依伊斯蘭教。從此,龜茲不再是一個獨立或半獨立的政權。乾隆二十三年(1758)歸入清版圖,定名庫車。龜茲樂是最為著名的,它對中國的音樂文化作出過巨大的貢獻,產生過重要的影響,不僅對音樂、舞蹈,而且對宋詞、元曲以及我國戲劇的發展都曾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同時,對古代東方各國的音樂文化也有過很大的影響。
歷代詠龜茲古城詩詞選
龜茲聞鶯 唐·呂敞 邊樹正參差,新鶯復陸離。 嬌非胡俗變,啼是漢音移。 繡羽花間覆,繁聲風外吹。 人言曾不辨,鳥語卻相知。 出谷情何寄,遷喬義取斯。 今朝鄉陌伴,幾處坐高枝。
龜茲舞 宋·沈遼 龜茲舞,龜茲①舞,始自漢時入樂府。 世上雖傳此樂名,不知此樂猶傳否。 黃扉朱邸晝無事,美人親尋教坊譜。 衣冠盡得畫圖看,樂器多因西域取。 紅綠結裀坐后部,長笛短簫形制古。 雞婁揩鼓舊所識,饒貝流蘇分白羽。 玉顏二女高髻花,孔雀羅衫金畫縷。 紅靴玉帶踏筵出,初驚翔鸞下玄圃。 中有一人奏羯鼓,頭如山兮手如雨。 其間曲調雜晉楚,歌詞至今傳晉語。 須臾曲罷立前廡,嘆息平生未嘗睹。 清都閬苑昔有夢,寂寞如今在何所。 我家家住江海涯,上國樂事殊未知。 玉顏邀我索題詩,它時有夢與誰期。 按:① 原缺,據《積書巖宋詩刪》卷八補
樂器 清·蕭雄 龜茲樂部起紛紛,調急弦粗響遏云。 忽聽名呼胡撥四,不禁低首憶昭君。
鴦歌行 清·施補華 鴦歌十五工胡裝,雙吹辮發珠玉光。 豐貂之冠孔翠飾,錦衣璀璨從風揚。 春山連綿眉黛長,舉袖軒軒來慰郎。 援琴抱鼓坐一旁,調和音節初登場。 胡歌咿呀聽難曉,但覺閑情相繚繞。 也似江南兒女癡,愁恨偏多歡樂少。 歌聲和沓舞參差,看君含笑把金卮。 紅閨昨夜春風暖,夢到君邊君未知。
經龜茲國二首 近現代·馮其庸 其一 地上仙宮五百闉,赤霞搖接北天門。 平生看盡山千萬,不及龜茲一片云。
其二 看盡龜茲十萬峰,始知五岳也平庸。 他年欲作徐霞客,走遍天西再向東。
蘇巴什故城 蘇巴什故城始建于東漢(公元1世紀),隋唐(公元6至8世紀)盛極一時。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經西行至此,見寺廟僧侶云集,香火甚盛,便在這里滯留兩月余講經弘法。7世紀中葉,唐安西都護府移設龜茲后,內陸高僧集聚這里,暮鼓晨鐘,佛事興隆,到了9世紀,佛寺為戰火所焚,因而日趨衰敗,14世紀初徹底廢棄。《大唐西域記·屈支國》稱:“屈支國東西千余里,南北六百余里,國大都城,周十七八里”。屈支,即龜茲。據考證,文中所稱之“大都城。就是位于庫車縣出附近的龜茲都城(一稱皮朗故城),漢代名延城,唐代名伊羅盧城,漢唐時期均為龜茲國都。這座古城早已廢棄。如今東、南北三面仍有殘存城墻,系夯土建筑。周長的 7公里。東墻長 1446米,高約7.66米;墻外每隔 40米左右,有長寬各4。8米的馬面。南墻長18O9來,斷續殘留。北墻長過 2000米,高 2.4米。西墻已無跡可尋。
歷代詠蘇巴什故城詩詞選
題蘇巴什驛壁 清·施補華 萬山盡作僧枯槁,沙塵三月焉耆道。 春風先我出關來,不傍荒崖生寸草。 茨墻土屋息征驂,一榻聊謀客睡酣。 正過清明好時節,新鶯舊燕滿江南。
抵蘇巴什甚熱 清·施補華 小驛蘇巴什,由來險莫論。 南山圍似幛,西域鑿為門。 風熱蠅仍擾,泉枯草不繁。 勞人自今古,石上認車痕。
輪臺古城 輪臺古城又名侖頭城,位于輪臺縣城東南21公里的大道南鄉喀拉塔勒河下游 荒漠平原上的紅柳叢中。古城呈正方形,每邊長230米,城中有一個由大土坯壘砌的建筑物,占地4畝,已坍毀,但還能分出正廳、廂房,一層厚薄不均勻的紅色灰燼覆蓋在散亂的土坯上,標明它是被焚毀的,當地人稱輪臺城為“奎玉克協海爾”,大意是“灰燼中的城”。據《史記》和《漢書》記載:從漢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開始,漢武帝為征服匈奴,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兩次討伐大宛國,在第二次遠征討伐途中,路經侖頭國都侖頭城,侖頭城閉關不提供糧草,被李廣利率部攻破,(公元前101年)城被焚毀,從此侖頭城不復存在。唐代岑參曾吟詠過“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的詩句。 編者按:輪臺古城從行政歸屬上屬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其地理位置則在阿克蘇與巴音郭楞之間。
歷代詠輪臺古城詩詞選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唐·岑參 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 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 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 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一作小胡)吹笛大軍行。 四邊伐(一作戍)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 虜塞兵氣連云屯,戰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風急雪片闊,沙(一作河)口石凍馬蹄脫。 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首秋輪臺 唐·岑參 異域陰山外,孤城雪海邊。 秋來唯有雁,夏盡不聞蟬。 雨拂氈墻濕,風搖毳幕膻。 輪臺萬里地,無事歷三年。
輪臺即事 唐·岑參 輪臺風物異,地是古單于。 三月無青草,千家盡白榆。 蕃書文字別,胡俗語音殊。 愁見流沙北,天西海一隅。
送康祭酒赴輪臺 唐·曹唐 灞水橋邊酒一杯,送君千里赴輪臺。 霜黏海眼旗聲凍,風射犀文甲縫開。 斷磧簇煙山似米①,野營軒地鼓如雷。 分明會得將軍意,不斬樓蘭不擬回。 按:① 一作火
霜天曉角·輪臺 近現代·盧前 輪臺過矣。一瞥三千里。回望沙洲浮翠。層云上、歌聲起。 古來邊戍地。枕戈追旅思。今日何分南北。十三族、一家耳。
輪臺歌 清·施補華 胡麻葉大麥穗黃,百株垂柳干株楊。 東村西村通橋梁,雞鳴犬吠流水長。 養蠶作繭家滿筐,種豆繞籬瓜繞墻。 趁墟日出驅馬羊,秧哥雜沓攜巴郎,懷中餅鉺牛酥香。 巴郎漢語音瑯瑯,中庸論語吟篇章。 阿渾伯克衙前忙,分水雇役兼征糧。 衣冠大半仍胡俗,郡縣從新隸職方。 輪臺之悔思漢皇,窮兵西域晚自傷。 后來岑著作,歌詞尤慨慷。 城頭吹角雪茫茫,邊風夜吼不可當。 一川碎石挾之舞,誤驚群燕翻空翔,至今誦之心悲涼。 荒微忽變豐樂鄉,天時地氣應蓄昌。 輪臺之歌我繼作,人間何處無滄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