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炎根據病因可分屬外感咳嗽及內傷咳嗽。然而,不論何因造成的咳嗽,如出現咳嗽、痰多且粘稠,胸院滿悶,食納欠佳,四肢乏力,腹脹便塘,口不渴,舌苔厚膩脈象滑等證時,則屬“痰濕型咳嗽”。其病機為脾虛濕盛。脾虛失其健運,以致痰濕內生,上潰于肺,阻礙氣機,引起咳嗽。在許老診治的患者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此型患者,對其治療,不單單采用健脾燥濕、止咳化痰之法,而是主用“推化痰法”的方法來治療,其目的在于消除體內所形成的痰濕水飲,使濕濁之邪有出路。常用藥物有蒼術、麻黃、胡黃連、茉菔子、甘草、桔梗、木通、當歸、澤瀉、半夏、爪姜、薏苡仁、大黃等等,應用此法患者咳嗽明顯減輕,咳痰明顯減少。多年來,許老應用此法治療患者4萬例,絕大多數效果顯著,茲舉例如下: 例1: 徐某,女, 26歲。89年5月5日初診,患慢性支氣管炎10余年,近兩年癥狀加重,發作無季節性。現咳嗽夜重,胸悶發憋,咯痰不爽,喉間痰鳴,口干不欲飲,大便干,素嗜茶,舌暗脹,苔白厚膩滿布,脈沉弦滑左滯,證屬痰濕中阻,治以推化痰濕。 方藥:蒼術12克,麻黃1克,桔梗12克,爪姜30克,茉菔子30克。 服七劑后咳嗽、胸悶發憋及喉間痰鳴等癥明顯減輕,咯痰暢、量多、余癥同前,仍以推化痰濕為主。 方藥:澤瀉30克,蒼術12克,爪姜15克,生軍10克,當歸10克。 上方七劑服后,咳嗽減輕、咳痰量減少,口渴惡飲,食納可,大便日一行,舌苔黃厚膩滿布,脈滑。濁仍盛,脾虛故也,遂用調中四消丸,早晚各服九粒。 6月2日四診,咳嗽少作,白痰量少,食納增加,大便調,舌淡脹,膩苔變薄,脈由滑變緩,繼服調中四消丸而痊愈。 按: 水液代謝,有賴于脾之轉樞,肺之治節,腎之溫化。本例脾虛濕盛,濕困中焦,生痰化飲,痰飲上犯于肺,阻滯氣機。致肺氣上逆而胸悶喘憋,咳白粘痰,結于咽喉氣道,為氣息沖擊,則見喉中痰鳴如水雞聲。治以宣肺降氣,推化痰濕。方中麻黃、桔梗宣肺止咳,蒼術健脾燥濕,重用茉服子、爪姜降氣化痰,一匕劑藥服后諸癥減輕,唯痰量仍多,治療仍需推化痰濕,重用澤瀉及生軍加強滲濕利水之功,使體內濕濁減少,咳痰減輕。該患者證屬虛實挾雜,初以祛邪扶正,繼以扶正祛邪,所以臻效。 例2: 孫某,女性,45歲。1990年4月16日初診,咳嗽兩個多月,痰白粘,量多,咽千發癢,胃納呆,悶胸發憋,脈象滑弦,舌苔薄白滑潤,咳聲重濁,因連續咳嗽不止,故難以入睡,迭服中西藥不效。辨證屬肺失宣降,痰濕中阻,治以宣降肺氣,推化痰濕。 方藥:麻黃2克,蒼術12克,炒茉菔子12克,前胡12克,苦梗10克,半夏15克,栝萎30克,澤瀉15克,胡黃連12克。 服上方五劑后復診,患者喜告曰“咳嗽已愈十之八九。痰量明顯減少,咽干發癢及胸悶發憋等明顯減輕,胃納增加。”在原方基礎上將胡黃連改為10克,繼服5劑病愈。 按: 脾為濕困,運化失職,濕蘊成疾,奎阻于肺,肺失肅降,故見痰白粘而量多,胸院痞悶,不思飲食,舌體脹,各濕膩,甚則滿厚,脈弦滑均屬運阻濕停之象。脾虛是本,痰塑為標,故治以健脾化濕降痰,方中蒼術辛苦溫醒脾化濕,麻黃辛溫宣肺散寒,桔梗苦辛平升宣肺氣,止咳化痰,妙在來服子推痰陣氣、寬中和胃,括萎、前胡寬胸豁痰,半夏曲消食導滯、降氣化痰,澤瀉、胡黃連清熱利濕,旨在升降補消并用,使風寒痰濕得以盡除。 體會: “脾為生痰之沂,肺為儲痰之器”。對本病著重理脾化濕,是許老多年來治療肺系疾病的重要經驗。許老認為不能單純治肺、見痰治痰、見咳止叭,而應從整體出發,側重理脾、推化痰濕。推化痰濕的主方一一蒼術麻黃湯是根據張仲景《金厘要略》痙濕喝病脈癥治原文第二十條“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仲景以麻黃發汗驅表邪,白術健脾去濕,介里同治,也是濕家理脾之重要治療法則,許老認為濕家理脾以蒼術更為得力,故用麻黃與蒼術相伍。蒼術麻黃兩藥等量使用,臨床常見有發大汗之作用,蒼術兩倍于麻黃則發小汗,蒼術三倍子麻黃則有較強的利尿作用,蒼術四倍五倍于麻黃雖無明顯之汗、利作用,但能使濕邪自化,蒼術得麻黃之助,能行表里之濕而利小便,這也是許老以前人“濕家理脾為其重要”理論作指導,又經過多年臨床實踐加以提練的精華。 再者,積食與積濕均可造成脾運不健、脾被濕困,而使痰濁之邪上犯于肺,而致咳嗽、咯痰等。因積食造成的脾運不健證見舌苔膩厚,大便不爽,便干或便搪。治以消食導布、和胃寬中,藥用萊旅子、半夏曲、權殼、胡黃連及大黃等,而因積濕造成的脾運不健、脾被濕困證見胸悶發憋,舌苔薄膚、大便如常,疲乏佑怠等,治當健脾滲濕,藥用澤瀉、木通、惹芭仁、白芥子等通利二便,為推降痰濕之重要治療手段,經過多年驗證,療效一李著。 許老行醫七十年,熟讀古籍經典,搏采眾長,不斷創新,確能師古不泥舌。推化痰濕法治療痰濕型咳嗽就是許老積多年的臨床經驗開創的新思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