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酒釀酒工藝配糟 發酵 蒸餾 其它常見問題
1、川法小曲高粱酒生產工藝中,如何確定配糟的量與配糟溫度?根據季節準確使用配糟數量,溫度合適,不長雜菌。見下表:
2、川法小曲高粱酒生產工藝中,發酵時加底糟和面糟有何作用?底、面糟的添加量如何確定?發酵桶中加底糟和面糟有下列作用:其一,保證正常的糖化和發酵作用。發酵桶的底部接近地面,散熱快;桶面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大,散熱也較快,使接近底面的發酵糟的溫度容易下降,影響正常的糖化發酵;其二,防止酒精成分損失。在發酵過程中,由CO2 帶出和由于溫度高而自然揮發跑出的酒精,可被面糟吸收,從而減少酒精損失;其三,減少淀粉損失,使殘留在配糟中的淀粉繼續被利用,提高出酒率。 在正常情況下,底面糟的使用量,約等于新投料經發酵蒸餾后糟子的重量,即相當于每日的丟糟量。這種可使發酵桶的總用料數經常保持不變。根據總的用量,隨季節和氣溫的變化,確定底面糟用量,一般底糟約占總量的2/3,面糟占1/3。底面糟的溫度,冬高夏低,與混合糟保持一致。 3、北方清香型小曲高粱酒釀造工藝中,配糟用量及入窖溫度如何?配糟用量根據氣溫變化而定,冬季用量宜少些,培菌糟:配糟=l:3.5~4,夏季用量宜多些,培菌糟:配糟=l:4~4.5。將箱周邊的配糟撒在晾床的培菌糟上,翻拌均勻,攤平,通風降溫,降至入窖要求溫度。春冬季入窖溫度為2l~23℃,夏秋季為20~23℃。 4、四川高粱小曲酒工藝中,發酵時為什么要使用配糟?在工藝技術路線上,為了使發酵時達到糟醅含淀粉量15-16%,所以必須使用原料與配糟的比例1:3.5-4.0.配糟對于控制發酵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它的用量和它的水分,決定了發酵產物——白酒的最高濃度,也決定了發酵溫度上升高低;它的用量和它的酸度、溫度又影響了發酵的快慢。因此釀造高粱酒不僅需要使用配糟,而且在配糟的質和量上都要有嚴格的要求。 5、四川高粱小曲酒所使用的配糟有什么質量要求?釀制高粱酒時配糟使用量大,而且配糟的酸度、水分、疏松情況可以影響混合糟酸度、發酵升溫和發酵的快慢以及酒精的濃度,淀粉含量對于出酒好壞也有影響,要生產正常,配糟質量應力求穩定。因此操作時不能單純考慮當排發酵要求,還要著重考慮對下排配糟質量的影響。 正常的配糟質量一般是酸度1.10-1.18g/L,水分70%左右,稻殼含量12%,淀粉含量5%左右。 6、四川高粱小曲酒工藝中,怎樣調節配糟用量?配糟用量的多少,直接決定發酵糟的混合酸度、酒精濃度和發酵升溫。用量過少,酒精濃度過高,發酵溫度高,阻止了發酵正常進行;用量過多,酸度大,發酵緩慢,工作量大,耗煤多。所以冬季以考慮酒精濃度為主,配糟使用量為干原料的3.5倍;熱季團燒溫度高,可適當增加為3.8-4倍。 發酵1、釀造清香型大曲酒時,大渣入缸如何操作?大渣入缸時,主要控制入缸溫度和入缸水分,而淀粉濃度和酸度等都是比較穩定的。大渣醅子是用純糧發酵,不配酒糟,其入缸淀粉含量常達38%左右,水分53%左右,但酸度較低,僅在0.2左右。這種高淀粉低酸度的條件,酒醅極易酸敗,因此,要堅持低溫入缸,緩慢發酵。入缸溫度控制在11~18℃之間,比其他類型的曲酒要低,以保證釀出的酒清香純正。 入缸溫度也應根據氣溫變化而加以調整,一般9~10月份的入缸溫度以11~14℃為宜,11月份以后9~12℃為宜;寒冷季節,發酵室溫約為2℃左右,地溫6~8℃,入缸溫度可提高到13~15℃;3~4月份氣溫和室溫均已回升,入缸溫度可降到8~12℃;5~6月份開始進入熱季,入缸溫度應盡量降低,最好比自然氣溫低1~2℃。 大渣入缸水分以53~54%為好,最高不超過54.5%。水分過少,醅子發干,發酵困難,水分過大,產酸較多,但因材料過濕,難以疏松,影響蒸酒,且酒味顯得寡淡。 大渣入缸后,缸頂要用石板蓋嚴,再用清蒸過的小米殼封口,還可用稻殼保溫。 2、釀造清香型大曲酒時,大渣發酵時溫度是如何變化的?該怎樣管理?大渣發酵時溫度的變化符合前緩、中挺、后緩落的規律。即自入缸后,發酵升溫應逐步上升;及至主發酵期后期,溫度應穩定一個時期;然后進入后酵期,發酵溫度緩慢下降,直到出缸蒸餾。 為達到上述要求,應管理如下: 前緩升:掌握適宜的入缸條件及品溫,就能使酒醅發酵升溫緩慢,控制生酸。一般正常發酵在春秋季節入缸6~7天后,品溫達到最高;冬季可延長至9~10天;夏季盡量控制在5~6天,其最高溫度以28~30℃為宜;春秋季最好不超過32℃;冬季入缸溫度低,最高溫度達26~27℃即可。凡能達到上述要求的,說明酒醅逐步進入主酵期,則出酒率及酒質都好。 中挺:指酒醅發酵溫度達最高后,應保持3天左右,不再繼續升溫,也不迅速下降。這是主酵期與后酵期的交接期。 后緩落:酒精發酵基本結束,酒醅發酵進入以產香為主的后酵期。此時發酵溫度回落。溫度逐日下降以不超過0.5℃,到出缸時酒醅溫度仍為23~24℃,這一時期應注意適當保溫。 3、釀造清香型大曲酒時,大渣發酵過程中各成分是怎樣變化的?大渣酒醅在正常發酵時水分由入缸初開始逐步增加。這是由于淀粉在被微生物糖化發酵成酒精時產生大量水分,陶缸又無滲漏,因此都積存于酒醅內。水分的增長與生成酒精成正比。淀粉逐步減少,在入缸后第3~7天內下降最快,與酒精生成成反比關系。主發酵期結束后,兩者降升趨于平穩狀態。在進入第3天主發酵期之前,糖化作用較強,故糖分最高,隨后糖分逐步下降,在后酵期基本平穩。酸度除在主發酵期間,由于酵母菌旺盛發酵產酒精時升幅較小外,在入缸初始及后發酵期均呈增長快的趨勢。應注意后期生酸的控制,才能保持比較高的出酒率。 4、釀造清香型大曲酒時,什么是二渣發酵?該如何操作?為了充分利用原料中的淀粉,蒸完酒的大渣酒醅需繼續發酵一次,這叫二渣發酵。 其操作大體上與大渣發酵相似,發酵期也相同。將蒸完酒的大渣酒醅趁熱加入投料量2~4%的水,出甑冷散降溫,加入投料量10%的曲粉拌勻,繼續降溫至入缸要求溫度后,即可入缸封蓋發酵。 5、釀造清香型大曲酒時,二渣發酵時該如何掌控溫度?由于二渣酒醅酸度較大,因此其發酵溫度變化應掌握“前緊,中挺,后緩落”的原則。所謂前緊即要求酒醅必須在入缸后第4天即達到頂溫32℃,最高可達33~34℃,但不宜超過35℃。中挺指達到頂溫后要保持2~3天。從第7天開始,發酵溫度緩慢下降,至出缸酒醅的溫度仍能在24~26℃,即為后緩落。二渣發酵升溫幅度至少在8℃以上,降溫幅度一般為6~8℃。 6、川法小曲高粱酒生產工藝中,如何做到糖化速度與發酵速度的平衡?發酵總速度應當控制適當,糖化和發酵速度要平衡,否則發酵不正常,造成少產酒。除熟高粱水分重、原糖多、糖化速度快外,團燒溫度高,可促進糖化,抑制發酵;酸度適宜可促進發酵。在實際操作中,主要是通過上述因素的互相約束來使糖化、發酵速度達到基本平衡的。再通過培菌糟、配糟溫差盡量達到完全平衡。 糖化發酵速度是否平衡,可從吹口氣味檢查。根據經驗,吹口氣味一般為3種:培菌糟熱,帶甜氣;配糟熱,帶糟子酸氣;雜菌多,酵母衰老,帶刺鼻氣(可能是醛類)。正常的發酵,頭吹涼悠悠的帶甜香氣,糟子氣、刺鼻氣兼而有之,都不明顯。二吹猛,甜、酸氣,不刺鼻,不帶糟子氣。若糖化發酵速度配合不好,如有時培菌糟熱,糖化快,發酵跟不上,過量的糖使頭吹帶甜。有時配糟熱,發酵快,頭吹帶酸味;有時箱嫩,配糟涼,酵母增殖多,糖量不足,酵母早衰;或感染雜菌,頭吹刺鼻等。 糖化快或發酵快都會導致生酸大,出酒率低。為了提高出酒率,進桶團燒溫度要盡可能控制在23~25℃之間。室溫高時要接近室溫,室溫低時要提高配糟溫度。根據酸度高低掌握熟高粱水分,配糟酸度在1.10~1.18之間較合適。酸高,熟高粱水分要輕,更高可減少配糟或多用稻殼,使本排少受損失,下排正常。酸不足,加底鍋水。根據熟高粱水分掌握出箱老嫩,水分多時,出箱原糖可以少些;水分少時,出箱原糖要求多些。正常的箱是小泡子,原糖3%~3.4%。任何情況不能出老箱。此外,根據吹口氣味,決定配糟溫度、培菌糟與配糟溫差及攤涼時間。要求團燒溫度合適,吹口氣味正常。 要嚴防雜菌侵入,搞好清潔衛生,縮短培菌糟攤涼時間。培菌糟攤涼最易感染雜菌,不攤涼進桶溫度又太高。要縮短攤涼時間,可把箱溫控制得低些,還要加大攤涼面積,并用風扇扇冷。裝桶前將發酵桶四周用清水洗凈,可減少雜菌感染機會,夏季尤為重要。 7、清香型麩曲高粱酒生產工藝中,入池發酵有何要求?一般入池溫度應在15~25℃,入池淀粉濃度一般控制在14~16%,高粱入池酸度為0.6~0.8g/L,入池水分在57~58%。 8、釀造高粱酒一般需要發酵多少天?釀造高粱酒的發酵時間,一般根據白酒的不同香型,采用不同的工藝,用不同的曲藥,發酵時間是不相同的。 (特殊工藝要求除外)濃香型大曲白酒一般發酵60天,清香型大曲白酒一般發酵期為21-28天,個別也有長達30余天。醬香型大曲酒生產工藝比較復雜、周期長,原料高梁從投料釀酒發酵開始,需經8輪次,每輪次1個月分層取酒。四川小曲酒發酵時間一般為6-7天。 9、釀制傳統高粱酒,夏季發酵7天,冬季氣溫低,是否要延長發酵期?南方冬季比北方暖和,一般不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北方冬季寒冷,達到零下幾十度的情況,建議停產,一般不采取延長發酵期的做法。如果實在需要生產,在培菌和發酵期間一定要采取保溫保暖的特殊措施。 10、高粱酒發酵最佳溫度是多少?高粱酒釀制過程中,發酵是非常關鍵的環節,入池的時候溫度最好控制在25℃左右(夏季平室溫),入池一天后,溫度逐步上升,最好控制在35-36℃。最高溫度不要超過38℃。 11、高粱酒的發酵窖池為什么會發霉?釀酒場地,必須堅持每天打掃,釀酒工用具也要清洗干凈,注意環境衛生。窖池發霉一般體現在窖池上部的面糟,多是發酵時密封不好造成的。發酵時,封窖要嚴,發酵不需要空氣參與。空氣中含有大量的霉菌和細菌,發酵糟一旦接觸了空氣,這些霉菌和細菌就會利用發酵糟的養料進行繁殖,從而導致發霉,直接影響白酒的產量和質量。 蒸餾1、蒸餾時有何要求?操作要點是什么?蒸餾要求:截頭去尾、分段接酒、不跑汽、不夾花吊尾、損失少。 操作要點:黃水早放;底鍋水要凈;裝甑要均勻疏松,不要裝得過滿;火力大且穩,流酒溫度控制在3O℃,酒尾要吊凈。 2、蒸酒如何操作?蒸酒操作如下: a、放黃水。 在放泡糧水后,即可放出發酵桶內的黃水,第二天開桶蒸餾。 b、裝甑。 在裝甑前,先洗凈底鍋,安好甑橋甑箅,在甑箅上撒一層熟糠。同時,揭去發酵桶上的封泥,刮去面糟(放在囤撮內,留到最后與底糟一并蒸餾,蒸后作丟糟處理),挖出發酵糟2~3撮,端放甑邊,底鍋水燒開后即可上甑。先上2~3撮發酵糟,邊挖邊上甑,要疏松均勻地旋散入甑,探汽上甑,始終保持疏松均勻和上汽平穩。裝滿甑時,用木刀刮平(四周略高于中間),墊好圍邊。上甑畢,蓋好云盤,安裝好過汽筒,準備接酒。 c、蒸酒。 蓋好云盤后,檢查云盤、圍邊、過汽筒等接口處,不能漏汽跑酒;掌握好冷凝水溫度和火力均勻;截頭去尾,控制好酒度,吊凈酒尾。 3、蒸酒時要注意些什么?蒸酒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a、發酵糟過濕(特別是下層),應酌加熟糠。 b、注意底鍋水應清潔,否則會給酒帶來異味,影響酒質。 c、必須探汽裝甑,不能見汽裝甑,否則會影響出酒率。 4、蒸餾時如何分段接酒?關于分段接酒,每個廠家結合自己的條件,都有自己的規定和習慣。四川省天府名優酒研究中心的釀酒專家提出如下建議: 1)每甑前2斤酒頭接開,用專用陶壇裝好并密封(每天的都裝里面)。 2)70度以上的分接。 3)60-70度的分接。 4)50-60度的分接。 5)40-50度的分接。40度以下的和酒尾接一起,第二天重蒸。這樣做,在蒸餾的時候稍微麻煩一點,對于白酒質量以及后面調酒有好處。如果有黃水的,黃水一定單獨蒸餾,黃水酒單獨存放。 其他1、清香型大曲高粱酒釀造工藝特點是什么?清香型大曲酒釀造工藝特點是:清蒸清渣、地缸發酵、清蒸二次清。即經處理除雜后的原料高粱,粉碎后一次性投料,單獨進行蒸煮,然后在埋于地下的陶缸中發酵,發酵成熟酒醅蒸酒后再加曲發酵、蒸餾一次后,成為丟糟。 2、如何通過感官檢查酒醅的質量?經過長期的實踐,已摸索出了一些感官檢查酒醅質量的方法。a、色澤。成熟的酒醅應呈紫紅色,不發暗。用手擠出的漿水呈肉紅色。b、香氣。未啟缸蓋,能聞到類似蘋果的乙酸乙酯香氣,表明發酵良好。c、嘗味。3~4天酒醅有甜味,若7天仍有甜味則發酵不正常。醅子應逐漸由甜變略苦,最后變成苦澀味。d、手感。手握酒醅有不硬不粘的疏松感。e、走缸。發酵酒醅隨發酵作用進行而逐漸下沉,下沉愈多,則出酒也愈多,一般正常情況可下沉缸深的1/4,約30厘米。 3、釀造清香型大曲酒時,為什么要養大渣、擠二渣?所謂“養大渣”是因為大渣發酵是純糧發酵,入缸淀粉含量高,發酵時極易生酸,所以要想方設法防止酒醅過于生酸。所謂“擠二渣”是因為在“清蒸二次清”工藝中,渣子發酵二次,即為丟糟,為了充分利用原料中的淀粉產酒產香,所以在二渣發酵中應根據大渣醅子的酸度來調整二渣的入缸溫度,保證二渣酒醅正常發酵,擠出二渣的酒來。如果大渣酒醅養得好,醅子酸度正常,不但流酒多,二渣發酵產酒也好。如果大渣養不好,有酸敗,不但影響大渣流酒,還會影響二渣的正常發酵。 4、川法小曲高粱酒生產工藝中,如何控制熟高粱中的水分?熟高粱水分多少,應視季節和配糟酸度不同稍加調節。冬天發酵溫度較低時.熟高粱水分在6O%~61%,夏天發酵溫度高時應為59%~6O% ,以減緩發酵速度.少生酸。當配糟酸度正常時,熟高粱水分為6O%~61%合適,如酸度偏大,可減少至59%~6O% ,嚴重時可以再降1%,以減少發酵中的生酸量。 5、川法小曲高粱酒釀造的操作要點是什么?川法小曲高粱酒釀造的操作要點是“穩、準、勻、透、適”,即操作要穩,配料要穩;糖化發酵條件控制要準;泡、悶、蒸糧要上下吸水均勻,攤涼,收箱溫度要均勻;泡糧、蒸糧要透心;溫度、水分、時間、酸度要合適。在操作中,只有真正做到“穩、準、勻、透、適”,才能使淀粉利用率保持較高的水平。 6、清香型麩曲高粱酒生產工藝中對料溫有何要求?料溫的降低溫度與氣候有關。氣溫在5~10℃,料溫降到30~32℃;氣溫在10~15℃時,料溫降到25~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