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以風險管理為導向的稅源專業化管理進程中,建立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科學有效的稅收風險監控分析機制,對于強化稅收風險管理指引,提升稅源管理針對性,推動稅收風險戰略實施及其目標實現,具有重要意義。在現實稅收管理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引入風險管理理念、強化稅源控管,最大限度地降低征收成本,創造穩定有序的征管環境,是當前應該著重探討的問題。 一、稅收風險管理的主要內容 稅收風險管理是稅源管理的主要內容之一,是深化稅源專業化管理的內在要求。稅收風險管理一般是指稅務機關和稅務工作人員按照一定的規則,在對納稅人涉稅活動中存在的引發、增加稅收風險的各種風險信息進行識別的基礎上,科學評定納稅人涉稅風險度,并根據不同風險度和風險形成的情形,采取相應的風險應對策略和應對措施,以實現稅收風險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為后續稅源管理加工、傳遞稅收風險信息,為其進行稅收風險的識別、評定、應對以及監督評價等稅收風險管理活動提供一系列支撐。 二、當前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 稅收風險的不確定性,對基層稅務機關提高風險管理水平而言是必須面對的一個難題和挑戰。當前,地稅務機關對風險管理在理念定位、客觀條件和主觀意識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欠缺,充分認識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認真分析原因尤顯必要。 (一)存在問題 1.涉稅風險的警示作用不明顯。隨著依法治稅工作的不斷深入,納稅人的納稅意識明顯增強,納稅人欠繳稅款大多數是由于不懂稅收政策造成的。稅務機關在實施風險管理時,更多地是依靠單戶檢查評估的方式,由于稅務機關人少戶多,不能充分發揮風險警示提醒和納稅輔導的作用,從而使大多數的納稅人游離于檢查評估的監督之外。 2.納稅評估的效率有待提高。稅源管理機構開展納稅評估往往采取實地調查的方式,而較少采用稅務約談的方式。多年的稅收專管員制度,使基層稅務人員形成了慣性思維,風險應對人員接到任務后,往往選擇采用實地檢查的方式,有些能夠通過稅務約談方式就能消除的疑點,也通過實地調查的方式,影響了工作效率。 3.稅務稽查應對風險比例少。當前的稽查選案,由于考慮到稽查考核指標、稽查入庫稅款金額等原因,大多是以納稅人的收入規模、行業確定,并沒有根據納稅人的風險等級確定。加之稅務稽查取證的要求高,每年通過稽查應對的風險比例較低,使得多數中、小企業沒有得到有效的監管。 4.風險應對的質量有待提高。從風險管理實施的實際效果來看,原來管理員的大部分執法責任轉移到了風險應對人員身上,加之部分人員業務素質還不能完全適應新的稅源專業化管理模式,嚴重影響了風險應對的質量。 (二)原因分析 1.風險評估模型不全面,造成風險識別不完全。基層稅務機關實施風險管理起步較晚,目前的風險評估模型僅限于固定稅源以及一些簡單的風險評估模型,由于經濟多元化及各行業自身的特殊性,目前還沒有建立比較全面的風險評估模型,影響了風險應對的針對性。 2.風險評估模型不科學,造成風險疑點不真實。盡管稅務機關逐步建立了一些風險評估模型,但從風險推送后反饋的應對結果看,一些風險評估模型及風險指標的預警值不盡合理,難以準確捕捉稅源監管過程的漏洞,風險疑點有失真實。 3.風險應對缺乏有效控制,風險消除不徹底。目前風險管理機構實施風險管理基本上處于起步階段,由于對風險管理的過程缺乏科學、規范的控制,加之風險應對的考核獎懲措施還沒有完全到位,致使一些涉稅風險疑點并未真正消除。 三、基層稅務機關提高風險管理水平的幾點建議 (一)完善機構人員配置,從專業分工更加清晰、征管機構設置更加合理、征管資源配置更加優化、征管方式方法更加先進的角度出發,研究解決稅收風險監控分析機構編制和人員配置問題,以培養兼具理論水平與實戰技能的風險管理團隊為目標,將各自獨立、分布松散的業務骨干選拔到風險識別團隊中,組建多層次、專業化的風險管理人才梯隊。通過對內部、外部涉稅數據開展稅收風險防范指標分析和數據評估,從上至下進行風險任務的分層解剖,系統性地開展納稅評估、涉稅調查、催報催繳和稅務稽查等風險管理。建立稅收風險監控分析中心機構,形成風險防范、日常管理、納稅評估和稅務稽查的整體聯動、全程監控,為風險監控分析工作提供智力支撐。 (二)完善信息管稅機制。一是認真落實涉稅信息采集制度,嚴把數據入口關,規范數據采集工作。完善征管數據審核審計系統,加強對采集數據的審核,提高數據質量,促進稅收風險監控分析工作有效開展。二是進一步加強綜合治稅工作,明確第三方涉稅信息相關部門的職責義務、信息內容、提供時限、保密要求、使用權限、違規處罰等內容,打破部門壁壘,為稅務機關獲取涉稅信息提供有力保障。與此同時,建立健全政府牽頭的公共信息共享機制,實現與地方多部門信息交換與共享。三是改進和完善稅收風險分析識別,提高稅收風險監控分析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通過挖掘風險信息、分析歷史數據、匯總人工經驗、提煉案例特征等方式,尋找各類風險指標與風險發生可能性之間的邏輯關系,完善風險指標框架結構,為有組織地分工采集、提煉作用于各稅種、各行業的基礎風險參數和目標風險參數奠定基礎。 (三)促進風險管理層級化。在按照規模、行業、事項對稅源進行分類的同時,引入稅收風險指標的參照系數,科學確定重點稅源和一般稅源,將有限的征管資源應用到稅收風險最大的納稅人上。根據稅收征管程序和風險管理流程,將稅源管理職責在不同層級、不同部門和不同崗位之間進行合理分工,從而形成以規模管理、行業管理和風險管理為主要特點的稅源分類模式。在風險管理操作層面,將全系統的風險應對分為縣局和稅源管理分局兩個層級進行。縣局層面主要針對全局性的、方向性的風險進行操作,對全縣風險數據的完整性、邏輯合理性進行審核,建立統一的后臺技術支撐,確定風險數據的等級、類別、規模、推送應對的部門以及處理方式,確定風險數據的推送方式、頻率及各環節完成時限,并運用風險管理平臺推送至相應部門。基層稅源管理局側重于對縣局推送的風險任務開展具體應對和處理。按照分級風險管理機制,形成風險指標和任務數據的產生處理辦法,應用系統分析風險基礎數據,設計風險管理任務模板,進而將分析結果納入風險管理平臺,生成風險待辦任務,通過具體應對處理形成上下聯動的風險防控體系。 (四)提高績效考核科學性。建立落實反饋機制,明確考評內容,統一考核評估標準,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等考評手段等,加強對各層級、各部門、各環節風險管理的綜合效果、風險處置措施執行情況及效益的跟蹤檢查、監督和分析評估,準確掌握實際狀況,按照不同的崗位職責建立崗職匹配的績效考核制度,從風險應對的數量、結果以及風險識別差異等多個方面建立科學的績效考評體系,以提高風險應對的質量和效率。并以此作為進一步調整、改進和完善風險監控分析運行機制、方法措施以及相關風險指標和參數的重要參考依據。 作者:阿克蘇地區地稅局 魏文政 胡嘉華 責任編輯:系統管理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