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的專能應當重視,對藥物在不同劑量、劑型、炮制和配伍情況下能起的不同作用,都要注意探討和了解,且愈多愈詳愈好。理法好比兵法,而藥物又好比武器,戰爭除了重視戰略戰術外,對武器的掌握亦很重要,而且武器的變化,往往還會引起戰略戰術的變化。一個高明的醫生,應該常常注意調整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就能為中醫的理法方藥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至于研究藥物的專能,郭老的體會是,主要應當注意三個方面。 1.單味藥物的專能 單味藥物的作用,常隨產地、采取時節,劑量、劑型、炮制方法等不同,而有所側重和變異.不妨以柴胡為例,來說明這些影響和關系。柴胡有南柴胡與北柴胡之分,其共性為舒肝解郁,疏邪退熱,祛邪調經。甚個性則南柴胡長于升陽散邪,疏肝解郁;北柴胡長于解熱泄下,推陳致新;生品,多用于外感,炒制,能緩解發散作用。蜜制,潤肺,止咳;酒制,升散,退熱;醋制,增強舒肝活血及止痛作用;鱉血制,用于養陰,制瘧。在使用的劑量上,重劑退熱,中等劑量解郁舒肝,小劑量升舉陽氣。劑型的使用,對藥物的專能,亦有相當的影響。比如,龍骨外用,主要能斂汗、生肌、止血,內服為收斂浮陽、安神重鎮、平降肝陽,各有側重。附子搗爛敷足心,可以引火下行,撤上部熱盛之癥,如鼻衄、咽痛、小兒流口水、口瘡等,與內服有一定差異。另外,大黃欲瀉下,當后入煎劑,欲止瀉,可以久煮,芒硝需要兌入藥汁溶化,阿膠烊化,肉桂鋦服.旋覆花布包煎等,無不影響藥物專能的發揮。倘不細察及此,處方再好,也難免會有時因此而功虧一簣。 2.藥物配伍后的專能 藥物經過配伍后,所能產生的作用,不是單味藥物作用的簡單堆加之總和,在經過配伍以后,藥物性能和作用往往起了變化,且這種變化常是多方面的。就以麻黃來說,在麻黃湯、麻杏石甘湯、麻杏苡甘湯三方中,都以麻黃為主,輔以杏仁,佐以甘草。但一則配伍桂枝,為治表實無汗之太陽傷寒;一則配伍石膏,為治汗出發熱而喘之方;一則配伍薏苡仁,就成為治療風寒濕痹之方。二方僅差一味藥物,其治療作用就全然有異,可見配伍后的藥物專能值得努力探索和認真掌握。藥物配伍后所能表現出來的作用,大致可以歸納為二個方面:其一,改變其本來的功效或取得另外的效果,如桂枝配白芍,以調和營衛;黃連配吳茱黃,以平肝制酸;干姜配五味,以溫化痰飲等。其二,增強其本來的功效,收到更強的效果,如蒼術配厚樸,以燥濕行氣;木香配檳榔,以順氣化痰;黃柏配知母,以清下焦濕熱。第三,減輕或消除毒性或副作用,如干姜配附子,能減輕附子毒性;砂仁伴熟地,能制熟地滋膩礙胃的副作用等。藥物配伍后的專能,還常常受到劑量的影響,在配伍的方劑中,常可因一味藥物劑量上的增減,整個處方的作用就會向其他方面轉化。以《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方劑來說,比如桂枝加桂湯,藥味組成雖依然如舊,但由于一味藥物劑量的增加,卻變為治療奔豚氣從少腹上沖的方劑了。 3.藥物作用同中之異 同,是指同類作用的藥物;異,是指同類作用藥物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既包括單味,也包括配伍。掌握同中之異,就可以減少處方中雜亂和疊床架屋的現象,從而使處方簡潔有力。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療效,總結經驗,而且對于節約藥材,減輕病人經濟負擔均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比如說,都是升提的藥物——葛根善鼓舞胃中清氣上行,以輸津液;桔梗為舟楫之劑,能載藥上行;升麻、柴胡能升陽舉陷。 都是溫腎的藥物——溫散:附子回陽散寒,行水止痛,走而不守;肉桂溫陽達下,能助氣化;淫羊藿補腎壯陽,祛風除濕。溫補:巴戟天、仙茅、補骨脂為剛藥,用于腎陽虛而便溏、舌胖、苔膩、體胖等癥;肉蓯蓉、鎖陽、枸杞子為柔藥,用于腎陽虛而便艱、舌疲、苔薄、體瘦等癥。 都是辛溫開達的藥物——生姜、半夏降胃氣,吳茱萸、花椒瀉肝濁,桂枝辛溫促動,麝香香竄透絡。另外,如蔓荊子、桑葉、菊花皆能疏散風熱,治外風頭痛。倘若對于肝風內動之頭痛,使用蔓荊子卻并不對癥,此時縱有風熱為患,仍當以桑葉、菊花更為恰當。 羚羊角與犀角都同樣能治熱病發狂。但犀角以入心為主,偏于涼血,善治神昏,羚羊角以入肝為主,偏于息風,善治抽搐。 以上是用不同方式對藥物同中之異探討的舉例。總之,從上述三個方面去對藥物了解得愈多、愈深、愈透,就愈能提高臨證處方對藥物作用的選練功力,其好處自不待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