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詞義和語素義
我們知道,語素是語言中最小的音義結合的單位,語素也有意義。那么,語素義與詞的意義之間,有什么聯系、什么區別呢?前面學過,語素可以分為成詞語素和不成詞語素兩類,那么,這兩類語素的意義與詞義的關系是否一致呢?本節分析這幾個問題。
一、語素義
(一)不成詞語素的意義
不成詞語素本身不能成為詞,只能同別的語素結合成詞或固定結構(如成語、歇后語),所以,不成詞語素的意義,只存在于它所構成的合成詞和固定結構中。
語素義就是指存在于合成詞和固定結構中的語素的意義。如:
“番”,是一個不成詞語素,有一個義項:“指外國或外族”。這個意義只存在于合成詞如“番邦”“番茄”之中。
“塵”,也是不成詞語素,它有“飛揚的或附在物體上的細小灰土”的意義,該意義存在于合成詞“塵土”“吸塵器”等之中;它還有“塵世”的意義,該意義存在于合成詞“紅塵”“塵慮”“塵俗”“塵囂”等之中。
(二)成詞語素的意義
先看下面的例子。“海”,是一個成詞語素,《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
①大洋靠近陸地的部分:東海、南海。
②比喻連成一大片的很多同類事物:人海、火海。
③大的(器皿或容量等):海碗、海量。
④古代指從外國來的:海棠、海棗。
⑤〈方〉極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廣場上的人可海啦!
⑥〈方〉漫無目標地:海罵。
⑦〈方〉毫無節制地:海吃海喝。
⑧姓。
(注:〈方〉,表示方言中的用法)
“海”的第①項意義,是詞義,也是語素義。因為“海”具有“大洋靠近陸地的部分”的意義時,它可以直接作為詞來運用。如“我們看海去”“海很大很大”,這時是詞義。同時,它也可以與別的語素構成合成詞或固定結構,如“海岸、海拔、海帶、海島、海產、海角天涯、海軍、海難、海灘、海嘯……”,這時,它的意義存在于由“海”所構成的合成詞和固定結構中,是語素義。
“海”的第②③④項意義,只是語素義,不是詞義。因為,第②項意義只存在于由它構成的合成詞“人海”“火海”等之中;第③項意義,只存在于由它構成的合成詞“海量”“海碗”等之中;第④項意義,只存在于由它構成的合成詞“海棠”“海棗”等之中。
可見,成詞語素的意義有兩種情況:
1、它的某個意義,既可以是詞義也可以是語素義。如“我們看海去”中的“海”,與“海峽”中的“海”。
2、它的某個意義,只是語素義,不是詞義。如“海量”中的“海”、“人山人海”中的“海”。
二、詞義同語素義的關系
我們知道,詞是由語素構成的。那么,詞義是不是由語素義構成的呢?詞義和語素義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呢?了解這些,對我們理解詞義、辨析詞義、準確地使用詞語,都有很大的幫助。詞義同構成它的語素義之間的聯系,比較復雜,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語素義表示詞義
有三種情況。
1、詞義等于語素義
由一個語素構成的單純詞,即由一個成詞語素直接構成的詞,其詞義就等于語素義。如前文所說的“我們看海去”中的“海”。又如“玻璃”這個詞的詞義也等于它的語素義。
2、詞義等于語素義的直接組合
這一般出現在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語素構成的詞中。如:
高大 又高又大。
國策 國家的基本政策。
看重 很看得起;看得很得要。
研制 研究制造
雙休日 指星期六和星期天兩個休息日。
3、兩個語素原來的意義相同或相近,共同表達一個同原語素的意義相同或相近的意思。這時的詞義與語素義相比,得到了強化或進一步概括抽象。
如:種類 道路 偷盜 意義 聲音 缺乏 制造 奇怪 寒冷 美麗。
種類 兩個語素“種”和“類”在這里的意義相同,共同表達一個相同的意思。
偷盜 兩個語素在這里的意義相同,共同表達一個相同的意思。
(二)詞義是語素義的借代用法、比喻用法
由一個語素構成的詞,有的就是在本義或基本義的基礎上通過借代、比喻的手法而產生借代義、比喻義的。如:
拴:①用繩子等繞在物體上,再打上結。②比喻纏住而不能自由行動:被瑣事~住了。
第①項意義是其本義和基本義,第②項是比喻義,詞義是語素義的比喻用法。
下面著重分析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語素構成的詞。這類詞的語素義只能反映詞義的部分內容和特點。如“木耳”,兩個語素所著重反映的只有“木頭上(長)”和“耳朵形”這樣兩個特點,不能反映“木耳”這個詞的全部內容和特點。
1、詞義是語素義的借代用法。
(1)幾個語素共同借代。如:
眉目:眉毛和眼睛,泛指容貌。如“眉目清秀”。用“眉目”來指“容貌”,這是用部分指代整體。
眉眼:眉毛和眼睛,泛指容貌、神情。如“小姑娘眉眼長得很俊。”這也是用部分指代整體。
筆墨:筆和墨,指文字或詩文書畫等。如“筆墨流暢”“西湖美麗的景色,不是用筆墨可以形容的。”這是用工具代結果。
血汗:血和汗。用來象征辛勤的勞動。如:“糧食是農民用血汗換來的。”
(2)其中一個語素是借代用法。如:
歸田:指退職回鄉。語素“田”是借代用法,指代“家鄉”。如“解甲歸田”,“告老歸田”。
嘴甜:說的話使人聽著舒服。語素“嘴”是借代用法,指“說話或說的話”。以身體部位代替相關動作或動作的結果。
嘴硬:自知理虧而口頭上不肯認錯或服輸。語素“嘴”是借代用法,同上例。
1、 1、 詞義是語素義的比喻用法。如:
(1)構成詞的幾個語素作為一個整體,用作喻體。如:
手足:比喻兄弟。如“情同手足”、“手足情深”。
搖籃:①供嬰兒睡的家具。②比喻幼年或青年時代的生活環境,或文化、運動等的發源地。
以上兩例,詞義是幾個語素整體所表示的比喻義。“龍眼”“虎口”“線索”“飯桶”“草包”“落湯雞”“里程碑”“奠基石”“中流砥柱”等等都是。
(2)構成詞的幾個語素中,只有一個語素是比喻用法,只用了一個語素的比喻義。如:
山腳 山的靠近平地的部分。其中語素“腳”是比喻用法。
帶魚 體長側扁,形狀像帶子,我國重要海產魚之一。語素“帶”是比喻用法。
筆直 很直。語素“筆”是比喻用法,像筆一樣直。
火紅 ①像火一樣紅:火紅的太陽。 ②形容旺盛或熱烈:火紅的青春。語素“火“是比喻用法。
瓜分 像切瓜一樣地分割或分配,多指分割疆土。語素“瓜”是比喻用法。
另外,“膚淺、雪白、碧綠、蠶食、云集、席卷、蜂擁、心扉、心弦、月球”等都是。
(三)幾個語素的意義僅表示詞義的某些內容
客觀事物有各種豐富的特點,形貌、性質、功用等等,人們用合成詞去反映客觀事物和現象時,只能用組成該詞的語素去反映其中的某些特點,而不是全部特點。因此,語素義只表示了詞義的某些內容,不能完全表示詞義的全部內容。
臺燈 放在桌子上用的有座子的電燈。語素“燈”表示這是一種燈具,語素“臺”表示這種燈是放在桌子等有平面的家具上使用的。
黑板 用木頭或玻璃等制成的可以在上面用粉筆寫字的黑色平板。語素“黑”表示顏色,語素“板”表示這是一塊板狀的東西。
電視 ①利用無線電波傳送物體影像的裝置。②用上述裝置傳送的影像。語素“電”表示是利用電的,語素“視”表示可以看的。
開關 電器裝置上接通和截斷電路的設備。語素“開”表示接通,語素“關”表示截斷。
買賣 生意;指商店。語素“買”和“賣”是生意所涉及的雙方的最主要動作。
再如“夏至、霜降、知音、破例、畢業、失眠、餅干、蛋黃、故事、名片、手套……”也是。
這類詞很多。我們不能簡單地根據幾個語素的意義去推斷詞義。因為這類詞的詞義不是幾個語素義的簡單相加。語素義只表示了詞義的某些內容。
(四)合成詞中部分語素失落原義
1、由兩個語素構成的合成詞,其中一個語素表示詞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詞義,這是復詞偏義現象,這樣的詞是偏義詞(又叫“偏義復詞”、“偏義復合詞”)。如:
國家 ①階級統治的工具。②指一個國家的整個區域。語素“家”在這里沒有具體意義。
忘記 經歷的事物不再存留在記憶中,不記得。語素“記”在這里沒有意義。
這些在合成詞中不表示詞義的語素,原來都是有意義的,只是經過慢慢發展變化,才在特定合成詞中意義失落,起陪襯作用。如:
兄弟 在古代漢語中是兩個詞,指“哥哥和弟弟”。發展到現代漢語,成了一個詞,義項有:①弟弟;②稱呼年紀比自己小的男子(親切口氣);③謙辭,男子跟輩分相同的人或對眾人說話時的自稱。這時的“兄”是一個語素,并且語素義失落,在這個合成詞中不表示具體意義,只起陪襯作用。
在詞匯的發展過程中,原來表示語素義的情況與現在語素義脫落的情況,有時是并存的。如“人馬”,有兩個義項。①指軍隊:“全部人馬安然渡過了長江。”②泛指某個集體的人員:“原班人馬”,“我們編輯部的人馬比較整齊”,“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等。第一個義項中“人”和“馬”這兩個語素的意義共同構成了詞義。而在第二個義項中,語素“馬”只是個陪襯語素了。又如八十年代新出現的“獨生子女”,其中“子”和“女”在具體使用中,有時有一個是陪襯語素。
2、幾個語素,有的語素可以表示詞義的某些內容,有的語素意義模糊(不能說沒有意義,但也不能明確指出它的意義)。如:
麻利 敏捷;迅速。語素“麻”在這里意義模糊。
又如“絲糕”的“絲”、“江米”的“江”,這兩個語素在這里意義模糊。
三、了解詞義和語素義之間關系的作用
為什么要了解詞義和構成它的語素義之間的關系呢?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到,掌握這類知識,對理解詞義、辨析詞義、準確地使用詞語等,都有很大的益處。
(一)可以根據詞義和語素義之間的關系,說明事物得名的來由、造詞理據。(此處內容供參考)
名稱與客觀事物現象之間,雖然是“約定俗成”的關系,但是人們在給某個事物或現象命名時,總是要以語言的造詞規律和事物現象的某種特征某一標志作為命名的根據。用作命名根據的事物現象的特征或標志,在詞里的表現,就叫造詞理據,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得名之由”。
“巾幗”,借指婦女。為什么?因為巾和幗是古代婦女戴的頭巾和發飾,這是用婦女常用的物品來借指婦女,“巾”和“幗”兩個語素義是借代用法表示詞義,由相關的物品指代人。
“名列前茅”,指名次列在前面。為什么?春秋時代楚國行軍時,走在隊伍前頭的人手里拿著茅草,若遇敵情,則舉茅草以報警,前茅是報警用的旗幟、報警的信號。所以后人用來指名次列在前面。
當然,由于詞義的發展和變化,一個詞可能會跟它所由形成的語素之間失去意義上的聯系,它的構詞的理據性也變得模糊難辨。如:誰都知道“闌尾”是什么,但是為什么叫“闌尾”,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幾種常見的外國語中,“闌尾”一詞的讀音跟漢語的lánwěi都毫無關系,漢語外來詞詞典也沒有收列“闌尾”的詞,那就只能從漢語本身去探索它的語素義了。“闌”字有“盡頭、殘余”的意思。如《史記·高祖本紀》:“酒闌,呂公因目固留高祖。”“酒闌”,就是酒喝到盡頭,快結束的時候。而闌尾正是盲腸的盡頭、“尾”端。“闌尾”是末尾的意思。(見《中國語文》1997年第6期。)
(二)有助于準確用詞。
語素在所由構成的合成詞和固定結構中,有的語素義比較生僻,這使人們在理解詞義時有一定的困難。這時若能了解語素義,詞義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如:
“再接再厲”,指一次又一次地繼續努力。可是經常有人把“厲”錯寫成“鼓勵”的“勵”。誤用者沒有理解組成該詞的語素及其語素義。接:交戰。礪:礪石,磨刀石,磨(刀),這是磨快、磨利。“礪”也寫成“厲”。可見,該成語不可寫成“再接再勵”。
“秣馬厲兵”mòmǎlìbīng,喂飽馬,磨快兵器,指準備作戰。秣,喂牲口。厲,同“礪”,磨(刀)。厲兵,礪兵,磨快兵器,指做好準備。
(三)有助于辨析同義詞。
有不少同義詞之間的不同,表現在所由構成的語素的意義不同上。如:
“阻止”和“制止”,兩者構詞方式相同,而且都有一個語素“止”。兩者的不同主要表現在“阻”和“制”上。“阻止”是“阻攔使停止”,“制止”是“強制使停止”。
“權利”和“權力”,兩者的不同主要在“利”和“力”上。“權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權力和享受的利益(跟“義務”相對)。“權力”: ①政治上的強制力量。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②職責范圍內的支配力量。如“行使大會主席的權力。”兩詞比較,“權利”著重指依法享有的不容侵犯的利益;“權力”著重指權柄和力量。“權利”靠跟“維護、合法、民主”等詞搭配;“權力”常跟“統治、國家、機構”等詞搭配。
詞義和構成它的語素義之間的關系,概括成下表:
1 語素義直接完全
表示詞義
|
①詞義等于語素義 |
玻璃 |
|
②詞義等于語素義的直接組合 |
高大、私營、研制 |
|
③幾個同義近義語素共同表示詞義 |
瑣細、種類、缺乏 |
|
2 詞義是語素義的借代或比喻用法
|
①詞義是語素義的借代用法 |
A幾個語素作為整體共同借代 |
筆墨、血汗 |
|
B其中某個語素是借代用法 |
歸田、嘴甜 |
|
②詞義是語素義的比喻用法 |
A幾個語素作為整體共同比喻 |
手足、搖籃、青云 |
|
B其中某個語素是比喻用法 |
木耳、山腳、瓜分 |
|
3 幾個語素的意義表示詞義的某些內容 |
|
開關、手套、知音、掛面、 臺燈、買賣 |
|
|
|
4 合成詞中部分語素失落原義 |
①復詞偏義 |
忘記、兄弟 |
|
②部分語素的意義模糊 |
絲糕、麻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