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技館搬到家門口
將一個圓形玻璃片從漏斗的寬口投入,經過一個極細的窄口,再穿越一個立方體,最后從立方體底部的縫隙“鉆”出來,實現了看似不可能的一次穿越。“這個利用的是視覺錯覺的原理。”一名來自齊齊哈爾路第一小學五年級的男孩告訴記者。
今天上午,睦鄰中心旁邊的齊齊哈爾路第一小學一批剛考完試的五年級學生在老師的帶隊下前來參觀,他們一邊與裝置互動,一邊“講解”著其中的原理。“因為是‘流動’的,因此這些科學裝置區別于上海科技館展出的大型設備,是一個簡易的微型版,便于在社區和學校流動展出。”平涼路街道自治辦副主任戴敏潔告訴記者,科技館目前已吸引了近200名居民前來參觀。
“包干到戶”的“空中花園”
另一邊,在平涼第一睦鄰中心的兩幢老洋房的天臺上,十幾位居民正在一個“空中花園”里熱火朝天地忙活著。這是睦鄰中心聯合同濟大學景觀設計專家,將中心天臺的一片區域開辟出來,種上“可食的地景”,為居民打造一個“微農場”。
寸土之地,種植著地瓜、番茄、絲瓜、南瓜、苦瓜、扁豆……僅僅一個月,茄子和辣椒都開出了花,草莓也結出了小小的果實。新鮮的薄荷現摘現用,直接送到樓下的烘焙教室做蛋糕。各種有藥用價值的中草藥,散發著幽幽的芳香,米蘭、薰衣草等景觀植物點綴其間。
小小的“空中花園”分成有土栽培和無土栽培,每個居委會都有一片“自留地”,大多采用“螺旋花園”的形式,讓植物從高到低垂直分布,空間上達到最大的利用率。花園前期由同濟大學的專業團隊指導建設,后期由各居委會的愛花之人負責打理,互相幫著照看各家的小花園。
黃勝勤是種植隊的一員,夏日的午后,他滿頭大汗地在花園里忙得不亦樂乎,對這些心愛的植物更是如數家珍。“這里環境多好啊,我們幾個一有時間就過來勞作,累了在樹蔭下喝喝茶、聊聊天。”有生命的東西需要長期的關照,黃勝勤隔天就會來花園里澆花、除草。等到收成結果的時節,“空中花園”產出的果實會送到睦鄰中心樓下供前來活動的居民品嘗。小小的花園,從栽培到開花到結果,花費了大量精力,凝聚了眾多民心。
營造廣大熟人社會
睦鄰中心是在街道和居委會中間“長”出來的自治組織,溫暖的社區文化、開放的運營環境、公益性質的資源保障是睦鄰中心的特點。其功能如同西方國家的教堂、中國傳統的祠堂,最大限度地聚合了社區里不同群體,恢復過去的熟人社會關系。
從2010年建設第一個睦鄰中心開始,楊浦區通過“收回一批、調整一批、租賃一批”的多種方式籌措資源,按照每個“15分鐘生活圈”內設一個社區睦鄰中心的目標,目前已在全區建成50個睦鄰中心,委托23家社會組織整體運營,共涉及服務項目378個,切實提升了社區的溫度、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平涼第一睦鄰中心,原來是水廠老板的私人洋房,經過改建后,古色古香的建筑梁柱、樓梯、木家具被保存下來,其功能改成一樓老人日托所、二樓青年人業余培訓基地、三樓兒童早教中心的模式。而平涼第二睦鄰中心則是將一個閑置的臺球麻將館進行了全面改造,由于處在住宅集中區,每天來此活動的居民人氣旺盛。
傳統的社區文化公共空間由政府運營,實行“自上而下”的管理,但和群眾距離感較大。“社區是一個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里的活動需調動居民真正走出家門來參與,實現‘自下而上’的治理,培育居民的主體性。”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劉建軍教授指出,居民的社會認知和情感需要社區治理來撬動,而中國居民在私人性和國家性之間還缺乏一個社群性,睦鄰中心正好體現了居民的社群性,并以一種和中國文化相匹配的社區形態彌補了中國街區缺失。 根據規劃,楊浦將在“十三五”期間按照“每平方公里一個睦鄰中心”的布局要求,在全區再建10個睦鄰中心。
本文圖片:黃尖尖 攝 圖片編輯:邵競 (編輯郵箱:jfshquxian@16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