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一詞在親子關系話題或者人際關系話題中常常被提及,”界限“的物理名詞解釋是:事物之間的分界、限度,那么這個詞匯用在我們的生活空間中又有怎樣的顯性含義呢?
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存在于一個關系的社會里,所有的生活實質正是各種關系的運作結果,而處在關系中的我們卻常常沒有意識到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核心詞匯——界限。
關系的存在直指兩個或多個個體的聯結,不同的個體無論是在物質形態上的獨立還是在內在精神上的區別,都意味著兩者聯結時需要際遇一種能量,這種能量便是“你”與“我”關系交合時存在著的一種隱性物質——“界限”。
有時“你我”之間看起來似乎沒有界限,而兩個獨立個體之間的交合不可能像水一樣匯集交融,那么可以照見到的是,其間的關系是一種界限的吞沒,“你”在“我”之中,或“我”在“你”之中,那個被對方吞沒的“你”或“我”個體被掩埋,難以找尋到真正自我的存在;有時“你”的界限逾越過某個特定的疆界,于是“我”有被侵犯感,兩個個體在交合時一進一退的試探,一方被另一方攻擊或推進,使得其中一方感覺被侵犯,這其中的關系便是一種界限的掠奪。
無論是界限的吞沒或者界限的掠奪都會令人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痛苦,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想一想,一個即將溺亡的人感受到被無邊的水將身體吞沒,那種恐懼和無助是完全可以被預見的;而一個個體遭遇另一個個體意圖的滲入式攻擊,會導致其個體感覺到身體被剜割,那種切膚之痛應該也是可想而知的。在生活中當遇到這種現實的危急狀況,人們定會有所防御或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可是在人性關系中隱藏著的行為危機卻常常無法被人們的眼睛所看到,正因為這是人性內在的運作層面,人們往往無法照見到其中的“界限”正在淪陷,所以大多數人都在各種關系中掙扎斡旋,不斷體會著各種痛苦和煎熬。
“界限”的另一個層面也可以和“接納”形成一種對應,“界限”在隱性的層面運作,而“接納”則在顯性的層面顯現。
那么,讓我們先從容易被察覺的顯性層面來看看“接納”,接納我們大體可以分為不完全接納、無助接納、焦慮接納和完全接納四種。
不完全接納:兩個人之間如果沒有接納,即我和你沒有交集,那么關系即無從產生,這樣兩個人只是毫不相關的陌路人,而一旦有了關系的聯結,那么必然有了接納的存在。關系中,有的兩者常常看到的總是對方的缺點,實際上是將自己的不完美投射到了對方的身上,這類的不完全接納可能也會與無助接納或焦慮接納對接,還有一種可能便是各自為營的顯性關系,雙方各自在自己的世界里行走,在關系中形同陌路,偶有交集引發短暫的“界限”交錯,更多的時候則是平行線。例如親子關系中,父母在自己的世界里忙得焦頭爛額,無從真正看到孩子,而孩子也在自己的世界里體會著與父母的疏離,如此生活環境中的父母可以看到他們不僅對自己、對孩子的不完全接納,甚至可以看到他們對這個世界的不完全接納,而在其間成長的孩子也必然會生成出許多對人、對事物的不完全接納。再如人事關系中,員工和領導的關系,兩者各自為政,致力于自己領域的工作,偶有交集,但并不深入。處于不完全接納狀態的人群界限分明,因為他們對任何事物都保持著距離和尺度,這部分人常常感受到內在孤獨的痛苦。
無助接納:在關系中,一方對另一方產生界限的吞沒或界限的掠奪,受方因為各種原因的考量或局限,選擇屈從或者自愿放棄自己的界限,例如親子關系中,弱小無力的孩子面對父母的權威只能選擇無助接納。再如夫妻關系中,一方對另一方產生不滿或者憤怒,為了家庭的圓滿、孩子的成長又或自己對愛的渴望等各種原因,選擇無助接納,以求暫時的安寧與平靜。處于無助接納狀態的人群界限模糊,因為他們內在的某個需求令他們總是背離自己的實際感受,這部分人常常深受消極痛苦的煎熬。
焦慮接納:關系雙方有著自己的獨立立場和需要,但往往在關系運行的狀態中,因為各種理智、判斷、情感、需求等諸多因素的沖突,導致對界限產生極大的焦慮和恐慌。例如親子關系中,母親有自己的個人需要,但與此同時看到深愛的孩子表達出與自己相沖突的需要時,各種思想觀念的抗衡不斷消耗內在大量的能量;而孩子在感受到自己深愛的母親未滿足自己所需的關注時,會用各種挑釁、委屈、忤逆的方式去試探,直到他內在的體驗與母親口中表達的愛是一致之前,孩子都會不斷用焦慮接納的方式去辨認和承接。再如朋友關系中,一方給予另一方,而受方在接受時直覺中有不安的元素,從而生成對對方是不是真正愿意給予或者對方傳遞了怎樣的信息的焦慮等。處于焦慮接納狀態的人群界限模糊,因為各種情感的糾纏和情緒的起伏都會影響他們對界限的判斷,這部分人常常感受到內在極大的沖撞之苦。
完全接納:你不僅僅接納對方,同時真正接納自己,你確信你和對方都是獨立的,你們各自有獨立的思想和需求,你不會因為自己的需要而希望對方與你同步,也不會因為對方的渴求而委屈迎合,那是一種精神上的絕對獨立。我和你存在于關系中,但我不會因為情感、道德、標準、愛或者任何議題的評判而屏蔽自己的需要,與此同時我也能清楚的看到你的需要,只是我們各自負責,各自滿足。處于完全接納狀態的人群界限清晰,在關系中游走自如,精神獨立而自由。
以上四種顯性層面的接納狀態揭示了人性關系中的隱性“界限”,很多時候我們看不到界限的存在,但能親身感受到不同接納狀態帶給我們的不同體驗。在生活中,我們行走在關系里,往往沒有覺知到自己正在被怎樣的東西所捆綁和束縛,那些制約你的東西一定來自深層次的源頭,想要破繭成蝶可能需要一段痛苦而艱辛的內在探索旅程,但有一個重要的信息是可以支持我們在關系中成長,并且幫助我們為內在探索的旅程點燃一盞指路的明燈,那便是——真正看到自己、完全接納自己,讓那個自我的界限來得更清晰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