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格調(diào)的國學(xué)微刊 中國人都有尋根觀念。一個地方的地名和當(dāng)?shù)匚幕?、家族傳統(tǒng)相連。 曾有過這樣一則新聞:一位臺灣老兵讓孩子回來尋根,孩子歸來,卻難以找到,原來這個地名早已消失。經(jīng)過民政部門翻閱檔案,才找到原來地名。這位老先生寫信來感謝民政部門的同志,并說:‘你們經(jīng)濟(jì)發(fā)展得很好,建設(shè)也很好,但是地名請不要改。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標(biāo)?!?/p> 的確,地名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就是一條回家的路。無論走多遠(yuǎn),一聽到故鄉(xiāng)的名字,心頭總會泛起一陣暖意。 古代地名君莫改,尋根問祖好識途。月是故鄉(xiāng)明,越是故鄉(xiāng)名。 我們在閱讀古詩文時,也常常見到一些地名,頗有似曾相識之感。事實上,隨著時代的更迭,中國許多城市都?xì)v經(jīng)多次易名。詩文典籍中那些美麗的地名,不僅傳承著地方特有的文化符號,也是我們心中,是我們的懷古之情,對中國河山的想象。 1 徽州(古)——黃山(今) 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游。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 ——湯顯祖《游黃山白岳不果》 如此有情懷的湯顯祖,一輩子想去人間仙境,可做夢也沒夢到人間仙境原來在徽州!可見,徽州的美讓人難以想象… 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青山向晚盈軒翠,碧水含春傍檻流。 縱然你沒去過徽州,腦海中也會浮現(xiàn)它的樣子:白墻黑瓦,高低錯落的馬頭墻,處處流水到人家…… 這里孕育出獨特的徽州文化:徽派建筑,徽商,徽菜,徽劇......徽州這個名字,早已深深與這方水土融合。 記得胡適先生晚年在回憶錄中,開篇就寫到“我是安徽徽州人…”可想而知,自己的故鄉(xiāng)是這般山水氤氳的人間仙境,那是多么自豪的一件事,也不難看到胡適先生的思鄉(xiāng)之情溢滿字里行間。 1987年,徽州更名為黃山。黃山也很好,奇松怪石云海,但終不及“徽州”二字優(yōu)雅有底蘊(yùn)。更名后,我們的徽州記憶、徽州情結(jié)將從何處尋? 2 長安(古)——西安(今) 北路古來難,年光獨忍寒。 朔風(fēng)侵鬢起,邊月向眉?xì)垺?/p> 蘆井尋沙到,花門度磧看。 薰風(fēng)一萬里,來處是長安。 ——楊巨源 《送太和公主和番詩》 夢里長安,若為女子,定是容色傾城,恰似牡丹,嬌媚又華貴,讓人迷戀不已:若為男兒,定是溫文如玉,猶如翠竹,風(fēng)流倜儻,傾倒美人無數(shù)。 那個在長安街頭喝酒的李白,酒到興處,錦繡詩句從口中娓娓而出,醉了,蒙頭就睡,天子召見也不去,醉醺醺的說:“臣是酒中仙!”余光中說李白:“酒入豪腸,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p> 夢里長安,有著月色未央,跌宕風(fēng)流。千年前,那個梳著云鬢玉簪的美人,用輕紗的長袖,朦朧了古城月夜下的長信宮燈,醉了大唐幾代人的筆墨。而今,怕是早已不復(fù)昔年風(fēng)韻,那樓臺煙雨,如今也只剩下重建后的“漢唐風(fēng)光”,那股子氣息,到底是找不到了。 “長安”這個名字,永遠(yuǎn)存在于中國人心頭,化作一場關(guān)于盛唐的遙遠(yuǎn)的夢。 3 武陵(古)——常德(今) 事外癡頑老,人中剩長身。 開顏時賴酒,閉口不言貧。 淡話常終夕,閑游動歷旬。 漁翁偶相遇,疑是武陵人。 ——陸游《寓嘆》 說起武陵,可能有些人還不甚熟悉。但若說起桃花源,恐怕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是所有中國人心中的一片樂土。 自古以來,先人們就留下了無數(shù)個膾炙人口的詩句,將武陵與桃花緊緊地連在一起。 王昌齡在《武陵開元觀黃煉師院三首》中的“先賢盛說桃花源,塵忝何堪武陵郡”,裴迪在《送崔九》中的“莫學(xué)武陵人,暫游桃源晨”,李白在《當(dāng)涂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中的“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殺人”、陸游在《小艇》中的“清曉長歌何處去,武陵溪上看桃花”等詩句,都在歷史上赫赫有名。 但最有名的,還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位武陵的漁夫行船到桃花深處,突然發(fā)現(xiàn)一個洞。出洞后,“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從今以后,武陵桃花源便成為人們心中一縷明亮的光,人生縱有諸多不順,那片純凈的桃花源永遠(yuǎn)是精神逃遁的樂土。只要桃花源在,不再懼怕黑暗。 可是如今,武陵之名不復(fù)存在,那片傳說中的桃花源所在之地,改作“常德”。 4 潯陽(古)——九江(今)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潯陽,因其“南開六道,途道五嶺,北守長江,運行岷漢,來商納賈”,曾以中國的“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而著稱于世。作為長江黃金水道上的歷史重鎮(zhèn),潯陽城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風(fēng)風(fēng)雨雨中,曾幾度興衰,幾度浮沉。 萬里長江門前過,千頃鄱湖屋邊繞,奇秀匡廬似脊梁,甘棠南門是明眸。煙水潯城,湖光山色,落影繽紛,這是千古潯陽得天獨厚的地理文化。 當(dāng)時仕途不順的白居易,被琵琶藝女曲折的命運所激動,發(fā)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 如今,白居易和琵琶女相遇的潯陽,已經(jīng)改名為“九江”。 九江,雖有“江到潯陽九派分”江水滔滔的壯闊,卻終不及潯陽給我的“陌生人相遇,惺惺相惜”的感動。潯陽城在九江市民心中,依舊擁有著極其強(qiáng)烈的歷史文化歸屬感。 5 姑蘇(古)——蘇州(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楓橋夜泊》 蘇州有一個典雅的古稱“姑蘇”。姑蘇既有園林之美,又有山水之勝,自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加之歷代文人墨客題詠吟唱,使姑蘇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天堂”。 一個秋天的夜晚,張繼泊舟姑蘇城外的楓橋下。落第的他心情沮喪,月落烏啼山,更添凄涼;滿天清霜,又增寒意。對著江邊隱約的楓樹,江中閃爍的漁火,難以入眠。 千年的吳江水流淌,數(shù)不清多少蕩氣回腸,多少詩情畫意,又有多少碎碎的糾葛、笑語與辛酸。 吳儂軟語,江南水鄉(xiāng),姑蘇城,不偏不倚,它,就在這里。 如今的姑蘇已變?yōu)樘K州,蘇州也很美,卻不及姑蘇韻味悠長。詩中美麗的地名,都有我們的腳印,那是我們的來處。 6 燕京(古)——北京(今) 日落把燭歸,凌晨向燕京。 方陳五餌策,一使胡塵清。 ——李白 提起燕國,可能很多人會脫口而出《天龍八部》。在金庸先生的這部武俠巨著中,慕容博、慕容復(fù)父子一生都在為光復(fù)大燕國而疲于奔命。 燕京這個名稱正是來源于燕國。歷史上,燕京的命名雖然屢有變動,而這個名稱卻使用得最為廣泛。 在歷史航道上走過三千年的燕京,從燕國薊城經(jīng)中都、元大都到明清北京直至今日,這期間幾起幾落,最終發(fā)展成一個全面開放的、現(xiàn)代國際第一流大都市。 縱然如今名字改了,我們也不會忘記來處,不會忘記曾經(jīng)的燕京。 7 齊州(古)——濟(jì)南(今) 江通一柱觀,日落望鄉(xiāng)臺。 客意長東北,齊州安在哉。 ——杜甫《送舍弟頻赴齊州三首》 濟(jì)南作為我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城之一,歷史已遠(yuǎn)過千年,濟(jì)南這個名字最初來源是因為它位于濟(jì)水(河流)之南。 從隋朝到宋代,齊州這個名字陪伴了濟(jì)南近700年。齊州,是“時來泉水濯塵土,冰雪滿懷清與孤”的趵突泉;是“群山尾岱走東河,鵲華落星清照湖”的千佛山;是“玉輪滾滾無時已,珠顆涓涓盡日生”的珍珠泉;是“荷葉荷花何處好,紅妝翠蓋木蘭舟”的新秋大明湖。 汩汩的泉水,滋養(yǎng)了這座城市和這座城市的居民幾千年。波光粼粼的大明湖,也見證了這個老城的光輝與榮耀。只是不知,我們何時還能重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老城齊州? 8 瑯琊(古)——臨沂(今) 環(huán)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瑯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樂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風(fēng)高日出,景無窮也。
——黃庭堅《瑞鶴仙·環(huán)滁皆山也》 9 汝南(古)——駐馬店(今) 結(jié)客少年場。春風(fēng)滿路香。 ——徐陵《烏棲曲 二》 10 廬州(古)——合肥(今) 積雨陂塘五月秋。送還留。且停舟。聽我驪駒,歌徹上廬州。無柰綠窗眉鎖恨,情脈脈,思悠悠。同鄉(xiāng)翻作異鄉(xiāng)愁。善謀猷。盡優(yōu)游。不見閭閻,談笑覓封侯。勛業(yè)此時都莫問。書有便,寄來不。 ——舒頔《江城子·積雨陂塘五月秋》 11 大梁(古)——開封(今)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李白《俠客行》 12 石頭城(古)——南京(今) 瓜洲初見石頭城,城下波濤與海平。 ——蘇轍《和子瞻金山》 13 京口(古)——鎮(zhèn)江(今)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王安石《泊船瓜洲》 14 臨安(古)——杭州(今) 臨安山中古石鏡,曾照錢王冕服來。 天遣紫苔封里后,等閑不許別人來。 —— 張昱《臨安訪古(九首)·石鏡》 15 廣陵(古)——揚州(今) 芍藥櫻桃兩斗新。名園高會送芳辰。 洛陽初夏廣陵春。 紅玉半開菩薩面,丹砂濃點柳枝唇。 尊前還有個中人。 ——蘇軾《浣溪沙》 這些只代表一部分,當(dāng)然也有些城市自建立以來,幾千年都沒改名,比如成都,洛陽,邯鄲,是當(dāng)?shù)厝说尿湴粒?/p> 本文系京博國學(xué)(ID:jingboguoxue)編輯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