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距攝影又叫做近距攝影,微距攝影的目的是力求將主體的細節纖毫畢現的表現出來,把細微的部分巨細無遺的呈現在眼前。要進行微距攝影,需要使用專門的攝影器材: 1.微距鏡頭微距鏡頭是數碼單反相機獲得優良成像質量的保證。微距鏡頭的特點是:在結構上其光學系統是以“近攝”為前提,經過專門設計,影像反差比較大,分辨率比較高。這類鏡頭拍攝像物比為1∶1的照片時,即使采用最大光圈,整體畫面的邊緣和中心仍具有良好的清晰度。所以微距鏡頭是最為理想的微距攝影器材。但對于非平面的對象,其清晰范圍度小即景深小,所以拍攝時,即使用小光圈拍攝也難得到大景深,焦點前后的景物清晰度差,但揚長避短,把握、張揚好這個特點會更加有利突出主體,虛化淡化背景。 各個廠家生產的3 5 m m相機的微距鏡頭焦距從2 0 m m 到400mm,非常齊全,一般最常用的有三種規格:50mm(含55m m、60mm);100mm(含90m m、105mm);180mm(含200mm),放大倍率都能達到1∶1。微距鏡頭的焦距越長,最近拍攝距離也就越遠。 因此,長焦距微距鏡頭更適合于拍攝昆蟲及其他不易接近的物體。 微距攝影又叫做近距攝影,微距攝影的目的是力求將主體的細節纖毫畢現的表現出來,把細微的部分巨細無遺的呈現在眼前。要進行微距攝影,需要使用專門的攝影器材: 2.加裝近攝接圈或皮腔近攝皮腔是用卡紙或漆布制成的不透光手風琴式的管狀腔體。皮腔的一端為連接相機機身的支架,另一段則是連接攝影鏡頭的支架,腔體隨支架裝在導軌上,導軌的下面有三腳架接孔。聚焦時既可沿導軌移動前支架(鏡頭),也可移動后支架(機身),它通過延長鏡頭至焦平面的距離達到近攝的目的。 近攝皮腔在最小伸展長度時,無法拍攝到30cm以外物體的清晰影像,但是在微距攝影領域中,皮腔則是非常靈活的。利用它可以拍攝到比1∶1更大的像物比例。由于近攝皮腔的體積比較大,所以需裝在三腳架上使用,攜帶也頗為不便。 近攝接圈是內部為黑色的筒狀近攝附件,多由金屬制成。使用時像安裝增距鏡一樣附加在機身與鏡頭之間,近攝原理與皮腔完全相同。通常35mm相機經常使用的接圈分為7mm(1號)、14m m(2號)和25mm(3)三種,它們可以單獨使用或組合使用,并能夠組成七種不同長度,如:三只接圈組合,用于50mm標準鏡頭上的像物比例為1∶1。但鏡頭的對焦范圍將隨著接圈的增加而受到限制,所以在接圈組合拍攝時,需要移動照相機或被攝體的前后距離配合對焦,所攝效果與近攝皮腔基本相同。近攝接圈的優點是體積小、重量輕,易于攜帶;有些自動接圈可與相機的光圈聯動;另外,接圈的結構極為簡單,一般不易損壞。與近攝皮腔相比,近攝接圈雖然便宜得多,但調整的靈活性不及皮腔。另外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二者為方便調焦光圈一般應全開,待焦點調好后不要忘記按照需要鎖定光圈進行測光、曝光。 近攝皮腔與近攝接圈的共同缺點是:(1)景深太小,對焦過程較為費力;(2)鏡頭的通光量將受到影響。 3.鏡頭前加近攝鏡片或放大鏡近攝鏡是一種類似于濾光鏡的近攝附件,用其單獨觀察景物便如同一只放大鏡,它的正面凸起,用于影像放大,而背面卻微微凹進,以便一定程度地減少像場彎曲。如果在標準鏡頭前附加一枚近攝鏡,其焦距就會立刻發生變化。通常近攝鏡按屈光度標定,如:1、+2、+3等。屈光度越大,放大倍率也就越高,焦距也就越短。近攝鏡結構簡單、價格便宜,在操作時,可不作曝光補償調整,并能夠單獨使用和組合使用,非常便利。另外,近攝鏡除了適用于單鏡頭反光相機外,還可用于旁軸取景相機和雙鏡頭反光相機。但是由于分離取景器的相機在近距離拍攝時會出現明顯視差,所以使用時需要配合近攝取景附件,以便調整相對應的拍攝角度。 近攝鏡的不足之處是:(1)像差雖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并不能完全消除;(2)在使用時會輕微地影響到照片的清晰度;(3)對焦工作將受到限制。附加近攝鏡后需要移動相機與被攝體之間的距離來配合對焦。 普通的閱讀放大鏡也可用于近距離拍攝。使用時,只要將放大鏡緊貼鏡頭前端,或是用透明膠帶粘著在鏡頭前面就可以了,放大原理與近攝鏡相同。用這種方法拍攝時,需要放大鏡的口徑大于鏡頭的濾鏡口徑,以保證鏡頭的通光量。 接用了放大鏡的鏡頭景深很或,需要盡量使用小光圈拍攝。另外,由于放大鏡一般是用普通玻璃制成,鏡片內的雜質較多,更不具備色差、像差校正能力。而且使用時也很難與照相機的同軸性保持一致,所以成像質量無法與近攝鏡等專用近攝附件相比。但在縮小光圈的情況下,用于立體景物的拍攝還是可以接受的。其最大的優點就是價格低。 4、增距鏡在最近拍攝距離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在照相機與鏡頭之間增加一只增距鏡,可以改變鏡頭的焦距。一只2倍的增距鏡可以將影像放大2倍;3倍的增距鏡可以將影像放大3倍,依此類推。增距鏡可以在同一鏡頭卡口的條件下連接所有焦距的鏡頭,包括微距鏡頭,例如50mm微距鏡頭加上一只2倍的增距鏡后,便等于一支100mm焦距微距鏡頭,可以拍攝到像物比為2∶1的微距照片。部分增距鏡可為AF大孔徑鏡頭提供自動對焦聯動功能,如佳能EF1.4×、E2×,尼康1.4×、2×增距鏡等。另外,加裝增距鏡對鏡頭的通光量雖然有所影響,但對于有TTL內測光的照相機來說,無須再考慮補償曝光。為了達到良好的影像質量,一般會縮小光圈曝光,所以影響最大的是相機的快門曝光速度。 增距鏡的優點是:重量和體積均比相同焦距段的定焦鏡頭輕巧;價格比同焦距鏡頭便宜;多數原廠增距鏡可以與光圈聯動;不影響鏡頭的正常對焦。缺點是:使用后的像質不如原鏡頭;對鏡頭的通光量產生影響。 5.變焦鏡頭上的微距檔位很多變焦鏡頭上設有專門的微距檔位,比如適馬等鏡頭廠商的24~70mm、70~200mm、75~300mm等變焦鏡頭都有專門的最大放大倍率為1 : 4~1 : 2左右的微距擋位。但是由于設計的不同,微距檔位可以分別在長焦和廣角端來實現,各有優缺點,在廣角端實現微距容易產生球面像差,所以拍攝時應該盡量使用小光圈;在長焦端實現微距容易產生像場彎曲,所以在拍攝立體的物體比較合適,但翻拍效果就不太好。 6.便攜式數碼相機的微距功能便攜式數碼相機都有微距功能,而且有著非常優秀的表現,能拍出靚麗的微距攝影作品。大多數便攜式數碼相機微距最近對焦距離只能在最廣角端使用,一拉至長焦對焦距離就要遠很多。廣角端造成的夸張透視和大范圍的背景有時會令人煩惱,如透視夸張、物體變形、背景范圍大、畫面容易雜亂等,因此我們使用標準焦段到中長焦段為多。而多數微距功能強的便攜式數碼相機,其強不在于廣角端的最近對焦距離,而在于這些DC在標準焦段到中長焦段依然能保持很近的對焦距離,這時的畫面放大率甚至比廣角端更大。其次,能夠手動選擇對焦點也是小DC微距拍攝的關鍵之一,這樣你就能靈活構圖,主體不會局限在畫面中心了,同時要有較快速和精準的對焦速度那就更好用了。 總之,小DC強大的微距能力包括:最近對焦距離短+標準焦段到中長焦段對焦距離短+手動選擇對焦點功能+快速精準的對焦。如果您的小DC微距功能稍弱一些的,只要熟練地用好機器,揚長避短,加強微距拍攝功夫(如在鏡頭前面附加近攝鏡也能提高微距能力等)一樣能出好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