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由于各個廠家顆粒有效含量計算方法不同。本處方僅適用于使用天江配方顆粒。非天江中藥配方顆粒請勿使用。廠家出于對本協定方的使用保護,還需隱去若干藥品名稱,帶來不便還請諒解,如需要,請聯系我們當地的工作人員。 19、處方:脂肪肝一號驗方
有位老師問了面神經麻痹的協定方,將相關方劑分享如下。 面神經麻痹方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慢性肝炎方劑,希望能幫助大家為患者服務。 慢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消化道傳染病,包括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丁型四型。乙型和非乙型容易成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可分“遷肝” 和“慢活肝” 兩類: ① 〔遷延性肝炎〕 為肝炎急性期后,癥狀、體征持續存在或反復出現,伴有肝功能改變,病程達6 個月以下,一般較輕,每當疲勞、飲酒后加重。 ② 〔慢性活動性肝炎〕 為急性期后癥狀長期不消失或反復發作,病程半年以上。有惡心,厭食,消瘦,肝腫大及壓痛,質地中度,持續性脾腫大等,伴有蜘蛛痣、肝掌,或肝病面容,血清轉氨酶增高,絮狀與濁度試驗常呈陽性,血清蛋白電泳示球蛋白增加,可見輕度出血傾向,如齒齦出血或紫癜,病人常合并有關節炎、腎炎、潰瘍性結腸炎等。病程約幾年,最后可出現腹脹,胃腸出血及肝功能衰竭,有些可發展為代償功能良好的肝硬化,長期無癥狀。 本病多由濕熱邪纏,日久正氣損傷,由實致虛,形成肝郁脾虛,肝腎不足,脈絡瘀阻,治宜清熱利濕,疏肝健脾,補養肝腎,活血化瘀。 方藥1 癥狀 本組治療男性355 例,女性260 例,年齡10~58 歲,病程1~25 年。表現體困倦疲乏,腹脹滿,胃納呆,便溏薄,舌淡,苔白膩,脈濡細。轉氨酶3334mm01s~1c 以上,麝香濁,鋅濁中一項以上不正常,兼HBsAg 陽性。 茵陳五苓散 黨參、茵陳各30g,茯苓、澤瀉各20g,白術15g。肝郁脅痛加柴胡、郁金各15g,丹參、白背葉根各30g; 肝脾腫大加白背葉根、丹參各30g; HBsAg 陽性加苦參、蠶砂各15g,虎杖20g; 體胖血脂高加澤瀉20g,毛冬青25g。 用法 日1 劑,煎日3 次內服。 療效 治療615 例,查3 次正常587 例,顯效28 例,總有效100%。 來源 廣東一醫徐仲宏報道 方藥2 夏、秋采新鮮毛茛連根須全草。 用法 上藥洗凈切碎,加入少許食鹽,搗成糊(勿超過4 小時敷藥,否則影響藥效),同時,將上藥糊填滿塑料藥瓶蓋或橡皮蓋凹口以平為度,在兩組穴位中選一組敷藥。①列缺穴、肝俞; ②上臂三角肌范圍內: 足三里。兩組可交叉敷藥,敷藥后用脫脂棉條圍在周圍,用膠布固定,防止藥液外流,敷藥每次20~60 分鐘左右,即覺敷藥處有蟻行感,燒灼感,即可除去藥,如發泡,不必刺破,任其自行吸收,發泡較大,可用注射器吸出液體。放泡后,局部外蓋無菌敷料,如有滲液可勤換紗布,局部可用四環素軟膏或金霉素眼膏涂抹再蓋消毒紗布固定1~2 天可愈。治愈平均天數28.5 天。 療效 治療375 例,治愈192 例,顯效131例,有效40 例,無效12 例,總有效96%。 來源 四川中醫1986; (8): 35 嚴燕翎 方藥3 退骨王21g,交剪王、鼻子王(篦子王) 各15g,大力王、雞骨王各30g; 急性期加馬鞭草15g,車前草、敗醬草各21g; 慢性期加地桃花21g,羌王9g,同瘦肉煮服。可提高療效。 用法 上藥日1 劑,煎沖白糖內服。 療效 治療238 例,痊愈189 例,好轉43 例,效不顯6 例,總有效97.4%。 來源 廣西陸川縣衛生防治院 方藥4 參芪五草湯 黨參、敗醬草、當歸各15g,黃芪、白花蛇舌草、丹參各20g,溪黃草、金錢草、炒白術25g,柴胡、枳殼各12g,甘草10g。 用法 日1 劑,煎早晚空腹各服1 次,1 個月為1 個療程,最少服藥3 療程。若肝區脹痛加元胡12g,木香、川楝子各10g; 脘腹脹滿明顯加大腹皮、炒檳榔各12g,厚樸10g; 納呆,不思食加三仙、雞內金各10g; 肝火加赤芍12g,鱉甲、炮山甲各10g; 脈弦加白芍15g; 苔白膩加藿香、佩蘭、蘇梗各10g。 療效 治療233 例,痊愈51 例,顯效63 例,有效82 例,無效37 例。 來源 李振瓊、謝國材主編《奇效驗秘方》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方藥5 ① 〔穴位敷貼方〕 半邊蓮、烏梅、白花蛇舌草各30g,蚤休15g,僵蠶10g。 用法 研末,以食醋調敷貼在肝明(中脘穴旁開3 寸,再向下3 份) 穴上。另貼肝俞、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穴。日1 次,15 天為1 療程(適用黃疸、病毒性肝炎)。 ② 〔肚臍敷貼方〕 冰片、銅綠、丹皮、黃芩、紫竹、青皮、秦艽、甜瓜蒂(藥量遵醫指導)。 用法 研末,貼敷臍部,日1 次,15 天為1療程(適用于黃疸、病毒性肝炎谷丙轉氨酶高者)。 療效 治療150 例,總有效93.3%。 來源 浙江中醫雜志1978; (3): 9 方藥6 益肝湯 黃芪20~30g,太子參15~20g,黃精、陳皮、山萸肉各15g,生山楂、熟豬肝為引各30g,連翹25g,女貞子、茯苓各18g,丹參20g,三七粉(沖服) 3g。 用法 日1 劑,煎3 次飯前服下,3 個月為1 個療程。 療效 治療116 例,治愈71 例,基本愈25例,好轉14 例,無效6 例,總有效95%。 來源 陜西中醫雜志1989; (10): 153 方藥7 慢肝湯 黃芪、茯苓、雞內金、五爪龍、敗醬草各20g,丹皮、丹參、鬼箭羽各12g,銀花、雞骨草各15g,柴胡、郁金各10g,甘草8g。脅痛較劇加延胡索、川楝子; 惡心嘔吐,舌苔膩加藿香、佩蘭; 口苦尿黃加黃芩、淡竹葉、木通;五心煩熱、口干苔少加知母、鱉甲、地骨皮; 黃疸加茵陳、虎杖、田基黃; 肝硬化腹水加馬鞭草、車前子、澤瀉。 用法 日1 劑,煎日3 次內服,2 個月為1療程,連治1~3 療程。 療效 治療107 例,痊愈40 例,顯效23 例,有效31 例,無效13 例。 來源 陜西中醫雜志1995; (7): 289 方藥8 黨參、白術、丹參、板藍根各15g,柴胡、郁金、白芍、陳皮、黃芪、茵陳各10g,半夏曲12g。 用法 日1 劑,煎早晚空腹內服,1 個月為1 療程,連用2~3 療程。 療效 治療106 例,痊愈77 例,好轉21 例,無效8 例,總有效92.5%。 來源 陜西中醫雜志1986; (7): 302 方藥9 黃芪、丹參各30g,黃精、雞內金(研沖)、板藍根、敗醬草各20g,連翹、白術、茯苓、郁金各15g,當歸、女貞子各12g,紫河車(裝膠囊吞服) 5g。 用法 日1 劑,煎日2 次內服。 療效 治療105 例,治愈45 例,顯效50 例,無效10 例,總有效90.5%。 來源 新中醫雜志 方藥10 溫中理氣湯 黨參、生姜、蒼術、枳殼各10g,法夏、茯苓各12g,陳皮30g。頭暈目眩加澤瀉10g; 心悸怔忡加桂枝10g,甘草6g;胸悶脅痛加柴胡10g,白芍15g; 尿不利加豬苓15g,車前子10g; 肝功能不正常加丹參、茵陳各20g,當歸12g; 大便溏加吳茱萸10g; 腹脹加大腹皮12g; 納呆加砂仁6g; 苔白膩加竹茹、藿香各9g。 用法 日1 劑,煎日3 次內服。 療效 治療100 例,治愈61 例,顯效23 例,有效16 例,總有效100%。 來源 李振瓊、謝國材主編《奇效驗秘方》 方藥11 八子養肝湯 五味子、車前子各15g,女貞子、枸杞子、菟絲子、決明子、桑椹子、金鈴子各10g。肝郁脾虛加柴胡10g,白術12g; 氣滯血瘀加郁金15g,丹參20g; 氣虛明顯加黃芪20g;血虛加當歸10g; 肝膽濕熱加蛇舌草20g,炒梔子10g; 肝脾腫大加鱉甲15g; 黃疸嚴重加金錢草15g,赤芍10g。 用法 日1 劑,煎日3 次內服,30 天為1 療程,連用3 個療程。 療效 治療100 例,治愈74 例,顯效21 例,無效5 例,總有效95%。 來源 新中醫1992; (3): 42 趙學銀 方藥12 水毛薊果實適量。 用法 上藥炒黃研粉,10 克日服3 次,連服30 天為1 療程。 療效 治療慢性肝炎600 例,服藥2~3 個療程內,治愈66.7%,好轉25%,總有效91.7%。 來源 《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 方藥13 加味三草湯 白花蛇舌草30g,夏枯草、白芍各15g,黨參、茯苓各12g,丹參20g,橘葉10g,甘草8g。脅痛加柴胡8g,郁金10g; 納呆腹脹加香附、香櫞、雞內金各10g,炒谷芽、炒麥芽各12g; 大便溏加薏米30g,佩蘭10g; 口干苦加麥冬12g,黃芩8g; 失眠多夢加炒棗仁、夜交藤各15g; 乏力加太子參或黃芪12g; 痞塊加三棱10g,鱉甲15g。 用法 日1 劑,煎日3 次內服。服藥最少26劑,最多110 劑。 療效 治療78 例,治愈26 例,顯效14 例,好轉21 例,無效17 例。 來源 陜西中醫雜志1991; (9): 395 方藥14 青魚膽9~15g。 用法 日1 劑,煎日3 次內服。 療效 治療75 例,有效58 例。 來源 云南中醫藥雜志 方藥15 茵陳、垂盆草、巖柏各30g,山楂20g,虎杖15g,炙雞內金、黃芩、焦山梔、制大黃、炙甘草、于術各10g,川樸、枳殼各6g。 用法 日1 劑,煎3 次內服。 療效 治療73 例,顯效63 例,有效10 例,總有效100%。 來源 上海醫藥雜志1984; (8): 7 方藥16 黨參、白術、當歸、白芍、茯苓、柴胡各10g,虎杖、垂盆草各15g,陳皮、甘草各6g。舌苔黃膩去當歸減黨參用量,加黃芩、土茯苓各10g; 食少腹脹加雞內金、枳殼各6g; 便溏乏力減當歸量加薏米、木瓜各10g; 頭昏右脅隱痛加牡蠣15g,橘絡6g; 肝脾腫大加鱉甲、莪術各10g。 用法 日1 劑,煎日3 次內服,忌食肥甘厚膩之物。 療效 治療370 例,治愈52 例,顯效11 例,好轉5 例,無效2 例,總有效97%。 來源 陜西中醫雜志1993; (1): 28 方藥17 柴胡、當歸、澤瀉、白芍各9g,黃精32g,丹參15~32g,郁金10g,焦山楂15g,五味子10~15g,田基黃32~45g。 用法 日1 劑,煎日3 次內服。此方對轉氨酶高療效更佳。 療效 治療150 例,痊愈36 例,好轉14 例,總有效100%。 來源 陜西中醫1985; (2): 63 王英鵬 方藥18 癥狀 慢性乙肝除肝損傷外,常累及多種其他組織器官,常累及四肢關節痛,外表無紅腫,罕見發熱和血沉增高。皮膚病變見蕁麻疹、紫癜、斑丘疹等,腎炎性變化見眼花、眼干燥、眼脹、眼疲勞、異物感、暗適應減退等,眼底膜靜脈擴張瘀血,有輕度視神經乳頭炎性改變等。針對關節痛,應按“痹證” 施治。 三痹湯加減 羌活、獨活、秦艽、制川烏、當歸、防風各10g,細辛1.5g。肝郁加柴胡、郁金、白芍; 脾虛加黨參、白術、黃芪; 肝腎陰虛加生地、白芍、桑寄生、牛膝。 用法 日1 劑,煎日3 次內服,2 個月為1療程。 來源 《名醫特色經驗精華》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 以上是和各位分享的方劑,希望各位老師將使用后的心得體會反饋給我們的工作人員,我們會在此平臺分享您的治療經驗,以幫助更多的患者,如果您有其他好的治療經驗并且愿意分享,我們也愿意協助您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