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語:東晉王朝,相對來說西晉靠譜點,畢竟多為歷代東晉帝王在位時期,都曾希望收復故土,再造華夏大一統的局面,然而當時的東晉確實已是“王與馬共天下”的既成事實。 就這樣即使在安居江南世族的眼里,東晉還是進行過多次的北伐之舉。而這也從使得東晉出現了不少名將,更有借北伐來為自己上位的勇將。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桓溫在繼庾氏兄弟相繼去世后,開始的北伐,建功立業積攢實力為實,看謝安是怎樣學習司馬懿熬死諸葛孔明的歷史吧!
1、公元317年,祖逖的首次北伐,收復黃河以南領土,與石勒隔河相持,奈何怕功高蓋主,最終換了戴淵為總督節制,致使收復河北的計劃無疾而終,祖逖憂憤而死,失地得而復失。 2、王敦因為祖逖去世而不必顧慮,之后遂叛變。 3、祖逖去世后,他的弟弟祖約一同隨蘇峻叛變東晉。 4、在晉成帝時期,由庾亮、庾翼兄弟主持的北伐,卻因朝廷不允,最終沒有實現。
1、公元346年,桓溫討伐成漢(東晉時期四川的割據政權,在公元338年為李壽所篡,改國號為漢),在公元347年,成漢被滅。桓溫的一場開門紅,開始為他帶來了權力的巔峰,更帶來了世族內心的妒忌,于是在世族支持下,執政的司馬昱引薦殷浩抗衡桓溫。 2、公元349年,后趙石虎去世,東晉抓住了戰機,支持褚裒北伐,卻以失敗告吹。同年,桓溫希望再次北伐,東晉不準,改用殷浩北伐,實則是為了怕桓溫坐大。不出所料,公元352年,殷浩聯兵羌將姚襄北伐前秦,被苻健擊敗。后在公元352年又一次北伐,這次卻被自己之前聯兵合作的隊友姚襄所襲,再次告吹。 3、到此為止,東晉北伐領軍人物實在無人了,沒了辦法只好換桓溫上陣。由此可見,東晉王朝內部的政治斗爭是有多復雜多激烈,這也是他們始終多次北伐不見其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正因為這樣,桓溫終于掌握了北伐大權,先后三次北伐,奈何最后因缺糧被迫撤退。 4、公元356年,桓溫討伐了河南的姚襄,替東晉王朝挽尊了一回,并趁機收復了洛陽,修善了皇陵。當他要建議遷都洛陽之時,很多人也都意識到了桓溫有想做曹操第二的意思,最終因世族反對作罷。之后到了晉哀帝、晉廢帝在位,桓溫的權勢日益滔天。而當時的北方是兩強相爭的局勢,按說可以借機合縱連橫,來一場漁翁之利,奈何桓溫開始為了篡位在做準備。 5、雖然在公元369年的最后一次北伐時期,討伐北方兩強之一的前燕,被擊敗。最后又被前燕慕容垂率軍追殺,東晉三次北伐雖然失敗。奈何,桓溫從北伐中漸漸掌握了軍權,并以皇帝為傀儡,來制衡南方世族間的政治集團。這就是他從北伐中找到的機會。 可是上天喜歡看玩笑,當公元371年桓溫廢了東晉司馬奕為東海王后,晉孝武帝在位時期,桓溫曾要求“九錫”,讓袁宏起草奏表。
1、桓溫擺明了想要取代東晉自立為帝,然而四大世家之一的謝安、王坦之知道孝武帝年幼力弱,如若桓溫篡政成功,那么四大世家必定是無一幸免,東晉皇室也必定遭到血洗。于是謝安見到后,便借故為其修改原稿,而這么一修改一直拖延了十多天,直到桓溫病重而死,這件具有取代東晉王朝的“九錫事件”才告一段落。而桓溫自己怕也想不到,自己在病重之時,會被謝安就這么搪塞的敷衍十多天,硬是熬到桓溫的去世。這點而言,和司馬懿采取守勢在五丈原和諸葛亮的對抗也是有相似的地方。以此而論,謝安在淝水之戰前,將東晉王朝覆滅的危機化解,這才算是有了后面的淝水之戰。 2、假若,桓溫篡權成功,沒過幾年也許苻堅就用不著花多大力氣,就可以從容的改變歷史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雖然,謝安擺了桓溫一道的確雖然不高明,但是卻很實用。桓溫的人生真可謂是喜憂參半,他的兒子桓玄,曾一度奪取東晉政權建立了桓楚政權,可是最終三個月就被劉裕打敗,自己更是在入蜀的途中被益州督護馮遷殺害。 結語:關于今天本期話題《古史今說:從北伐中看機會的桓溫,最終被謝安擺了一道!》文章結束了!如若您喜歡或支持小編的文章,歡迎訂閱、關注、交流、討論或收藏、點評、點贊!感謝各位的支持!每日精彩文章與您同享!當然也歡迎大家發表不同的觀點和交流意見給小編我,大家共勉而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