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他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欲望又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資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故極力倡導少私寡欲,知足常樂。他主張“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要做到此,就必須“去物欲,簡圭事”。更重要的是不可貪得無厭,而必須清心寡欲,清靜而為。“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順乎自然,知足常樂,這樣的思想境界是高尚的。在當今緊張喧鬧的現代生活中,若能超塵脫俗,不去想那些煩惱之事,不參與那些人事紛爭,倒也怡然自樂。老子的清靜而為養生觀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有的人常有不平之心態,與人比較之后常夜不能寐,怨天憂人,牢騷滿腹,反而活得不自在。總存抱怨之心,何處不是陰云**雨,煩惱不盡?你羨慕別人乘名貴車呼嘯而過,便覺你踏自行車勞頓之苦;你眼讒他人美酒佳肴,盡食人間美味,便恨自己粗茶淡飯無味;你欣賞他雕梁畫棟別墅洋房,便有自己身居陋室之卑——世間的享樂誘惑令人動心,但你是只見其一,不知其二。人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各人有各人的難處。乘轎車者可能還有債主上門之羞;觥籌交錯之間不知多少愁苦盡裝在酒杯之中;夜宿豪宅豈知有多少難辦的事耿耿難眠。“廣廈千間,夜眠七尺;珍饈百味,不過一飽。”要有對物資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態。誠然,在社會上,對任何人而言,票子、房子、車子都是不可或缺的。但竊以為,錢不要多,夠用就行;房子不要大,夠住就行;車子不要酷,能跑就行;生活不可奢,吃好就行。知足常樂是人生應有的態度。 清朝閑書《解人頤》中有一首歌:“終日奔波只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取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縣丞知州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做了皇帝求仙術,更想登天跨鶴飛。若要世人心滿足,除非皮化清風肉化泥。”把那些貪得無厭,不知足者的心態形容得十分傳神,鞭韃得入木三分。如果總是抱著永不知足的心態,好了還要更好,自然也就樂不起來了。這首警世歌也算說到家了!你看那些貪圖巨款錢財被推上刑場的,哪個不到“皮化清風肉化泥”的時候是不會省悟的。如此看來,“知足常樂”不失為規范人們非分之想的一句良言。有先哲說:“同是一件事,想開了是天堂,想不開是地獄。”誠哉斯言。人是生活的本體,快樂是對自己的肯定。要知道,知足就能常樂。否則,總疑春色在人家,何時方有快樂呢?不過分注意缺憾,知道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就會快樂無比。 以感恩之心感受生活之美,就會快樂不已,以寧靜之心感受人生之趣,你可以知樂**、知足自樂。人世間的光彩、顯赫、得志、受寵、有為、有成,一切的一切,無窮無盡,沒有頭也沒有尾,真不值得人們為人生中的一得一失捶胸頓足。凡事想開一點,看遠一點,豁達一點,知足一點,才是可取的人生態度。富亦樂,貧亦樂,進亦樂,退亦樂,讓自己有一個好心情,再有一個好身板,誰能說你不是一個快樂之人呢?有智者贊“知足常樂”說:知足常樂,行也安然,坐也安然。布衣得暖勝似錦,早也香甜,晚也香甜。清茶淡飯日三餐,名也不貪,利也不貪。離退閑暇覽書篇,知足賽過長生藥,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