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我們現在看古代的小說,還是當今的一些古裝劇,其中的戰爭場景往往都是規模宏大。曹操一句“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就曾讓東吳的多少將領們嚇破了膽,紛紛主降。而后的淝水之戰前秦皇帝苻堅,面對自己的八十萬大軍,更是說“以吾之眾旅,投鞭于江,足斷其流。 可為什么到了社會生產力更高,人口規模更龐大的明清時期,我們就再也見不到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兩軍對壘了呢? 所以有的人就懷疑了,之前古代的那些數據都是假的,特別是在《三國志》中也有過“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的說法。但是皮醬要說,古代戰爭的規模肯定是有夸大的成分存在,往往越早水分越大,要不然黃帝戰蚩尤怎么都被說成了神話故事了。 可是這個問題我們也有區分對待,不能一概而論。古代打仗經常出現動輒幾十萬大軍,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春秋時期天子六軍,每軍千乘,共六千乘;大國三軍;中國兩軍;小國一軍。一個千乘之國的兵力也就在一萬人左右。春秋時期兩軍對壘的兵力加起來也不會超過十萬。 但到了戰國時期,就不一樣了。各國的農民都被動員了起來,軍隊人數也不斷得以擴充,堪稱全農皆兵。我們常常以長平之戰趙國40萬俘虜被殺為例來說戰國時期的戰爭規模之大,要知道長平之戰可是關乎到國家的生死存亡,趙國自然要拼盡全力。 并不是說戰國時期的每場戰爭都像長平之戰這么大,其實縱觀整個古代,能有這樣規模的戰爭也沒有多少。之所以現在我們覺得古代戰爭規模龐大,也是今人把時間壓縮,從幾千年的歷史中找一些幾十萬規模的戰爭連起來看,也就給人以一種古代戰爭總是規模龐大的感覺。 中國古代戰爭中規模幾十萬的戰爭有,但絕對不常有。我們說的古代戰爭中參戰有多少多少萬軍隊,其中不僅僅是包括在一線拼殺的士卒,更多的為軍隊提供各種服務的后勤人員。除了簡單的物資運輸所需要的后勤人員,還有用于生產武器和其他軍需物品的生產者都是一并統計在內。 經過這樣的計算,再來個虛張聲勢,想要達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大軍也就并非難事了。到了明清時期,虛張聲勢夸張兵力的做法已經用了幾千年,老把戲沒人信了。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與相應制度的健全完善,需要的后勤人員數量也比戰國時期要少得多,而且也不會再把這些人員算在軍隊人數里面。 |
|
來自: 昵稱VChmUhmv > 《歷史每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