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書友會第1368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如作者所說,病房確實是應用中藥給患者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陣地,如果再收到一個“發熱待查”的患者,你會試試中藥嗎?(編輯/王超) 我在病房用經方 作者/白寬 我現在病房上班,患者的主訴、癥狀、體征的變化(舌苔、脈象、各種肢體癥狀、皮膚色澤)都在我眼皮子底下。我深深的感到,病房和門診一樣,都是中醫不能丟的陣地,對選擇來中醫院治病的患者來說,用中藥治療,也是對他們的一種負責。 所以今天,我想與同仁分享幾例我在病房用中醫的案例。 1.大柴胡湯改變一個術后嘔吐不止患者的固有錯誤觀念 這是一位50多歲的女性患者,從手術后第一天開始一直持續嘔吐3天,嚴重時一天內嘔吐6-7次,用了胃復安無效,想試試中藥。患者5天沒有解大便,小便正常,左脈弦細,右脈整體力量明顯大于左脈,舌質紅,舌左邊瘀斑明顯。 因為患者嘔吐不止又大便多日未解,脈象右實左弱,右實者陽明胃腑熱滯,左弱者,木氣結而津液傷。 處大柴胡湯(柴胡24,黃芩15,姜半夏30,白芍15,枳實10,制大黃10,大棗10,干姜15)加當歸15,熟地15,沙參15,砂仁6。3副。 因為是周六開的,周一查房的時候詢問患者癥狀,結果患者講“我本來就嘔吐,飯都吃不下,你們還給我吃苦藥水,怎么能吃的進去?”,原來兩天的藥她一包都沒吃。對于這種患者,醫生雖然生氣,也只能耐心勸導,經過說教后,當天吃了藥,一共吃兩包。就這兩包藥,一天的量,患者的嘔吐問題完全解決了,住院期間再也沒有嘔吐,大便也正常了。后來查房她講“原來嘔吐也能吃中藥”,好多病人都自認為中藥苦,中藥難喝,甚至喝了直想吐,這些錯誤觀念甚至中醫院的醫師都具備。 甚至在某些科室醫生有這種觀點:患者術后不能吃中藥;患者鉀高不能吃中藥;患者飯都吃不進去,你給他吃中藥?患者年齡小不能吃中藥。我認為這些都是偏見。 2.小柴胡湯解決患者多日發熱 一位38歲的女患者,左腳腱鞘區巨細胞瘤術后,左腳腫脹,早晨10點左右及夜間即發高熱,40℃左右,但發熱時有冷感,覆被則汗出,汗出后熱即退,口干口渴,雙脈偏細弱,舌質偏紅。已經使用了抗生素,不能退熱,故準備中藥治療。 思路:患者發熱的同時有怕冷,并根據發熱的時間,脈偏細弱,辨證為少陽邪熱,且陰分虛弱。患者又口干口渴,根據小柴胡湯的或然證: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瓜蔞根四兩。從這個加減法我們能看出醫圣用人參與天花粉來補陰,治療陰液缺乏的口渴,小柴胡湯里的人參與甘草即是苦甘化陰之法,所以此處加人參量同時加一味天花粉。 綜合判斷此案予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再加補陰退熱的藥。 柴胡24,黃芩9,西洋參15,天花粉12,干姜9(因無生姜),炙甘草6,大棗12,青蒿15,鱉甲30,知母6,丹皮10。3副。 一周后查房詢問得知,患者服用1副藥,兩包后,當天上午10點及夜晚即未發熱,3副藥喝完, 一直到現在未再發熱。因手術傷口難愈合,仍住院保養傷口。 另外,好多中醫同道認為經方不應該加減,我覺得經方應該加減的,如果經方不加減跟中醫的動態思維是相悖的,況且仲景一個桂枝湯就變化出一類桂枝類方,難道這不是仲景根據具體患者病情加減的嗎,如果醫圣還存活在現在,估計《傷寒論》已經不是113首了,可能加減發明了更多的經方。 3.五苓散是住院病人泌尿系感染之小便問題的利器 一位63歲的女患者,本次因為“取鋼板”來住院,面色黃。 訴:胃脘疼痛(飯前飯后均痛),食欲可,容易打嗝,按壓右肋至胃脘均有壓痛抵觸感,肚臍周圍按壓也有緊張感,小便不利,需要等待,用力則大便被帶出,控制不住大便。喜溫怕涼,舌苔白膩,左右尺脈均無力,左關明顯強于寸(肝氣強),右寸明顯弱于關(關脈并不虛弱,我判斷雖然肺氣虛,但不是胃虛證,患者胃的癥狀不是很久,關脈又不弱,判斷為胃寒滯)。 所以我用了治療胃痛的溫胃散寒的四合湯;小便不利存在老年泌尿系感染,辨證為太陽寒水出故障的五苓散(舌苔白膩)。 茯苓10,桂枝6,白術10,澤瀉10,豬苓10,制附子6,百合10,烏藥10,香附10,高良姜10,生黃芪30。5副。 第二次查房:患者原話:服藥一天后胃脘疼痛消失,從開始服藥到現在小便通利,不存在帶出大便的情況。 4.關注住院患者的“胃” 對于住院的患者因為情緒不好,又每天大把大把吃西藥加輸液,最容易出現的就是胃不舒服以及大小便的問題。我們中醫治胃那可比西醫的優勢強太多,關鍵在于我們個性化,我們是動態的,隨時根據患者的細微變化做出應對措施。 一位雙下肢截肢的老奶奶,痛苦的躺在病床上,已經好幾天沒有吃飯了,近日嘔吐多次,胃脘脹滿,有泛酸,出汗比較多,前幾天吃了其他醫生開的中藥,汗出減少了,但胃更不舒服。舌紅少苔,一派胃陰虛之象。 予麥門冬湯及烏貝散。當天患者即感覺胃脹及反酸好轉很多,堅持服藥一周胃部癥狀基本消失,后出院。 對于經常住院的老患者,胃病時間長了,這種舌紅少苔或者無苔的多見,并且多伴有嘔吐不進食,這種情況,麥門冬湯應用的機會很多。 既然住院患者出現胃部不適的概率很大,進食問題直接關系到患者出院的時間,我們中醫合理利用好麥門冬湯(陰虛),半夏瀉心湯(寒熱夾雜),人參湯(虛寒),枳術丸(痞),連蘇飲(嘔)、烏貝散(反酸)等這些方子,很大程度上幫助患者加快了全面康復的時間。 后記:雖然這些都是給患者解決的小問題,不像祖師爺仲景那個時代起死回生,但現在的醫療環境就是這樣,大問題堅持西醫的“無責任”醫療手段,堅持自保的醫療手段,這也是無奈之舉。畢竟有人用中醫治好了肺結核,治好了植物人,讓昏迷的患者蘇醒,每個中醫何嘗不想做一名這樣的“起死回生”神醫呢!
I 版權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