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 父愛是一雙寬厚的大手 父親是手背 我是手心 長大后 父愛是一張遙遠的車票 父親在這頭 我在那頭 今天就是父親節啦!忙碌的父親們是不是該抽個時間陪陪孩子,家庭教育“呼喚您”孩子“呼喚您”! 有你陪伴的時光好珍貴 很多家庭都有一個繁忙的爸爸,早出晚歸。早上,孩子還沒醒,爸爸就已出門;晚上回家,孩子已經睡著了。孩子見不到爸爸的身影,“繁忙的爸爸”通常每周只能在周末陪孩子一起玩。爸爸,你要知道再不陪我,我就長大啦! 有你的陪伴,孩子會成長得更好 1、體格發育 相對于母親所使用語言交流來講,父親多通過肢體語言與孩子交流。他們鼓勵孩子走、跑、跳,支持他翻、轉、踢......在孩子肌肉、骨骼發展的關鍵時期,這樣的活動能促進身體和心理的發育,更能使其體驗充滿興奮、新奇、快樂的歷程。 2、智力發展 孩子與父親在一起時的操作、探索活動,能培養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探索精神,繼而激發孩子的動腦和創造意識,而這些又能促進其智力發育。 國外一所知名大學曾對17000名在1958年同一星期出生的嬰兒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跟蹤調查,結果顯示,經常與父親相處的孩子日后比同齡孩子聰明,并容易躋身高于父親的社會階層,這一優勢在子女42歲前一直存在。 3、個性發展 俗話說:父愛如山,母愛如水。孩子在與父母的交往中,從母親那里獲得溫柔、體貼、細致的關懷,而在父親那里可以感受堅強、獨立、果斷等特點,這會讓他的個性發展更為完善。此外,相對于老人和年輕媽媽,爸爸往往更為理智,因此,在某些情境中也更能堅持“不可以就是不可以”,從而為孩子的成長立下必要下的規矩。 4、情商發展 孩子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教育特點,比如3歲前.可以無優無慮地躺在母親的懷抱里撒嬌,享受母親帶來的溫暖、寬容、柔軟、感性;3歲后,則需逐步建立并承擔相應的責任,需要父親給予的力量、規則、意志力、理性等。 5、性別意識 幼兒期是孩子性別角色形成的關鍵期,父親積極地與孩子交往,有助于孩子對男性和女性的認識有適當而靈活的理解。研究表明,如果男孩在4歲前失去父親,會使他們在性別角色中傾向于女性化——喜歡非身體性的、非競賽性的活動,如看書、聽故事、猜謎語等;如果女孩在5歲前失去父親,在青春期與男孩交往時往往會表現得焦慮不安或者無所適從。 如今現狀:孩子缺少父愛,父親對子女的教育不夠。 父愛缺失是中國教育存在的普遍現象,曾經有這樣一個調查:你如果有心事和煩惱找誰訴說呢?美日韓三國的高中生都把父親和母親放在前五位,而中國高中生只把母親放在前五位,父親前五位榜上無名,排在網友之后。 顯然,中國普遍存在父教缺失的現象。青少年的許多社會問題,如暴力、犯罪、性問題、網絡成癮等往往源于家庭,而父教缺失就是其中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父教缺失對孩子和社會的破壞性影響都是不容置疑的。 為什么很多家庭教育中父親這個角色沒有起到關鍵性作用? 1.母親的“天然優勢” 母親懷胎十月,新生兒呱呱墜地首先投入母親的懷抱,孩子是吃著母親的乳汁,聞著母親的體味,看著母親的微笑長大的。孩子跟母親感情更深切,關系更親近,在情感上對母親也更依戀,這都是孩子與生俱來的。 孩子從情感上樂于親近母親,也愿意接受母親的教育。母親的優勢是得天獨厚的。把孩子交給她們撫養教育,是讓人放心的。然而,女性自身也有她們難以克服的弱點,比較敏感、心理承受力較差、有時會嘮叨挑剔,等等。這些弱點對孩子的性格、氣質也會產生深刻影響,對孩子的撫養教育是不利的,我們要正視這一點,并且利用父親的養育優勢進行彌補。 2.傳統觀念: “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在傳統家庭分工中,父親更多職責是在外打拼、養家糊口,對于子女的看護教育更多則是母親的職責所在。雖然現在很多女性也在從事著繁忙的工作,但這種傳統的家庭分工形式依然普遍。 3.知難而退: 父親缺位家庭教育,還有一個原因是很多父親‘知難而退’了”。子女的成長教育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子女的成長教育是一項長期而瑣碎的工作,女性的細心和耐心在應對這件事情上往往更具優勢。很多男性面對這些瑣碎事情以及女性種種優勢時,就知難而退了。 “父愛如山,母愛如水”,成長過程中,母親可以細致入微地照顧子女日常,父親更多是在子女成長重要階段或是關鍵選擇時給出指導意見。 為什么家庭教育中需要父親更多的參與? 家庭教育分工中,再好的母親也不能取代父親的角色。家庭教育中父母分工不同、角色各有所長,而且會對子女成長帶來不同影響。 1.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專門研究,孩子出生后有兩個成長方向。一個是“親密性”,包括孩子是否善良、善解人意等。在孩子“親密性”培養方面,母親具有天然優勢。另外還有一個成長方向是“獨立性”,包含是否獨立、堅強、有責任等,而父親往往在孩子“獨立性”培養方面更具優勢。孩子在與父親一起活動玩耍中,父親這些優勢都可以給孩子帶來影響和改變。父親往往可以給孩子帶來更大的世界,母親更容易將孩子攏在自己身邊。 2.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父親一貫嚴厲的形象可以對孩子的自制力培養發揮作用。父親教育缺失的孩子往往缺乏自制力,而孩子自制力差就很容易出現問題,嚴重時還可能走向犯罪。 3.父親帶大的孩子智商高: 據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最近做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帶大的孩子智商高,他們在學校里的成績往往更好,將來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這項調查是他們持續了12年,從嬰兒到十幾歲的孩子各個年齡段進行跟蹤調查所得出的結果。 4.教育內容上: 父親的知識面一般廣于母親,而且在史、地、哲上父親往往精于母親。因此,父親給孩子講得更多的是歷史故事、各地民情風俗、英雄人物等。而母親則一般都給孩子講童話,涉及史、地、哲較少。這在拓寬孩子視野、豐富孩子知識上就稍遜一籌了。 5.生活習慣的培養上: 父親教育孩子要獨立、果斷,要具有勇敢精神和冒險精神。他們讓孩子參與修理簡單家電,讓孩子大膽學騎自行車,帶他們爬山、賽跑……而母親總想保護孩子,不讓他們受到任何傷害。她們不讓孩子參加有一點危險的活動,她們總擔心孩子會不小心碰著了、摔著了、累著了,她們使孩子更柔弱、更膽小一些。 6.教育方式上: 父親一般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動腦做事,而母親則比較喜歡幫孩子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父親對孩子提出的無理要求態度一般都比較強硬,而母親則時常心軟。父親帶孩子上街,看的東西多,零食吃得少;母親帶孩子上街,看的東西不多,零食卻吃得不少。 (1)男性比較喜歡劣性刺激,如困難、饑餓、勞累等等,認為這些是人生必有的經歷,孩子碰到這些困難沒有什么了不起,應該讓他自己去克服。這樣的劣性刺激對孩子的成長十分有利。 (2)男性喜歡冒險,因此父親對孩子的冒險行為也會適當給以鼓勵,如果孩子從高臺階往下跳,母親往往會嚴厲批評,可是父親就不是這樣,他會伸出大拇指,對孩子說:真棒! (3)男性愛運動,喜歡帶孩子去跑步、游泳、攀巖、打球,這無形中就鍛煉了孩子的意志力。 (4)男性的動手能力比較強,讓孩子勞動不只是掃地、擦桌子,而是和孩子一起用錘子、刀子等工具去修理東西,制作玩具,培養了孩子多方面的動手能力。 (5)男性的探索精神比較強,和孩子在一起往往會搞些探索性的活動。如果孩子把玩具拆開,母親往往會罵他一頓。而父親卻常常不以為然,甚至會和孩子一起拆玩具,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然后再教他把玩具裝好。另外,父親對新生事物比較感興趣,這也會激發孩子對新事物的興趣。 (6)男性不像女性那樣愛干凈,因此對孩子玩泥土、挖沙子往往抱支持態度。英國科學家發現,孩子太干凈對身體并不好,他們的研究結論是“臟”孩子更健康。這是因為人如果太干凈,很少接觸細菌和病毒,體內無法產生抗體,一旦有大量病菌侵入就會被打倒,因此“一塵不染”對孩子成長并不是好事。這樣看來男性對孩子衛生問題的寬松態度反而有助于孩子的成長。 7.婚姻期許的樹立 對于男孩子而言,父親可以作為學習的榜樣;而對于女孩兒而言,她也需要通過父親來認知未來的另一半。無論對于男孩還是女孩,父母親的角色對他們個人成長以及他們對未來婚姻期許等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8.家庭教育,“夫妻搭檔”是最佳選擇 父親在孩子的撫養教育中有其獨特的優勢,但如果只由父親單獨撫養教育子女,同樣也是不利的。父母共同承擔撫養教育孩子的任務,是最佳的“教育資源配置”。 父母共同參與孩子的撫養教育,可以相互配合、取長補短,做到優勢互補,形成強有力的教育合力,還可以集思廣益,集中父母兩個人的教育智慧。父母兩人一起育兒,考慮得更周全一些,方法也更多樣化一些,能夠有效地避免因單獨養育出現的主觀性、盲目性和片面性等問題,撫養教育效果會好一些。由父母共同撫養教育子女,可以使孩子將父母的長處兼收并蓄。在父母共同的影響下,耳濡目染,形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完善人格和氣質:使男孩既有男人的陽剛之氣,又有感情豐富的特點;使女孩既有女性特有的溫柔,也不失堅強的性格。所以,“夫妻搭檔”共同撫養教育孩子,要比母親一個人“單槍匹馬”好得多。 家庭教育中父親應該怎么做? 1、做個善于包容的父親 在我們固有的印象中,父親總是那樣的威嚴,但在母親為教育主流的大環境下,這份嚴厲漸漸被母親所取代。作為父親,不僅要疼愛孩子,更要體諒妻子,在深責自己不作為的同時,更要積極的跟孩子溝通,理解母親的良苦用心。 孩子向父親告狀說媽媽打他時,父親最正確的做法是:首先去勸導孩子,問清媽媽打他的理由,從媽媽的角度告訴孩字媽媽打他時的心情及想法,進而讓孩子能體會媽媽的愛子心切。媽媽的沖動可能是因為心情不佳,或是工作遇到了困難,麻煩,或是孩子不聽話,或者是家務比較重,身體不舒服,等等,那么作為孩子更要學會去體諒媽媽,為媽媽分擔痛苦和憂愁,聽媽媽的話,做個懂事的孩子。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地譴責媽媽,責怪她的不是,或責怪孩子不聽話,用不經思索的行為去處理問題只能造成相互的傷害。家庭成員間的磨擦無法避免,當發生不快時,作為長輩,我們應該做的是既維護自身的威信,又不能傷害孩子,用委婉的話語去化解矛盾。 孩子在漸漸長大,叛逆總是無可避免的來臨,此時的他們會不自覺地與大人唱反調,不服管教,因而總有一些不可避免的沖突發生,大人焦慮,孩子煩躁。此時,父親更需要有耐心從中周旋、解釋,告知彼此應該怎么做。既要母親明白逆反期孩子的心理特點,又要孩子懂得長輩的愛。 2、做個會玩的父親 父親是孩子的良師益友,“玩”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在玩耍中獲得成功和滿足,獲得經驗和情感,當父親和孩子一起玩時,能迅速的跟孩子建立親密和諧的家庭關系,更利于發揮孩子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陪孩子玩沙子、下棋、拼裝各類機器……在這些活動中,作為父親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培養自己的興趣,一起玩不是牽就,而是享受跟孩子一起度過的時間,游戲能讓孩子在實踐中培養思維、語言、操作、交往等能力。 3、做個學習型的父親 “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愿望,學習的好壞似乎是孩子的事,家長總是起到了一個鬧鐘的功能,定時提醒一下:你要好好學習!上學前告訴他們要認真聽課,放學后說一句認真作業。好像這就是家長對孩子學習的全部責任。父母們自己已經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只知一味地要求孩子熱愛學習;自己從來不捧起書本,卻要求孩子一天到晚看書。每個孩子天生都是愛學習的,他們的頭腦里充滿了好奇和疑問,只是對于孩子的問題家長不能回答,甚至一無所知,或者在學習上不能幫助他們,不能為他們提供一些學習方法的指導,知識探索的指引,對于孩子的心智發展來說都是不利的。做個學習型父親,不僅要有終身學習的觀念,關注生活、關注時事、讀書看報、進修學習,更要關注孩子的學業,看一看他每天的作業,提出一些建議,或表揚他的進步,都會是對孩子學習的莫大幫助。 爸爸要陪孩子做的幾件事,你家爸爸做了嗎? 1、和孩子一起去放風箏 會讓孩子產生安全感和大膽探索的勇氣,這種日常的教育活動也可以拉進爸爸和孩子的關系。 2、和孩子一起修理損壞的玩具 教給孩子使用物品的方法。知道東西如何使用;知道哪些東西是容易損壞的;應該在使用中注意什么。教育孩子懂得珍惜物品,培養節約的習慣。 3、和孩子一起來記賬 從小培養孩子的財商,這或許是送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這份小小的賬本也會使孩子成長的注腳,一份難得的回憶。 4、和孩子一起玩拼圖 玩拼圖是一項很有益的游戲或者說活動。它能夠鍛煉孩子的耐心、細心、專心、恒心以及觀察力、智力等,每當完成一件作品,孩子都會有一種自豪感,會發現那副圖很美,會覺得這么難的拼圖都能完成,也會有勇氣去面對一切困難。 5、至少教會孩子下一種棋 不管是這個過程中培養的思維習慣,還是戰勝了威武的爸爸的興奮喜悅,與爸爸下棋都會是孩子長大后的一份難得的記憶。 6、與孩子一起“異想天開” 異想天開是一種奇特的魔法,讓孩子勇敢做夢,也讓孩子勇敢嘗試。也可以帶孩子去畫畫,去做陶藝,去做任何想做的事。然后為孩子奇妙的想象力嘆服吧! 7、陪孩子過簡單而有意義的生日 不需要盛大,也不需要請多少的賓客,吹完蠟燭,看著孩子分蛋糕,問問孩子這一年最開心的事情是什么,一起唱生日歌。 8、和孩子一起去獻愛心 對于孩子,他們的世界一直是美好的。一個有愛心的孩子,會笑的更燦爛,內心更溫暖。讓孩子成為有愛心有同情心的人,也是我們每個家長的責任。 9、教孩子一些安全常識 孩子成長過程中,并非永遠都是一帆風順的,難免會遇到一些危險的事情。為了孩子的安全,爸爸一定要不厭其煩的提醒他。 10、和孩子一起招待客人 客人來了,孩子或者害羞,或者興奮,或者拘謹。禮儀教育是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不如讓孩子一起準備,一起招待客人,適當地指導孩子去做些什么。 11、對孩子說說自己的工作 一般來說,母親顯得更家庭化,父親則更社會化,孩子踏向社會的道路中,父親的優勢可能大于母親,自然應該多為孩子創造積極拓展性的體驗機會,激發孩子的職業夢想,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12、分享一次自己失敗的經歷 孩子知道爸爸也曾經失敗過,會更愛爸爸,面對挫折挑戰的時候,會更勇敢堅強。孩子也會變得更加樂觀開朗,愿意與你分享他經歷的一切。 放下些工作,適當的延后工作,陪陪孩子,哪怕和他一起刷牙,看看書。多關心孩子的家庭教育,培養孩子自信,獨立,與他建立深刻的父子情誼,這應該就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吧。在此祝所有的父親,節日快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