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媒體到知識付費
和羅振宇的對話,是從一個白日夢開始的。 “昨天,在發布會上,我提到我的一個白日夢。如果能有花不完的錢,我就會雇傭一個豪華團隊,滿世界去找各領域的大神,請他們來為我授課,傳授各個行業頂尖的知識和經驗,告訴我那些聞所未聞的事情。如果有朋友也喜歡聽,那就平攤一部分成本,與我一起聽這些精彩的課程。”羅振宇談起白日夢,一如講演時的舒緩平靜,面前桌子上,茶葉還在透明水杯里上下翻騰。 就在采訪的前一天,5月18日晚,“得到”001號知識發布會在北京召開。發布會上,“得到”發布了12款知識產品,將有超過700萬的“得到”APP用戶從這里得到知識。羅振宇的白日夢就以這種方式實現了。 但是,實現白日夢的過程不輕松。 ▲經濟日報記者孟飛(右)、徐達(左)采訪羅振宇(中)。 從媒體到知識付費 2000年,羅振宇博士畢業后進入中央電視臺。從《中國房產報道》到《經濟與法》再到《對話》,羅振宇做過不少節目。據媒體報道,在做《對話》、《經濟與法》等節目制片人時,羅振宇就開始籌劃單干。 2008年,羅振宇離開了央視,受第一財經邀約,成為了《中國經營者》的主持人。在《中國經營者》的錄制中,羅振宇要求把節目結束語改為他的個人脫口秀,這樣的內容表現方式,和后來的《羅輯思維》幾乎一模一樣。 2012年,新媒體的第一波浪潮來襲。2012年12月21日,《羅輯思維》開播,羅振宇開講的第一課是《末日啟示,向死而生》。這檔視頻脫口秀節目從開播到今年3月份停止更新,視頻累計播放量已達4.7億次。 ▲看視頻,感受羅振宇的語言魅力。 為什么要從傳統媒體轉到知識付費領域? “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把看事物更透徹作為自己的快樂本源。有需求,并且有為需求付費的意愿,這就是市場真實的起點。”羅振宇認為,其實,知識付費再正常不過,上一堂課也花錢,買一本書也花錢,只不過這種知識付費和中國20年來互聯網免費的慣例不符。 “慣例不重要,事實才重要。”羅振宇不斷地強調。這也符合他一直強調的基礎價值觀:第一,永遠看未來;第二,永遠尊重事實;第三,始終關注自身。 另一個事實是新中產的崛起。羅振宇饒有深思地說道:“不同于老中產,新中產面臨的不確定性特別大。當前,一個人要在一個機構內獲得穩定位置和上升通道,已經不可能了。想在崗位上做成任何事,都需要跨越組織邊界,整合資源。對抗這種不確定性,需要終身學習。這對我們這些知識服務者來說,也是極大的機會。” 羅振宇對新中產不確定性的描述,也像是在說他自己。從電視臺到脫口秀,到自媒體,再到知識服務平臺,羅振宇一直都在看未來。 雖然知識付費并不是個新行業,但能在幾年之內快速發展,也離不開版權環境的改變。在今年3月份的一次演講中,羅振宇表示,知識付費具有成為風口的潛質,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國內版權環境的劇烈好轉。“如果盜版環境依然如故,知識付費這門生意是不成立的。” “之前遭遇過盜版,公司CEO就在朋友圈里請人介紹一位阿里侵權盜版方面的負責人。很快,阿里版權部門來了十幾個人和我們對接,公司都沒地方接待,后來阿里還為公司開通了專人服務通道。大公司大平臺對侵權盜版積極重視,我們做起來也放心。”羅振宇談起版權保護,頗為滿意。 看起來萬事俱備,羅振宇對知識付費也有自己的擔憂。“知識付費第一個困境是,在內容大爆炸的過程中,任何內容都有可能被稀釋。知識付費如果做不到頭部,基本沒有未來;第二個困境是,內容領域出現好公司的幾率很高,但好內容能否持續,能否給資本市場一個良好預期,任何人都無法保證。” 從視頻到音頻文字 愛折騰的羅振宇今年3月份,又搞了一個大動作。 3月8日,在“一件小事”媒體溝通會上,羅振宇公布了內容付費產品“得到”上線以來的最新數據,并對《羅輯思維》進行重大改版。具體內容是,從周播改為日播,周一到周五每日更新,時長5分鐘到8分鐘左右;從一個視頻節目變為一個音頻節目;不再全平臺分發,只在《羅輯思維》出品的“得到”App上獨家播出。 在視頻內容火熱的當下,羅振宇為何放棄自己最熟悉的視頻,轉而將全部精力放到音頻和文字上,這又是一招什么棋? “電視臺的人出來往往做視頻公司,紙媒出來的人往往做公眾號,這就叫會干什么就干什么。但這種思路不是創業。創業是市場要什么干什么。”在采訪中,羅振宇再一次提到市場,他認為,從視頻到音頻文字的轉變,正是市場的需求。 目前,各個知識付費平臺風生水起,功能日趨完善,各領域專業人士紛紛入駐。但是,知識付費的價值到底在哪里,各家都有不同的理解。 “‘得到’的價值不是為用戶提供知識,而是為用戶節省時間。”羅振宇看起來胸有成竹。在他的話語體系中,價值觀、使命和愿景始終是最重要的三個組成部分。 “我們做任何一個產品,都希望幫用戶把時間節省下來。從視頻到音頻文字的轉變,本質上適應我們的價值觀。音頻是一個伴隨性媒體,用戶可以在通勤、洗漱、健身時,邊聽邊學。視頻產品就需要用戶全身心的投入,相當于占用了用戶不少時間。從視頻到音頻的轉變適合為終身學習者服務這一愿景,也是很久以來的一個想法。”羅振宇說。 去年年底,在“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晚會上,羅振宇提出了國民總時間的概念。他認為,國民總時間是剛性的,一個方面的時間占用多了,另一方面的時間必然減少。“視頻是找用戶要時間,但在國民總時間不變且內容大量增加的背景下,用戶的時間越來越珍貴,找用戶要時間越來越難。我們從一開始就知道此路不通,所以就轉向另一條路,幫用戶節省時間。”羅振宇表示。 “此外,在人工智能時代,用音頻輔之以文字,用多媒體的樣式交付知識,很可能是知識付費發展的一個趨勢。”羅振宇預測,音頻屬于自然語言,人類擁有自然語言的歷史很長,但是書面語言的歷史只有幾千年,大部分人看懂書面語言也只有幾百年的歷史。很多優秀的人依然靠著自然語言來學習知識和傳授經驗。因此,用自然語言交付知識也是一個有益的探索。 “我們經常對專欄老師講的話是,五分鐘說不清楚的事情,一輩子也說不清楚,您時間上再減點。”羅振宇笑著說,這也符合當前用碎片化時間來學習的現實需求。 從個人到去羅胖化 在采訪等待的間隙,羅振宇一如既往地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錄音頻。這些音頻,都會在每天早上7點前,準時通過微信公眾號發送到訂閱用戶的面前。 “我從來都是發語音而不是發文字,因為語音所包含的人格的要素比文字要好得多。”羅振宇曾經這樣說過。現在的《羅輯思維》,雖然音頻和文字都有,但音頻始終還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靠著獨特的個人魅力,幾年來,無論是線上和線下,羅振宇確實為自己積攢了不少粉絲。曾經,8000套圖書包在“羅輯思維”社群里出售,一個半小時全部賣光。后來,羅振宇又發起號稱“史上最無理的會員募集”,普通會員200元,鐵桿會員1200元,不承諾任何會員權益。短短5個小時,5000個會員全部賣完。粉絲的力量不容置疑。 羅振宇在自己的節目中也提出,清晰的人格,帶來吸附。具體來說,就是人格思維。他認為,工業社會用物來連接個人,互聯網社會要用人來連接個人,可以用自己的人格和稟賦,為自己創造價值。 “互聯網時代,要用人的方式形成自己的族群,只要有人愛你,你就會有成就。人將成為未來商業的渠道,比如我只看我信任的人讀的書,去我信任的人推薦的餐館,買我信任的人推薦的車子等等。”羅振宇說。 不過,羅振宇認為這是社群經濟而不是粉絲經濟。“粉絲經濟是粉絲一起花錢供養自己的偶像,社群經濟是大家在一起學習消費。”但是,無論是粉絲還是社群,都離不開個人影響力。如今,羅振宇正努力“去羅胖化”。 過去一年,羅振宇除了按時更新《羅輯思維》專欄,其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找到優秀的知識生產者并說服其在“得到”APP上發布專欄。目前“得到”的產品矩陣包含訂閱專欄、每天聽本書、電子書、小課題、知識新聞等。內容在逐漸豐富的同時,“去羅胖化”過程也在穩步推進。 “曾經有人曾經問我,如果你不在《羅輯思維》了,你這個社群怎么玩下去?”羅振宇很清楚地回答,世代傳承永續經營是工業時代的妄念。社會是一個生態系統,既然是一個生態,就不是活下去,而是把基因傳下去。把自身的資源整合起來,讓別人在自己的平臺上創業,就是基因的一種傳承。 “舉個例子,北京的小吃街簋街剛開始的時候只有一兩家餐館。后來,餐館老板認識到,要把自己生意長期做下去,應該吸引更多優質商家入駐。各家餐館可以沒有參股關系,但要通過一定的標準,打造成一個有品質、特色鮮明的美食街。我要做的正是要打造一個知識的美食街。對我個人來說,則是不斷往后撤退。”羅振宇眼神堅定地說。 此前,羅振宇憑借自己的個人實力,開創了《羅輯思維》的輝煌,也讓公司剛起步時就能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但是,當公司想要更大的成長空間和可持續性發展時,個人影響力也可能成為公司持續發展的阻礙。從個人到“去羅胖化”能否解決這個問題?羅振宇和他的朋友們還在知識付費的路上繼續探索。 羅振宇精彩言論 ◎ 只有碎片化才能系統學習,而原來的系統學習實際上是不成立的。舉個例子,目前一個事實是碎片化時間多了,想抽出整塊時間學習很難。碎片化學習是應對碎片化時間的一個必然解決方案。 ◎ 知識付費的產品中也有免費的東西,免費的核心和傳統媒體是不一樣的。比如,你住我的酒店,我會給你提供一系列免費資源,像免費泳池和海灘,免費自助早餐。我們免費的邏輯,是給付費用戶提供增值服務。 ◎ 作為知識服務商,我們不是在賣學習,而是在賣學習工具。就像商店賣頂級的廚具,但不能保證你成為廚神,重要的是自己要用。 征集 吃貨們,動起來吧! 曬曬身邊真正的“深夜食堂”! 近期,中國版“深夜食堂”的熱播引發關注和熱議,和你平常擼串的畫風一致嗎?今日起,我們征集網友身邊真正的“深夜食堂”,不管是路邊攤,還是大排檔,把你心中的深夜美食分享給大家。 一張照片、一個故事、一句話,統統丟過來,我們已備好泡面和紙巾,等你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