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1、道 老子道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題,就是'道'。何為道?《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如是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之母。無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發自然。' 這個道,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源,天地萬物無論如何變化,還要回到它的起點'道'。道是無形的,物質的,本原的,獨立的,而天地是有形的,要受道影響的。 2、無有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天下萬物的存在是有名有形的,但有名有形的萬物必定要以無名無形的'道'作為根源。無才是天下萬物的本原?!兜赖陆洝返诙轮姓f'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其意為,有無是相互相成的,難易高下長短是相互成就的。因此,既要有無形的道,也要有有形的萬物。 從這里,我們用現代哲學分析,可以看出,老子看到了發展著的事物之間的矛盾性,也看到了矛盾著的事物兩個方面的相互轉化,以否定達到肯定。 3、無為無不為 《道德經》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事事效仿別人,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多,事事遵循道,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少,最后達到無為。 老子是通過否定達到肯定。在老子看來,道是自然的,自然故應無為,人應效法道的。讓萬事萬物自己發展變化,無為就成為了無不為。 《道德經》中,還有許多觀點。比如說,老子從宇宙間的客觀規律,引發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四十二章)這是宇宙創生演化的基本圖式。一是混沌一氣,二是陰陽,道家將社會、人類、萬物,看作是陰陽互補的結構,這又與易的原理頗為接近,開始涉及到了人身。后來出現的中醫、養生、道家思想等無不以老子思想為宗師。 可點擊下面鏈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