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好多時間里,母親被叫做姐或姊,這與現代的叫法有著截然的不同,輩份似乎也亂了。但不管怎么,文化是傳承了下來,時至今天還有部分人會把母親叫做姐或姊。但很多人都很難理解。 "毑"和" 姐"同音,不同的地方在于意義、用法以及語體色彩等方面。其實,稱呼母親為”阿姐“的其實是"娭毑"這兩個字。《通雅》記載:“江南呼母為姐,姐為母也”,也就是說這個"毑"字。"毑"是一個尊稱,所以我們現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年紀比自己大的婦女都會叫”阿姐“,其實就是"娭毑"這兩個字,在語氣上會更莊重一些,比較熟的會叫”毑毑"(音同姐姐,讀4聲)。江南地區外婆為阿婆,也是因為古時稱母親為"娭毑",外婆叫"娭毑婆"(阿姐婆)演變成今天的”阿婆“。 其實在粵語白話地區,毑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只不過都被姐字代替了。例如形容一個人做事特別慢,就會說他”毑手毑腳“。就像老婦人一樣會被稱為:'乸毑'。就如 ”TFBOY “的歌詞: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右手左手慢動作重播。粵語:”你地三只“乸毑”,毑手毑腳甘樣,幾時先掏得完?。 其實,毑字的時候非常廣泛,只是我們平時沒有想到是這個毑字。談起鹿晗,我們都會說:”鹿晗好似大姐仔甘樣“,其實也是和姐字混用了,應該是“大毑仔”。“大毑仔”多少有點貶義,形容這個人雌性基因強大,就如現在說“小鮮肉”一樣。粵語:”呢個大毑仔近排好紅”。 說到'毑'字,就不得不說這個'乸'字,“毑''與'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不可混淆。簡單說,'乸'字基本上是說動物上母的,客家話會常說“汝老乸'。汝(你的意思):”汝老乸今晚褒老雞乸“。 普通話國語中的“小鮮肉”,粵語就應該說“大毑仔”,但現在生活中我們都習慣了叫“乸型”。“乸型”也就是普通話中的“娘炮”。 如果你對粵語文化感興趣,加一下關注,了解更多吧!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