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shushuo 說到孩子寫作業這個事兒,我就想起當姐前段時間的一篇日記: “別看電視了,趕緊寫作業去!” “認真寫,好好寫……” “磨蹭啥呢,趕緊寫。” 這話,我們都說過吧? 其實我們都知道寫作業是一件痛苦的差事,當我們命令孩子寫作業時,孩子的內心就已經在抵抗了。 那么,我們怎樣才能通過愉快的方式,讓孩子真正學會自我管理呢?這篇文章分析得很有道理(一并給大家推薦小伙伴精心準備的課程:孩子不愛寫作業,怎么破?),不妨來看一看。 作者|澤爸 主播 | 默聲 當孩子想要從他的生活中,得到更多主控權,應該調整的是爸媽?還是孩子? 當小孩不想先做你希望他做的事 放學回家的午后,澤澤很主動地拿起書包,翻閱記事簿,查看著今天有哪些功課要寫。好不容易寫完功課,便問媽媽:“媽媽,我可以看電視嗎?” “你功課都寫完了嗎?” “嗯,都寫完啦。” “那昨天的改錯呢?” “還沒。”一聽到“改錯”兩個字,仿佛已經預見最終結局的澤澤,搖搖頭沮喪地回答媽媽。 “你先改完錯再看電視吧。” “就是一定要先改錯,就是一定要,為什么就是要先改錯……”有些失望的澤澤邊走到房間邊碎碎念,口氣也越來越差,當然,這些聽起來無禮的話,也聽進了媽媽耳里,媽媽也有些火氣。 其實,這也表示,孩子,想要自主的心開始萌芽了。 反抗,是孩子自主權萌芽的開始 “兒子啊,功課都寫完啦。”我先安撫老婆的情緒,再找澤澤談。 “爸爸知道,你想要先看電視,對不對?” “對啊,我想要先看電視。” “不過,媽媽要你先改完錯再看電視?” “對啊。” “所以,你……不想聽媽媽的嘍?” 澤澤點點頭。 我發現,那個依附著爸媽的孩子,已經長大了。 讓孩子試著“詢問”與“討論” “嗯嗯,我的兒子長大嘍,想要安排自己的時間了,爸爸覺得很棒,不過……” 澤澤聽到“不過”二字,小小驚了一下。 “不過,你剛剛明明不想接受媽媽說的方式,為什么要接受?感覺上你是接受了,但卻很生氣,邊走邊碎碎念,你不高興,媽媽也會不高興啊。” “你覺得應該要怎么做,會比較好呢?”我繼續問。 “要……問媽媽?”澤澤壓低音量,有點不確定。 “沒錯,你可以詢問跟討論。詢問媽媽為什么要先再看電視,了解媽媽的想法,再跟媽媽討論可不可以先看電視,看完就會立刻改正作業。這樣總比剛剛生悶氣好吧?” 孩子聽話、任何事都順著爸媽,當然會讓爸媽比較輕松與方便。 不過以長遠來看,你會希望孩子長大后有主見,可以妥善的管理自己的時間呢?還是凡事都聽命于他人安排,只要爸媽一不在,生活就一團亂呢? 我想答案應該是前者吧。 既然如此,當孩子想要自主的心開始萌芽時,我們其實可以開始引導孩子,讓他試著說出自己的想法,與爸媽溝通、討論。 而爸媽也可以適時的調整自己的界線與底線,在適當的范圍內,給予孩子極大的自由與選擇,而非只有接受與不接受,這種一拍兩瞪眼的答案與結局。 讓孩子學習對自己負責,是父母給孩子一生受用的禮物。 “好,我知道了。”澤澤答應我。 “嗯,那下次你要記得試試看哦。不要自己生悶氣,要試著跟媽媽詢問與討論,一起找到最好的答案。” “好。” “所以,這一次,你要去跟媽媽討論呢?還是先改完錯再看電視呢?” 讓孩子明晰界線與規矩,自己調配時間 我們都知道,先把既定的功課做完,就會無事一身輕,可以放松地做自己的事情,所以,也會理所當然的這樣要求孩子。 但是,“先把功課做完”是被爸媽逼的?還是孩子懂得自己安排時間后的親身體驗呢?兩者心態上的差異其實很大。 況且,就連大人下班后回到家,也累得暫時不想做任何事,只想坐在沙發上休息片刻,為何孩子就一定要“先把功課做完”呢? (我每天一早進公司,一定是先吃早餐、點開網頁瀏覽新聞,雖然沒有在第一時間就先辦公,但報告一定會準時交上。所以說,早做、晚做、遲早會做,中間的順序就讓孩子自己決定吧!) 我后來跟老婆描述了剛剛與澤澤的對話,也不忘提醒老婆: “雖然寫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但是因為他年紀還小,我們依然有監督跟指導的責任。 “晚上到時間就要準備洗澡睡覺了,所以再怎么樣,功課一定要在那個時間內寫完。 “明白地讓孩子知道父母的界線與規矩,并且提醒孩子,讓他在這個范圍內自主安排做功課的時間。 “澤澤只要在我們規定好的時間內完成該做的事情,至于這段時間里的先后順序,就用不著太堅持了。然后隨著孩子長大,我們再逐步放寬界線與規矩就好。” 雙向溝通、積極傾聽,真正學會自我管理 爸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讓孩子有一顆負責任的心。 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接受后果,學會自我管理,自動自發做好自己的事。 首先,要雙向溝通 一味要求孩子聽從父母是“命令”,然后再用大道理包裝是“說服”。不管是命令還是說服,都是溝通的單行道。 當親子之間的溝通只有單向時,孩子一開始或許會嘗試強烈表達不滿或頑強抵抗,假使依然無效,就會私下偷偷來或是不想再與爸媽溝通了。 只有雙向溝通,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 父母必須向孩子說明我們希望他這么做的原因,再傾聽孩子的想法,一起討論如何可以達成雙方都同意的雙贏決定。有來有往,暢行無阻,才是所謂的雙向溝通。 其次,要單純傾聽 當孩子講了一句不好聽的話,我們立刻嚴厲糾正:“講話怎么這么難聽,以后不可以??”或者,我們才聽孩子說了一句話,便立刻打斷并加以反駁:“我懂你的意思,但爸爸要跟你說的是……” 即使我們是為了孩子好,但這樣做只會讓孩子心中產生“爸媽都不懂我,反正講了他們也聽不懂”的念頭。 久而久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裂縫就會越來越大,親子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疏離。 傾聽,要不加任何評論與建議。 最后,了解行為背后的原因 當孩子表現出負面行為,父母當然要教導,但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 哭鬧、耍賴、生氣或叛逆,其實都是孩子的內心因為某種刺激,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假使我們每一次都只是針對孩子表面上的行為做出批評與指責,并沒有找出孩子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反而會讓他越來越受傷與挫折。 教養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可以記得他做過的不當行為,并期望他下次可以做對。 然而,實際上,當孩子打翻東西,多數爸媽念歸念,依然會起身幫孩子處理;孩子在學校忘記帶東西,爸媽講歸講,還是幫忙送到學校;孩子不收拾玩具,爸媽罵歸罵,也總是忍不住動手幫孩子整理。 如此一來,孩子永遠不會記得他哪里做得不對,也永遠缺乏練習對自己負責的機會,因為爸媽總是搶先一步,把他該負的責任給扛走了。 ![]() 爸媽給孩子最好的教養禮物,就是讓孩子有一顆負責任的心。 讓孩子學習承擔責任以及接受后果。打翻東西,請自己擦拭;在學校忘記帶東西,讓孩子自己試著面對;不收拾玩具就當場沒收,等愿意愛惜和整理時再還給孩子。 如此,孩子才會真正記得他哪里做得不對,下一次才會自動自發的把事情做對。 讓孩子從小開始練習,從小事慢慢累積,只要懂得對自己及他人負責,父母其實就不太需要為孩子的將來擔心。 ![]() 在與孩子溝通時,父母還要真心地看著孩子,讓他們感受到“我們在認真地聽你說話,并且確實接收到你的想法”,父母與孩子的心,才會相連在一起永不分離。 孩子的未來,說到底是他自己的。我們做父母的,只有敢于放手,讓孩子從小養成自主意識,學會自我管理,才是給他最好的禮物。 與孩子的相處,其實就是“陪伴”與“了解”這兩件事而已。 作者:澤爸(魏瑋志),工程師,專業親子教育講師。一子(澤澤)一女(花寶)的爸爸,一位全職媽媽的老公。鼓勵爸爸們一同照顧孩子,努力當個上班族“好爸爸”。著有《轉念:從命令式吼叫到親密陪伴》。 |
|
來自: blue.sky > 《早教、英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