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是動則病”與“是主所生病”,歷代注家可以說是各持己見,但最接近《黃帝內經》經旨的,則是《針灸學》的觀點。 《針灸學》認為“是動病”,是在說明經脈的病理現象。在《黃帝內經》中,“是”是指這一經脈,“動”即變動之義。由于經脈及其經氣的變化,才產生脈的盛虛,肌膚的寒熱、絡脈的陷下等癥狀,以及各經所過、所絡屬部位的特有病證。對于這個觀點,這可體現于《黃帝內經》中,每一經在論述“是動則病”時,均列舉一些證候來證明,而這些證候都屬于疾病的不同表現。 關于“是主所生病”,則是在說明該經經穴的主治病證。對此,《黃帝內經》是這樣論述的:某一經有病,不但出現本經所過,所絡屬部位的病證,也會影響所聯系的經、臟而發生相應的證候。 綜合上述,“是動則病”與“是主所生病”,是在說每一條經脈氣血的變動,可以引起疾病,也可主治疾病。因而,就有了《靈樞·經脈》篇所說的“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的治療法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