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折疊編輯本段學說
氣一元論,即天地萬物即是一氣所生,元自一炁也,而又天地萬物無非是炁,是曰氣一元論。而又有關鍵,心氣也,心與氣對,心與氣相應相感。粗心有粗氣,冷心有冷氣,細微心有細微氣,而濁氣能令心濁,躁氣能令心躁。 折疊編輯本段基本概念折疊氣的概念的形成折疊氣的哲學概念
中國古代哲學關于氣的基本概念:氣是物質,是構成世界的物質本原?!端貑枴饨蛔兇笳摗氛f:"善言氣者,必彰于物"。氣與物是一個統一體,由于其極其細微,故謂之"無形",但并非氣不存在,只不過肉眼難辨而已。氣的存在,可通過其運動變化及其產生的物質而表現出來。氣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最高范疇,其本義,是客觀的、具有運動性的物質存在;其泛義,是世界的一切事物或現象,包括精神現象,均可稱之為氣。 折疊編輯本段基本內涵折疊氣是物質
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氣(精氣)是物質,為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觀點?!兑住は缔o上》說:"精 氣為物"。氣是極其細微的物質,是構成物質世界的本原。宇宙具有多樣性和統一性:多樣性在于物質世界中 包含著無限多樣的物質形態;統一性就在于其物質性,即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 折疊氣的運動
氣的運動,中醫學稱之為氣機。氣的運動形式多種多樣,但主要有升,降,聚,散。運動是氣的存在形式及因有屬性。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現象,都是運動著的氣的各種不同表現形態。諸如,天地上下、東西南北之空間,春夏秋冬、晝夜晨昏之時間等等都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古代哲學稱為"體用",即本體和作用,"體"是氣,氣為物質存在;"用"是事物運動。王夫之《周易外傳·卷二》說:"天下之用,皆其有者,吾從其用而知其體之有,豈待疑哉?"一切運動都由氣(物質)產生,通過其作用即運動而知氣(物質)的客觀存在?!端貑枴ち⒅即笳摗氛f:"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為天;降已而升,升者為地……" 折疊編輯本段氣的變化
氣的變化,稱為"氣化"。氣化其小無內,其大無外,天地萬物的變化及其規律皆由氣化。與"氣化"相對,有"形化",指氣化而生萬物之后,各物種的形體遺傳?!抖踢z書·第五》說:"萬物之始皆氣化;即形然后以形相禪,有形化。"世界萬物所發生的一切變化都是氣化的結果,由氣化產生形體,形體消亡滅散而復歸于氣。 折疊編輯本段氣一元論折疊編輯本段氣學中醫應用
氣的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中醫學全面、系統地應用中國古代哲學家氣的學說,闡述人體與自然界的關系、人的生命活動、健康與疾病、防治與康復等。 折疊中醫學氣的含義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深刻地影響著中醫學。因此,中醫學注重氣一元論,即強調氣的物質性,其體為物質,其用為功能。由于氣是極其細微的物質,人們通過氣的功能活動和運動變化,才能感知其客觀存在,因此,氣就具有物質和功能的雙重屬性,不存在沒有功能的物質,也不存在沒有物質的功能。 中醫學所謂的氣,統一在氣的本質是物質性的前提和基礎上,由于氣包含著不同的物質形態,其生成、分布、功能等因之各異,具有多樣性,而命名為多種名稱:其一,自然之氣,如天地之氣、陰陽之氣、五行之氣、四時之氣等;其二,人體之氣,如元氣、精氣、神氣、宗氣、營氣、衛氣、正氣、五臟六腑之氣、經絡之氣等;其三,病邪之氣,如六淫之氣、癘氣、惡 氣、毒氣等;其四,食藥之氣,如寒、熱、溫、涼四氣等。人體之氣,是指在人體內活力很強的、運行不息的極其細微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折疊氣是生命的本質
中醫學從氣是宇宙的本原,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物質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認為氣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構成生命的基本物質。《靈樞·天年》說:"人之始生,何氣筑為基,何立而為楯?……以母為基,以父為楯。"是說人的生命來源于父母之精氣,謂之"先天之氣"。氣也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端貑枴毭握摗氛f:"天地合氣,命之日人。"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設或人體一刻無氣、七日絕谷,則生命危殆。 人的生長壯老已,健康與疾病,皆本于氣,氣聚則生,氣壯則長,氣衰則老,氣散則死。 折疊氣的運動變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中醫學將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氣運動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升降、出入、動靜、聚散等。以氣的運動升降出入而言,《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出入廢,則神機化來;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氣的升降出入,在自然界,體現于天地之氣的運動,有生、長、化、收、藏的季節更迭變化;要人體,則通過臟腑功能活動而體現出來,有生、長、壯、老、已的生命活動過程。以氣的運動動靜而言,《素問·天元紀大論》說:"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朞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天地運行由乎氣之動靜,"動而不息",氣的運動是絕對的、永恒的;"靜而守位"氣的靜止則是相對的、暫時的。"動靜相召",天地之氣相感;"上下相臨",五行之應天干,自東而西而右遷運行;地氣之應十二地支,六十年周而復始。如是,則天地之氣動靜相感,動中有靜,靜中寓動,而萬物之情,變化之機可見。以氣的運動聚散而言,明代 中醫學將中國古代哲學的"氣化"概念,具體應用于說明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征。由于氣的運動而產生的變化,稱為"氣化"。廣義是指人體生命活動所產生的各種變化,狹義是指精、氣、血、津液各種生命物質的新 陳代謝及其相互轉化。人體生命活動以臟腑功能活動為核心,以精、氣、血、津液為物質基礎,因此,用現代語言表述,氣化過程就是臟腑功能活動過程、物質轉化和能量、信息轉化過程。 氣的運行變化不息,維系著人體的生命進程,推動和調控著人體內的新陳代謝,氣的運動變化停止,則意味著生命活動的終結。 折疊百病皆生于氣折疊診治疾病要在于氣折疊養生防病在于調氣
中醫學的養生防病重視精、氣、神,謂之人身"三寶"?!镀⑽刚摗な⊙泽稹氛f:"氣乃神之祖,精乃氣之子,氣者精神之根蒂也。"積氣以成精,積精以全神。故調氣在養生防病中具有重要意義。調氣作為中醫養生學的重要原則之一,包括順應四時、調攝情志、起居有時、飲食有常、不妄作勞等具體方法,調其氣和,方能促進健康,延年益壽。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氣一元論
中醫整體觀的基本原理:氣為一元 有位哲人謂我:“惟有中醫理論自身內在固有并且先進的自然規律才是中醫科學最強有力的生長點。任何失去了內在生長點的科學都是絕對不可能繼續發展的——無論給予多么豐饒的土壤!”那么,究竟哪些才是中醫理論自身內在固有并且先進的“道”? 自《黃帝內經》以降,古今中醫文獻幾數萬部,所寓中醫理論相關知識概念術語的數量繁雜、內涵多歧。立足于文獻學角度進行“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意義自然不言而喻,但其所呈現出來的許多重要概念術語仍將始終處在百家爭鳴、見仁見智、各說各理甚至以訛傳訛的怪圈之中,所呈現出來的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無疑仍然將是魚龍混雜,令人莫衷一是,容易表現出僅僅是“文字搬家”而已。一部《傷寒論》雖注家過百但孰是孰非孰優孰劣始終是千古不解難題,如此,中醫理論體系似乎永無完善與成熟之日。 在我看來,古典中醫學中基本的或核心的理論知識原本是有限的,如果立足于經典中醫的認知思維與方法,以服務于臨床為目標,在全面系統梳理、精心提煉的基礎上,自上而下,重新構建一種嶄新的中醫理論體系知識框架,學醫者只需掌握這些核心的基本的中醫理論知識概念內涵及其邏輯關系,便可以實現“執簡馭繁”,在臨床具體應用時做到“知常達變”,便可有效的服務臨床,即所謂“道在于一”、“大道至簡”,又所謂“至道在微,變化無窮”。
我想:中醫理論自身內在固有并且先進的“道”首先是整體觀認知思維,即中醫學認識和把握世界萬物和人體健康或疾病狀態的基本特點是天人一體、時空一體,通過“言氣彰物”,以氣之天道統一認識人體之道。在此基礎上辨證論治的特色方法,本質上在于“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調理氣化恢復人體整體上陰平陽秘的和諧狀態,后者的切入點則是多種多樣的。 1.1 氣為一元 中醫之“氣”,是《黃帝內經》以及后世全部中醫理論知識體系中最為重要的概念,從氣交、氣立、氣化、精氣、元氣、宗氣、衛氣、陰陽之氣、五臟之氣、氣血津液之氣、經絡之氣,到六氣、病氣,以及正氣與邪氣等,其核心在于“氣為一元”。
氣一元論與陰陽學說和藏象之五行學說等共同構成了中醫整體觀的認識論基礎。只有明確了《黃帝內經》中 “氣”的概念和分類及其演變過程,才能更好地理解中醫整體觀。 (1)人之本在于天地合氣 先秦時期的先哲們認為氣是構成萬物的本源,包括人在內的世界一切有形之物都來源于氣。如《荀子》謂:“人有氣,有生,有知,亦有義,故為天下貴也”,《莊子》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端貑枴毭握摗吩唬骸?/span>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北宋張載《正蒙》中指出:“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認為氣是一切獨立于人類意識之外的客觀實在的現象。 進而認識到:人與環境及其各自要素之間都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人的生、長、壯、老、已是一個連續的生命過程,一切生命現象都是構成人體之“氣”的氣化運動的結果。如《黃帝內經》把自然界凡是能發生變化的物質都加以氣字,同時以陰陽作為分類,如“清陽為天,濁陰為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小大,日有短長,萬物并至,不可勝量”(《素問·寶命全形論》)。并提出正是因為天地陰陽之氣相互交感、升降相因,才有包括人體在內的萬物之氣的時空變化:“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2)氣為一元論應用于中醫學是古人最為重要的理論創新 氣為一元,源于《周易》,太極圖即寓含此意,據此景象,形成不同的認知視角,如氣一分為二而有陰氣陽氣之分,也可以一分為五而有五臟之氣,也可一分為六而有精、氣、津、液、血、脈之氣,也可以有一分為六而有六經之氣化,等等。 中醫學對人體健康與疾病狀態的認識,從生理到病理,從辨證到論治,從中藥藥性的辨識到中藥治病原理等,本質上都是以“氣”相關理論為核心,其他概念術語皆是對“氣”的進一步細化、分類、分解或發揮。 氣一元論,強調的是天人一體、時空一體、人身一小宇宙等認識世界的整體觀,是從氣本原論或本體論的角度闡明了整個物質世界的統一性,即由氣產生的宇宙萬物是由共同的基質構成的,宇宙之時間與空間的變化不過是萬物之氣的變化而已。天地萬物俱秉一氣,自然之氣與人體之氣以同類相從、同聲相應、氣同則合等方式相感、相應、相化,不僅將人與自然、人之形與神、人之四肢百骸、人之正氣與病氣等都聯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也是中醫采用草木藥石治病的原理所在。 (3)中醫理論中有關“氣”的分類 根據一身之氣的來源、組成、分布、功用等來劃分,中醫有真氣(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精氣、血氣、水谷之氣、五臟六腑及經絡之氣等不同?!鹅`樞·決氣》謂“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 真氣由先天之元氣、后天吸入之清氣組成。依據真氣的分布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在上焦者稱宗氣,在中焦者稱中氣,在下焦者稱元氣;營氣是由水谷精微之精華部分化生,運行于經隧或脈中的氣,與運行于脈外的衛氣相對;一身之氣分布于臟腑經絡即為臟腑經絡之氣,臟腑之氣是活力很強、運行不息的極精微物質,是推動和調控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來源,此氣的狀態可以相關臟腑功能的盛衰與否來判斷。 如果人體“一元之氣”的不足,則稱為“氣虛”,但《黃帝內經》所言“氣虛”的含義有真氣虛、宗氣虛、臟氣虛等不同。如或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也”,又言“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貫心脈而行呼吸”,又或言“氣虛形虛”、“形弱氣虛”、“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又言“氣虛身熱,得之傷暑”、“氣虛者,寒也”、“身體日減,氣虛無精”、“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此外還言“氣虛者,肺虛也……余藏皆如此”,由于五臟化氣入經脈,陰經經氣貫入五臟,且“陰受氣于五藏”(《靈樞·終始》),故臟氣虛時,藏精起亟不足,陽氣則往往有余,此正《素問·方盛衰》所謂:“此皆五臟氣虛,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合之五診,調之陰陽,以在經脈”,后者乃是氣虛發熱之理。這些“氣虛”所指不一,顯示除“氣為一元”之“一身之氣”外,其他所言具體之氣則具有層次性,“氣虛”有廣義和狹義之別。 值得注意的是,至今,中醫理論中各種“氣”的概念在概念內涵的邏輯上仍有許多爭議之處,如對于精虛、血虛、津液不足、氣虛、陰虛、陽虛等“六虛”所指如何,山東孫廣仁教授提出:“目前的教科書中,此六虛的概念較為混亂,或內涵過大而不確切,或相互包含而有悖于邏輯。如將精虛、血虛、津液不足當作陰虛而將氣虛當作陽虛,或硬將陰虛與氣虛并稱為氣陰兩虛,將陽虛與氣虛并稱為陽氣虧虛,或將精氣兩虛、氣血兩虛、氣津兩虛當作陰陽兩虛,或將氣津兩虧當作氣陰兩虛等等”。 (4)氣化學說是“氣為一元”的理論核心 氣化是指氣的運動變化,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 《素問·舉痛論》提出:“百病生于氣也”,后世醫家常把此“氣”是指自然界之六氣亦或是人體之病氣混為一談。其實,無論外感六淫能夠引起人體氣化異常外,內傷七情等各種因素都可引起人體之氣化異常,氣化過度或氣化不及,精氣神、氣血津液、五臟六腑經絡之氣升降出入紊亂或過勝或不及或障礙,都可導致疾病。 《黃帝內經》強調既要“司外揣內”又要“司內揣外”,通過取類比象,《素問·至真要大論》謂“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此所言六氣,皆非病因之氣而是病機之氣,是人體患病之后邪正交爭過程中呈現出來的一種疾病狀態,是以自然之六氣比類人體之病象,前人據此建立了氣化論的疾病觀,人體之氣與自然之氣一樣,氣化正常則為生理異常則為病理,并且都具有《素問·五常政大論》:“化不可代,時不可違”、“無代化,無違時,必養必和,待其來復”等特點。 中醫養生之道還是治病之道都要“各從其氣化也”,其理仍在于“氣為一元”。《素問·六微旨大論》開篇即有:“夫子數言謹奉天道……天之道可得聞乎?……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時也”,更有謂:“氣有勝復,勝復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變,變則邪氣居之”?!胺蛭镏鷱挠诨?,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故氣有往復,用有遲速,四者之有,而化而變,風之來也……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遠,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故曰,無形無患,此之謂也”,細致的揭示了生命之氣升降出入的基本規律。 氣的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所不同的只是“有德有化,有用有變”、“氣有往復,用有遲速”、“化有大小,期有近遠”。同一層次的氣可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相互通應,相互影響。同為一氣,其異常的盛衰變化又可以導致疾病,而為“病氣”。故所謂“氣有余便是火”強調的是氣盛或氣機郁滯皆易化火,“氣不足便是寒”則強調的是氣虛(包括陰氣和陽氣兩端)則陽氣不達之處必有寒氣產生。 (5)以“氣為一元”理論指導臨床辨證論治 以“氣”為切入點進行辨證論治,通常依據氣化理論。如《傷寒論》所言乃六經氣化,藏象學說所講乃臟腑氣化。金元劉完素以氣化立論,倡導五運主病和六氣主病乃重視“玄府”和水火升降說,李東垣以脾胃為人體氣化之中樞立論的同時還重視風木肝氣在氣化調節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朱丹溪從“萬物同此一氣”領悟到“故氣開亦開,氣浮亦浮,氣降亦降,氣沉亦沉,人與天地,同一橐龠”而有氣血痰郁諸論,明代孫一奎把氣化的動力歸結為人身命門所藏之原氣,張景岳發出“行醫不識氣,治病從何據……所以病之生也,不離乎氣,而醫之治病也,亦不離乎氣,但所貴者,在知氣之虛實,及氣所從生耳”的感嘆,黃元御把“一氣周流”、“氣郁為病”作為六經氣化的基本生理和病理特征,繆希雍臨證重視氣機升降而有降氣以降火等法,葉天士嫻熟應用脾升胃降等臟腑氣化理論于臨床,以上諸賢皆能獨窺醫理,用之于臨床皆能效驗。 2、以“氣為一元”為核心辨證論治的切入點多種多樣 古今中醫辨證論治方法多種多樣,如圖所示。在我看來,其間的差異在于切入點不同,盡管切入點可以不同,但之后都要回到氣為一元之整體觀則為相同。
![]()
2.1以“氣分陰陽”為切入點進行辨證論治 (1)陰陽概念的形成 《易·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太極為派生萬物的本原,氣生兩儀,兩儀即陰陽,陰陽生化四季,而萬物生。陰陽和合之象乃為一元之氣。《靈樞·陰陽系日月》曰:“陰陽者,有名而無形”?!蛾庩枒蟠笳摗诽岢觯骸瓣庩栒?,天地之道也,……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 一元之氣分為陰陽二氣,是采用兩分法認識人體之氣的屬性,是古今中醫認識宇宙和人體并將之應用于指導臨床實踐最多的一種思維方法,陰陽與氣的關系是認識論與本體論的關系,既然氣分為二則為陰陽,當然也可以為寒熱或虛實,若按氣在人體所處的位置而言,則可以分為表里。所以有人提出:“陽或陰,僅是說明事物和現象的屬性,自身沒有具體的結構和功能”。 (2)陰陽學說的臨床應用 人體之氣的氣化,首先是陰陽二氣之間的矛盾運動,著眼于探討對立雙方的動態變化規律,既包含了形式邏輯又體現了辯證邏輯的思維方法。包括《道德經》在內,這種思維方法在古代東方文化中廣泛應用,張景岳提出首辨陰陽兩綱,再辨寒熱虛實表里六綱,即寓此意。《傷寒論》的八綱辨證即是對《黃帝內經》陰陽學說上升到邏輯思維的形式,將理論與臨床結合,確定了八綱辨證的規范和六經氣化理論的具體應用程式。 陰氣與陽氣共同成為人體之一氣。由于人體之“氣”又可細化分類為多個層次的具體之氣(狹義之氣),每個層次都有陰陽之分,所以五臟之氣有五臟陽氣與五臟陰氣之別,如將一身之氣分為“精、氣、血、津、液”三者,則氣(狹義的氣)屬于陽,精、血和津液則屬于陰。如從形與神兩方面解讀人體的話,則形屬于陰,神屬于陽。由于陰陽之間具有互根、互用、互相轉化等關系,因此,臨床在應用陰陽學說進行辨證和論治過程中決不能只顧其一端,當然,人體生命的標志在于有陽氣,有了陽氣才有了生命力,重視陽氣自然是必要的,但如因此置陰氣而不顧,也非真正理解氣為一元、氣分陰陽的本意所在。 從廣義“氣”包括陰氣和陽氣,氣虛應該是陰陽兩氣的俱虛,或者以某一種為主的陰陽兩虛。因此,氣虛與陽虛、陰虛等概念之間并非是輕重或包含的關系,陰陽失調的本質在于氣機升降出入的失調,氣虛理應包括陰陽兩個方面的不足,陰虛強調的是物質層面的不足,陽虛強調的是功能狀態的低下。陰不足無以充實陽氣,必然表現出氣虛的征象。如氣虛無寒象是由于陰和陽俱不足的低閾平衡所形成,如氣虛有寒象則是以陽氣不足為主要矛盾的征象,氣虛有熱象則是以陰氣不足為主要矛盾的征象。 如果在此基礎上理解后世醫家如朱丹溪的“陽常有余陰常不足”和張景岳的“陽非有余陰常不足”論點的話,二者所說皆是基于臨床事實所言,惟所處角度不同而已,正如尤在涇所言:“丹溪之所謂陽有余、陰不足者,就血與氣言之也;景岳之所謂陽不足、陰有余者,就神與形言之也。形神切于攝養,氣血切于治要,各成一說而已矣”。對于李東垣“陰火論”或清暑益氣湯方義的理解也就變得簡單明了了。進而,現代中醫教科書上常說“氣虛為陽虛之漸”,實際上不符合《黃帝內經》之旨。目前臨床不少腎虛證在補腎的同時往往加上參芪等補氣藥物,也表明了補腎之陰陽之氣與補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2.2 以五臟之氣為切入點進行辨證論治 從時空而言,氣又可分為四時之氣、五臟之氣,四時應五臟。如果說五行學說中的木火土金水絕非僅僅是物質分類,那么“藏象學說”中的五臟更是寓有人體功能及時間屬性分類,《素問·玉機真臟論》云:“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既指出五臟是由“一氣”分為“五氣”而成的一個整體,又說明其間具有彼此相通、互相遷移流動的特性,單用臟腑形態或單用功能闡釋五臟都難成其說,明晰藏象學說的這種時空二重性和功能與臟器二重性,是解決三千年來中醫人困惑、爭論的關鍵所在。 《黃帝內經》將一個完整的人體(人身一團氣,氣為一元)分為“十二官”,在此基礎上形成以五臟為核心的藏象學說。應首辨五臟,五臟各有陰陽氣血津液,由五臟連及六腑,但始終不能離開“五臟本于一氣”這一基本原理。所以,不僅“五臟六腑皆令人咳”,五臟六腑也皆令人喘、五臟六腑也皆令人失眠、五臟六腑也皆令人泄瀉等等。也正因為此,后世如《圓的運動中醫學》提倡肝與肺、脾與胃和心與腎三對臟氣升降理論原理,將之應用于臨床誠為要旨。 因此,在我看來,無論強調先天之腎氣還是強調后天之脾胃之氣,亦或無論強調百病皆生于氣之肝氣的重要性還是強調心為君主之官或肺主一身之氣等等,所區別的只是所看待人體五臟之氣的切入點不同,其間無論如何爭論,也皆需要回到“五臟本于一氣”這一整體觀原理上來,才能從根本上實現人體陰平陽秘狀態的修復。換言之,唯有掌握五臟六腑的整體觀,才可能使得臟腑辨證方法得以充分實現其優勢所在。 2.3 以“氣血津液”為切入點進行辨證論治 從構成人體基本物質而言,《靈樞·決氣》“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鑒于精和脈各有其特殊內涵,目前一般將“氣血津液”作為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其間的關系是“氣為血之帥、氣為津液之帥,津血同源”,氣屬陽,血津液屬陰。明了三者之間的整體觀內涵,便容易解讀近現代名醫強調“痰瘀同源”、“痰瘀相關”等理論假說,也就容易解讀“百病皆生于于氣”強調以氣為中心的辨證論治的切入點的本質在于調氣便可調理血與津液。 人之精氣分布于五臟,臟氣化生氣血津液,無論外感還是內傷,既病之后必然引起氣血津液三者的氣化異常,所以,古人稱久病入絡、怪病多痰、久病多虛等看似矛盾的假說其實都是自然而然的正確道理,張仲景對大黃蟄蟲丸的解讀強調了五勞七傷皆可致瘀的道理正在于此。 因此,以氣血津液為切入點進行辨證,與臟腑辨證和八綱辨證本質上都密不可分。不少人尤其重視“氣血辨證”,其實氣血津液三者之間密不可分,此處的氣血既有人體基本物質構成的內涵,也有疾病深淺的病位內涵,后者尤以衛氣營血辨證為代表。 2.4以六經氣化為切入點進行辨證論治 將人體之氣,在一分為二(陰陽)的基礎上,進一步再一分為六(六經,三陰三陽)即以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作為辨證綱領,便是六經辨證。 六經的概念源于《黃帝內經》,但六經辨證方法則由張仲景所創,是歷來中醫諸多辨證方法中最具爭議的一種,尤其對六經辨證的六經所指為何卻分歧多多,如有認為六經為《黃帝內經》中的經絡之經,也有人認為六經系指病類或系指病證之分野及部位或系指六經氣化等,見仁見智。但這些爭議皆并未影響六經辨證方法對臨床的指導價值,可見不同辨證方法不過是中醫辨證過程中切入點的視角不同而已,所謂“醫者意也”,無需對其過分強調統一也永遠無法統一。
無疑,以六經為切入點把握病證,是醫圣張仲景給于后人一種嶄新而完整的一種“治病求本”的視角及其運用方法的示范。無論外感內傷,在把握六經不僅不能離開經絡學說,還必須認識到六經作為一個整體,不能將六經中的任何一經割裂開來單獨對待抑或陷入六經之中而不能自拔,同時還必須著眼于陰陽虛實寒熱表里之八綱,還必須兼顧于臟腑甚至衛氣營血或三焦,多層次進行辨析病機之演變,才能提高臨床療效。 2.5 以病氣(病邪)為為切入點進行辨證論治 一部《黃帝內經》所言無非正氣與病氣兩端而已。病氣有時稱為“虛邪”,強調的是因虛感邪或因虛邪生。周仲瑛教授提出“病機十三條”即寓此意。 病邪(病氣)辨證不同于病因辨證,中醫學中的病因不同于病氣(病邪),后者實為病機概念中的病理因素。古今中醫文獻中常把二者混為一談,這與當今人們把病因、病機、證、癥、病五者之間的關系混為一談本質上屬于一個道理,如我認為有人將結石或燥矢等作為病機實則有誤而應為病因或病來看。顯示出中醫理論中尚有許多基本概念內涵在邏輯上混亂不一,由此帶來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 如從病因而言,有外感六淫與內生五邪之別,有內因外因不內不外之異。其實,所謂的內生五邪已非病因而是病機,即使外感六淫致病,辨證論治的對象未必是外感六淫,而是六淫進入人體之后,邪正交爭過程中的病機,因此,古今許多學者強調審因論治的本質是審機論治,審證求機、辨機論治才是中醫學辨證論治過程中的的核心思維方法。 如從病邪(病氣)而言, 病邪之間并非孤立存在而致病,其間互為因果、互相影響、相互孳生與轉化,彼此兼夾,復合為患。對此,古今文獻亦有大量論述(詳見本書“周仲瑛教授復合病機論初探”、“復合病機轉化理論”等篇)。 從病邪(病氣)作為辨證論治的切入點,進一步的視角很多,比如可以燥濕為切入點,可按當今盛行的血瘀為切入點,可以氣機郁滯為切入點,可以毒為切入點,可以火熱為切入點等等,但有了切入點之后,進一步的病機分析則有回歸病氣網絡這一整體,全面探究病氣(病邪)在人體疾病過程中與正氣之間的因果標本輕重緩急關系,藉此才能恰當的確立治法與方藥。 3、結語 有學者提出:確定性是人類認識,尤其是科學認識追求的目標,但隨著科學技術的深入發展,人們發現不確定性才是世界的本來面貌。生物變異的偶然性和隨機性,說明人體生命運動和疾病變化中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中醫采用不同視角和不同的切入點形成了不同的辨證論治方法,本質上是針對人體復雜多變的生命狀態,在不確定性中把握生命和疾病運動變化的規律。 盡管,中醫病機的內涵頗為豐富,但核心是胡鏡清所言“病機即病之機要,是疾病發生發展之樞機”、張景岳謂:“機者,要也,變也,病變所由出也”。本文則認為所謂病機,是指以中醫的視角和思維方式認識從健康到疾病狀態發生發展的機制, 氣為一元與陰陽、藏象、氣血津液、六經等學說共同構成了中醫整體觀的認識論基礎,以其中所寓有的病機理論為核心構建辨證論治新體系是整體觀思維的必然選擇。 本文以氣為一元為核心,從整體觀出發,基于正氣之四時五臟陰陽氣血津液及經絡的一體觀,旨在最終構建以人體之氣的波動為核心的病機辨證網絡,基于病氣(病邪)構建“病氣相因,復合病機辨證網絡”為目標 ,以期實現中醫理論核心知識的提綱挈領。作為拋磚引玉,或有益于同道之感悟中醫,或對未來構建一種嶄新的中醫理論體系有所添加,敬請同道賢人指正。 氣一元論與中醫臨床 主講:呂 1、簡陋而可口的飲食比精美但不可口的飲食更有益。 2、 寄希望于自然。 3、人生矩促,技藝長存。 4、機遇誠難得,試驗有風險,決斷更可貴。 5、 暴食傷身。 有聽過我的課的人都知道,我用這一張PPT替代了“無偏不成家,成家必不偏”。相信同學們也知道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臘的一位醫生,在歐洲他被譽為“醫學之父”,把他這幾句經典的語言拿出來與大家共同分享,是想告訴年輕的中醫學子們,古今中外醫者之路的宗旨是一樣的,真的很想讓你們從現在開始,不管是學習還是臨床,希望能走“無偏不成家,成家必不偏”這條路。 治病求本 那么很多人就問,我走到今天,是怎么走過來的?就源于四個字——“治病求本”。因此關鍵是,就因為想找到這個本,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因此指導我臨床用藥的就是從先后天八卦、河洛數理、五運六氣、六經辯證、十二經脈到腑臟學說,用一根線貫穿起來,其實我想很多人很清楚,大道無言吶,而能夠用語言描述的都已經是低的東西,但是我們要讓年輕的一代人走這條路,還不得不去說,但是我們也很清楚,中醫學,我們讀大學走的這條路不過是學習中醫的一條路而已,包括我今天所走的中醫之路,也不過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的一條而已。因此今天講的是一家之言。希望大家“擇其善而從之,擇其不善而改之”。 具體這個“本”,如果聽過上次的課,就簡單了。今天這些理論的東西我們全部不講。那么到底在臨床上怎么樣體現這個本?不脫離一個字——“氣”,而且因為我們涉及到了河洛數理,就有讓大家非常感興趣、也是非常困惑的一個藥量問題,但是兩個小時我們沒法講,有興趣的同學你們可以跟省中醫院名醫工作室聯系,我在那里講了一堂課《河洛數理與中醫臨床》,用我們初中學過的數學物理公式驗證了藥量的來源,到后面講到一些臨床我會簡單的跟大家講一下,所以包括這幾年非常流行一個火神派用藥,我覺得稍微有點偏,所以不是藥量越大藥效就越強,尤其是自學中醫的人,很容易走到這條路上,不能去追求這些。好像學院派和火神派,學院派不敢用,相信火神派這條路的是大膽地用。其實,如果你理解了上節課我講的“中”與“和”這兩個字的涵義,那么大家自己心中有數。等到你真給病人看病的時候,不是這樣子的。而且今天想跟同學們講,五運六氣是我們黃帝內經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今年,臨床病人非常的復雜。上個星期,一個星期,一到五,五天,每天用的方藥是不一樣的,你會感覺到,病人告訴你他吃了沒有效,那你就要想辦法,所以我們轉得非???,星期一竹葉石膏湯,我的門診病人是一天六十個,有二十個病人用了這個方,包括一些PCOS,也就是婦科的多囊卵巢綜合征病人,她用了這個方,幾乎一年不來的月經就來了。不是我們眼睛看到的,或者說我們先入為主固有的這種思路告訴我們,不來月經我去活血或者是補腎或者滋肝腎,不是這么簡單,一定要圍繞著“人活著一口氣”來轉,在哪里你就轉到哪里,就可以了。所以我們大概用,我試講了一下大概20-40分鐘,能通過這一個癥狀把我剛才所說的,從先天八卦一直到臟腑學說給大家詳細地分析,你們看看這條路能不能走得通;或者這一個癥狀,能不能說清楚這些問題。這樣解釋跟我們平時在課本上學到的不完全一樣,但是包含了書本上所有的內容。 這是一個患者(婦女),她最典型的臨床癥狀,(每月月經前3-5天必定出現寅時小便一次,白天尿頻、量少,經來自行消失。)她不是看這個病。我們說看病用藥如用兵,必須像破案一樣,你必須抓主要的,其它的我們一概不管。其實這個病人那么多的臨床癥狀,我只抓了這一個,所以方藥就出來了。她就是每個月的月經前一定會出現寅時小便一次,然后白天尿的就更多了,月經一來就消失,不需要治療的。(理論部分我都打出來了,你們回去對照黃帝內經慢慢看。)我們一個一個分析,首先一說小便不好想到了氣化,是吧?氣化就是膀胱或者三焦,涉及到這兩個臟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夜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保ā端貑枴れ`蘭秘典論篇》)大家非常地熟悉。首先我們的印象里面,為這個病人治病的時候,她一說這句話,我們的大腦就是這樣轉的,等等等,等一下就轉到了我們的立足點先后天八卦,一旦你的立足點定下來,藥量就出來了,因為有河洛數理在那里。那么寅時,這又涉及到子午流注。今天大家如果覺得比較難理解,只需要給你們的頭腦空出一個空白,只把這些信息聽進去就可以了。這是對應的子午流注,那么寅時,肺大胃脾心小腸膀腎包焦膽肝肺,這些死的東西大家要把它死記住,所以一說這個時辰,那么又出來一個臟,肺就出來了,但是你看我寫的手太陰肺經辛金之氣,那么肺跟這個有什么關系?肺主通調水道,這個大家非常熟悉。那么我展開講,子午流注就是十二地支,也就是我們的十二屬相、十二生肖,一樣的。所以你看到人的時候,這些東西一定在你的腦袋里都要把它集中起來。十二地支對應的就是五運六氣的六氣,其實六氣就是這么來的,那么六氣是什么?風寒暑濕燥火,就是我們基礎里面的六淫,這不就出來了嗎?但是這個六氣是運氣學里面客氣的推算規律,所以等到你們讀到《素問·六微旨大論》里面有一篇復行一步,復行一步,復行一步,那個就是指的這個,(曰:“愿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復行一步,君火治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保┯幸粋€大三的學生他讀懂了這一篇,所以我們在理論方面只能一篇一篇的去摳,在臨床只能一個病人一個病人的去看,一個病例一個病例的去搞清楚,這樣我們就可以明理,理一明那么看一個病人就相當于看一百個病人,因為我們人生太短暫了。大家看,就從這一個癥狀我們聯系到了一個臟一個腑,同時給大家講了客氣,子午之上,少陰主之。其實凡是這個時辰出現的問題都可以這樣聯系,因此如果這樣來治病還分病種嗎?就沒有病種之分。我現在就走的這樣一條路。當然我的術很不精,但是今天還是敢為天下先來跟大家進行學術交流,所以最常見的這個時候對應的病就是一個過敏性咳嗽,CVA,這種咳嗽也容易在這個時辰出現。如果這樣,這兩個病種用的是同一個方,很多很多,大家再聯系失眠的、更年期綜合證、多汗癥,它都有道理。那么肺和膀胱有什么關系?因為它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我們一定要在去轉這個理。肺主皮毛,膀胱主一身之表,這不就聯系起來了嘛,其實就這么簡單。“三焦膀胱者,腠理皮毛其應”,它又提到了一個“應”,我們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也是這樣,都是講一個“應”的關系。還有比方說感冒,它是一個病嗎?感是一個,冒是與感反的,因此感冒那么簡單嗎?到目前為止中西醫都沒有特效藥,所以我很想讓你們從現在就去思考,在我們想盡辦法為病人提供治療手段的時候一定要去想,為什么這個病人得這個病,不得其他病?一定要去求那個本。這是《外經微言》的一句話,大家看看,是陳士鐸的,“寒則遺,熱則閉”,有臨床實習的同學,或者不用實習,在你的身邊起碼有家人、親戚、朋友、同學,都會有這些問題,所以這就把一個寒熱給我們分開,寒則遺、熱則閉涉及到非常多的病。在我手上治的最典型的是膀胱白斑癥,還有一個膀胱憩室,就象兩房一廳變成了三房一廳,就是那樣一個道理,至于其他的,你們也都非常熟悉的一些病。 那就接下來就是講跟月經前有關,記住剛才講的,等一下都要把它提升起來,立足點只有一個。那么經前,大家很熟悉,是與肝有關系,肝主疏泄、藏血,這里面涉及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為什么說經前跟肝有關系?其實我們能夠說出來肝主疏泄和肝藏血這兩個概念之前,它有一個指導我們能夠說出這兩個功能的非常重要的一個理論——開合樞,所以大家還是要把五運六氣慢慢看,一點一點看,把這些東西學會了,你抓住運氣學說主要的東西,那么仲景的六經辨證就沒有問題。你再能夠明白治病求本的本,你就知道那么多的醫家他的立足點在哪里,那么在臨床,你面對不同的病人,同樣的病所用的方藥肯定是不一樣,即使方一樣藥量也不一樣。 非常重要的開合樞,這就涉及到了傷寒雜病論的排列順序(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太陽),你們學過《傷寒論》沒有?有沒有想過仲景為什么要這樣排列呢?他為什么要按從大到小排列呢?剛剛提過一個什么的排列順序?客氣的排列順序。因此《傷寒雜病論》它不叫經而叫論,那么就是針對臨床,針對已經病了的人,那就是說立足于后天,所以不是經。那么排列順序是客氣,大家知道客氣,象去年的地震、今年的秋老虎,這都是客氣的規律。它一不一樣?每年不一樣,但是它也是個規律,是反映變化的一個規律。后面我們講到主氣,主氣也是一個規律,這兩個都是規律,不是說哪個好哪個不好,其實這兩個最后我們講其實是一個東西,不能分。大家看厥陰之后是什么?又回到了太陽。知道吧,厥陰一合,氣到哪里了?我們活的這口氣跑到哪里了?就到了太陽。因此我們治病,治厥陰經的病,只要你把它治到太陽病,那你是真的幫到病人。因為是由陰出陽、由里出表。其實你們有空,(因為我跟隨我師父這四年來走了一條純中醫救治急危重癥的路,無怨無悔,沒有選擇的選擇。)你們要去急診室看,看一下那些三衰的病人,看一下尿毒癥的病人,看一下肝癌晚期食道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你就眼睜睜看著他一口血一口血地吐完而亡,我們醫生毫無回天之力。你們先去看,看了這些,我相信沒有一個人的良心是不動的,因此這就是李老走出來的,他為什么敢于這樣用藥去搶救病人。因為我們不忍心病人走到那一步,我能讓它從里到外脫透一層,那么病邪輕一點,正氣就怎么?正邪是一家,只要邪氣少一分,正氣就多一分,都是那口氣。不是說把邪氣減少了,正氣也沒了,或者正氣還是原來的,不是這樣的,所以邪正就是一個硬幣的兩個面,我們只需要轉換。 還有,上節課最后一個問我問題的人是一個學佛學得非常高深的學生,這么小的年齡很讓人佩服,但是困惑在了什么?佛道與魔道混在了一起。其實大家想一下,如果說本來無一物,還有佛與魔之分嗎?就沒有了。如果大家有興趣學這些中國文化,希望不要偏差,體會那個“和”字。佛學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那我們的《道德經》不是更高嗎?所以在我看《萬物簡史》這部書,看到前三分之一就知道他在講什么,就再也沒看。不管現在科學怎么去驗證,其實真的不如《道德經》第一章所說的,它沒有那樣的氣勢。“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就是那口氣,那就是我們的生命之氣,也是我們的生命之本,天地宇宙自然之本。我們明白了這個本,其實首先受益的肯定是明白的那個人,所以我們都放不下。自利利他,你只有利他的時候才能自利。因為我們面對的是生命,這個職業也許就是因為這樣而感到那樣的神圣。所以,你們這么年輕,很希望你們一個個成長起來,拿起手中中醫學這把利劍,在你幫到別人的時候,肯定首先幫到的是自己,因為你能堅心定性,你明白了本,你的路就不偏。 那么接下來我們分析剛才的“寒則遺”,那這個寒是從哪里來的?大家看,經前分析了,時辰也分析了,這就是說,通過《黃帝內經》原文認為這一種情況下出現的癥狀是因為寒,那么寒又是從哪里來?治病必須這樣,一層一層地挖到最后,寒從哪里來的?你們用三個字概括,圍繞氣的一元論,氣怎么樣就寒了?氣下陷則寒。其實這是常理,但是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氣下陷就寒?它下陷到哪里了?掉到哪里了才會寒?掉到水里了,呵呵,北方!大家用四季五方來分析,說水里的,那就要問壬水還是癸水,北方壬癸水有兩個,你看這些基本的東西,一個一個都出來了,所以如果用北方這樣來概括的話就會圓滿一些。那北方對應的是什么?“太陽之上,寒氣主之?!贝蠹铱?,其實這些東西與我們眼見為實的現象是反的,即使五運六氣,與我們眼見的都是反的,大家可想而知,我們的生命這個本在哪里?因此就有一句話,“逆則成仙,順則成人”,我們治病只能逆著走。因為北方,我們知道,就從中國這個版塊來說,北方是比較寒冷的,但是這是現象,因為它的氣候比南方要冷,道理就是因為太陽之上是寒氣主之,所以這個寒對應的偏偏是一個最大的陽。看,反了吧,它的里面是最大的陽啊,其實這里面涉及到一個圓運動,有空你們去看一下《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尤其是十二經脈的經氣圖,非常非常地重要。那么這里面,如果我們涉及到東方、北方,涉及到厥陰風木,涉及到太陽之上寒氣主之,那么這就是后天八卦,對應的就是洛書,因此“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就是這么來的,那么卦象出來了,數字也告訴你了,藥量就出來了,就是這么對應出來的。這是前面我們講的開合樞,又涉及到標本中,這些都是基礎,沒有這些東西,我們分析不出來。 剛才講到北方太陽之上寒氣主之,這個最大的陽在哪里?就在北方,剛才有人講,水里面,那么水就是指的壬癸水(表里),這個地方(北方)中醫學把它認為是生生之源,也叫生陽之(本),治病求(本),它是陽根,因此我們用藥,不管是什么藥,大家千萬不要就說寒涼藥太過,你用的是四氣五味,什么樣藥用得太過,戕伐的都是陽根。那么這里就涉及到一個概念,上節課給大家講到的太極(太極圖)。這就是一個“陰為陽之基”和“陽主陰從、陽生陰長、陽殺陰藏”的不同,看看前面陰為陽之基(后天),其實對應的一個方就是誰的方?錢乙的,他是針對哪個科的?(答:兒科),因此大家就可以理解六味地黃丸的組成是干什么的了,你這樣理解這個方藥。后面我有一個病例,支擴,支氣管擴張,這個阿姨最后幫到她了,就是這個方為基礎的,治了三個月,我真是絞盡了腦汁,平衡不了,最后用這個方幫她平衡。那么一旦涉及到陽主陰從或者陽生陰長這些東西,以陽為主,就是指的我們人身上的活力,是指的這個。兩個都重要,沒有身體哪里來的活力,活力不足了要那個身體又有什么用?不要偏。那么提到了水,就會推到河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边@就是河圖,就這么簡單。其實我們學習《黃帝內經》,你們學了沒有?學過了?!渡瞎盘煺嬲摗防锩嬗幸粋€非常重要的概念,兩個字,是什么?(答:天癸。)不錯,就是要這樣去想。你看看都是講天癸,為什么不講天壬呢?有沒有想過?留這些問題給你們,慢慢回去琢磨。還有我本來準備講男用八女用七的道理何在,留給你們去琢磨,就用氣的一元論,就用我們今天講到的一根線串起來的這些東西,好好去琢磨一下,你們不是在用七用八的最壯盛的年齡嗎?想對了,你的身體也好。因此,這個癸水非常重要,大家讀過《難經》沒有?提到一個“腎間動氣”,那么景岳非常強調“命門之火”,當然,鄭欽安先生非常強調“坎中一絲真陽乃人身立命之本”,這都是指的一個東西,大家看鄭欽安他怎么提的——“真陽”,那么《上古天真論》里面也有一個,真什么?兩個字。對了,真氣,這是一個東西,所以說真氣怎么樣?從之,大家看,你要修到那個真氣從之,它會從你的,從到這個人身上,那么恬淡虛無,精神內守,還有后面的,病安從來,這不就是我們人人所追求的一個境界嗎?所以這樣,這就是人活的一口氣。所以我為了想讓大家容易記住,在省中醫的那個系列講座里面提出來:(天圓地方里的)一團和氣不分陰陽,六氣皆為一氣的變現。我們只拿一氣,大家不要分,這一氣轉到哪里,在哪里,你就用哪里的方法對應就可以了。你自己一分,就把這個氣孤立了,那么這個陰陽就絕了。故這口氣永遠是在動態當中。很簡單,那我現在問,你們感覺到有風嗎?感覺到了,如果沒有風扇呢?人在風中不知風??!這口氣在我們健康沒有病的時候,是不知道還靠這口氣,等到有病的時候,才會覺得這口氣有問題,這就是氣的一元論。其實不離我們中基八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沒有離開,大家看前面其實都已經提到了,比方我說手太陰肺經辛金,后面什么,“之氣”,那么手足能夠分開,太陰、陽明就有了,(對應的)臟腑就有了,然后呢,五行,西方庚辛金,陰陽五行都有了,那么涉及到它的表里,這樣就是陰陽表里寒熱虛實都有了,如果我們只拿一口氣,如果你說這個人這里氣虛了,那必定有一個地方的氣怎么?(答:實。)對了,永遠不能分。關鍵是你臨床的立足點要抓住主次、緩急、標本,這是一個醫者需要磨練的,這就是本事。所以你看,本事叫本事,沒有說其他的。 這是我最近研究的一個混天五行圖,(這是網上的,是一個朋友發給我的。)去年我看不懂,所以看了一下沒再看,今年國慶的時候突然就看明白。我不是帶了50來個徒弟嗎?所以我把這本書(《張仲景術》)復印了,讓大家都來學,其實這個提供了一個捷徑,這個圖里面有河圖、有八卦、有開合樞、有標本中,同時,五運六氣都在這里,還有藥量。(你們有興趣,在大學里面找我的徒弟去復印就可以了,10元8毛錢就可以復印一本。)慢慢學,這個一下講不明白,但是把這個搞明白了,那么容易在臨床上去理解,好指導用藥,這個里面都提到了男八女七、男逆女順,剛好跟我們眼見為實是反的,但是跟天左旋地右旋理論是相合的。天左旋地右旋是指的什么?天文里面有一個行星,它的自轉是向哪里的?公轉呢?我在說哪一個行星?。烤褪俏覀內祟惖奈ㄒ坏募覉@——地球,唱一下劉歡唱的那首歌。 客氣和主氣 (傷寒論陰陽排列順序——客氣?!秱摗肥前搓庩柎笮∨帕?,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太陽,遵循了《內經》客氣的推算順序??蜌鈱儆谔鞖?,古人用客氣說明一年節氣的異常變化,用以測變。故《傷寒論》論述疾病的方法同樣是遵從天人一體觀和道法自然。《素問·五運行大論》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何謂下?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主氣的規律。主氣排列順序:厥陰——少陰——少陽——太陰——陽明——太陽。主氣屬于地氣,即風木、君火、相火、濕土、燥金、寒水六氣,分主于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顯示著一年四季中正常的不同變化,所以它的次序是按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之序而排列的。主氣與客氣分別對應天地規律中的常與變。主氣是古人晝參日影、夜考極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觀察出來的六條恒常不變的法線。客氣的客觀規律雖然是每年變化的,但主客氣共同體現了自然界的一團和氣。) 這個剛才已經提過了,因為我這節課主要安排的臨床,所以這些東西(不講了),在今年八月份省中醫召開的研討會很詳細地講過。 (主氣——不易,客氣——變易,六經、[六病]——簡易)這里提一下,這個是我提出來的,主氣、客氣、六經,對應的是不易、變易和簡易。因此大家走出不同的醫路,再好不過了,不可能有兩個人走相同的路,因為天地就是這樣的,它有不易,必定就有變易,但是變化當中。因為我們的人生有涯,所以希望走捷徑,那就是簡易。 主客氣是一氣,不是我說的。大家看《黃帝內經》告訴了我們,你們下去慢慢琢磨琢磨。(《素問·天元紀大論》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曰三陰三陽也。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痹谔鞛闅?,在地成形,陽化氣,陰成形;在天為風,在地為木——東方之氣化;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南方之氣化;在天為濕,在地為土——中央之氣化;在天為燥,在地為金——西方之氣化;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北方之氣化。) 五行 (生成五行: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化合五行: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 這個已經是第三次在我這三年當中講課提出來的,因為當時我在學習《黃帝內經》時候這個東西困惑了很久,最后是在鄒學熹的《中國醫易學》里面看明白了,因此,只要我明白了,就會毫不保留地講給所有人聽。這個是立足點不同的問題,就象剛才講的,它都是一氣,只不過我們立足到了東方,比方說厥陰,會想到東方甲乙木,講到乙木,你想想甲木能分得開嗎?所以剛剛我提出來讓大家去參悟一下烏梅丸,它為什么寒熱虛實錯雜在一起?再對應混元五行圖,厥陰經所在的那個部位,它在的那幾個數字的前后左右,(它不畫了好多三角嗎?)你們去對應一下,再對應東方甲乙木,你就很清楚烏梅丸是用來干什么的。上個星期三我的門診來了一個蛔蟲癥的患者,就是一個蛔厥的病人,他發作就是我們書上講的,但是當他沒發作,我們能用這個方嗎?是不可以用的!所以我們要把他導致出現蛔厥的那個環境改變。之前我一直覺得,如果高明的中醫,即使我們不能夠改變人體的結構,但應該完全可以改變這個結構所攜帶的能量和信息,但是通過吐蛔的病例,讓我改變了這個觀點。比方說先天心,其實我們也能夠改變他的結構,使有的人卻能補得上(缺損),當然這個不是絕對的,但是大家想一下,在某些病的方面,需要我們改變這個人的結構我們才能幫到病人,后面講臨床一點一點講。 這個大家希望死記住,這個沒有捷徑,你先把它記住。比方說甲己化土,我現在用的最多是藥味,我希望把藥味用甲己化土體現出來,所以我2009年就在玩甲己化土,一直在琢磨這個東西。 標本中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端貑枴ち⒅即笳摗罚?/font> 這就是標本中,這幾句話大家記住,你慢慢在臨床體會,就象剛才那樣,拿病人的一個癥狀來分析,思考為什么在同一個病人身上出現了那么多的東西? 發熱 這是今天主講的,也是讓大家非常困惑的。今年的發燒跟往年不一樣。那么用的最多的,到今天為止,是前面兩個方(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但是很多人不敢用,就不用說大家還是學生,包括我的一些徒弟,工作十多年不敢用,不管我怎么嘮叨他也不敢用。其實我想跟大家說的,我今天手上用出來方藥的藥量都是在自己親人身上試出來的。你沒有辦法,大人我可以試,小孩呢?你必須在自己的小孩身上先下手。所以生半夏,我的女兒就直接塞一顆給她吃,來體會一下生半夏開的作用。你們有勇氣嗎?沒有辦法,所以我身邊大概有五十多號人,現在不止,現在更多,就加入了為中醫獻身的行業。我們不是有二十四個節氣嗎?每個節氣我給一個方,剛開始我悟《傷寒雜病論》那個時候,因為要試藥量,沒有辦法,只能這樣一步一步試。那么關鍵是小孩,有些事情它就是那么怪,我妹的小孩發燒,我就說用麻附細,其實我跟她說是附子15克,就那么奇怪,她就稀里糊涂的在外面買藥,用了30克,結果只喝了一口藥。我當時只是按照六經辨證,我說這個燒應該到晚上九點之后退,果然九點開始出微汗,(因為麻附細不好喝,大家可以自己試一下,不過今年不適合,要強調,大家看到沒有,今年適合白虎人參湯。)喝一口臉上就開始發汗第二天就退燒了,結果送他到幼兒園的時候,他下了車,走著走著就翻跟斗,她也不懂,那個時候我也不懂,只是覺得這個小孩這么調皮的走一走翻一個跟斗,其實那就已經有點瞑眩的反應,他翻完跟斗爬起來接著跑。我了解他的體質,那么在臨床遇到其他病人的小孩,我就根據我了解的多少來拿捏藥量,這樣藥量才能出來。因為你對病人不可能了解地那么詳細,光靠幾句話,而且等到你們真的臨床的時候,病人說了一百句話,可能真的是在你開藥方不經意的一剎那,他說的那句話,沒用的那句話,才是你辨證的關鍵。因為他肯定有個先入為主的思想,有他固有的人生經歷,這是醫者沒法把握的,但是自己人或者你身邊人,你比較了解他那個氣的運行情況,那么這個藥能有什么反應,你就能找到這種規律,這就是明理的重要性。 白虎加人參湯,上節課講過,其實很簡單。我在學古琴的時候,謝導秀老師因為他身體并不是很好,他不怎么說話,示范了,你去彈,你就去練。后來我就想到了,我們中醫非常地難學,尤其是我越學越覺得什么也沒有學到,一到五天能用出五個不同的方藥,這讓年輕人是沒法去學的。那就很簡單,我們也去做實驗,你在人身上不能做,后來我想了一下,比方白虎湯,你把那個肉烤干,用這個白虎湯浸著,浸到這個肉里面,看看這肉有什么反應,大家可以嘗試一下。白虎湯對應的癥就是肌肉怎么啦?被火燒了!還有一個藥,我今年悟出來的一個藥,偏偏是針對那個肉里面太多水分的,是什么藥?就像水豬肉,有人說了,北芪。北芪就是針對水豬肉的那種肉的,很簡單你捏一下你自己的胳膊,看是松垮垮的還是很結實的。所以在兒科的病人很簡單,他來了,就是家長不說話,你捏一下他的肉,你就知道這個人他的氣足與不足了,不足在哪里。往往這種小孩肯定會便秘、出汗、煩躁,不吃飯特別精神,但是汗大出,所以這就又回到了標中本、開合樞,那個方就很簡單,生生不息湯,也是我們今天主講的一個方。所以白虎加人參湯,這段時間發熱大家記住,四大癥不必悉具。還有一個特點,病人會有輕微的什么?那個地方實了什么地方就虛了?肌肉實了,肌肉的內外都會虛,所以一旦有肌肉非常實的時候,這些人他有汗出不退燒。千萬記住還有一個癥狀,怕什么?大聲點,到底是冷還是風?怕風!那個是太陽表虛癥。所以如果你判斷錯了,用了桂枝湯,那真是誤汗呀!因為病人已經發汗了。這樣的發熱病人應該從04年就有,但是這個方我是今年才吃透的,那么一旦你吃透這個白虎湯就能夠變化。如果他都有,比方說白虎湯我們知道是陽明,是什么證?經證。那么有些人合并了陽明經的里什么?虛!那么你直接上這個方;如果說里面不虛,夾雜了什么?這個大家經常會遇到的,我們的五花茶是怎么來的?夾雜了什么?濕氣,有人說。濕是怎么來的?對應哪個臟?(答:太陰脾)。濕郁久了就怎么?(答:化熱)。濕熱就是這么來的。大家一定要記住,你這樣完全逼著自己去理解己土的濕熱,這個時候必須加什么藥?就要加五花茶之類的藥,你必須加這些疏導中土的藥。一直這樣學中醫的話,我們很多人就可以當個好醫生。我們都跟過很多老師,比如石膏再加其他藥退熱,效果一樣的好,好在哪里?是因為他辨證得精準,那就是藥到病除。所以一定要問病人非常非常地詳細,或者自己心里首先要心中了了。陽明里虛時你問多一句話:大便怎么樣?病人會說他大便是成形的或者大便偏稀的,那就是白虎加人參湯,直接用原方原量,不用擔心,按照仲景的方法煮藥。其實這個方大家想想,就是米湯,有米在那里,你不用擔心它會傷脾敗胃。 那么接下來一個方——“竹葉石膏湯”,是在“陰陽易差后勞復脈證”里的。其實這個方是在病人有非常典型的一個癥狀,是什么?氣虛,還有呢?因為剛剛講了石膏,你們要想到它所針對那個癥,這個癥是不變的,用到石膏就是不變,因為白虎白虎在西方,病人有一個癥狀,想一下,應該是什么,推理,對了,渴!怎么喝水都不解渴,只要這個癥狀說出來,不管有沒有發燒,就是竹葉石膏湯,尤其今年。所以這就是我用這個方治的一些其他雜病,剛才講的那個PCOS,就是多囊卵巢綜合征,其實你轉轉轉,最后,是我也沒想到的,轉到最后到了西方,那你不可能再用那些方法,到了西方我就上了這個方,結果這人吃了之后,你們猜一下,她會怎么樣,她出現了什么?(在臨床我覺得如果鉆進去是很好玩的)不是我們想的:我這樣用藥你就給我好了。不是那樣的。你們想一下,她會出現什么?出現了竹葉石膏湯的癥狀,什么癥狀,渴,剛才說了,肯定不是這個,排除法,發熱,牙疼,還有呢,哦,有人說了,乏力呀?煩躁,煩躁欲死呀,這種虛煩的癥狀出來了,然后性格會改變,這就是我們改變了病人身上攜帶的什么,信息高還是能量高?信息高,對,改變了攜帶的能量和信息。大家想想這煩躁是哪里來的?之前沒有的,是吃了這個方出來的,是哪里來的?六氣皆為一氣的變現,這就是郁熱或郁火,散開了就轉化為元氣。這樣我想大家就理解為什么用涼藥很多病是有效的,或者說哪怕用涼藥不對,總體來說不對,但初期是有效的。明白了吧?但是如果說那個根,我們說生生之源,生源之根在北方,對應的是寒氣的話,那么太過多的用寒涼、苦寒藥,就把這個火怎么了,哪里去了?壓進去了!這樣病人吃了藥是舒服了,所以是暫時地舒服,但是我們把這火壓深一層,那么它就會轉變得更多,這就是腫瘤病難治的道理,因為里面六氣已經包裹在一起。所以很多時候,如果我們立足本氣自病的話,就是一個四逆湯獨打天下,但是前提是別忘了:這是本氣自病!本氣自病是立足在哪里?生人的那個時空,就是人是怎么來的那個時空。立足在這里治病,那就是一個四逆湯,但是如果你立足在人身上的現象上的現象的現象,那就不是這么簡單了。因此我們臨床有那么多的醫家,還有最近,上個星期,我星期一主用竹葉石膏湯,到了星期三就變成了四君子湯,這就是今年年運的問題,今年用的后面還會講。因此,我們治病不去求那個本,對病人一點幫助都沒有,當然今天我們是講術,不講術后面的道,今天不講。 在大學城我跟大家講過,也許是我這個人的命運使然,遇到的很怪的人或者我們醫學上不能解釋的人很多。有一位老人家淋巴癌,七個月住院放化療,他沒有一點并發癥,難道這些不值得我們去深思嗎?為什么在他身上沒有那些副作用呢?所以我們必須去求那個本,明白了這個“人的本”,你就能夠分別出這些人之間的不同,知道了健康人的不同,才能知道病了的人的不同。所以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好好努力! 竹葉石膏湯和白虎加人參湯抓住主癥大家可以放心的用,這是指的是今年。為什么,因為去年發生了?地震。你看我們中醫學的來源,“晝參日影、夜考極星”,觀察哪個多呀,都是看天的,對于地的,人類了解的很少很少,所以這種地殼的變化我們很難去了解,所以才叫應象,去應那個象,它是什么象它就是這個象的規律。而且回到先天卦,天是什么?天是為主的,它是乾卦統天,然后才是坤卦承天的作用,這就對應了清華大學校門的那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蔽覀兘裉觳恢v天,講坤,所以等一下有一個定坤湯。那么大小青龍湯、破格救心湯,那個破心湯,李老的,大家很清楚。如果出現了發熱的時候,他在破格救心湯里面加烏梅和蘇葉。那么你們想一下剛才講過的理論,烏梅是針對什么的?(答:厥陰)蘇葉呢?(答:太陽)對,這就是厥陰一合就開到了太陽。明白了吧,即使是危重病人就是這么治的。你們有空去ICU看一下,多數病人是因為發熱而死的,當然并不一定個個用這個湯,但是很多時候他真能跳出來,一旦轉出來,如果我們順勢而為,也許剎那之間那個生死就扭轉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是三衰的病人就不應該再用激素和寒涼藥,這種情況下不應該用,大家去把握那個度。 大小青龍湯,應該有人用過,用的非常多。大青龍也有石膏,小青龍今年起碼十一月份不是很適合,為什么?為什么不適合呀?什么力太強了?什么力?小青龍里有……細辛,不對。呵呵,正準備告訴你們,開的力太強。 北芪、細辛兩味藥可以大量地試,北芪250-500,細辛起碼60-120,可以去試這個方,這是我搞出來的,沒有任何問題,放心去試。為什么這樣說,因為有一個類風濕的病人,(一講臨床,時間就不夠。)其實第一年我治的是用小建中湯加北芪,那么類風濕因子、抗O、血沉都降下來了,非常好,等到今年我覺得打到一定份上了,必須給你抽空垃圾,大家想一下:腠理和玄府,從里到外抽空那個藥是哪個?就是細辛。那么我就嘗試著能不能藥少而精,這樣藥簡效專、簡單。那么這個方我自己先試,從60、80、120,然后我一試,(我知道我的那口氣有多少)那么就讓病人試,她一直吃到200克,沒有任何反應,所以讓你非常震撼,她非常瘦弱的一個女子,細辛這樣的開、那樣的味道,她沒有反應,她說呂醫生我是否罪孽太重了。(眾笑)一直到后面我才明白,再加量已經沒有意義,不是藥量越大藥效越好。當然這個病人,我認為拿捏得肯定對的,她直接轉化,因為不可能這些藥是打不動的,在她身上直接轉化,當時我問了她一句,我說你去撿藥,人家給嗎?這么大量的細辛,細辛量不過一錢。她說我那個朋友呢沒說啥,她說就象你說的:條條大道通羅馬。就是說你呂醫生這個藥也不過如此而已,就是一條路而已。真是這樣。所以走到今天我非常感恩所有的患者,不管是我幫到的還是幫不到的,沒有他們,每一個醫生都走不到他的高峰。所以她讓你不偏啊,是病人不讓你偏,不是你自己,可能我自己當時問的時候還有點在那里飄呀飄,人家一句話,清醒了。真的,病人的作用不僅如此。 那么大小柴胡湯。大柴胡湯用的最多的,大家知道的是結石癥,結石癥可以大膽用,有發燒的時候。還有,肝癌、膽管癌,到了腹脹,腹部脹到高于胸的那種,全身發黃又發熱,我們可以先用十栆湯瀉水,瀉了之后,就是大柴胡湯,但是這些方都不能常用,包括小柴胡湯,因為大家知道,少陽之上,火氣主之?;饸庵髦?,不能隨便用,那火不是我們的根,我們的根在北方壬癸水里面,只不過那一絲清涼而已,不是那個火,所以大小柴胡湯都不適合常用。那么小柴胡湯我治了一個小孩,是神經性耳聾,他第一次呢,用激素加消炎藥很快就控制住了,那么第二次發現沒有效了,四天以后沒有效,這個小孩是花都的,她媽就說了一個癥狀,說他的耳朵聽到了什么聲音?你們想一下火氣主之的那個聲音,是大還小?。浚ù穑捍螅┚拖蠡疖嚶÷●傔^的聲音,就這一句話。所以大家記住,如果病人能有這樣的,耳朵里面聽到這樣的聲音,那就是火,所以我用了小柴胡湯的半量,柴胡是八兩,125,那我用了一半,62.5,一劑藥就恢復了。所以這些方不需要多,而且越來越多的臨床告訴我,并不是說三陰伏寒的病就那么難治,就象阿基米德說的那句話,給我一個什么,我就能……就是那個理,所以我們醫者手中把握的術,我只不過玩了一個中藥,還有很多術,大家都可以這樣去體會。還有想告訴學針灸的同學,有沒有想過,經滎俞經合,陽經跟陰經是不同的,回去思考一下,就在今天講的那個里面,為什么?這個一明白,男用八女用七就明白了,那么你針灸能不能也走一兩個穴位、少一點精準一點、一兩針解決問題這條路,所以年輕人任重而道遠,我都已經老了。 還有一個,小柴胡湯合丹露消毒丹,這個臨床最常見,大家知道小柴胡湯除了在少陽經,最先出現哪條經,太陽,對了,千萬別忘了太陽先出現,那么甘露消毒丹是針對哪一種的?說出來了,濕熱。所以說如果有太陽上面這條經因為感寒而化熱,必須是感寒而化熱,有了出現這種熱或者郁火的這種情況,但是就像剛才分析的,中土已經攪在一起了,那么就用小柴胡合甘露消毒丹,這個時候,小柴胡你用二分一、三分一、四分一都可以,這個方的療效也很好,像這種方,像茶水一樣喝,不停地喝,喝著喝著到最后,這個方有個特點,病人排出的大便是什么樣的?想一下那個理,是什么樣的大便?稀的?再想,再說,在生活中學中醫,想一想陸地上有什么?有水,水和土在一起,塘泥一樣的大便,他會排出這樣的大便。所以很多時候,你把握住了,你就告訴他,先排這樣的大便,接著就是什么,什么樣的大便?什么樣的?想想我剛才說的那幾個字?那是什么樣的大便?水樣的,這個病人就好了,只要這樣的大便一出來,燒就能退了,關鍵是醫者把握的那個理。 柴胡桂枝葛根湯,三陽合病,大家很清楚,不講。 麻桂各半湯,在我的臨床還能遇到,但是估計在大醫院非常難,因為一發燒病人自己都會喝點小柴胡沖劑啊,抗病毒口服液啊,甘和茶啊這些東西就喝了,病已經變味了。 四逆湯講得最多的,但不是我們今天主講的方?;[湯今年用得多,就是四逆湯加烏梅,這個是我根據道的理念,《道德經》里面就是有一個修道過程當中它會有這樣的象,也去應了這個象,因為簡單,所以四逆湯加烏梅退熱也非常好,那么今年有些病,我估計到十二月份也可以用?;[湯再加一味藥,想一想?針對今年的年運,要加人參,很多病也能解決。大家去對應那個理,不要被什么病把自己困住了。 麻黃附子細辛湯剛才已經講過了,這個一定要記住原文“反發熱”,它發熱前面加了個反字,說明病人的正氣怎么了,虛了?正氣虛是不能開的,正氣還比較足啊,那種情況下,因為反發熱,四逆湯不是脈沉嗎?我們就說這是生生之源的地方的問題,他一有反發熱說明正邪還能相爭,那就說明正氣非常強的情況下才能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所以這個方06年是非常非常好用,當然,我們說對于三陰伏寒的病人,你隨時隨地可以用,因為它托透了你的邪氣,唯一不好的就是細辛大家覺得比較難喝一點。 下面講新加香薷飲。這個在每一年的暑天,尤其在嶺南地區,非常常見,但是用的醫生并不多,我記得《金匱》教研室廖世煌老師給我們講課的時候,有一年他去兒童醫院會診過,一個小孩,二十天不退燒,他最后也是用的新加香薷,他是暑感,所以大家千萬別忘了,六氣隨時隨地都有,它是那個氣你就用那個氣的方就行了。沒必要,干嘛要偏啊,因為我們在達不到用你手中的藥能夠駕馭那個病人的什么的時候?心的時候,你就得這種細而又細。因此說大道至簡至易,也千萬別忘了,怎么了?至微至細,至繁至雜,別忘了啊,都結合起來。 普濟消毒飲,用的人很多,不講。還有一個非常簡便的方法——烏梅冰糖水,這個可以說,首先吃不壞人,這個是圓運動古中醫學彭子益的方,那么需要的時候,不但治發熱,其它的熱也治,所以在省中醫院骨科我會診一個病人,就是用北芪、烏梅兩味藥退燒的,就是這個理,當然北芪的理大家要想到那個“中”字。 還有一種發熱,理中湯,定軸之意,不要不敢用,照用,沒有任何關系,因為我們本身就需要這個軸,理中湯它正是這里虛,中氣太弱了,你把那個氣補足了,他的燒就退了,就是辯證的問題。 還有一個,我來到廣州跟隨的第二個老師是越秀區中醫院的張佳佳老師,他基本上走的這個醫路是梅峰醫學的路,在你們的復印店是有這本書。因為跟隨他學習,當時我們想把小孩的過敏性咳嗽拿下來,拼著命地學這個醫學,梅峰和楊鶴齡在當年被譽為嶺南兒科雙壁,它的特點就是這四句話(藥性輕清,藥味甘淡,輕劑制勝,呵護元氣),他沒有像仲景那樣去用道的力量。道高天地人,道貫天地人,道統天地人。因此說經方我們只要用對,人是跑不掉的。因為我們是治病了的人,天底下有什么就應該有什么樣的人,那么有什么樣的人就應該有什么樣的路,有什么樣的路我們就應該有什么樣的方藥,他是這樣的人你就用這樣的方藥,所以很多人非常適合用梅峰醫學的方藥,具體的我們沒時間講,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對于這本書我個人認為,也能夠幫助大家指導臨床。發熱就講到這里。 生生不息湯 定坤湯 大家想一下北芪這個藥,因為接下來我們要開始講定坤湯,講定坤湯就像上節講的“中”字那個軸——中間的那一豎,這學問就大了,對應到臨床,我重重地定住是一種方法,想想耐克鞋的商標,那一挑啊,這也是一種方法,那么有時候需要輕柔的力,能把這個圓轉起來,這又是一種方法,這就涉及到一個藥量的問題。其實藥量,大家看這是一個日本人研究的(丹波元簡:中醫之秘,秘在量),所以年輕人不要走偏。我們還講到烏梅冰糖水,日本人已經把它作為飲料,在超市上有,你們看一下,30塊錢一瓶,成份就是烏梅和蘇葉,所以我們一定要爭氣。 那么這個藥量并不是說沒有規律可循,它絕對是有規律的,當然這個規律已經給大家總結了一下,怎么來的不說,只是告訴大家,比方說北芪,最小用6克,放到哪里?上面的生生不息湯再加北芪,吃了這個方會有什么感覺,你們想一下會有什么感覺?這么輕柔的藥,會出現什么?精神大振??!這種就是四兩撥千斤,在他很累的時候,其實我們不適合往里填東西的,我們總是說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但是很多時候反而要用那種輕柔的力,一下那個天圓地方就轉起來了,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寫那個“中”字,你們如果練過書法,豎有很多的寫法,其實就是其中寫法的一種,我們就需要用這種力。18克,這個是誰的方?哪一個方的藥?升陷湯,我用的最多是在病人出現中焦阻隔的時候,出現中焦阻隔時大小便已經沒有了,這個時候用的是升陷湯綜合什么散?沒有大小便用什么散?對了,五苓散不是利小便的,你們去吃就知道了。那么30克,到了30克,這藥量就好玩了,我們知道一個甲子年是?(答:60),那么半個甲子年(答:30),所以很多人用這個藥量就能夠定住中軸。但是,轉過來,那么另外一些人用這個藥又怎么了?剛好是提升,就象升陷湯的那個意,所以等一下講到那個支擴的病人,最后我琢磨出來的量是這個,不能多不能少,我試過,一直在給她摸索藥量,45克,她不行,30克,剛好。所以讓我們更體會到中醫是治病了的人。慢慢去琢磨,能夠把握住藥量的話,應該說我們手中這個劍的力量就更高一層。那么后面一些量就相對而言前面加加減減就出來了(45、50、60、90、120),具體的我不講,有空你們去看我那個河洛數理的講稿,有一個公式。 這個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實最初創這個方的時候,是源于一個崩漏的患者,沒有辦法,清宮兩次都不止血,按道理,我們現代醫學西醫清宮之后,那么內膜重新建立起來了,結果清了兩次都不行,服用婦康片啊,也不行,怎么給她調都不行,后面有一個老師就說,仍然是氣虛,我們說那肯定補中益氣啊,那我也在用,也沒有效,最后就想到藥量的問題。其實像這種病人,一個方法,獨參湯,另外一個方法,就是這個定坤湯。到了這個份上的力,我在臨床嘗試過,60、80、90、100、120,其實最快療效是250克,這個就是河洛之理,所以你用得多了,病人會告訴你的。逃不脫天地這個規律、自然的法則,讓你感覺到這個藥的力量。但有時并不象我現在講的這樣有效,藥的力量蒼白無力!沒有效!所以這就又回到了治病求本。你們臨床多了會有這樣的感覺,大家只要想一句話,如果藥能治病,那么就有不死之人了嘛。有些人什么藥買不起,什么都買得起,但是救不了命。所以你們再回去看看那個混天五行圖,它旁邊的那兩句話。那么崩漏基本上這個方就成了一個固定方,而且藥量,我已經總結出來,在臨床不變,就是原方原量。 接下來是一個非常療效好的病就是哮喘,當然這個方,我很多徒弟,他們用的比我還好,他們治療腰痛、頸椎病、頸性眩暈,這些都可以,還有高血壓。這個有點跟大家平時掌握的、聽到的相反,就說高血壓我們覺得不應該用人參和北芪,其實就是藥量的問題,只要藥量對了,你想是定坤啊,我是來承這個天的,只要下面缺了,我不能承,那高血壓剛好是這個天承不住了。如果這樣,中風不也一樣嗎?我最初喝大劑量北芪是500克,是07年去見我師父,他那一年不是中風嘛,我發燒,李老說:呂英有藥,你喝不喝?我說喝。把他的藥給我倒一杯出來,我喝了燒就退了。所以大家想這個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急性中風能不能用?是可以用的,所以這方面我的大徒弟用的更精彩,她家婆中風,急性中風,36964,這是剛才講過的生生不息與虎嘯合在一起的降龍伏虎湯,小劑量,半個小時之后那個勁就過去了,人就轉危為安了。當時我剛好跟李老在一起,我說如果是中風嚴重,出現了腦出血呀、腦水腫、顱內高壓等,大劑量北芪能否用?但我這個大徒弟先給她36964,熬好藥就吃了。當時我在外面沒趕回去,就跟李老商量,如果這樣理解北芪,500克北芪是完全可以用的。大家可能沒有接觸過李老,他不多言,只說了一個字:是。所以這就又說到一個師帶徒,其實真的是要自己去走,你不去走,你就不明白這個理。天天叨,我帶徒加起來從第一個算起已經有快十年了,天天叨,我從來不保守,沒有用,反而你領著她走明理這條路,她自己反明白了。所以病人有一個問題,四神丸和四逆湯,都治療陽虛腹瀉,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明了理,你不用再給他講,他會嘩嘩告訴你,但是不明理,那就要在那里胡謅了,可能給你多少個答案也不對。所以這樣理解北芪,就跟我們學的補陽還五湯治療中風,是不是有點反了?因此這就是藥量的問題。那么失眠、自閉癥這些,小兒多動癥還有小兒抽動穢語綜合征,還有一個癲癇,大家都可以用。我呢是沒有辦法一直都在基層醫院,所以沒有分科,也逼著走到了今天,不分科,什么人來了都得看。那你們去到大醫院,或者現在實習的時候是分科的,其實見得更多,大家把這種決策性的,就是戰略和戰術結合起來,分科有分科的好,不分科有不分科的利,把它結合起來,因為在你身邊,不可能每一個人都是健康的不需要你的。而且最近在大學城講課之后有幾個學生找我,大部分效果還可以,但是有一兩個效果不盡理想,不如人意。 看看這個人,(女,50歲,胸背部怕冷,左胯部冷痛麻木感十余年,長期睡眠差,高血壓病史數年,胃納、二便尚調。舌淡略暗,苔薄白,脈沉)這個就很簡單了,很典型一個陽虛的人,因為她只有兩診的時間。我現在想問你們,一診吃了之后非常好(北芪250,白術90,熟附子12,干姜60,炙甘草12,山萸肉75,炮姜炭30),十愈七八,那你們想一下我下一步怎么用藥?我來告訴你們病人這個原話,你們猜一下。因為第二診來的時候她就要回美國了,我說了一句,這個定坤湯的藥可以幫助你把高血壓也治了。你們猜她怎么說,如果是你們怎么說?她說,都說北芪和人參是升血壓的,所以我天天量血壓。然后我怎么做?肯定還是這個方,怎么做?毫不猶豫,北芪360。這就是病人,你必須把她那顆心拿捏住,天天量血壓,沒有想到她這樣做。因為你想想,那么大老遠來,就這樣一個方三包藥,能十愈七八,人家還天天在量血壓。她說完話的剎那,我竟無話可說,不知道該說什么。把她的心拿住!那把北芪再加大量,你敢吃就吃,不敢吃就不吃。她的神不在她身上啊,那就沒有承住她那個天,所以你只能加強地坤的力,你不再重一點,那神和魄就飛了。所以治病,當然到我這個份上,由一個少女看成一個老太婆了,可以這樣對病人,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做醫生,我們要自尊自重,你要靠本事,一定要這樣才是真正幫到病人,所以我總是說,(因為我一般不怎么不說話),我問心無愧,我不一定讓病人盡如人意,不管我怎么做,一心為病人。沒法理解也這樣。這個方的來源就講到這里,河洛數理包括了藥量,大家慢慢琢磨一下,你們先自己琢磨一下,每一個人都能走出自己的路。如何是你真正要走的路,現在有個模仿秀那么時髦,你們先模仿,漸漸就走出自己的路了。 冰雪之災 (病例:男性,40歲,發現膀胱癌3年,術后復發1年半.腫瘤大小23*14mm,08年5月復發后服用中醫至今,腫瘤維持上述大小。北芪300,烏梅36,細辛90—120,熟附子300,干姜150,炙甘草60) 接下來,前面講了,那個也是怕冷,我們要喝定坤湯大量的北芪,還有生生不息小劑量。這個冰雪之災就是為什么附子無上限的道理,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只能走這條路。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學中醫,在人生道路上學中醫,中醫并不是那么玄而又玄的一門科學,包括我講的這些,其實很多高人他不講的,未必要用到這樣的方法和方藥,但人家一樣為人類的健康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那就是暗合了天地的規律、自然的法則,那就是道。那么我一直講,我既然這樣做了,跟大家就這樣講。這是一個典型的病例。跟大家強調的是,每天都有我治不好的病,這個病人讓我覺得欣慰的是,這么一年半這個腫瘤起碼到目前為止是孤立的。我們很清楚,腫瘤如果不孤立,它不會不長大,也不會不轉移,如果能把它孤立,就有枯死的可能,我們就要向枯死那一步邁進,最后把它消滅。所以如果這個病人成功的話,我估計還得幾年的時間,因為我們要驗證。大家想一下,能把一個腫瘤徹底消滅,那需要這個人怎么樣?這個人要怎么樣?之心,需要他自利利他。我感覺到沒有這么白幫他,因為他最近一次來跟我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我沒想到,我寬容了,我的工作更有成效。因為像這一類病人,我們需要點亮的是他內心的暗室,并不是藥。如果說我們能夠用藥解決癌癥的話,那么無數的癌癥病人就不會離開這個世界了。那么這個病人就這樣治療了一年半,每一次來都講這個理,現在他不去爭了,應該說這也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那么他放下了一部分,當然不可能徹底放下,徹底放下這個東西(癌癥)肯定不在他身上。所以這個病人看有沒救,我估計兩三年之后就知道了,那么他吃了這個方基本上固定了,這一次我只是因為他正氣足,就把細辛加大量了,因為像這類病人,我們沒有路可選的,你必須抽空啊,不把那個弊著的氣給他疏通,這個瘤,他吃進去的東西都是精華,就變成癌細胞。如果這樣說,大家想一下,我們的痰是哪里來的,都是食物的精華,是進到你身體里面變成了痰。那么再想想其它病,雖然沒有吃那個東西進去,但是它自然出來。所以遇到這一類的病人,大家也去應象,應什么象,冰雪之災,這個時候你看我們的救災手段有用嗎?太微薄了。那個力——只要老天爺出陽光,充足的陽光,冰雪都化為什么了?水化為(答:水),化為水不行的,化為水等到晚上氣溫一低又結冰了,所以冰雪之災,不是下冰,下的是雪,但是我們叫冰雪之災,所以你要這樣去理解,它怎么來的,自然界怎么來,那么對應在人身上。而且這里需要提到一個,說的是冰和雪,肯定對應六氣的寒氣,但是,當我們把寒氣破了之后,什么氣出來了?什么氣?陽氣出來了?包裹寒氣的六氣出來了。所以生命很奇妙啊,你把病人的第一層冰化掉之后,(這就涉及到一個排病反應),這一層冰一化,很簡單,你看最典型的癥狀,病人吃了四逆湯拉肚子,那證明藥肯定是對了,但是如果說他還有寒氣,就會出現什么?看來你們沒吃過。內寒,從骨頭里面往外的怕冷。但是同時還會有其它五氣,熱會是什么癥狀,發燒,咽痛,非常典型,還有呢,濕氣呢,濕熱呢,風,一個病人身上可以同時出現,而且可以剎那之間變化。有一些學生暑假來跟診學習,那既然來了就是想學東西嘛。很簡單,你去試藥。其實有一個我想他不敢試,但是沒想到他是試得最積極的一個,試到最后半夜起來暈,其實試到這個份上就可以了,因為我已經看到了他身上的那種精神,而且到此為止,他已經明白了這些藥是干什么的。因此這個藥進到人身體里面不過是一個載體而已,我們能夠治好病,是因為這個方藥攜帶了什么東西?什么力量?攜帶了道的力量,攜帶著天地的規律、自然的法則,攜帶著這種東西,是因為這個東西讓這個病人去干嘛?順應自然規律。因此,如果這樣說的話,所有的病都是病人自己治好的。所以這個工作并不好做,因為我們面對著的是生命,一個歌星一首歌唱紅了,這一輩子不用憂了,可是我們要活到老學到老,你還永遠做不到百分百。 君火之下,陰精承之 (病例:女,63歲,反復咳嗽,咯血30年。西醫診斷為支氣管擴張,曾中、西醫間斷治療,病情反復,在本專家門診中藥治療三個月。就診時癥狀以氣短、乏力,稍勞累則咯血,血量時多時少,血色以鮮紅為主,發作時必服止血藥。舌偏淡,苔略白膩,脈細。) 這就是剛才講過的支擴的病人,那么這個方(六味地黃丸加柴胡、升麻、北芪)的由來就是那句“君火之下,陰精承之”,這一句話在省中醫院非常詳細的講過,因為我講了一節《土伏火大法》,其中講到了君火和相火,所以這個病人后面用的就是源于這句話的理。大家看,其實這有點坤卦的味道,但是它不是用的那個,六味地黃丸加升、柴、芪,她北芪的用量藥最后定在了30,因為一吃這個方,這個病人相當好,就不再咯血了,因為這已經是幾十年的病了,西醫跟她說也沒有辦法了,反正就這么慢慢養吧。這個老人非常善良,那么柴胡、升麻各 6克,關鍵是北芪,剛開始我也是一個量一個量試,試到30,我又加了15克,45,她不舒服,馬上就覺得是提得太過的感覺,所以我再用到30,就非常舒服,那么這個人我們就為她找到了這一生的保健方法,而且如果說藥不能治病,不需要多吃,所以告訴她,一劑藥可以分五天吃,那么吃一吃,停一停,關鍵還是病人自己,生命在于運動,所以一定要去鍛煉身體,這是人的根本。如果人靠藥生存,那么我們的藥材不早沒了嘛!一定要理解這個理,包括生生不息湯,很多老年人我告之可用這個方作為保健方,雖然它能保健但是不是你一輩子依靠的東西。比方先前來了一個人,他說吃了半年比較好,最近覺得眼屎多了,有口臭了,問能不能吃,這一問,這個方藥已經沒有了任何意義,我能怎么回答?停藥。就是說他的理念并不是我當時跟他講的,所以這又涉及到了生命的根本,大家有空回顧,就在你的人生路上悟這個東西,脫離這個東西,任何術的東西都屬于形而下謂之器的力量,沒有意義了。 托法的火候 還有一點時間快速地講一下臨床非常常用的一個方法:托法。這個在很多病都可以用,是不是聽的有點累了,因為涉及到很多科。因為這樣用藥大家可能比較難以接受,看張志聰的《本草崇源》。其實你們多聽潘毅老師講的課,他給你們講藥的時候、講周易的時候就會這樣來講。那么象透膿散,皂角刺、白芷、穿山甲,你們很容易理解,很多病人我們需要這種力,比方說陰疽。但是第一個北芪、桂枝、赤芍,確實是因為今年的年運,上半年我搞出了三個方,三個經典方,因為方藥的搭配跟我們理解的寒熱虛實是反的,所以才叫做經典,比方烏梅和干姜搭配,一個相火一個寒,就是寒熱融入一爐,其實冰火一爐偏偏是我們生生之源的那個東西,它本來就是冰火一爐。大家看桂枝,這樣理解,比較桂枝湯、黃芪桂枝五物湯、小建中湯,桂枝是走東方的,所以很多人知道苓桂術甘,很多人知道桂枝有升陽的作用,那么道理何在?它走東方,它的氣往上走,但是大家想想桂枝湯,為什么要配個芍藥,為什么?因為我們這個氣是怎么轉的?對,是雙螺旋,升降出入是同時的,不是說只升不降,雙螺旋就是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所以多學一點常識再來學醫理更容易理解。所以一旦用到桂枝的時候,一定要想到這個氣是不是需要東方的這種力,需要那你就直接上苓桂術甘,所以苓桂術甘治頸性眩暈非常好,但是很多人,比方最常見的一個病,你們經常有的,是什么?慢性(答:咽炎),還有,慢性鼻炎,這一種病,那就不能直升了,大家很清楚,你覺得很熱了,局部是熱的,那么這就需要考慮南方,桂枝是東方,一定需要一種南方的力,不能讓桂枝直升,這就是桂枝湯的由來,小建中湯配芍藥的由來,黃芪桂枝五物湯同理。所以大家這樣來學藥,再來用方,再到臨床體會,就好一些。此類病用這一種托就可以,比方說腺樣體肥大性鼻炎,鼻中隔彎曲等,就應該用這三個藥來托,這樣就能把毒托出來,同時把那個憋著的氣打開,所以南方是主什么?主開的。開了之后就怎么了?開了之后就降了。明白了吧,我們需要南方,但你只需開,不需要想降。如果你想五方都走這個升降出入,我們左升右降的這個理,就是一個。我搞出一個五氣朝元(按:熟附子、干姜、炙甘草、山萸肉、烏梅、赤芍、細辛、桂枝、紫油桂),我那些徒弟們說這個方更好用,因為不用辯證,在明醫堂粉絲群內我這個方藥都有,確實臨床效果用的也不錯,其中治了一個多囊卵巢綜合癥,還有治卵巢囊腫,還有一個男性病——前列腺炎,還有一個病——痛風。一個道理,都是局部弊住了,你都需要東方升也需要南方開,但是這種大家看部位跨越得非常大,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每一個點都是一個圓,這也是河圖的由來,所以你們再慢慢回去學這些中國文化的東西,有這樣一個理念,就容易理解一些。 麻附細講過了。 花類藥,大家看諸花皆什么(答:散),象花苞一樣含苞欲放,你們就是這個年齡。你們知道幾種花,涼茶里面的,我們學的銀花、菊花、槐花、紅花、木棉花、葛花、素馨花、臘梅花、玫瑰花、南豆花、茉莉花,好多種,比方我們經常治胃痛,有些人喜歡用素馨花,它疏肝理氣而不傷正,不像柴胡疏肝散那樣傷。還有就是葉類藥,這是今年這個季節適合的,估計11月都可以用。 大家看看這幾個葉(蘇葉、側柏葉、枇杷葉),比方參蘇飲中的蘇葉就容易理解,這個方理解到它內涵有一個條件,就是要把軸定穩了。側柏葉用于哪一方的,哪一方?枇杷葉呢?有人說了的,西方,為什么?我們治什么用枇杷葉?燥金就配參苓術草四君子湯,你看后面接著就是石膏,石膏干什么,知道了吧,聯系剛才的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到了西方就需要用這種力。側柏葉它是東南方,它清熱啊,東方的熱可以南方的熱也可以,所以發燒的病人,如果說你覺得赤芍開得過強的話,就換成側柏葉,所有的葉子都是怎么了?都是向上的。側柏葉色青。所有的根類都是向下,向下就有什么作用?清熱作用。所有的藤類藥疏通經絡,這是大家在中藥學能夠學到的,你把它用到臨床。柴胡(6克)、升麻(6克)、桔梗(6克),柴胡升麻說過了,還有陽和湯大家別忘了,好多囊卵巢綜合征的一些小女孩找我看,頭痛啊,想盡了辦法,月經就是不來,我最后就用了這一個,好在到目前為止,起碼有4個來了。還有鹿尾巴,鹿尾巴跟鹿茸是不同的,陽和湯我們知道是治療陰疽的,這個理大家想沒想?知道了。 這么多年,尤其是大家在嘗試四逆湯的時候,都會提到一個排病反應,我今天想跟大家說的是,生病就是你最好的身體排毒法。至于說我吃了藥,排毒反應千奇百怪,什么都有,并不是一個四逆湯的問題,所以大家多跟老師學,我們每一位老師都在兢兢業業地教學生,多看看老師的思路,而且學他們辯證的火花,朱章志老師也來了,我跟過朱老師,當時在參悟我們人身這個陽氣應該怎么扶。學老師的那種思路和理念。 提一下容易讓大家出現不明白的,一個桔梗,一個西洋參,桔梗甘草湯,我們經常治咳嗽都要用,切記,你要明白了相火和君火之后,相火外越的時候,吃了就流鼻血,病人會告訴你的。還有西洋參,我們經常會把西洋參、丹參、田七(很多老年人)打粉,大家想,已經到了枯木的年齡,那個火肯定是虧的,就是那個真陽,這樣吃太過就是不對。 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今天就交流到這里,想問一下大家,(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是一位青年學生寫給他父親的,他的名字是(答:毛澤東)。青年在國家在,或者象那首歌唱的,“Believe
China,beyond the 謝謝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