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水型消渴 原創 陽明本草 寒水型消渴是怎么回事呢? 陽虛生寒,或飲食服藥寒涼過度,陽不足以溫煦運化水濕為津氣,這個津氣具備滋潤效果,少了所以渴,因為氣化功能減退了所以喝多少水尿多少還是渴。病人一般寒證較為明顯,同時水濕運化減慢或停滯,體內會出現水濕證。這種寒水型的消渴用真武湯,方里附子、生姜、白術、茯苓可以溫陽散寒利水化氣,白芍既能滋陰又能利尿同時防止燥熱藥過度。 這種消渴和腎氣丸所治的消渴還不太一樣,腎氣丸所治消渴是真陰虛損為主,旁及真陽,所以滋腎陰為主,補腎陽其次。而寒水型消渴,主要是火不足(陽虛)蒸騰氣化不足而生寒水,兼有陰血虛。 真武湯所治的寒水型常見癥狀有哪些呢?常見如下: 1、消渴。 2、頭目眩暈,欲仆地。頭重腳輕,走路不穩,不安腿,身體振顫,肌肉跳動。 3、或浮腫,以腰腹下肢為甚,按之深陷難起。 4、喜溫喜熱,四肢涼或冷,腹冷腹痛。 4、小便異常,或只是尿頻如夜尿多而清長,或遺尿,尿失禁;或量少,或尿急尿痛尿不出來。 5、大便稀不成形,或水樣大便,或腹瀉,或大便正常。 6、舌潤、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膩或水滑。 7、脈沉、細、遲、弦、緩。 注意事項:五心煩熱,咽喉充血顯著,晚上難以入睡,小便黃等陰虛內熱體質患者勿服。 真武湯 炮附子二兩(30克)、白芍三兩(45克)、生姜三兩(切,45克)、白術二兩(30克)、茯苓三兩(45克)。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一升為200毫升。一劑分三次服用。 《傷寒論》 病機:寒水。 注:白芍劑量大于附子。 附病例: (一) 有位36歲的男性患者得了糖尿病,口渴多飲,空腹血糖10.32mmol/L(186nlg/d1),尿糖(十十十)。 口服各種降糖藥,并求中醫治療,病情時好時壞,一直沒有治好。于是到桑景武先生處就診。 患者面色發白,沒有精神,頭暈目眩。還是口渴想喝水,喝了后全尿了不解渴,夜里小便次數過多。同時還有腰膝冷痛、陽痿,氣短懶言不想說話。望其舌苔白膩質淡,切其脈沉細無力。查空腹血糖15.26mmol/L(275mg/d1),尿糖(十十十)。 綜合上面的癥狀,用真武湯溫陽利水化氣。 附子20克,干姜20克,茯苓50克,白芍50克,白術30克。 患者吃了10劑藥后,各種癥狀就消失了,空腹血糖4.44mmol/L(80mg/d1),尿糖也正常。切其脈沉緩,望其舌淡苔白,于是囑其服用金醫腎氣九2個月以鞏固療效。 (二) 有位47歲的女患者,糖尿病13年了,也是請桑景武先生診治。患者面色萎黃,全身乏力,吃得多還是容易餓不,口渴多飲,尿次數過多,口甜,四肢逆冷。脈沉無力,舌苔白膩,舌質淡,查空腹血糖17.54mmol/L(316mg/dI),尿糖(十十十)。先生用真武湯合四逆湯加減: 茯苓50克,白芍100克,白術50克,附子20克,干姜20克,桂枝50克,麻黃20克。 服上藥2劑口渴大減,四肢得溫,諸癥改善,效不更方,連服4劑,空腹血糖4.44mmol/l(80mg/d1),尿糖正常。后以金匱腎氣丸口服1個月。隨防3年末見病情反復。 提醒: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都可以用上面這個方哦!人跟人不一樣,雖然同是糖尿病,但病機可能是不一樣的。有人可能是氣陰兩虛型的,有人可能是腎虛型的,有人可能是熱證型的,有的人可能是多種證型相互夾雜的。 吃藥要對證才行,不然就沒效果!
“糖尿病”與“消渴病”
“糖尿病”就是“消渴病”、或說“消渴病”就是“糖尿病”,已經成為現實診治“糖尿病”或“消渴病”的時弊。中醫內科指南,要求中醫臨床醫師,在診治糖尿病時,只能做中醫消渴病的診斷。治療上,要按中醫消渴病論治。這使很多中醫臨床醫師,在診治“糖尿病”或“消渴病”時,左右為難。因為,在臨床上,很多糖尿病患者,沒有中醫消渴病的臨床特征;而一些消渴病,又不具備糖尿病的診斷。
“糖尿病”,不等同于“消渴病”;
“消渴病”,也不等同于“糖尿病”。一個糖尿病患者,可出現消渴期和非消渴期。所以,中醫臨床醫師,在診治糖尿病患者時,要根據患者的當下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味地只做“消渴病”的教條診斷。
“糖尿病”,中醫診斷應分為:消渴型“糖尿病”和非消渴型“糖尿病”。消渴型“糖尿病”,按中醫“消渴病”論治;非消渴型“糖尿病”,應按中醫“虛癆雜病”論治。
注:現時,對“消渴病”的論治,也出現了很大的誤區,形成了只“滋陰清熱”的時弊。下文專講。 “消渴型”糖尿病從“寒消”論治 醫村 近代,有關中醫治療糖尿病的論述很多,皆從消渴論治,多數醫家偏執于陰虛液涸、火熱熾盛之說,使滋陰清熱之法成為治療糖尿病的唯一正治之法。筆者認為:糖尿病,有“消渴型”與“非消渴型”之分;消渴,有“寒消”與“熱消”之別。非消渴型糖尿病,應按虛癆雜病論治;消渴型糖尿病,應從“寒消”論治。“寒消”病機:陽虛為本,位在脾腎;陰虛燥熱為標,位在肺胃。溫脾腎、助雙化(脾之運化、腎之氣化),為正治之法;滋陰清熱潤肺胃,為兼治之法。 “寒消”的論述,可追溯到《內經》“肺消”證。《素問·氣厥論》“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提出了肺消是因寒而致,其主癥為飲多尿亦多。《金匱要略·消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闡明了飲多尿亦多的治法在于溫腎化氣。可見肺消,即“寒消”也。寒消的發病機理,前賢更有精辟論述。《景岳全書》“有陽不化氣,則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則有降無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飲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真陽不足,火虧于下之消證也。”清代何夢瑤《醫碥》“其人命門火衰,不能蒸動腎水與脾胃中谷氣,以上達于肺。故上焦失潤而渴。其所飲之水,未經火化,直下膀胱,故飲一溲一。”可見寒消的發病特點是飲多亦尿多,這與熱消口渴多飲尿少甚至無尿迥然不同。
消渴型糖尿病患者的癥狀特點:飲多,尿亦多。臨床上單純的上消型糖尿病是不存在的,單純的中消或下消型糖尿病也是很難看到的,而三消并病型糖尿病最為多見,常常是隨飲隨尿,隨尿隨飲,渴不止;且多食,但不能解其饑、肥其體。可見,消渴型糖尿病患者,盡管有大量的飲食進入人體,但不能被人體所利用,究其原因,責之于寒,位在脾腎。
脾主運化,胃主受納。水谷入胃,得脾氣之轉輸而充實四肢,滋養肌肉。消渴型糖尿病患者,能食多飲,是胃不弱;食而不解饑、飲而不解渴,是脾寒失運不能轉輸之故也,即“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
腎主氣化、蒸化水液、固攝膀胱。腎陽不足,不能蒸水化氣,氣不化津,津不上達,則口渴不止。氣化失司,膀胱失攝,則尿多。水谷的消化吸收,雖在脾胃,卻有賴于腎的溫煦,釜底無火,則雖能受納,而不能腐熟轉運。況腎為胃之關,關門不利,谷氣下泄,胃中空虛,則饑而欲食,隨食隨泄,隨泄隨饑,而成消谷善饑之證。可見,腎氣虛弱,命門火衰,則上不能蒸化水谷以濡潤于身,下不能固攝精微水液以職司開合,造成水谷之氣不能由脾達肺而直趨下源,下源不固,精微水液隨小便而出,終成“寒消”。
綜上所述,消渴型糖尿病屬寒消,陽虛為本,位在脾腎,是其病機根本。溫脾腎、助雙化,為治本之法。雖然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由于陰液的大量丟失,加之化源不足,必然造成陰虧肺胃燥熱的狀態,但他畢竟是疾病發展的結果,而非本質。故此,滋陰清熱潤肺胃,僅為兼治之法。
筆者自擬“雙化湯”溫脾腎、助雙化。藥用:黃芪30g,干姜10g,附子10g,蒼術10g,厚樸6g,熟地黃15g,山茱萸15g,山藥15g,白芍15g,葛根15g,升麻6g。方中黃芪、干姜、附子益氣助陽,化氣生津;蒼術、厚樸健脾助運,轉輸津液;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益腎填精,固攝下源;白芍斂陰和陽;葛根、升麻鼓舞胃氣,生發清陽之氣,以助布化津液。若口干、渴甚等肺胃燥熱之證明顯者,可酌加生地黃、沙參、石斛、玉竹、知母、天花粉等;若兼有高血壓、冠心病,可酌加夏枯草、丹參、郁金、水蛭等;白內障視物不清者加谷精草等;便秘者加大黃;腹脹便溏或雙下肢浮腫者,酌加白術、茯苓、澤瀉、大腹皮等。筆者自1989年以來用此方治療糖尿病獲得滿意療效。
典型病例:患者,女,41歲,農民。1989年7月16日初診。患者素體豐滿,精力充沛,近半年來易饑,食糧漸增,身體漸瘦,疲乏無力,口干多飲,飲水量逐日增多,常半夜干渴致醒,飲后方能入睡,尿量極多,伴耳鼻眼干癢灼熱。大便先干后軟,舌紅苔薄少津,脈浮數略顯無力。查尿糖(++++),空腹血糖16.63mmol/L。證屬脾腎陽虛、雙化失司,兼肺胃陰虧燥熱。治宜溫脾腎、助雙化,兼清潤肺胃。用雙化湯加天花粉15g,五味子10g,沙參15g。每日1劑,囑注意飲食起居。服藥5劑,渴飲大減,食量小便漸少,效不更方,繼用7劑,口鼻眼耳已不干熱,飲食二便正常。查尿糖(-),空腹血糖6.55mmol/L。前方研末水泛為丸,日服3次,每次6g,繼服善后。隨訪5年,未見復發。
注:本文,自1996年后,四次刊發。 消渴:“寒消”與“熱消”。醫村 消渴,所有版本的教科書,在論述其發病機理時,都一致強調“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因而,“滋陰清熱”已成為治療消渴之時弊。
明代張介賓《景岳全書》:“蓋消者,消爍也,亦消耗也,凡陰陽血氣,日見消敗者,皆謂之消。故不可盡以火證為言……。消有陰陽,憂不可不察。”可見,消渴當有寒熱之分。
消渴分型:按“病位”分上、中、下三消及三消并病型;按“病機”分熱消與寒消。
熱消:教科書論述準確,不在多述。
寒消:有關論述可追溯到《內經》“肺消”證。《素問·氣厥論》“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提出了肺消是因寒而致,其主癥為飲多尿亦多。《金匱要略·消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闡明了飲多尿亦多的治法在于溫腎化氣。可見肺消,即“寒消”也。寒消的發病機理,前賢更有精辟論述。《景岳全書》“有陽不化氣,則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則有降無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飲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真陽不足,火虧于下之消證也。”清代何夢瑤《醫碥》“其人命門火衰,不能蒸動腎水與脾胃中谷氣,以上達于肺。故上焦失潤而渴。其所飲之水,未經火化,直下膀胱,故飲一溲一。”可見寒消的發病特點是“飲多亦尿多”,這與熱消口渴多飲尿少甚至無尿迥然不同。
寒消:陽虛為本,位在脾腎;陰虛燥熱為標,位在肺胃。
寒消,飲多亦尿多。常常是隨飲隨尿,隨尿隨飲,渴不止。說明飲入于胃,不被人體所利用,究其原因,責之于寒,位在脾腎。
脾主運化、腎主氣化。脾寒失其運化,而不能轉輸津液;腎寒失其氣化,而不能蒸化水液。一則,水不化津,津不上達,則肺胃陰虛燥熱而口渴多飲;二則,水不化津,下入膀胱,則小便量多而成寒消。
寒消:溫脾腎,助雙化(脾之運化、腎之氣化),為治本之法;滋陰清熱,潤肺胃,為治標之法。 從古方看糖尿病清熱治法 全網發布:2009-08-05 18:22 發表者:趙進喜 4639人已訪問 從消渴病古方看糖尿病清熱治法的臨床意義 趙進喜 傅 強 當代中醫治療糖尿病,普遍重視益氣養陰治法。何以然?因為觀察發現糖尿病患者最常表現為氣陰兩虛證候。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給予益氣養陰治療理所當然。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益氣養陰治法治療糖尿病,除了能改善癥狀外,降低血糖指標的作用并不明顯。因此有人認定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只能改善癥狀,不能降低血糖。中醫藥治療糖尿病果真如此無能嗎?古代中醫究竟又是作如何治療呢?眾所周知,糖尿病概屬于中醫“消渴病”之類。雖然古代中醫治療消渴病的方劑,未必都適合于今天糖尿病臨床。但總結古人有關消渴病中藥方劑,還是可以看到古人的基本治療思路,當可以為我們今天臨床治療糖尿病,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正是基于這一思路,我們對包括唐代《千金》、《外臺》,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明代《普濟方》以及日本醫家編纂的《醫方類聚》等方書所載消渴病相關方劑,系統進行了文獻總結整理,結果發現古人治療消渴病實際上更重視清熱治法。對消渴病相關中醫古方進行總結歸類,則可以歸納為清熱方、清熱養陰方、益氣養陰清熱方、益氣補腎滋陰壯陽方、益氣健脾方等五類。 1 清熱方 清熱治法,包括苦寒清熱、甘寒清熱生津、清臟腑熱、清虛熱、清熱解毒治法等,藥物包括黃連、黃芩、黃柏、山梔、大黃、芒硝、苦參、龍膽草、夏枯草、天花粉、石膏、知母、滑石、寒水石、晚蠶砂、海蛤殼、海浮石、青黛、生地、玄參、地骨皮、桑白皮、竹葉、升麻、犀角、板藍根等。苦寒藥、甘寒藥、咸寒藥可單獨應用,也常配伍應用。常用藥物配伍包括黃連、天花粉藥對,石膏、知母藥對,知母、黃芩藥對等。如《千金方》枸杞湯,由枸杞枝葉、黃連、栝蔞根、甘草、生石膏組成,其中黃連苦寒,能清心肝胃腸之熱,清熱解毒,可以堅陰,栝蔞根苦甘寒,可以清肺胃之熱,育陰生津,所以黃連、天花粉配伍頗適合于消渴病內熱傷陰病機。《千金要方》巴郡太守三黃丸,更是藥用苦寒清熱之黃連、黃芩和清熱泄下之大黃,乃消渴病清熱解毒治法之代表方。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黃連所含小檗堿,黃芩所含黃芩甙以及大黃所含大黃醇等有效成分,都有很好的調節血糖血脂的作用。所以治療糖尿病可以期望取得療效。可見,古人治療糖尿病還是非常重視清熱治法。因為內熱作為消渴病發生發展的始動原因,進一步可以傷陰耗氣,導致氣虛、陰虛不過是內熱致病的結果而已。至于清熱藥物的具體應用,或用苦寒,或用甘寒、咸寒,或以清利,或以清泄,或側重清實熱,或側重清虛熱,或側重清心火、肝火、胃火,或側重清肺熱,或清脾胃積熱,或清腎經妄動之相火。臨床上應根據具體情況針對性選用清熱藥物。 2 滋陰清熱方 滋陰清熱方劑,常為清熱藥與滋陰藥同用。清熱藥包括苦寒、甘寒及其他寒涼藥物。而滋陰藥又包括滋腎陰、養肺陰、養心陰、養胃陰、養肝陰藥物等。常用藥物配伍如麥冬、天花粉藥對,黃連、生地藥對,黃連、麥冬藥對等。如《千金要方》豬肚丸治消渴方,藥用黃連與天花粉、麥冬、知母基本配伍,更加茯神益陰寧神,豬肚、粱米補虛,黃連丸治渴方,主要是黃連、生地基本配伍,可望用治內熱傷陰之消渴病。《千金要方》枸杞湯,由地骨皮可以清虛熱,麥門冬養陰增液,所以可用于糖尿病陰虛挾熱之證。《外臺秘要方》崔氏消渴方,用黃連、栝蔞、生地配伍,體現著養陰清熱的治療思路,也是消渴病治療基本用藥。《太平圣惠方》治消渴,口舌焦干,精神恍惚,煩躁不安,地骨皮散方,在黃連、天花粉基本配伍基礎上,用地骨皮可以清虛熱、滋腎陰,加麥冬養陰生津,黃芩苦寒清熱,石膏辛甘寒涼清熱,茯神、遠志寧神,甘草和中,所以適用于消渴病內熱傷陰,陰虛熱盛,心神不寧表現為口舌焦干,精神恍惚,煩躁不安者。《直指方》天花散,在天花粉、麥冬基本配伍的基礎上,加用生地、葛根養陰生津,五味子收斂固腎,甘草益氣和中,所以非常適合于糖尿病患者。《朱氏集驗方》麥門冬丸,以養陰生津之麥冬為主藥,配合黃連、天花粉消渴病清熱對藥,適合于糖尿病內熱傷陰之病機。《玉機微義》丹溪方,也是由黃連末、天花粉末、生地黃汁、生藕汁組成,所含黃連、天花粉、生地基本配伍,可以理解為清熱養陰的基本配伍。可見古代中醫治療消渴病很重視清熱養陰。為什么?因為內熱最易傷陰,欲養其陰,必清其熱。觀察發現:陰虛熱盛證,尤多見于糖尿病重癥患者,清熱養陰理所應當。但由于內熱有實熱、虛熱之別,內熱與陰虛又存在具體臟腑定位之不同。如陰虛有腎陰虛、胃陰虛、心陰虛和肺胃陰虛、肺腎陰虛、肝腎陰虛、心腎陰虛之異,臨床當分別具體情況具體用藥。 3 益氣養陰清熱方 益氣養陰清熱方劑,是益氣藥、養陰藥和清熱藥同用。因熱傷氣陰是貫穿消渴病始終的基本病機,氣陰兩虛挾熱證最為常見,所以這類方劑在古代文獻中收方最多。常用配伍如人參、麥冬藥對,人參、知母藥對,黃芪、生地藥對,黃芪、知母藥對等。如《千金要方》治消渴除腸胃熱實方,藥用麥冬、茯苓、黃連、石膏、葳蕤、人參、龍膽、黃芩、升麻、枳實、枸杞子、栝蔞根等,內含麥冬、人參、黃連、栝蔞根基本配伍,適合于氣陰兩虛熱盛者。《外臺秘要方》黃連苦參丸,內含人參、黃芪、生地、黃連、麥冬基本配伍,益氣養陰、清熱生津的同時,更有牡蠣固攝精微。《太平圣惠方》治消中渴不止,小便赤黃,腳膝少力,縱食不生肌膚,黃芪丸方,藥用黃芪、牡蠣、栝蔞根、甘草、麥門冬、地骨皮、白石脂、澤瀉、知母、黃連、薯蕷、熟干地黃,內含黃芪、生地、麥冬、天花粉、黃連、知母配伍,也體現了益氣養陰,清熱生津、補腎固腎治法。而《太平圣惠方》治消腎,兩腿漸細,腰腳無力,白茯苓丸方,藥用白茯苓、覆盆子、黃連、人參、栝蔞根、熟干地黃、雞肶胵、萆薢、玄參、石斛、蛇床子,磁石湯下,益氣養陰清熱藥與補腎固攝、清利藥同用,所以適用于消渴病日久傷腎者。連補土派代表人物李東垣《東垣試效方》用治高消大渴,飲水無度。舌上赤澀,上下齒皆麻,舌根強硬腫痛,食不下,腹時脹痛,渾身色黃,目白睛黃,甚則四肢痿弱無力,面塵脫色,脅下急痛,善嚏,善怒健忘,臀腰背寒,兩丸冷甚的生津甘露飲子,也在益氣養陰的同時,選用了石膏、山梔、黃柏、黃連、升麻、知母等清熱藥。原注指出:“消之為病,燥熱之氣勝也。……熱則傷氣,氣傷則無潤,折熱補氣,非甘寒之氣不能除,故以石膏、甘草之甘寒為主;啟玄子云:滋水之源,以鎮陽光,故以黃連、黃柏、梔子、知母之苦寒,瀉熱補水為臣;以當歸、杏仁、麥門冬、全蝎、連翹、白芷、白葵、蘭香、甘草甘寒,和血潤燥為佐; 以升麻、柴胡苦平,行陽明少陽二經,白豆蔻、木香、藿香反佐以取之;又為因用桔梗為舟揖,使浮而不下也”。主張益氣養陰清熱,甘寒、苦寒、辛散同用。可見古代中醫非常重視清熱益氣養陰治法。以內熱傷陰耗氣貫穿消渴病病程始終,清熱益氣養陰治法,自然也就非常常用。唯氣陰兩虛證結合臟腑定位也有腎、脾腎、心腎、肺腎、肝脾腎、心脾腎、肺脾腎多種復雜情況,所以臨床應用也不能局限于一方一藥。 4 滋陰助陽益氣補腎方 滋陰助陽補腎方劑是以補腎為中心,常常是益氣藥、滋陰藥、壯陽藥同用。而且還常與固腎收攝藥同用。《金匱》腎氣丸是其祖方。而《千金要方》茯神丸方,藥用茯神、黃芪、人參、麥冬、甘草、黃連、知母、栝蔞根、菟絲子、蓯蓉、石膏、干生地,益氣養陰清熱藥與菟絲子、肉蓯蓉溫腎藥同用,提示消渴病即使陰陽俱虛者,也不能忘記清熱治法。《外臺秘要方》宣補丸,主治腎消渴,小便數,藥用人參、黃芪、栝蔞、茯神、炙甘草、麥門冬、黃連、知母、干地黃、石膏、菟絲子、肉蓯蓉,在益氣養陰溫陽補腎的同時,也用黃連、知母、石膏清熱。《太平圣惠方》治消腎,心神虛煩,小便無度,四肢羸瘦,不思飲食,唇口干燥,腳膝乏力,有黃芪丸方,藥用黃芪、熟干地黃、麥門冬、雞肶胵、山茱萸、人參、五味子、肉蓯蓉、地骨皮、白茯苓、玄參、牛膝、補骨脂、鹿茸,益氣補腎固攝、滋陰壯陽,類似于后世參芪地黃湯方,功擅補虛,所以適用于消渴病日久腎虛陰陽俱虛、腳膝乏力者。藥用地骨皮、玄參養陰清熱,提示消渴病內熱傷陰耗氣,陰損及陽,而后成才陰陽俱虛之證,應該始終重視清熱治法。《神巧萬全方》治消腎,小便多白濁,或不禁,有黃連丸,藥用黃連、菟絲子、五味子、肉蓯蓉、龍骨、山茱萸、磁石、雞肶胵,滋陰壯陽固腎,更用黃連清熱堅陰,也體現了古人補腎重視清熱的思路。因消渴病久病常見腎虛,而且常見陰陽俱虛,但因為有內熱傷陰耗氣、陰損及陽,才有腎虛,腎氣不固,所以補腎固腎不能忘記清熱治法。 5 益氣健脾方 益氣健脾方劑,多以益氣健脾藥為主組成。以消渴病氣虛以脾氣虛最為常見,所以益氣方劑,常以益氣健脾為主,或兼以補肺氣、補心氣。四君子湯、七味白術散、參苓白術散等是其祖方。人參、黃芪配伍、人參、白術配伍最為多用。如《太平圣惠方》治消渴,飲水過多,心腹脹滿,不能下食,人參散方,藥用人參、桑白皮、陳皮、半夏、黃芪、木香、赤芍藥、草豆蔻、桂心、檳榔、枇杷葉,以人參、黃芪為基本配伍,配以行氣、利濕、和胃之藥,適用于糖尿病性胃輕癱、糖尿病性心臟病表現為氣虛濕停氣滯者。《宣明論》治胃膈癉熱煩滿,饑不欲食,癉成為消中,善食而瘦,燥熱郁甚而成消渴,多飲而數小便,兼療一切陽實陰虛,風熱燥郁,頭目昏眩,風中偏枯,酒過積,一切腸胃燥澀,倦悶壅塞,瘡疥痿痹的人參白術湯方,藥用人參、白術、當歸、芍藥、大黃、山梔、荊芥、薄荷、桔梗、知母、澤瀉、茯苓、連翹、栝蔞根、干葛、官桂、青木香、藿香、甘草、石膏、寒水石、滑石,益氣健脾的同時,應用清熱、化濕等祛邪藥,有四君子湯、防風通圣散、三石湯之方意。《東垣試效方》治渴飲水極甚,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結燥,小便頻數的蘭香飲子,藥用石膏、知母、生甘草、炙甘草、人參、防風、半夏、蘭香、白豆蔻、連翹、桔梗、升麻,益氣健脾、清熱化濕藥同用,則可理解為白虎加參湯變方,加辛潤升提、開泄郁熱之品和芳香化濕之藥,能清化濕熱,所以適用于消渴病脾虛濕熱證。提示益氣健脾法治療消渴病,也常常需要與清熱治法同用。觀察發現:益氣健脾治法,主要適用于素體脾虛或消渴病日久傷脾,或誤治脾胃受傷所致的脾胃氣虛證。但由于消渴病熱傷氣陰病機貫穿始終,單純表現為脾氣虛相對少見,患者常常兼有不同程度的內熱,尤其是濕熱。所以益氣健脾藥常應與清熱,尤其是清熱化濕藥同用。由于脾居中焦,惡濕,為氣機升降之樞,脾氣不足常常兼有痰濕、氺濕、氣滯諸證,久病者更常兼血瘀,所以應用益氣健脾藥物,又常常需與化濕、利水、行氣藥同用,尤其是對于糖尿病性胃輕癱、糖尿病腎病、心臟病心腎功能不全表現為浮腫、脹滿的患者。 作者簡介:趙進喜,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內分泌重點學科帶頭人,糖尿病腎病重點研究室主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分會副主委,著有《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中西醫診治學》等書。 作者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100700) 中醫降血糖,兩周即顯效 從一個近期的一個病例說起,楊XX,女性,因為口渴多飲而就診,查餐后2小時血糖17.59mmol/l,空腹血糖7.63mmol/l,糖化血紅蛋白7.3%,未用任何西藥,中醫治療2周后復查,餐后2小時是11.96mmol/l,患者口渴多飲癥狀消失,體力改善,再服用中藥2周后復查,餐后血糖12mmol/l,空腹血糖6.16mmol/l,糖化血紅蛋白6.2%。 (糖化血紅蛋白是人體血液中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與血糖結合的產物。血糖和血紅蛋白的結合生成糖化血紅蛋白是不可逆反應,并與血糖濃度成正比,且保持120天左右,所以可以觀測到120天之前的血糖濃度。其測試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況。糖化血紅蛋白長期控制不穩定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會改變紅細胞對氧的親和力,加速心腦血管并發癥的形成;如果眼睛內的晶體被糖化,則會引發白內障。此外,它可引起腎小球基底膜增厚,誘發糖尿病腎病,并引起血脂和血粘度增高。糖化血紅蛋白升高,是心肌梗死、腦卒中死亡的一個高危因素。在男性患者中,糖化血紅蛋白每增加1%,死亡率的相對危險性增加24%,女性患者增加28%。一旦糖化血紅蛋白超過7%,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就增加50%以上。) 所以此次糖化血紅蛋白的恢復正常充分說明中醫控制血糖的可靠性。未來也大大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而且中醫降糖沒有造成低血糖的任何風險。這里又要強調的是低血糖的危害性,所謂“一次嚴重的低血糖事件會抵消十年的控制高血糖的成果”,你能保證使用西藥包括胰島素在內的降糖西藥十多年都不出現一次低血糖嗎?一次低血糖很可能導致昏迷,甚至死亡。而且低血糖原因很多,防不勝防,你看看原因:1、降糖藥過量;2、飲食不合理,主食吃的太少;3、運動量過大,特別是餐前大量運動;4、出現身體其它情況比如嘔吐、腹瀉、發熱等;5、嚴重的肝病比如肝硬化等;6、慢性腎功能不全;7、胰島細胞瘤;8、腫瘤釋放類胰島素樣因子,有胰島素相同的作用。 那么中醫怎么治療糖尿病呢?中醫治療糖尿病主要采用辯證論治。分以下幾型: 一、肺熱津傷型糖尿病 該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以口渴多飲為主,并伴有口干舌燥,隨飲隨渴,尿頻量多,舌紅少津,苔薄黃而干,脈數等。治療此型糖尿病應以清熱潤肺、生津止渴為主,可選用《丹溪心法》中的消渴方(可加減)。其方藥組成是:生地、花粉各18克,黃連、荷梗(藕稈)各10克,沙參、麥冬各15克,藕汁、姜汁、蜂蜜各適量。每日一劑,用水煎服。患者若因肺熱津傷而致氣陰兩虧則可選用具有益氣養陰、生津止渴功效的玉泉丸。其方藥組成是:人參10克,黃芪25克,花粉、葛根、麥冬、茯苓各15克,炙甘草6克;患者若肺熱熾盛則可選用具有清熱瀉火、益氣生津功效的白虎湯加人參湯(可加減)。其方藥組成是:石膏30克,知母9克,粳米15克,炙甘草3克,人參、黃連各6克。患者若煩渴的癥狀減輕可繼續服用消渴方進行治療。 二、胃熱熾盛型糖尿病 該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以多食易饑為主,且伴有口渴、尿多、形體消瘦、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脈滑數有力等。治療此型糖尿病應以清胃瀉火、養陰增液為主,可選用《景岳全書》中的玉女煎(可加減)。其方藥組成是:石膏30克,熟地黃24克,麥冬、牛膝各9克,知母、黃連、山梔子各6克。每日一劑(病情嚴重者可每日服兩劑),用水煎服。患者若大便燥結嚴重可加玄參10克,大黃6克(后下),若口渴多飲、多食、便溏,或食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而干、脈弱,可選用具有健脾益氣、生津止渴功效的七味白術散。其方藥組成是:人參、白術、茯苓各10克,葛根15克,木香、炙甘草、藿香各6克。 三、腎陰虧損型糖尿病 該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以尿頻量多為主,并伴有尿濁如脂膏,或尿有甜味,腰膝酸軟,乏力,頭暈,耳鳴,口唇干燥,大便干結,皮膚瘙癢,舌紅,少苔,脈數等。治療此型糖尿病應以滋陰補腎、潤燥止渴為主,可選用《小兒藥證直訣》中的六味地黃丸(可加減)。其方藥組成是:熟地24克,山萸肉、懷山藥各12克,丹皮、澤瀉、茯苓各9克。每日一劑,用水煎服。患者若有煩躁、五心煩熱、失眠、盜汗等癥,可加用知母、黃柏各10克(即知柏地黃湯),若神倦乏力明顯,可加黨參、黃精、黃芪各15克,若尿量過多且混濁,可加益智仁、桑螵蛸、五味子各10克。 四、陰陽兩虛型糖尿病 該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尿頻量多且混濁如脂膏,甚則飲-溲-,同時伴有腰膝酸軟,畏寒怕冷,形體消瘦,四肢欠溫,面容憔悴,舌淡苔白而干,脈沉細無力等。治療此型糖尿病應以溫陽滋陰、補腎固澀為主,可選用《金匱要略》中的腎氣丸(可加減)。其方藥組成是:附子(先下)、桂枝各10克,熟地黃24克,山萸肉、懷山藥各12克,丹皮、澤瀉、茯苓各9克。每日一劑,用水煎服。患者若畏寒肢冷較甚,可加鹿茸粉0.5克(沖服),若尿過頻量過多,可加覆盆子、金櫻子、桑螵蛸各10克。 以上看到的是臨床中的一個普通糖尿病人,本人還治療過已經使用了胰島素和口服降糖藥卻控制不了的超高血糖病人,也基本可以在用藥14天左右起到較好控制血糖的作用,也有剛剛得了糖尿病的年青病人,合并有高血壓,在原藥基礎上配合中醫藥使得血糖和血壓均控制良好。所以綜上所述,只要得法,中醫治療糖尿病有確切療效,值得大家選用,個人建議至少在你準備長期、常年、終身服用西藥前嘗試。 方子和檢驗單如下,做個中醫不容易,做個好中醫更不容易,做個可以讓病人檢驗指標都改變的中醫更更不容易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