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1日 星期三 程程11歲 晴 讀經方法:137累積法。 本周親子跟讀內容: 《黃帝內經》--脈度第十七; 《唐詩三百首》-- 67~70首; 《文學啟蒙》--鄭伯克段于鄢《左傳》; 《老子》--66~70章; 《新概念二冊》第六課; 《易經》--系辭上傳1~7章。 程媽自己誦讀: 《孝經》《大學》《中庸》《老子》《孫子兵法》各一遍;《易經》系辭傳。 孩子放學回來就早早吃過晚飯,然后一起去給玉米上肥,出門碰上隔壁鄰居奶奶去街上閑逛,一路聊著走,奶奶說明天誰誰結婚,就是我們后面不遠地方的那戶人家。男孩子是斷了一只手的,小時候被機器絞了。意思是說一只手的都娶媳婦了,原來這個男孩有工作,在交通局上班。奶奶說小時候很聰明,讀書也行,是個大學生。原來如此,程程說他是身殘志堅。確實如此,很多殘疾的人通過努力一樣可以擁有好的工作和生活,特別佩服他們的意志力。也有很多四肢健全卻心靈殘疾的人,整天對生活抱怨不公,相對那些身殘志堅的人來說我們有什么理由去抱怨不公呢? 回來的路上一路閑聊,不知道孩子問了個什么東西,我順口就用一句廣東話回了他。結果孩子說:喲,不錯啊,見過世面的就是不一樣,我問什么都知道。但很多媽媽都不是這樣的,像我們班同學的媽媽就什么都不知道。我:我也不是什么都知道,我就是因為知道的東西太少太少了,所以我更要努力學習。你們同學的媽媽也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同學和他們的媽媽沒有像我們這樣什么都聊。孩子:很多同學都不會問他媽媽問題,認為媽媽什么都不知道,他們的媽媽呢不懂又不去學。我:確實是這樣,無論多大年齡,都得學習啊! 每次這樣的對話孩子都會透露出父母學習的重要性,如果父母不學習,很難達到良好的親子溝通效果,我們不單是給孩子提供衣食住行,更重要的是精神食糧。父母為什么要成長自己,梁老師分享的這段話給了最好的總結:“教育,應該給人類幸福和希望。我們現在的孩子普遍覺得,教育沒有給他們幸福感,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呢?我們用心良苦,孩子卻不領情。因為我們沒有體會到孩子的需要。孩子要玩,要快樂,要美,然后,在快樂中把孩子引領上更高的精神領域,用孩子需要的形式去愛孩子,而不是用我們自己覺得好的形式去愛孩子,這是智慧和大愛的體現。 作為父母,要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就是成長自己。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最幸福的自己,才能成為最美好的爸爸或媽媽,我們的孩子,才能因我們的成長,而獲得能量。 改變孩子先改變父母!家庭教育不僅是基礎教育,而且是主導的教育,給孩子深入骨髓的影響,是任何學校及社會教育永遠也代替不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