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1621年-1662年),明末民變勢力之一大西軍將領,南明武將,明末清初最杰出的抗清將領之一。漢族民族英雄。人稱“小尉遲”,“小柴王”,“小諸葛”,其為人翩翩有禮。字鴻遠、寧宇。陜西延安人,一說榆林人。張獻忠義子,封為安西將軍。隆武二年(1646)張獻忠戰死后,與孫可望等率部聯明抗清。永歷六年(1652),入廣西,克桂林,乘勝北上,連克永州、衡陽,“兩蹶名王,天下震動”,令清廷一度準備放棄西南七省。遭孫可望嫉忌,退入廣西,再屯云南。十年,密迎永歷帝入滇,封晉王。后孫可望降清,西南防務機密盡失,清軍大舉攻黔。他轉戰不利,退入緬甸。永歷十六年(1662),永歷帝被殺,他憂憤病作,于同年病。 大西時期 李定國出身貧寒,十歲從張獻忠,定國能征善戰,喜讀《孫子兵法》、《資治通鑒》,素稱“萬人敵”、“小尉遲”;以寬慈著稱,攻破城池未嘗妄殺,遇士紳百姓必設法保全。與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等四人均為張獻忠義子。崇禎十七年(1644年),從張獻忠破成都,被封為安西將軍,地位僅次于孫可望。 聯明抗清 1646年,清軍入川,張獻忠戰死,與孫可望率大西軍余部南走綦江,永歷元年(1647年)先入貴州,后借云南沙定洲之亂進入云南,當年與孫可望等一同稱王,建立政權,可望稱平東王,定國稱安西王,劉文秀稱撫南王,艾能奇稱定北王;1648年,定國攻破佴革龍,擒殺沙定洲,平定云南。定國在云南組織農業生產,安定社會秩序,團結少數民族,建立西南抗清根據地。 定國勸說可望:“吾輩本大明臣民,中國淪陷于外寇,則當嚴辨夷夏之界,以中國為重,今挈滇、黔、蜀‘歸就’明室,誠心輔佐”。永歷三年,孫、李遣使與南明永歷朝廷商洽共同抗清事宜。永歷四年,李定國被永歷帝封為西寧王。 西南抗清,兩蹶名王 永歷六年,迎永歷帝入貴州。大西軍北伐,李定國率東路軍東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復湖南大部;隨后南下廣西,直趨桂林,大敗清軍,取得桂林大捷,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2],大西軍收復廣西;然后北上大戰湖南衡州,十一月二十四日陣斬清敬謹親王尼堪,取得衡陽大捷,盡復湖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