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在臨床上,我們會遇見許許多多,形形色色,原因不同的高熱。 以經方醫學的視野來審視,我們比較常遇見的有四種:太陽傷寒證高熱,太陽中風證高熱,少陽證高熱,陽明經證高熱, 要理解這四種高熱,我覺得可以用八個字將它們聯系起來:邪正斗爭,互有進退。 這個邪,不能簡單的理解為表邪,理解為外來入侵者,一切使得陰陽不能調和的因素,我們都可以將其稱之為“邪”,一切有利于人體復歸陰平陽秘的因素,我們都可以將其稱之為“正”。 而這四種高熱,我覺得可以理解為正邪交鋒的四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太陽傷寒高熱 不是每一個人感受邪氣后,都會按順序出現太陽傷寒證的。一般來說,只有體質比較強健,皮膚腠理結實的人才容易出現太陽傷寒高熱。 這樣的人,當外感寒邪,寒邪束表時,由于皮膚腠理關得緊緊的,外面的邪氣進不來,里面的汗出不去,所以戰線就僵持在人體的皮部。 這個時候,人體已經感受到了外邪的入侵,全身都動員起來了,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此時也開始加班加點的生成,大量的胃氣被輸布到了皮下,而由于皮膚腠理關得很緊,這些胃氣也釋放不出去,所以積聚在皮下的胃氣就逐漸化為郁熱。 這是太陽傷寒證高熱的最主要原因。 這種高熱不要看它體溫很高,是比較容易治療的。 治療的要點就是發汗,當然這個汗不能是大汗,如果是大汗,門戶大開,邪氣就闖進來了,應該是“覆取微似汗”,慢慢地將胃氣釋放出去,與邪相爭,使邪隨汗解。 部分人不需要治療,發一身汗,病就好了,也是這個道理。 所以,對于這個病,發汗則愈,從理論上而言,當用“麻黃湯”。 但實際上,用葛根湯的機會比用“麻黃湯”的機會多,這是因為,使用解表發汗的藥物,會使得人體的津液隨之受損,葛根這味藥,本經謂之能治消渴,能治身大熱,是一味能生津液,且能使津液向肌肉、項背輸布的中藥。 所以,我們治療太陽傷寒證時,一旦患者出現了“項背大塊肌肉僵硬”,“口噤不得語”,“背反張”之時,就提醒我們,患者筋、肉已經開始出現了津液不足現象,這時候,在麻黃湯的基礎上,使用大劑量的葛根是完全應該的。 當然,若患者郁熱太盛,持續高熱,不汗出,但煩躁,口渴,這時在用麻黃,桂枝發汗解表的同時,可以開辟另外一條通道,用石膏+杏仁將熱通過膀胱排解出去。 無汗,高熱,頭痛,身痛,腰痛,骨節疼痛,脈浮緊,是這個階段的典型特征,如果伴有筋、肉部位的津液不足,就會出現項背強直,口噤不得語,若出現郁熱太盛,津液受損,還會出現煩躁,口渴。 第二階段:太陽中風發熱 什么是太陽中風證呢?太陽中風證是指邪氣突破了皮膚衛氣的防御網,侵入了肌部,如同離弦之箭直接命中了目標。 如果說太陽傷寒證中的戰斗,戰場是在圍墻之外,那么,太陽中風證,戰斗則是在城門,城墻之上進行的。 這時人體的衛氣比較虛弱,皮膚腠理處于一種微開的狀態,汗自出,脈寸浮尺弱。 這時大量被鼓舞的胃氣涌入肌部,短兵相接在肌部展開。 這樣的短兵相接也會導致發熱,但是這是一種正邪雙方互有損耗的發熱,所以發熱程度不及太陽傷寒證,在邪氣被驅散的同時,正氣也處于被消耗的狀態,惡風,惡寒的感覺也會越來越重。 這發熱,以及自汗逐漸消耗著人體的胃氣,而胃氣有所傷,又會損及腎氣。 這種損耗性的發熱,在臨床上是最常見的。 主要的治法就是用桂枝湯來補益營衛,解肌發表。 何為補益營衛?就是促進脈外衛氣的循行,推動脈內營血的運行,從肌部將邪氣祛除。 而要實現這一點,又必須守護胃氣,鼓舞胃氣。 這也是桂枝湯中,匯聚了發汗解肌,溫通經脈的桂枝,活血止汗的芍藥,鼓舞胃氣的生姜,固守氣津的大棗,甘草的原因,這是一個以補益為主,解表為輔的方劑。 當發熱使得患者肌,筋,肉的津液開始出現虧虛時,仍應該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上葛根,以滋潤人體肌部。 汗自出,發熱,惡寒,惡風,脈浮而軟是太陽中風發熱的典型特征。 第三階段:少陽發熱 少陽證的病機,傷寒論第九十七條解說得很細致了。就是血弱,氣盡,腠理開,外邪橫沖直入了。 這時戰場進一步退縮,正邪相搏于脅下,橫膈膜這個地方。 這兒很特殊,上面是胸腔,下面是腹腔,所以正邪在此相爭,涉及到很多臟腑,會出現一大堆癥狀:
這些癥狀中,最核心的就是胸脅苦滿,因為戰場就在這兒,而這又是氣機升降出入的樞紐,氣機運行不暢,膈時開時閉,膈開,胃氣達肌表,患者則熱,膈閉,胃氣郁于胸脅,患者則寒——寒熱往來就是這么來的。 所以,少陽證的治法一是除膈熱,解膈邪;二是補益脾胃。 通過,柴胡,黃芩除膈熱,將邪驅出膈外;同時鞏固正氣的大后方,用人參,甘草,生姜,大棗這些藥物來補益脾胃,鼓舞胃氣;用半夏除飲,止嘔。 把這些藥組合在一起,就是小柴胡湯了,可見小柴胡湯也不默默不欲飲食難理解呢。 需要補充的是,柴胡如不久煎,不再煎,可透表泄熱,解三陽之熱;若久煎,再煎,或用醋炙的柴胡,則專解膈邪,除膈熱。 少陽證病正邪相爭于脅下,橫膈膜一帶,此處常牽涉到心肺,肝膽,脾胃等臟腑,所以癥狀以胸脅苦悶為核心,兼或有往來寒熱,食欲不振,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脈沉弦等等癥候。 第四階段:陽明經高熱 陽明經熱,戰場已遷移到了人體的氣血加工廠:脾胃。 所以,這兒的戰爭最為激烈,這時的抵抗已無后路!因為這已經是大后方,處理不當,患者很快就會因津液虧耗,轉變為亡陰,亡陽。 所以這是患者會出現津液流失導致大煩渴”,“大渴”,“口燥渴”,“渴欲飲水”等以渴為核心的癥狀。 同時伴有的還有自汗,大汗,口不知味,口干舌燥等等。 病機就是胃中之火,熊熊燃燒,胃中津液干枯。 所以治法也很簡單,一是清火,用石膏,知母;二是滋補胃中津液,用大劑量的甘草,梗米。 石膏這味藥作用廣泛,不可將其僅局限于陽明經證,小劑量可解肌部之溫邪,如桂枝二越婢一湯;中劑量可解肺部之郁熱,如小青龍加石膏湯;較大劑量可解嚴重之肌、肉部郁熱,如大青龍湯;超大劑量可解胃部之邪火,如白虎湯。 石膏的劑量可隨病位及熱邪的輕重而變化: 桂枝二越婢一湯:石膏二十四銖:15.625克——肌部之溫邪 小青龍加石膏湯:石膏二兩:30克——肺部之郁熱 大青龍湯:石膏如雞子大:50~60克——嚴重之肌、肉部郁熱 超大劑量:石膏一斤:100克~220克——胃部之邪火 以上就是中醫面對高熱不退之時,常用的四種清熱消火之法!但是,這依然只是中醫治法中的滄海一粟。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醫師黃繼斌 一個堅持手工、慢速、思考中醫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