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朱棣雖是在永樂十四年商議營建北京,永樂十八年正式宣布定都北京,但其遷都的想法,至少是在永樂四年(1406年),或者說是永樂元年(1403年)就有了。據史料記載,明朝永樂皇帝朱棣于永樂十四年(1416年),召集文武群臣商議營建北京,并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九月詔告天下,將于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 朱棣雖是在永樂十四年商議營建北京,永樂十八年正式宣布定都北京,但其遷都的想法,至少是在永樂四年(1406年),或者說是永樂元年(1403年)就有了。 朱棣即位廢建文年號 朱元璋于1368年農歷正月初四在應天(今南京)登基稱帝,取國號“明”,建元“洪武”。當時,山東、河南、福建、廣東、廣西等許多地方尚未完全受其控制。經過半年多的征戰,上述地區均已平定。于是朱元璋參照漢、唐時期的“兩京制”,在洪武元年(1368年)農歷“八月己巳,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 之后,隨著河北、山西、陜西等地的平定,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第一次分封九個兒子為各地藩王。其中,當時年僅十周歲的朱棣被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赴北平(今北京)就藩鎮守。 朱棣在北平期間,為抵抗元朝殘余勢力的不斷騷擾,常常率軍外出征戰并取得勝利,因此其實力也越來越強。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朱元璋駕崩。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即位,并將1399年改為“建文元年”。 由于洪武后期各地藩王的實力日漸壯大,所以建文帝上臺伊始,便開始“削藩”。由此,引發起叔侄倆一個為捍衛皇權、一個為奪取皇權、且長達三年之久的戰爭,史稱“靖難之役”。 歷經三年時間的激烈爭奪,燕王朱棣終于將侄兒趕下了臺。 朱棣于1402年7月17日于南京故宮(今明故宮)奉天殿即位稱帝,但其聲稱不是繼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繼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故廢除建文年號。并在登基后不出半個月便下詔:“今年(建文四年)以洪武三十五年為紀,明年為永樂元年。” 朱棣將國都由南京遷至北京 朱允炆是由其爺爺、太祖朱元璋親自立的皇太孫,也是親自圈定的接班人。因此,當朱允炆的叔叔朱棣將其推翻,并取而代之時,其合法性自然受到許多人、尤其是洪武時期的老臣們的質疑。 當時,建文的老師方孝孺就批駁朱棣篡位,并嚴詞拒絕為朱棣書寫即位詔書,寧死不屈,以至于被誅滅十族,共有870多人為此喪命,另有千余人獲罪充軍。 不僅如此,朱棣還誅殺了不少建文帝的忠臣舊部。朱棣的殺戮暫時封了人們的口,但“倒行逆施、奪位篡權”,始終是不少人對朱棣所謂“清君側”的評價和印象,就連朱棣自己有時也感到心虛,覺得自己這個皇帝當得有點“名不正、言不順”。再加上降臣景清欲刺殺朱棣,使得朱棣總認為有許多雙眼睛在盯著自己,覺得南京對其來說是一個不祥之地。 朱棣在與侄兒三年的大戰中,北方元朝殘余勢力也常常南下襲擾,而朱棣那時卻無暇顧及。于是,當朱棣掌權后,便有時間和精力北上征戰。 而北上抗元,從客觀的角度看,北京作為大本營,的確比南京更為合適。 再加上北京本身就是朱棣原來的封地,也是其龍興之地;同時,歷史上又做過遼、金、元的都城。幾種因素加在一起,使得朱棣更喜歡北京。 于是,朱棣在南京的近二十年間,不時前往北京。有時還親自率兵北上,抗擊北元的騷擾。 在此期間,朱棣還不斷加強北京的建設。據《明史·本紀·卷七·成祖三》記載: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十四年(1416年)八月,作北京西宮。十一月,詔文武群臣集議營建北京。” 朱棣還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九月丁亥,詔自明年改京師為南京,北京為京師。”即:將北京作為國都,而南京作為留都。 朱棣遷都的想法由來已久 其實,朱棣遷都北京的想法,可說是由來已久。 據《明史·本紀·卷六·成祖二》記載:朱棣于永樂“七年(1409年)五月己卯,營山陵(今北京長陵)于昌平,封其山曰天壽。” 歷代皇帝建造自己的陵墓,幾乎都是在國都周邊選一塊風水寶地。 作為當朝皇帝的朱棣,當時的國都仍是南京,且其父皇、太祖朱元璋就葬在南京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按理,朱棣選擇修建陵墓的地址,應該也是在紫金山或是南京周邊,可其對南京紫金山以及南郊雨花臺、牛首山一帶這么好的風水寶地似乎不屑一顧,卻千里迢迢地到北京擇地建陵。 而且當四年后、即永樂十一年(1413年),長陵建成時,朱棣又將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去世的夫人仁孝皇后從南京遷葬長陵。 至于北京皇宮(今故宮),也是朱棣仿照南京皇宮的式樣,于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營建的。 可見,至少在永樂四年(1406年)建造北京皇宮時,朱棣就已打算將國都由南京遷至北京了。 更何況朱棣于1402年7月在南京即位后只過了半年時間,于永樂元年(1403年)農歷正月,朱棣就將北平改為“順天府”,以與南京的“應天府”對應。并將其父朱元璋定的開封為“北京”,改成北平為“北京”,只是在前面加了“行在”兩字。意為:“天子所在的地方或天子巡行所到之地”,以示與當時的國都南京之區別。 由此不難看出,實際上朱棣于1402年7月在南京即位后的這半年時間里,就已有了將明朝國都由南京遷至北京的想法。加上“行在”兩字,只不過是一種過渡的方法,以便讓臣屬部下以及黎民百姓有一個漸漸適應、逐步接受的過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