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典籍中無高血壓病名記載,而是以辨證的方法,根據患者主癥,分析原因以定病名。通過大量臨床實踐,根據臨床癥狀、病程,結合辨證論治的經驗,認為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中風”、“頭痛”、“眩暈”、“肝風”、“肝陽”、等癥,與高血壓病頗為相當。《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諸風調眩,皆屬于肝。”《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則認為:“是以木郁發(fā)之,甚則耳鳴眩轉。” 病因病機: 1.肝陽上亢:長期精神緊張或憂思郁怒,使肝氣郁滯,郁久化火而產生陽亢之象。 2. 肝腎陰虛:。若肝陽上亢,不但耗傷肝陰,亦可損及腎水。 3. 痰濕中阻:嗜酒肥甘或思慮勞倦,傷及脾胃,可使脾失健運,聚濕成痰。痰濁阻滯中焦,,蒙蔽清竅。 4. 心腎不交:稟賦不足,房勞過度或久病之人,腎陰暗耗,不能上乘于心,水不濟火,心火獨亢。 4. 淤血內停:憂慮郁怒,五志過極,肝氣阻滯,血行不暢而成瘀,可致瘀證;陰虛內熱,煎熬津液,血凝成瘀;陽虛內寒,血失溫煦,行滯成瘀。 5. 陰陽兩虛:陰虛日久,則影響陽氣充足,產生陰損及陽的病理過程,導致陰陽兩虛。 從寒論治的病機 中醫(yī)從寒論治治療高血壓病
冬季血壓難以控制的高血壓患者,臨床上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以溫熱的藥物往往能達到很好的效果。高血壓病多屬中醫(yī)的頭痛、眩暈范疇,
臨證多見于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者, 用藥多偏寒涼,
習慣上忌諱使用附片、干姜、桂枝、肉桂等溫熱藥于高血壓病患者。若按常規(guī)常法治療此類患者,
往往無效,
甚或癥狀加重。中醫(yī)在辯證基礎上可加用制附子、干姜溫陽扶陽;并可加以萸肉、桂枝、淫羊藿等輔助干姜附子溫陽化氣。
病例:張某,男,75歲,高血壓20年余。病史:頭暈20余年,診斷高血壓病,平素血壓控制尚可。一月來天氣突然變冷,血壓常在160/80mmHg以上,頭暈伴畏寒怕冷,腰膝酸痛,夜尿多,舌暗苔白膩,脈弦滑而沉。長期服伲福達20 mg,Bid;厄貝沙坦片150 mg,qd;因平素服用上述兩種降壓藥血壓控制尚可,天氣突然寒冷引起血壓波動,故暫不調整降壓藥。方藥:半夏9g,白術12g,天麻15g,茯苓20g,陳皮12g,川芎15g,,制附子6 g(先煎),干姜10g,山萸肉15 g,桂枝10 g,淫羊藿15 g,炙甘草6g。每日一劑。方以半夏白術天麻湯健脾燥濕,化痰熄風,加用制附子、干姜溫陽扶陽;山萸肉、桂枝、淫羊藿、輔助干姜附子溫陽化氣。服10 d后血壓逐漸平穩(wěn),血壓降為145/75 mmHg,頭暈,四肢不溫等癥狀有明顯好轉。一個月后血壓降為135/70 mmHg,已無頭暈、四肢不溫、畏寒怕冷等癥狀。 總結: |
|
來自: 汝州中醫(yī)王國營 > 《杏林醫(yī)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