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老子講“道”的重要文獻之一,既往很難解讀。我在《走近老子-道德經章秩重組注譯》中,將其列入“玄妙之道”,說明我的認識不足。在完成《靈樞·九宮八風之古歷法說》后,我逐步領悟,提出是否可依堯典、山海經、九宮八風圖、易學之十二辟卦及中天易學說等綜合解之。現作嘗試,請行家里手們指正。 關鍵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抱陽 損益 古歷法說
老子《道德經》世傳本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睔v來注家們在解上文時,都未見比較合理的解釋。我于四年前在《走近老子·道德經章秩重組注譯》第三十一章中也解釋的十分勉強。如同意說“二即天”,二生三之“三”即“地”。又說“三(地)生萬物,也就只能指中國廣袤土地上的萬物了?!?/span> 現在我認識到這樣的解釋是不能令人滿意的。當我完成《靈樞·九宮八風圖之遠古歷法說》后,對于“三生萬物”有了一些新的體悟,試想將“道生一,……”放在老子時代進行考察;放在《道德經》全書中考查;放在老子時代我國易學中進行考查,希望尋找到較為合理的解釋。 從《道德經》全文分析:老子對“道”的認識有一個基本的落腳點,即“……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又強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落腳點表明:老子所說的“道”,是他根據自己對自然界社會生活中萬事萬物的觀察,認識到它們都存在自己發生、發展的規律性;“道”概念是老子從萬事萬物客觀規律性的總結認識中提練出來的。因此“強字之曰道”。正如《莊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點明的“道”。其實《尚書·周書·周官》:“論道經邦,變(辯)理陰陽”,講治理社會之道。較老子早的管子講過,“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 (《管子·樞言》),管子在此講的是日月運行規律與生理規律。與老子同時代的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墩撜Z·季氏》:“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都是講君子、國君的行為品德?!八臅r有明法”就是講四季更替規律
此圖內圈即太極圈,將二分、二至、四立繪入,說明最早歷法是依二分、二至、四立劃作八個節氣的歷法,此歷法大約產生于堯帝時期,將一年分四季,立春、春分為春季,立夏夏至為夏季,立秋、秋分為秋季,立冬、冬至為冬季。太極所示,總體包含太陽在赤道南北位移給北半球帶來的陰(寒)、陽(暑)氣息的變化過程。春分、秋分的直接聯線是赤道,即我國古歷法理論中春分、秋分之時全都發生在赤道線上。從圖上看,夏至點太陽在北回歸線,冬至點太陽在南回歸線。由此不難看出冬至一陽初生。必須指出:在此圖中,是以“東周王城”即洛陽為觀測點記繪先天圖、歷法子午線的。今廣州在北回歸線上。因此本圖之地理范圍均在周王城以南。此一記錄與冬至、子、在北似有矛盾。但這是兩個概念。一為古先天圖、歷法子午線原則,一為判斷冬至日在南回歸線,太陽由此北歸,一陽初生而強列之。故請讀者慎思之。中國依地支配十二次,圖中將十二消息卦配入,依卦象原理,使陰陽氣息更替一目了然,由此既可理解“一陰一陽之謂道”,又可用四季更替說明“萬物負陰而抱陽”。外圈依建寅配月,寅為正月,卯是二月,類推。春分前后為春季,夏至前后為夏季,類推。依十二消息卦立少陽、太陽,少陰、太陰,與先天八卦圖及乾陽、坤陰的思想基本一致。二陰二陽理論是三陰三陽思想發展的前驅。在本圖的東西兩側立了兩條線,我稱謂“日入之山甲、日入之山乙”,其實這個分法是為了使利用山景觀日之東升西沉圖示變作一個平面圖示。因《堯典》、《山海經》中追記古人觀日出,日沉是分別在“東方之山”、 “西方之山”進行的。但實際上我們是可在同一山區、同一點早朝東取一山景觀日出點記之;晚朝西取一山景觀日沒點記之的,而這樣的觀測更切實際。我于1985觀日西沉點位移,曾同時在后涼臺觀看過日之東升位點遷移,只是因早晨時間很緊,無法堅持詳細記錄而已。在西沉圖中觀測到夏至(6:21)記下日西沉點,到6:23觀測時,日西沉點向南回移,與6.19號日落山位點同,6.30號日西沉點與6.12號西沉點基本相同,類推。可見我在觀日西沉時,采用西山群峰的同一條線往復記錄觀日西沉位點。在本圖中采用甲、乙線分別記錄,冬至、春分、夏至之日西沉點位移記于左側線甲(向上),夏至、秋分、冬至之日西沉位點記于右側線乙(向下),使此圖展開作一個平面,由此更好理解九宮八風圖之本意了,為解“道生一、一生二、……”創作了一個平面,試解之。 在我國歷史上,周王室對于冬至節是十分重視的。每到冬至之日,周國王就要舉行濃重的祭祀儀式祭奠天帝、先祖,以迎春日的到來,因為冬至之日“一陽初生”,預示著春將回大地,寒盡暖來。所以我領悟老子是在見到“九宮八風”之類的古歷法圖示后將北回歸線當作“陽極點”(夏至),將南回歸線當作“陰極點”(冬至)后,理解在這段時空內的三點(即二分點,夏至點和冬至點)具有環周不息變遷特性,蘊含萬物的萌長收藏的天性。因此體悟出“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的,于是便寫下了第四十二章全文。如果上述認識可以成立,那么,老子已知“中天易學說”中的天文、歷法之道理了。 “中天易學說”與圭表測日影定二分二至四立有關,應屬于春秋時的易學理論之一,見于衛元嵩的《元包經》,其核心思想以坤為首。鄒學熹引《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太陽所至,為寒府、為歸藏”。《史記》指出:“歸藏者,即黃帝之易也”。鄒氏解曰:“歸藏者,黃帝之中天易也?!薄对洝肪褪且砸荒晔卤儇酝蒲萦位?、歸魂的。關于游魂、歸魂,鄒學熹引《伍劍禪與章太炎論易卦歸魂、游魂書》指出:“古說,日光的陰影稱魂,魂就是晷景(圭表之影)的代稱,一年往來于赤道兩次,前為春分,后為秋分,夏至日游極北,名北回歸線。自是之后,漸次南歸;冬至日游極南,名南回歸線;自是之后,漸次北歸,皆須經過二分之點,往來循環不已,易學上名曰歸魂、游魂”?!吨芤住は缔o》講:“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毒┓恳讉骱笮颉吩唬骸盎?,陽物也,謂乾神也”。鄒學熹強調:“日體有精光,陽氣有生機,萬物非此光氣不能生存,所以精氣為物也。魂為晷影,游移南北,可據以驗氣候,而知有四時八節,故游魂為變也”。從“晷影”分析:“晷影”取每日正午(或曰“日中”、“中天”)觀圭表之影與正南北向平行時觀“晷影”之長短而行之。以八尺之圭記,冬至日正午影最長(13.5尺),夏至日正午影最短(1.6尺),春分、秋分均為7.5尺。當我們于八尺之圭的晷影1.6尺處(夏至日)劃一平行線,即北回歸線。于13.5尺處劃一平行線,即南回歸線,于7.5尺處再劃一平行線(春分、秋分點即赤道)??梢姟瓣杏啊敝贤眮矸秶驮谀媳被貧w線之間,它們被赤道線分開,這就是《系辭》講的“游魂(日之晷影)為變”;這就是章太炎所講的“夏至日游極北,……冬至日游極南”。為解“中天易學說”提供了依據。(見圖二,圭表測日影甲、乙)。此外,因圭表測日影使用較晚,我傾向于用堯典、山海經等史料及觀日西沉圖示解“道生一,……”,其理也十分清晰。傳統觀念認為日光之精魂始于春分、秋分點。日之精魂從春分點到夏至點稱“游魂”,從夏至點到秋分點謂“歸魂”。當日之精魂從秋分點到冬至點叫“游魂”,從冬至點返還春分點曰“歸魂”。所以春分秋分點是“精魂”的出發點與歸宿。這個出發點與歸宿點老子名之曰“一”,即“道生一”。正如邵雍所說:“一者何也?天地之心也“(皇極經世緒言)。”“天地之心”即天地的中心,即春分、秋分的出發點與歸宿點,當今命之曰赤道。太陽起于春分向北游魂達夏至后返歸,向南游魂到冬至點后再返歸,其中夏至(日在北回歸線)、冬至(日在南回歸線)就是“一生二”,南北回歸二線再加赤道線,就是“二生三”;在南北回歸線之間陰陽互相更替,四季分明,萬物春萌、夏長、秋收、冬藏便是“三生萬物”,即“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所以老子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實質是“道 法于”觀日之東升、西沉位點遷移之古歷法理論的“自然”。 為促進對老子的許多原始概念的認識,我大膽將這一“體悟”撰錄成文,請老子學家們,古天文學家們指正。(嚴健民)
2006年8月24日 2007年1月30日修改 2009.4.重計本 參考文獻: 1、《尚書·堯典》 2、《山海經·大荒東經》《山海經·大荒西經》 3、《靈樞·九宮八風》 4、鄒學熹、鄒成永《中國醫易學》四川科技出版社 1992.81.560頁 5、嚴健民《靈樞·九宮八風圖之遠古歷法說》 陶廣正、柳長華主編《醫論集綿》 中華中醫藥學會 2005.294頁
|
|
來自: johnney908 > 《經絡密碼的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