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的生理病理特點 肝位于腹部,橫膈之下,右脅之內。肝在五行屬木,性喜條達而惡抑郁,通于春氣,主動,主升。肝開竅于目,藏魂,其華在爪,在體合筋,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肝病內科張永 (一)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調暢、疏通全身氣機,令其暢達、宣泄的作用。肝主疏泄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調理疏通氣血津液:氣的升降出入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也是臟腑功能正常發揮的前提和保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氣機調暢臟腑功能才能保持協調平衡,氣機的調暢又是推動血液、津液運行的基本條件,故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證機體的氣血津液運行流暢,經脈通利。 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可分為疏泄不及和疏泄太過兩種情況:前者是指肝氣失于疏通暢達而導致氣機不暢,亦可稱之為“肝氣郁結”,主要表現為肝經循行部位如胸脅乳房少腹部位的脹、痛、不舒,“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機不調,血脈不利,容易發生月經不調、經閉、癥瘕、積聚等病證。疏泄太過是指肝氣上升、躁動太過,潛降不及,形成肝氣上逆、肝火上炎、肝陽上亢等病理變化,常見表現如頭痛頭脹,面紅目赤,急躁易怒,胸脅脹滿等,血隨氣逆還可出現吐血、衄血等。 2、調暢情志活動:肝的疏泄功能與情志活動密切相關,人體正常的情志活動主要依賴于氣血的正常運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氣機調暢,血脈流通,對保持心情開朗舒暢至關重要。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多易導致情緒失常,如肝氣郁結常表現為悶悶不樂,抑郁寡歡;氣郁日久則化火,肝火上炎則表現為急躁易怒,易于激動。反之,外在的精神刺激,如暴怒或抑郁等也會導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從而表現出肝氣郁結或肝氣橫逆的病理變化。 3、促進膽汁分泌、調解脾胃消化功能:中醫學認為膽藏精汁(即膽汁),來自肝,“肝之余氣,泄于膽,聚而成精”。膽汁的正常排泌依賴肝的正常疏泄。另一方面,肝又通過其調暢氣機的功能來調節脾胃的消化功能。生理上“脾氣以升為健,胃氣以降為和”,脾升胃降的氣機運行方式是脾胃消化功能得以正常發揮的基礎。而脾升胃降的協調平衡又依賴肝氣的調暢,換言之,肝主疏泄是脾升胃降的前提和保障。肝失疏泄,不但會影響膽汁的正常排泌直接影響消化功能,如出現口苦、黃疸、厭食、腹脹等癥狀,而且還會導致脾不升清、胃不降濁,從而出現肝脾不和(脅肋脹痛或不舒,腹痛腹瀉,乏力倦?。┗蚋挝覆缓停{肋脹痛或不舒,噯氣,反酸,胃脹,便秘等)。因此,臨床治療脾胃病時常常選配疏肝理氣的藥物,正是此意。 4、調節女子月經和男子泄精:肝的經絡繞陰器耳循行,且與沖、任二脈相通,“沖為血海”、“任主胞胎”。女子的月經與排卵,男子的泄精也都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肝失疏泄,常會導致月經不調、遺精、早泄等病證。 (二)肝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貯藏血液的功能。有三方面的含義:第一,是指肝有調節血量的作用,“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于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臟?!奔词钦f人體各組織器官的血液量常隨不同的生理需要而發生相應的增減。肝藏血功能的正常對于維持機體生命活動有重要意義。人體臟腑、肢體都需要在血的充分濡養下才能發揮其正常生理功能。第二,是指肝有防止出血的作用,肝體柔和,可使血不妄動而內藏。第三,是指肝通過藏血對其疏泄功能有制約作用,肝血充沛,肝體柔和,陰能潛陽,制約肝氣肝陽的亢逆,從而維持其正常的疏泄功能。 肝的藏血功能失常也被稱為“肝不藏血”,臨床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藏血量不足,失于濡養而出現功能減退,如目失所養則視物不清,干澀,夜盲;筋脈失養則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二是藏血功能減退而發生出血,如嘔血、便血、血崩等。此外,肝血虧虛,肝體失柔,陰不潛陽,還可導致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等病證。 (三)體陰用陽 生理情況下,肝氣主升主動,向上、向外、變動不居;病理情況下,以陽證、熱證、實證多見,如肝氣郁結、肝郁化熱、肝火上炎、肝氣上逆、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等;虛證僅有肝陰不足、肝血虧虛,相對少見。肝陰、肝血是維持肝主疏泄功能正常發揮的內在物質基礎,稱為“肝體”,肝的功能活動稱為“肝用”,物質基礎的缺乏必然導致功能活動的異常,然而,由于肝所特有的主升主動、向外向上、變動不居的生理特點,所以陰血不足導致的功能異常多表現為陽證、熱證、實證,但這只是表象,內在基礎是虛損,肝陰肝血越是不足,肝氣肝陽越易郁結、亢逆,如果錯誤地將“體用失調”判斷為純實證,一味疏肝、清肝、平肝、抑肝、鎮肝、伐肝,或可取效于一時,終究是徒傷正氣,加重病情。因此,中醫治療肝病特別強調“體用同調”,養肝體而暢肝用,令肝血充沛,肝體柔和,陰平陽秘,肝氣肝陽自然升降有度。 (四)善干他臟 “肝者,干也,善干他臟”,肝為風木之臟,變動不居,肝經循行所過之處,聯絡臟腑眾多,加之五臟分屬五行,相互之間生克制化,存在復雜的關系。病理狀態下,肝病極易通過經絡、五行關系影響到其他臟腑,導致合并出現他臟病變;其它臟腑的疾病也會循經感傳,影響到肝,如脾胃濕熱,熏蒸肝膽,會發生肝膽濕熱證;肝屬木,脾屬土,木克土,因此肝病最易傳脾造成肝脾同病或肝胃不和;心主血,屬火,肝藏血,屬木,木生火,在五行屬母子關系,思慮過度,心血暗耗,導致心血虧虛,子盜母氣,也會影響到肝藏血的功能,最后形成心肝血虛證;腎屬水,肝屬木,水生木,肝藏血,腎藏精,肝腎二經多處交匯,精血互化,肝腎同源,腎精虧虛,可導致肝陰不足,出現形體消瘦、肝區隱痛、腰膝酸軟、失眠健忘、口燥咽干等證,常用“肝腎陰虛”來進行概括。因此,肝臟有病,有善干他臟、相兼為病的特點,造成相關臟腑功能失常,出現兼證,如心肝血虛、肝脾不和、肝胃郁熱、肝膽濕熱、肝腎陰虛等等。在慢性肝病階段,甚至會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時出現肝郁脾虛、肝腎陰虛、瘀血阻絡、肝膽濕熱等并存的復雜狀況,單純的肝氣郁結證、肝陰不足證反而較為少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