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不瞑眩厥疾不瘳”這句話來源于《尚書》,意思是說某些中藥服用過程中往往有些異常不快反應,稱之謂“瞑眩反應”。如服用靈芝常感到頭暈、胃脹或腹瀉等反應,還有體弱者一用人參就出現頭疼不適,一般也就三、四天則癥狀消失,病則在不知不覺中好轉了,所以“暝眩反應”也稱為“好轉反應”。 一些陰寒較重者使用附子、烏頭等熱性藥物常常感到頭暈、目眩,還有些人在腦供血不足時,當使用當歸、川芎、葛根感覺頭疼有加重的感覺等均屬于“暝眩反應”。 記不清哪一年,曾治一王姓婦女,40歲,體弱多病,易生氣,每年春秋必犯眩暈,查脈細弱,舌淡苔白。按氣虛痰濕治療,曾用“二陳湯”、“澤瀉湯”加味,每次都加入桂枝、人參10克,則每次都訴說服藥即頭痛,隨即停藥,總是沒能根治,年年月月數次眩暈嘔吐,后來我告訴她,你的眩暈屬于痰濕、氣虛眩暈,血壓偏低,我用黨參可以治強,但不能根治。后來堅持用一周加了紅參的湯劑,一年后也沒犯。該患對人參就出現了“暝眩反應”,對人參產生了懼怕,后來堅持用了幾天,雖然一時頭痛,但過后效果頗佳。 唐代大醫孫思邈在《千金方﹒治諸風篇》曾講過他自己得了中風,四肢麻木,語言謇澀,曾囑咐其弟子用“續命湯”煮散,每日四次包煎口服后十天而愈,服藥后都感到頭疼、惡心,甚至幾分鐘休克,但藥后效果斐然。 有些中藥藥性劇烈,產生的副反應也大些,如制川烏、附子、等大熱的藥物,服后多少有些不良反應,不少人服用藥性較緩的靈芝也有“暝眩反應”,筆者第一次服靈芝時就出現一周的眩暈,晨期或夜間有暈感,而服過一周則眩暈消失。 暝眩反應常常因人而異,同樣用藥有的人有,有的人則沒有,和人的年齡、體質、病情及健康狀態不同而有差異,一般常見的癥狀有頭疼、惡心、頭暈、關節疼、氣短、腹瀉等表現。出現“暝眩反應”說明藥已中的,正邪相爭出現一些不適癥狀,待2-3天以后則自然消失,其病也明顯好轉。“暝眩反應”常被誤以為是藥物中毒而中止服藥,則錯過治病之機會,“暝眩反應”一般不過三日,藥停則無,其病也隨著消失,凡是服藥后有“暝眩反應”者往往效果極佳,初學中醫者不可不知。 歡 迎 關 注 版權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