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做“一念不覺”,常常有人追問:什么時候開始不覺的?同樣的問題還包括:無明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還是像基督教所說的那樣,是上帝創造了世界? 之所以有那么多人追究“第一因”,是因為我們的認識來自經驗。而經驗是有限的,只是生命中的一個片段。就片段而言,的確有作為開始的、暫時的第一因。 但佛教所說的輪回就像一個圓環,是周而復始的。雖然無明是第一個環節,但同時還貫穿生命延續的整個過程。之后的哪個環節沒有無明?在行里有無明,在識里有無明,在名色里有無明,在六入里有無明,在生里有無明,到老死還是有無明。 所以,“一念不覺”不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不覺,而是念念不覺。在解除無明前,從來都沒有覺悟過。這個“一念”是包括一切,一旦驅散無明,就念念都在覺悟中了。 對十二因緣的追尋,也是心理探索的過程。后來,禪宗也用類似方法,從“一念未生前本來面目”直接尋找。一般人都是活在念頭中,所以禪宗要求學人在一念未生前,看看念頭背后的是什么。這是從行入手,來探討生命本源,和觀照十二緣起的修行理路一致。 十二緣起包含了輪回和解脫兩重因果,從認識苦到止息苦。從輪回的因果來說,佛陀還以“惑業苦”對十二緣起作了高度歸納。其中,“無明、愛、取”屬于惑的范疇,“行、有”屬于業的范疇,其他幾支屬于苦果的范疇。 而從解脫的因果來說,對緣起的觀察,是從禪定導向智慧的關鍵。當然,僅僅知道名相還不夠,否則我們就能因此覺悟了。佛陀是通過禪定,在得定的基礎上觀照諸法的無常、苦、無我,從而獲得觀智,破迷開悟。 |
|
來自: 靜山主人v6drpr > 《佛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