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來,我一直在思考“中醫之痛”這個話題,但又遲遲沒能下筆。“中醫振興、拯救中醫”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這些口號已經喊了幾十年,可成效如何呢?有沒有被重視起來呢?近兩年由于工作原因常去各地大大小小的醫院走訪,關注中醫中藥的一顆“中醫之心” 一次又一次地被耳聞目睹的事實所撞擊和刺痛:中醫診室門可羅雀;中藥房偏居一隅;一些省市級的中醫醫院在窮困潦倒中慘淡經營;醫院中藥使用量逐年萎縮;好端端的一個中醫院被莫名其妙地改換成為五花八門的專科醫院。 看到中醫身陷如此尷尬難堪的境地,總不免心痛萬分。 中醫現在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危機?社會各界的人們討論了很多,照我淺薄的認識來看,最重要原因應該是現代中醫醫術整體水平的倒退。不是中醫不治現代人的病了,而是現代人不知道怎么用中醫來治病了。我們現在看到的中醫,我們現在認識的這個中醫,究竟代不代表真正的中醫?我們現在在各類中醫醫療機構看到的這些醫生的水平,究竟能不能代表中醫的真正水平?中醫的真正水平在哪里?中醫的制高點在哪里?在現代,還是在古代? 中醫輝煌的歷史———中醫的優勢 中國醫藥學具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和其他類別的醫學相比,中醫有很多值得驕傲和稱奇的地方。中醫是一門強調治“未病”的醫學。 見微知著,是中醫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未病就是尚未成形的病,是處在醞釀階段的病,這個時候你去治它,不費吹灰之力,可是一旦等到它形成了,成為器質性的病,這就是已病,這個時候就病去如抽絲了。目前現代醫學的診斷技術從總體上說還是處于診斷已病的水平階段,這個診斷技術再先進,也只是診斷出那些已形成的病,對于未病,對于尚未形成的病,現代的診斷還無能為力。 中醫文化是一個早熟文化,就像音樂和繪畫一樣,像貝多芬、柴可夫斯基、達芬奇這樣的頂級藝術家所代表的藝術水平,是不是過若干年就一定會有超過這個水平的藝術家出現呢? 搞藝術的人都很清楚,到現在還沒有出現這樣的階段。在中醫領域,東漢時期醫圣張仲景把中華醫藥推到了一個頂峰,正是垂范領悟了他的醫術醫道和醫學內涵才成就了孫思邈、李東桓、葉天士等一大批華夏名醫。現代研究推廣中醫的人不是也像藝術界垂范貝多芬、達芬奇一樣垂范張仲景嗎? 中醫和西醫的比較———當代中醫的困惑發源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醫學(簡稱西醫)是目前醫療領域的主流,它的理論與應用之間有一個龐大的技術中介,有大量現代化的手段可以借助,而且這些手段越來越先進,西醫醫生“上路”非常快。而中醫沒有這樣一個中介,傳統的中醫診斷技術是望聞問切,醫術醫道靠師門代代言傳身教,從中醫理論到實際運用有很大的跨度,這就給中醫的發展運用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修煉成一名合格的中醫醫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現在大多數人對中醫的認識,都是從已病的層次去認識,從這個層次上去認識中醫,當然覺得中醫處處不如西醫。打一個比方,比如一個心肌梗死的病人,心肌梗死發生了,是往中醫院送,還是往西醫院送?我看100個人會有100個人要往西醫院送。如果這樣比較,那中醫確實要甘拜下風。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對這個有心梗隱患的病人,用中醫提前治療,讓他根本就不發生心梗,西醫是發生了以后去救治,這兩個哪一個更有益?我想100個人會有100個人是贊成中醫的。 中醫講究治未病,可現在許多人偏偏要在已病的行列跟西醫較勁,這叫以己之短擊人之長。現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中醫醫生,滿腦子西醫的治病思路,遇到腫瘤病就滿腦子想的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這些抗癌藥。我想這個不是中醫,充其量是中醫下工。既然是中醫,就要有中醫的思路,就要臨證察機,對癥下藥。 到過南陽醫圣祠里參觀過的人都能看到展覽館里有很多非常精致的中醫醫療器械,所以不要簡單地認為中醫僅僅是內服用藥或針灸術,不要忘記是我國東漢時期的華佗最早掌握了外科麻醉術。過去在鄉間有很多擅治骨傷或毒瘡的中醫郎中,跌打扭傷經他們隨手一拂便渙然冰釋。中醫是一門非常優秀的醫學,只可惜后來人不爭氣,我們不是后來居上。現代的手段還沒有辦法代替中醫原有的望聞問切,而原有的這些方法又在很快流失,搞成這個樣子不是中醫不好,是我們沒有把它繼承好。有很多好的醫療技能都失傳了,被遺忘了。不讀中醫經典,不鉆研古人的醫學精髓,不虛心拜師學藝能行嗎? 唇亡齒寒———中醫之痛誘發的中藥之痛 中醫中藥,中華瑰寶,一對唇齒相依的難兄難弟。隨著中醫漸漸與世人距離的疏遠,中藥的應用也會跟著萎縮,尤其是很多傳統常用的中藥品種、中藥劑型尤為突出,很多過去常用的中成藥在醫院已經找不到了。湖南一家大醫院藥劑科主任介紹,香砂養胃丸在他們醫院現在只有兒科一位老教授開方給兒童研碎服用,聽了之后我都感到有些意外。多好的一個中藥品種,在其他的科室怎么就不用呢?還有我所了解的中醫眼科常用的明目地黃丸,緩解視疲勞效果非常好,很適用于視疲勞(包括眼睛近視)人群。可是由于缺乏醫生的有效推薦指導,竟深藏閨中不為人所識。 目前,中老年人是中醫中藥的主要消費群體。新一代人大小病癥基本上都習慣于西醫治療,對傳統中醫藥缺乏認知,信任度不高,中醫醫生又青黃不接逐步老齡化。我們這一代人青睞中醫藥,但下一代人還能不能夠繼續成為中醫中藥的忠實消費者?過去老百姓在鄉村藥鋪,有病看中醫郎中花很少錢就能治好病,現在看一個感冒動輒幾十上百,為什么?很多中藥不是病患者不需要了,而是沒有醫生主張用這些藥了。中醫中藥缺乏一個良好的醫學氛圍,中藥消費群體增長趨勢難以預料。很多西醫醫生又對中藥不甚了解。如果將來醫學全盤西化了,中藥能被醫生尊崇嗎?唇亡齒寒,中醫之痛孰最痛?我想最痛的可能是我們的中藥生產企業! 中西藥對醫學依存關系———中藥發展要走出誤區 我們現在很多中藥企業經營方式一味地模仿西藥企業,卻忽視了中藥和西藥的生存模式還有很大的區別。我們可以簡單地分析一下西藥(包含醫療器械)制造業和醫學界的關系。在現代醫學體系中,是西藥藥品、醫療器械在推動著西醫醫學的發展和進步。西方醫藥企業投入大量的科研力量搞新藥、新技術、高科技醫療器械的研發,例如,青霉素的發明,抗菌素的升級換代,每一次新藥、新技術的應用就會帶來一次醫療水平的飛躍、醫療領域內的變革。 而中醫和中藥的關系呢?中醫重視人體內在的平衡狀況和藥物對這種平衡狀況的影響,臨證施治并不是簡單地針對某一病癥,而是針對機體的功能系統或功能部位,深究病因,不但講辨證,而且還要講辨病,重視人與人的個體差異。即使病機相同但發病時間、季節不同用藥也會不同,和西醫診斷用藥完全是兩個思路。 離開了中醫醫術,再名貴的中藥也不可能達到很好的療效,也可能毫無價值。中藥注定是中醫的“依附物”。西藥推出新藥,醫生們趨之若鶩,醫院都以擁有最新的高科技醫療設備而自豪。中藥呢?也有研制出新藥的,但和西藥的新藥相比,其實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新藥。因為研制的這個新藥所用的方劑配伍以及藥理可能早幾百年前就存在使用,無非是新增一個國家生產批文而已。沒有醫生的臨證使用,同樣不能為病患者造福。正因為中藥和西藥的生存模式不同,中醫藥企業要擔負的科研開發應該和西藥企業的內容有所不一樣。 中華民族是一個善于思辨的民族,體現在我們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翻開東西方的軍事戰爭史,不難發現,東方軍事發展的核心是重在一個“謀略”上,而西方軍事發展的核心始終是在發展實力(武器裝備)上,其明顯差異不言而喻。中醫不也是如此嗎?中醫憑的是智慧來救治蒼生。 現在有一些營銷策劃機構套用日常消費品的營銷模式來運作中醫藥產品的市場推廣,認為一個策劃案例的實施就能成就一個銷售上億的中藥大鱷,這種醫藥營銷模式真的能帶來一個中藥品種的持久銷售嗎?大家都這樣做真的就能帶動中藥市場持久的繁榮嗎?中藥品發芽開花的根源在中醫醫術,離開了中醫醫術的沃土,單純的中藥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中醫危機已經引起社會普遍重視,國家有關部門已經開始了拯救中醫的行動計劃綱領,但中藥將要面臨的傷痛之憂似乎還沒有引起人們的覺醒。中藥企業如何免遭中藥之痛?在中醫資源缺乏的狀況下,中藥制造業如何自救自強?這個問題也許只能由中藥企業自己來回答。但我想,辦法不外乎圍繞傳統中醫來做,醫興藥榮。中藥要“反哺”中醫,中藥企業也要積極擔負起振興中醫的使命。只有中醫醫生隊伍壯大了,才能成就中醫藥事業的繁榮昌盛,這也是中藥擺脫傷痛之憂的必由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