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經常因為畫不出立體感而困惑? 有沒有被說畫面過渡太生硬? 有沒有覺得自己畫的并不像實物? 有沒有覺得畫面太灰沒有起伏? 如果你有 那么你進來就對了! 在光的照射下,物體會產生不同的明暗度,而直接影響物體的立體感、空間感和質量感。 達·芬奇說:“一切形體都被光與影包圍著。” 物體所產生的明暗層次與光源的強弱、距離、角度等有關。 如果光源強,中間色減弱,則明暗對比強,立體感也強;反之明暗對比和立體感弱,但色調變化豐富。光源距物體近,則明暗對比強、立體感強;反之明暗對比柔和,立體感弱。不同的角度,物體的明暗關系亦會產生變化。 任何物體受到光線照射后,都會出現受光部和背光部,即明、暗兩大系統,這兩大系統構成素描明暗變化的基礎。在這兩大系統的基礎上再分為亮、灰、暗三大面和根據受光強弱不同而再分為五大調子。 三大面 明暗變化的三大面是指亮面、灰面和暗面,即習慣上所稱的“白、灰、黑”。 亮面是指物體的受光部分,若物體質地光滑并與光源垂直成90°角反射時,會呈現出最亮或高光點。繪畫時使用較硬的鉛筆或著筆時輕些描繪即可。 灰面是物體受光線側射的部分,是介于亮面與暗面之間的過渡地帶。灰面層次變化豐富,復雜而微妙,最富有表現力,也是比較難以表現的方。在表現時,要反復推敲,并與暗面、亮面比較,切忌盯著這部分不放,否則將會越畫越暗。 暗面是物體背光的部分,它包括反光部分。暗面的處理是否豐富、透氣,將直接影響到 立體感和空間感的表現效果。 五大調子 明暗五大調子是三大面的具體化,進一步說明明暗變化的規律性。五大調子指亮面、灰面、明暗交界線、暗面、反光和投影,其中亮面、灰面屬于受光部;明暗交界線、反光和投影屬背光部,是物體受光照射后產生的基本色調。無論物體起伏多么復雜都不會改變明暗五大調子的規律。 明暗交界線是物體受光部與背光部交界的位置,它把物體明暗兩大部分區別開來,但并不是一條簡單的“線”,而是一個轉折面,它根據物體本身結構的起伏而產生深淺、虛實的變化。它一般在物體形體轉折的部位中,是顯現內輪廓特征的重要因素,表現時應仔細觀察、細致刻畫。 反光是由周圍事物反射于物體的暗部而形成的,反光的強弱取決于物體本身的質地、周圍事物的質地及固有色的深淺。在一般情況下,反光的亮度都不會超過亮面的受光部,它應統一在暗部之中。物體的反光使物體產生“透明感”,有利于立體感和空間感的表現。 投影是光線被物體遮擋后,在背光一側順光線投射方向留下的陰影。當投影落在起伏的物體上,投影自身也就隨之而變化。一般來講,物體與投影交界的地方較深,界線較清楚,越遠越淡、越模糊。 素描作品欣賞 ![]() ![]() ![]() ![]() ![]() ![]() ![]() ![]() 我們知道,無論光源的強弱、距離、角度發生怎樣的變化,物體的形狀和質地都不會有所改變,但物體的明暗卻會產生極大的變化,并給人們不同的形狀感受和質地的肌理效果。只有把握好物體的結構,才能更好地利用明暗關系來塑造它。我們在表現物體的明暗關系時,并不是為了表現明暗調子而表現明暗調子,而應在對物體本身結構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后,再進行明暗關系的表現,即分析物體的明暗變化是為了表現不同的形體結構而產生不同的明暗關系。如果只停留于表象的明暗關系的摹寫,則會使表現的造型結構不實在。 立體感就是我們常說的體積感。一切物體在光的作用下都具有自身的高度、寬度和深度,即三度空間。立體感的表現主要受以下三個方面的影響:一是物體本身的形體結構,物體形體結構強,立體感明顯,容易表現出效果,反之,立體感難以表現;二是光源,當光源增強時,物體的亮部與暗部對比增強,立體感也增強,反之,立體感減弱。三是要掌握立體感造型的方法,也就是要掌握光影規律。 ![]() ![]() ![]() 空間感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態。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范圍,物體本身各部分之間也存在著空間距離,這是空間感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物體與物體之間,物體與環境之間也都存在一定的空間距離。空間感的表現一般有以下幾種方法:一是明暗對比,前面部分的明暗對比強,感覺靠前;后面部分的明暗對比弱,使其往后退。二是細節的刻畫,前面部分的細節刻畫要清楚、詳細、實在,使其突出;后面部分則要模糊、概括、虛弱,使其有后退感。三是物體與背景,在物象亮部周圍的背景調子要畫得暗些,而暗部周圍的背景調子要畫得亮一些,起相互襯托的作用,以突出主體及前后的空間感。 ![]() ![]() 質量感包括質感和量感。在現實生活中質與量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在明暗造型素描中把兩者合二為一,統稱質量感。如粗陶的質量感是粗糙、瓷質的質量感是細滑、絲綢的質量感是柔軟、金屬的質量感是堅硬等。在寫生過程中,注意掌握寫生對象表面肌理的質感,如粗糙與細滑、透明與不透明、有光澤與無光澤,這些因素都會對光的吸收與反射產生不同的影響。只有抓住特征,才能利用明暗調子表現出物體的質量感。如陶質的物體用粗松的線條;絲綢質地則運用多層次的豐富色調;皮革對光的反射會出現光滑、細膩的質量感,在表現時,用線要細膩、流暢且有力度。又如玻璃器皿透明度高,高光在不透明的部分顯得特別亮,透明部分受環境調子的影響而接近于背景,變化微妙用不同紋理的紙 張,或者運用棉花、布料等擦涂,或者運用彩色鉛筆、粉筆、毛筆等作畫也能表現出不同的質感效果。 ![]() ![]() ![]() 光影學習著重強調物象各種質感效果和空間體積的表現,掌握了光影的變化規律,就能獲得明暗塑造和質量感表現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