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擷取一個個意味深遠的人生故事,用故事中的人生起伏,盛衰變化,來佐證洪應(yīng)明一句句菜根妙語;也通過那一句句菜根妙語,來詮釋故事中的一段段命運無常,世事變遷。 ——社群營銷專家 白山 第五十四課:放得心下:范蠡辭將泛舟江湖 【菜根妙語】 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下,便可脫凡;放得道德仁義之心下,才可入圣。 【菜根故事】 范蠡曾經(jīng)追隨勾踐20多年,許多軍國大計都是出自他之手,為滅吳復(fù)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官封上將軍。 作為一名具有遠見卓識的戰(zhàn)略家和對人生社會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思想家,憑借他多年從政的經(jīng)驗,范蠡深深地懂得功高震主這個道理,正如常言所說:“大名之下,難以久安。”范蠡知道自己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名聲顯赫了,因此,也就不可能在越國久留了,何況他也深知勾踐的為人是那種可以共患難,而難以同安樂的人。于是,范蠡毅然決定急流勇退——他要棄官歸隱。 于是范蠡給勾踐寫了一封“辭職信”,信中說:“我聽說主上心憂,臣子就該勞累分憂;主上受侮辱,臣子就該死難。從前,君主在會稽受侮辱,我之所以沒有死,是為了報仇雪恥。現(xiàn)已報仇雪恥,我請求追究使君王受會稽之辱的罪過。” 話雖然說的很委婉,但是勾踐也不是傻子,他明白范蠡到底想說什么話。但是越王勾踐卻表現(xiàn)出一副戀戀不舍的樣子,他流著淚對范蠡說:“你一走,叫我倚重誰?你若留下,我將與你共分越國,否則,你將身敗名裂,妻子被戮。” 范蠡對宦海沉浮,洞若觀火。他一語雙關(guān)地說:“君行其法,我行其意!” 最終,范蠡不辭而別,駕一葉扁舟,入三江,泛五湖,誰也不知其所住。果不出所他所料,在他走后,越王封他妻子百里之地,鑄了他的全像置之案右,以擬他仍同自己在朝議政。人走了,留下的只是一尊全像,可以崇拜,借此沽名釣譽,但對還留在朝中的功臣,勾踐則是另一種態(tài)度了。 范蠡泛舟江湖,意味著跳出了是非之地,他秘密地來到齊國。此時,他想到了曾經(jīng)有知遇之恩,且風雨同舟20余年的文種,于是他給文種作書一封,寫道:“凡物盛極而衰,只有明智者了解進退存亡之道,而不超過應(yīng)有的限度;俗話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啄,鷹眼狼步,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安樂,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文種接到范蠡的信之后才恍然大悟,便自稱有病不再上朝理政,但此時已經(jīng)為時已晚;不久,就有人誣告文種企圖謀反,盡管文種反復(fù)解釋也無濟于事。 勾踐賜文種一把劍,說:“先生教我伐吳七術(shù),我僅用其三就將吳國滅掉,還有四條深藏先生胸中,請去追隨先王,試行余法吧!” 文種知道自己死期已至,再看所賜之劍,乃吳王當年命伍子胥自裁之劍,這真是歷史的莫大嘲弄、文種一腔孤憤,仰天長嘆:“我始為楚國南陽之卒,終為越王之囚,后世忠臣,一定要以我為借鑒啊!遂引劍自刎而亡。 能丟開追逐功名京貴的思想包袱,就可以超越庸俗的塵世;不受仁義道德等教條的束縛,才能進入呈賢超凡絕俗的境界。范蠡、文種兩人的不同際遇,從正反兩方面證明了這個觀點。有許多人在取得了成就時,都是在想如何在以后的時間里,取得更大的輝煌與業(yè)績。這樣的人也許會更上一層樓,也許會永保輝煌,但是他們應(yīng)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凡事都有物極必反,盛極而哀的時候。與其在高位上摔下低谷,不如在功成名就之時就急流勇退,留得清名。對于功名權(quán)力的誘惑,保持一顆平靜的心態(tài),這才可以得到功成之后泛舟江湖的大瀟灑、大自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