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不讀書不思考的人,喜歡以不讀兵法的成吉思汗幾乎戰無不勝,來抨擊孫子兵法的無用。 但蒙古鐵騎的厲害之處,都符合孫子兵法的理論。 首先承認一點,蒙古鐵騎的戰斗力確實很強,軍隊的組織紀律都是極為嚴明的——這當然也符合孫子兵法所說的“法”。 孫子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兵眾孰強,是決定兩軍勝負的關鍵。 但這點還不是最重要的。 成吉思能夠戰無不勝,把戰鞭揮到那么遠,還在于一個點,那就是:成本領先。 他的軍隊不吃糧,吃肉。 戰爭的成本,一是人命的成本,二是軍糧成本。 當年漢武帝開邊西南,花120斤糧的成本,才能運上去30斤!后勤部隊需要費很多人力和糧草,這需要多大的國力支撐呢? 而成吉思汗的軍隊,他的牛羊跟著走,糧草是活的!根本不需要后勤部隊運糧。這就是顛覆式創新——把作戰的成本降低到不能再低的程度。 孫子兵法曰: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蒙古軍隊,則是真正做到了因糧于敵。 他們能吃一切可以吃的東西,包括人。 在多桑《蒙古史》中,這樣記載:元太宗窩闊臺四年(1232)正月,伐金。拖雷領一軍由鳳翔趨漢中,繞道陜南豫西,轉向北攻鈞州,(禹縣。蒙古多騎兵,慣用遠道包抄戰術。)'經種種險阻,士卒饑困,至以草及人肉為食。'金戰敗,大將死亡殆盡。 蒙古貴族所撰寫的《蒙古秘史》第七卷195節當中有如下語句夸獎:蒙古軍威:“(蒙古將軍哲別、忽必來等四人)在打仗的日子里,以人肉做行糧”。 蒙古帝國官員拉施德主編的《史集》(商務出版社1985年)第二卷201頁描寫蒙古軍隊繞道宋境背后襲擊金朝軍隊時,有如下記載“他們沒有糧食,便吃人、倒斃的動物和干草”。 從這些史料看,蒙古鐵騎就如同不死僵尸一樣,敢于吃人肉,可以為了勝利去吃一切能吃的東西。 而漢軍絕對做不到這點,一個是身體素質不允許(吃了可能會得病),一個是文化素養不允許。 但當時的蒙古人,沒有成型的倫理道德,也就沒有束縛,為戰而戰,為生存可吃掉一切可作為食物的東西。 從成本去看,蒙古鐵騎確實領先于他的敵人太多,太多了。 再者,南宋朝廷看似重視兵法,而實際則是葉公好龍,重文輕武,以文官挾制將領,貽誤戰機。另外,蒙古對南宋的降將較為重視,給錢給物,導致很多良將都投奔了蒙古。這些下節再講。 |
|
來自: 昵稱27106408 > 《兵家》